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国家“新基建”背景下的教育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从教育传媒的技术条件和内在要求出发,分析“新基建”背景下媒体深度融合的特点,同时重构出新的媒体生态系统,基于此为教育新媒体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基建”;教育新媒体;教育生态;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议第一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2020年6月,中央再次提出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进“新基建”与“媒体融合”等工作。应该说“新基建”的提出与落地将深刻改变人们的媒体消费方式,包括改变用户的阅读方式和获得信息的方式,教育新媒体在“新基建”的浪潮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新基建”战略内涵和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新媒体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数字经济时代下教育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新基建”战略的提出与影响预期
(一)“新基建”的概念
“新基建”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展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造成了全球科技与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各国都将在这新一轮的产业变局中,全力争取新的位置。我国经济发展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以新技术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正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潘教峰院长指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铁公机’,主要指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新基建”则主要指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二)“新基建”的内涵
“新基建”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基础层面,在这个层面上,5G、AI、大数据、算法、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底层数字基础设施;第二层面为公共服务层面,是在第一层面技术加持升级后的更加智能、更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譬如智慧城市、智能工程、智慧校园等;第三个层面为产业应用层面,指将“新基建”带来的先进智能科技与产业发展深度整合,充分发挥“新基建”设施的强大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变革。
(三)“新基建”对服务产业影响的预期
“新基建”在服务产业发展上,预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分别是:技术上的变化由“互联网+”变成“智能+”;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对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影响和改变,包括信息的获取方式,工作的处理方式;产业价值上的变化,数据和算法将成为服务产业的核心资产。
二、“新基建”战略的实施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一)媒体融合将进入更新、更深、更广的阶段
基于新技术加持下的媒体融合将不仅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更是新媒体与新媒体、新媒体与电视媒体,与广播电台、直播平台等之间的融合。同时,甘险峰认为,融合不仅是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媒体與各行业的融合。包括新媒体与教育、消费、游戏、技术等各行业的融合。新媒体将朝着资讯数据更多、服务功能更全、传播能力更强、覆盖面更广、使用更加便捷的方向快速发展。平台化依然是媒体运营的主要趋势。在若干个大平台的基础上,分出多个分枝平台,再往下是更多的小平台。平台之间已经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连通,互为支撑,共同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媒体生态系统。同时,单一形式或者是有限形式的信息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需要整合音频、视频、虚拟场景建模等多元媒体表达技术。在“新基建”背景下,内容生产的主体将越来越多元,生产分工将越来越精细。单一媒体组织不可能掌握内容生产所需要的多种技术要求,包括内容生产所需要的数据、算法、制作、合成、分送等,这需要拥有不同技术和人文优势的新媒体组织的通力合作,特别是上游新媒体组织将不断对下游的新媒体组织进行融合,尤其是在技术或入口上有优势的一方,使各方成为关联程度更深,协作关系更密切,甚至是相互隶属的关系,最终达到大一统的和谐共生状态。
(二)“新基建”的主要技术将推动媒体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移动化的主流趋势演进
算法和大数据是“新基建”战略的主要技术。喻国明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是一种算法模型。在计算能力、大数据和算法模型等技术要素发展到相应水平时,新媒体的发展将进入“人工智能”阶段。包括在内容生产上的智能机器人写作,在内容分发上的个性化算法推送,在内容变现上的智能收费等。此外,在5G和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任何物体都可以转换为数据,成为可以被转换、储存和计算的对象。并在这个前提下联人物联网中,成为各种各样的被利用和监控的媒介。从媒体当前的演化趋势来看,人体将最终成为传播上的终结点,指令信息从人体发出,服务信息从四面八方回归到人体,与人合为—体的,可任意移动的佩戴式媒介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媒体演变的主趋势。
