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时尚”的反思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革新力度是极大的:各种高新教育手段的大量使用,师生间的互动式探讨学习,生动盎然活泼有序的课堂气氛……种种的一切都褪去了原先教学的死板与僵化。可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很多的语文教育工作却越来越流于形式,越来越趋于庸俗化,盲目赶时髦、求时尚,值得我们关注。
  
  时尚一:“合作学习”的热闹上市
  
  当前,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凡是遇到探究,总是由教师抛出问题,然后前后、左右座位的四个同学立即训练有素地围成一组,展开分组讨论。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的讨论就戛然而止,接着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的结果。美其名曰:“突出主体,合作探究”。
  反思:如此的“讨论”、如此的“合作”能否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挖与提升?是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否达到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这些,教师可能没有细致地思考过。其实这是一种“伪合作”、“假探究”,是搞形式和花样给别人看的。那么应该如何更好地优化学生的主体活动呢?首先要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和其他教学策略一样,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如一些文学作品的鉴赏,虽不排斥合作学习,但个性化的阅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比合作更有效。更多时候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可“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其次,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是注重外在表现形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话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深度认识。
  
  时尚二:多媒体教学成表演
  
  时下,许多语文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就是现代教育,就是课程改革。教室变成影院,课件变成影片,学生成为观众,老师充当放映员。教师们以为,让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让学生接触现代信息技术,感受现代教学手段的力量,就是课改了。
  反思:毋庸置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也给学生提供了最直接、多渠道、全方位的听觉和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教师不能让自己变成“鼠标”的仆人,被鼠标牵着鼻子走。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导致语文课上不少教者手忙脚乱,听者心慌意乱,看者眼花缭乱,使语文课“看头有余,味道不足”。其实,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文自有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才能学到一定的语文知识;只有通过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才能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优质的语文课应有饱满、深沉的内涵,引人深思又耐人寻味,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眩目的场景,满足于感官的愉悦。试想当“鼠标”代替了“脑标”,“点击”代替了“点拨”,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自然就减少了,心灵之间情感关系自然就淡化了,生命深处的理性精神就自然受到抑止而变化。我们应当警觉过度的技术主义倾向。究根问底,新语文课应有厚重可回味的意蕴,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始终要通过听说读写语言实践来进行完成,而力避浮在言语中的空泛化。太热闹、太花哨不是语文。
  
  时尚三:赏识评价有点虚
  
  在人文课程里,对文本有几种乃至十几种理解,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是众说纷纭。而教师对此要么“听其不语”,要么“不错、好、棒极了”之类的表扬声此起彼伏。
  教师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出于什么考虑呢?一位教师说:“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否定学生,真理好像总在教师手中。新课改不是提倡赏识学生吗?所以在课程改革中就是要多鼓励学生。甚至由此而误以为,哪怕只有一点成绩,我们也要表扬;只有一点进步,我们也要鼓励。而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则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以免教师的“否定”、“指正”损伤其积极性。教师的“表扬”、“肯定”不是新课程的理念和旋律吗?
  反思:平心而论,本次新课程将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在人文学科里,不同的主体会赋予同一对象不同的意义和理解,但并不等于完全揭示出文本的实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学生的个人理解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他们不一定领会到作品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也就是说教师要正确评价,适时点拨,引发议论,那样的课堂才会焕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这是一种既集中又发散的方式。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要善于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教师在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的同时,对学生的错误也应及时地加以匡正,而绝不仅仅只是学生意见的简单欣赏者、总结者。总之,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
  (作者单位:山东郓城黄集中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
其他文献
①目的探讨中药金银花黄芪溶液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作用.②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抑制试验和抑制病毒复制指数评估药效.通过药物直接抗病毒、病毒感染细胞同时使用药物、感染病毒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卑劣的手段进行偷逃国家税收的违法犯罪活动愈来愈烈,且呈上升趋势。有的利用假发票偷逃税收,有的违法人员通过买卖增值税专用发票为他人代开、虚开
夜深了.女儿的房间传出断断续续的咳嗽声。每到学期末临近考试,女儿似乎就支撑不住,身体总会出点状况。昨晚已经咳嗽了一宿,今早去看了医生,吃了药,仍不见好转。真让人揪心。
《农家致富》服装裁剪培训班已经开始接受读者报名了.此次培训推出电动缝纫、整烫、裁剪三项免费培训项目。
课程改革在大家的忙碌中已悄然过去几年了,今天,我们来谈当年新课改的启动和强力推进,已经没有了当初的亢奋与激动。
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引领班级前进,有两项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一是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二是要有明确的奋进目标和激励措施。
为什么清华北大能把全国半数以上的高考状元收入囊中?为什么尖子生都爱去这两所学校扎堆?作者徐玢认为,(见《科技日报》)答案很简单:因为清华北大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对于中国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清华北大就意味着高超的学术水平,一流的教育环境和科研条件。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凭借在多数领域的学科优势,两所高校为自己吸引了远远超出全国平均值的公共资源,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自己“高校第一集团军”的地位。据称清华北大每
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原材料短缺的情况,若市场上一时难于采购,为保证连续生产,企业会向所属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或外部友好协作单位调拨或购买该种材料,以解燃眉之急。
由于计生政策的推行,生源减少,导致小学、初中教师“相对过剩”。然而,不少教育专家认为,中小学教师只是“虚假的过剩”。(见《金羊网》)我国中小学的“生师比”高于发达国家,教师工作量普遍过重,这表明其数量不仅不过剩,而且依然不足。目前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已在试行“小班化”教学,如果都实现了“小班化”,那就根本不存在教师“过剩”的问题。所谓“过剩”,其实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比如,中小学教师饱和,但高中教师
非体外心脏不停搏旁路移植术(OPCAB)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病人的死亡率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但心脏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5%~60%.而术前即并发呼吸道疾病病人其发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