(三)媒体的实用性、功能性、经济性将得到凸显,满足刚需性消费需求的新媒体将成为引领媒体继续迭代升级的主力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跨越式提高,媒体对用户生活的介入程度将大幅提高。媒体功能将从以往单纯的传播功能,衍生出服务功能、指导功能。以往的传统媒体主要依靠发行和广告两块收入,媒体并不能深度介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也无法通过满足用户更多需求来创造额外收入。但在“新基建”技术的加持下,掌握科技话语权的新媒体将拥有足够的能力,深度挖掘客户的信息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出深层次的信息化产品,并通过精准的传播渠道传递给用户,实时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特别是在研究和满足用户的“娱点、痒点、痛点、穴点”等四个层面的需求上。其中“娱点”处在用户的心情层面,“痒点”处在用户的生活层面,“痛点”处在用户的生存层面,“穴点”则处于用户身心的最深层面上,即“生命”层面。娱点和痒点可以吸粉引流,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满足用户刚性需求,具有强大实用功能的“痛点和穴点”上,而且只有这样的需求才能撬动用户最终的付费行为,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媒体进入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体介质的丰富性将随5G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数量与质量的飞跃发展
在“新基建”背景下,新技术对媒体最主要、最颠覆性的影响有两点,一是随着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深入运用到媒体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媒介将出现“泛媒化”的趋势。彭兰认为,在5G技术的推动下,万物可以被数据化、被监测,物与物之间可以实现智能互联,物与人也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互联。从传播角度看,“万物皆媒”的时代将到来。这也意味着一切物体都可能成为媒体所需要的载体,不只手机、电视、电台、电脑,更不只是纸质报刊。刘庆振也认为,当5G技术赋予越来越多的东西以媒体的属性后,万物互联语境下的所有节点便都成了媒体,甚至包括汽车、冰箱、桌面、墙壁、玻璃……这也符合科技越进步,分工越精细的规律。二是传媒产品将变成细分的数字化内容,用户都将被视为具有独特个性的、独立的产品接受主体。同时,在智媒的技术条件下,新媒体产品的质量也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媒体产品将融合多种新旧媒体的创作元素,产生多元多维的表达效果,给用户带来全视角的,亲临现场的媒体体验。
(五)“沉浸式”“交互式”的虚拟场景应用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
5G是“新基建”战略的核心技术,是互联网技术迭代发展的集中体现。5G的典型技术特点就是“以超高可靠低延时通信处理海量通讯数据”。借助5G技术,高清视频、VR、AR及交互现实都能很好地实现。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升级将带来媒体传播维度的“升维”,使媒介的表达从平面空间上升到三维空间,再上升到虚拟空间,最后发展到多维空间,即现实的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重叠。让用户完全沉浸在信息技术创造的立体维度空间中,带给用户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传播效果。
技术的提升有可能会第一次将媒体传播的信息选择权、定义权交给用户。以往的传播都是经过内容生产者选择、加工、安排,甚至是被刻意的策划、导演及编排过的。但现在这些权利都将交还给用户,特别是现场的选择、观察和评价权利重新交回到用户手中。可以说,用户人的媒介感观将在技术的帮助下得到极大的延展,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播体验。
三、教育新媒体的发展策略
(一)审时度势,危中见机,抓住教育新媒体的重大发展机遇
“新基建”战略的提出,是我国遭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危机,倒逼国家提前按下的轉型升级“快进键”。目的就是要加快启动数字经济进程,用“新基建”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推动中国的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向纵深,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新基建”的主要技术将促使新媒体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在这种时代变革之下,教育新媒体应当积极主动顺应信息技术的划时代发展机遇,依托国家“新基建”战略的落地实施,以智媒思维引领创新发展,推动教育新媒体在理念、模式、技术、手段、生产、经营等方面做出深刻变革,加快打造新型主流教育媒体,牢固占据教育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同时,我们也发现此次新冠疫情一方面传统服务业、制造业遭遇巨大破坏与冲击,另一方面一些新行业、新服务,新应用创造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智能媒体、网络游戏、电子健康服务等行业,均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线教育,疫情期间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在线教育、网课在全国迅速普及。有专家评述,中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半年走完了十年的路。在线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教育新媒体一定要审时度势,抓住当前由技术引领、疫情倒逼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做好拥抱数字经济时代的准备。
(二)要重新定义教育新媒体,将其外延和内涵扩展至教育活动的全要素、全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新媒体本质上是“互联网媒体”,或表达为“互联网+”,大都由传统教育报刊或大众媒体创立,它们的外延包括微信公众号、博客、APP、中央厨房、纸书等。内涵则是架设了纸媒与互联网之间的通道,进而借助互联网具备的强大传播能力推动了纸媒内容的更大传播,丰富了传播手段,提升了传播能力。特别是传统教育新媒体借助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普及过程,基本完成了第一轮与纸质媒体在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上的融合。
在“新基建”背景下,教育新媒体的层级将提升为“智能教育媒体”,表现为“智能+”。它的外延将扩展至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将是一个立体的综合教育空间,是基于大数据和算法下的智能在线综合教育平台。而它的内涵则是在提供教育资讯的同时,把教育服务覆盖到了终身学习的全要素、全过程。
(三)在“新基建”的技术加持下,教育新媒体要及时转变理念,创新运营形式
本轮教育新媒体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所面临的变革,是由“新基建”所带来的外部技术力量推动的,具体来说是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来推动的。由于科技进步所引发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分发、消费等的全链节变化,这已经不是传统新媒体工作流程的完善更新,而是在全新的技术环境之下,一套全新的模式。要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对教育新媒体而言并非是一件易事。首先是教育新媒体已经完成的第一轮融合后仍然保持的封闭性和垄断性将被强行打破,教育新媒体在传统媒体融合过程中,信息的生产、分发、营销仍是由一家组织来完成,还没有具备不同组织之间的媒体与媒体、媒体与技术、媒体与营销之间的跨界合作思维和能力。
(四)教育新媒体必须强化实用性功能,并将其打造成具有显著特征的核心竞争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是“新基建”核心技术之一。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到教学全过程的教育革新活动被称为“智能化教育”。智能化教育的本质是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利用技术的力量促进教育质量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提升。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大量低效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效解决教师时间不足与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个过程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也需要大量实用性很强的媒介产品和功能来帮助这个实践过程达到预期的目标。
同时,因为教育新媒体的用户主要集中在校园之中,只有参与到智能化教育当中,教育新媒体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用户,得到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新媒体必须按照智能化教育的要求塑造自身特性,增强实用性功能,提供实用性的媒介产品,以此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结语
综所上述,由于国家“新基建”战略的实施,同时因为新冠疫情的倒逼作用,在线教育、新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进程陡然加快,这都为国家按下“新基建”的“快进键”创造了强大的社会意愿和客观条件。教育新媒体只有顺应“新基建”的发展大潮,深入融入和服务教育教学,才能在全新的媒体生态系统中找准自身定位,不断适应新型专业分工,真正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新基建”;教育新媒体;教育生态;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议第一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2020年6月,中央再次提出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进“新基建”与“媒体融合”等工作。应该说“新基建”的提出与落地将深刻改变人们的媒体消费方式,包括改变用户的阅读方式和获得信息的方式,教育新媒体在“新基建”的浪潮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新基建”战略内涵和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新媒体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数字经济时代下教育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新基建”战略的提出与影响预期
(一)“新基建”的概念
“新基建”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展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造成了全球科技与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各国都将在这新一轮的产业变局中,全力争取新的位置。我国经济发展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以新技术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正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潘教峰院长指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铁公机’,主要指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新基建”则主要指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二)“新基建”的内涵
“新基建”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基础层面,在这个层面上,5G、AI、大数据、算法、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底层数字基础设施;第二层面为公共服务层面,是在第一层面技术加持升级后的更加智能、更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譬如智慧城市、智能工程、智慧校园等;第三个层面为产业应用层面,指将“新基建”带来的先进智能科技与产业发展深度整合,充分发挥“新基建”设施的强大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变革。
(三)“新基建”对服务产业影响的预期
“新基建”在服务产业发展上,预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分别是:技术上的变化由“互联网+”变成“智能+”;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对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影响和改变,包括信息的获取方式,工作的处理方式;产业价值上的变化,数据和算法将成为服务产业的核心资产。
二、“新基建”战略的实施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一)媒体融合将进入更新、更深、更广的阶段
基于新技术加持下的媒体融合将不仅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更是新媒体与新媒体、新媒体与电视媒体,与广播电台、直播平台等之间的融合。同时,甘险峰认为,融合不仅是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媒体與各行业的融合。包括新媒体与教育、消费、游戏、技术等各行业的融合。新媒体将朝着资讯数据更多、服务功能更全、传播能力更强、覆盖面更广、使用更加便捷的方向快速发展。平台化依然是媒体运营的主要趋势。在若干个大平台的基础上,分出多个分枝平台,再往下是更多的小平台。平台之间已经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连通,互为支撑,共同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媒体生态系统。同时,单一形式或者是有限形式的信息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需要整合音频、视频、虚拟场景建模等多元媒体表达技术。在“新基建”背景下,内容生产的主体将越来越多元,生产分工将越来越精细。单一媒体组织不可能掌握内容生产所需要的多种技术要求,包括内容生产所需要的数据、算法、制作、合成、分送等,这需要拥有不同技术和人文优势的新媒体组织的通力合作,特别是上游新媒体组织将不断对下游的新媒体组织进行融合,尤其是在技术或入口上有优势的一方,使各方成为关联程度更深,协作关系更密切,甚至是相互隶属的关系,最终达到大一统的和谐共生状态。
(二)“新基建”的主要技术将推动媒体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移动化的主流趋势演进
算法和大数据是“新基建”战略的主要技术。喻国明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是一种算法模型。在计算能力、大数据和算法模型等技术要素发展到相应水平时,新媒体的发展将进入“人工智能”阶段。包括在内容生产上的智能机器人写作,在内容分发上的个性化算法推送,在内容变现上的智能收费等。此外,在5G和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任何物体都可以转换为数据,成为可以被转换、储存和计算的对象。并在这个前提下联人物联网中,成为各种各样的被利用和监控的媒介。从媒体当前的演化趋势来看,人体将最终成为传播上的终结点,指令信息从人体发出,服务信息从四面八方回归到人体,与人合为—体的,可任意移动的佩戴式媒介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媒体演变的主趋势。
(三)媒体的实用性、功能性、经济性将得到凸显,满足刚需性消费需求的新媒体将成为引领媒体继续迭代升级的主力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跨越式提高,媒体对用户生活的介入程度将大幅提高。媒体功能将从以往单纯的传播功能,衍生出服务功能、指导功能。以往的传统媒体主要依靠发行和广告两块收入,媒体并不能深度介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也无法通过满足用户更多需求来创造额外收入。但在“新基建”技术的加持下,掌握科技话语权的新媒体将拥有足够的能力,深度挖掘客户的信息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出深层次的信息化产品,并通过精准的传播渠道传递给用户,实时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特别是在研究和满足用户的“娱点、痒点、痛点、穴点”等四个层面的需求上。其中“娱点”处在用户的心情层面,“痒点”处在用户的生活层面,“痛点”处在用户的生存层面,“穴点”则处于用户身心的最深层面上,即“生命”层面。娱点和痒点可以吸粉引流,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满足用户刚性需求,具有强大实用功能的“痛点和穴点”上,而且只有这样的需求才能撬动用户最终的付费行为,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媒体进入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体介质的丰富性将随5G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数量与质量的飞跃发展
在“新基建”背景下,新技术对媒体最主要、最颠覆性的影响有两点,一是随着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等深入运用到媒体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媒介将出现“泛媒化”的趋势。彭兰认为,在5G技术的推动下,万物可以被数据化、被监测,物与物之间可以实现智能互联,物与人也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互联。从传播角度看,“万物皆媒”的时代将到来。这也意味着一切物体都可能成为媒体所需要的载体,不只手机、电视、电台、电脑,更不只是纸质报刊。刘庆振也认为,当5G技术赋予越来越多的东西以媒体的属性后,万物互联语境下的所有节点便都成了媒体,甚至包括汽车、冰箱、桌面、墙壁、玻璃……这也符合科技越进步,分工越精细的规律。二是传媒产品将变成细分的数字化内容,用户都将被视为具有独特个性的、独立的产品接受主体。同时,在智媒的技术条件下,新媒体产品的质量也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媒体产品将融合多种新旧媒体的创作元素,产生多元多维的表达效果,给用户带来全视角的,亲临现场的媒体体验。
(五)“沉浸式”“交互式”的虚拟场景应用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
5G是“新基建”战略的核心技术,是互联网技术迭代发展的集中体现。5G的典型技术特点就是“以超高可靠低延时通信处理海量通讯数据”。借助5G技术,高清视频、VR、AR及交互现实都能很好地实现。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升级将带来媒体传播维度的“升维”,使媒介的表达从平面空间上升到三维空间,再上升到虚拟空间,最后发展到多维空间,即现实的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重叠。让用户完全沉浸在信息技术创造的立体维度空间中,带给用户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传播效果。
技术的提升有可能会第一次将媒体传播的信息选择权、定义权交给用户。以往的传播都是经过内容生产者选择、加工、安排,甚至是被刻意的策划、导演及编排过的。但现在这些权利都将交还给用户,特别是现场的选择、观察和评价权利重新交回到用户手中。可以说,用户人的媒介感观将在技术的帮助下得到极大的延展,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传播体验。
三、教育新媒体的发展策略
(一)审时度势,危中见机,抓住教育新媒体的重大发展机遇
“新基建”战略的提出,是我国遭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危机,倒逼国家提前按下的轉型升级“快进键”。目的就是要加快启动数字经济进程,用“新基建”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推动中国的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向纵深,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新基建”的主要技术将促使新媒体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在这种时代变革之下,教育新媒体应当积极主动顺应信息技术的划时代发展机遇,依托国家“新基建”战略的落地实施,以智媒思维引领创新发展,推动教育新媒体在理念、模式、技术、手段、生产、经营等方面做出深刻变革,加快打造新型主流教育媒体,牢固占据教育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同时,我们也发现此次新冠疫情一方面传统服务业、制造业遭遇巨大破坏与冲击,另一方面一些新行业、新服务,新应用创造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智能媒体、网络游戏、电子健康服务等行业,均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线教育,疫情期间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在线教育、网课在全国迅速普及。有专家评述,中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半年走完了十年的路。在线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教育新媒体一定要审时度势,抓住当前由技术引领、疫情倒逼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做好拥抱数字经济时代的准备。
(二)要重新定义教育新媒体,将其外延和内涵扩展至教育活动的全要素、全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新媒体本质上是“互联网媒体”,或表达为“互联网+”,大都由传统教育报刊或大众媒体创立,它们的外延包括微信公众号、博客、APP、中央厨房、纸书等。内涵则是架设了纸媒与互联网之间的通道,进而借助互联网具备的强大传播能力推动了纸媒内容的更大传播,丰富了传播手段,提升了传播能力。特别是传统教育新媒体借助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普及过程,基本完成了第一轮与纸质媒体在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上的融合。
在“新基建”背景下,教育新媒体的层级将提升为“智能教育媒体”,表现为“智能+”。它的外延将扩展至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将是一个立体的综合教育空间,是基于大数据和算法下的智能在线综合教育平台。而它的内涵则是在提供教育资讯的同时,把教育服务覆盖到了终身学习的全要素、全过程。
(三)在“新基建”的技术加持下,教育新媒体要及时转变理念,创新运营形式
本轮教育新媒体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所面临的变革,是由“新基建”所带来的外部技术力量推动的,具体来说是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来推动的。由于科技进步所引发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分发、消费等的全链节变化,这已经不是传统新媒体工作流程的完善更新,而是在全新的技术环境之下,一套全新的模式。要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对教育新媒体而言并非是一件易事。首先是教育新媒体已经完成的第一轮融合后仍然保持的封闭性和垄断性将被强行打破,教育新媒体在传统媒体融合过程中,信息的生产、分发、营销仍是由一家组织来完成,还没有具备不同组织之间的媒体与媒体、媒体与技术、媒体与营销之间的跨界合作思维和能力。
(四)教育新媒体必须强化实用性功能,并将其打造成具有显著特征的核心竞争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是“新基建”核心技术之一。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到教学全过程的教育革新活动被称为“智能化教育”。智能化教育的本质是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利用技术的力量促进教育质量和个人发展的全面提升。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大量低效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效解决教师时间不足与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个过程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也需要大量实用性很强的媒介产品和功能来帮助这个实践过程达到预期的目标。
同时,因为教育新媒体的用户主要集中在校园之中,只有参与到智能化教育当中,教育新媒体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用户,得到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新媒体必须按照智能化教育的要求塑造自身特性,增强实用性功能,提供实用性的媒介产品,以此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四、结语
综所上述,由于国家“新基建”战略的实施,同时因为新冠疫情的倒逼作用,在线教育、新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进程陡然加快,这都为国家按下“新基建”的“快进键”创造了强大的社会意愿和客观条件。教育新媒体只有顺应“新基建”的发展大潮,深入融入和服务教育教学,才能在全新的媒体生态系统中找准自身定位,不断适应新型专业分工,真正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