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编辑的市场色彩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H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报因其学术性、理论性、市场功能脆弱等诸多特点,被归入“非经营性”事业单位行列,使学报编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未得到充分展现的市场色彩快速褪色。然而,由于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市场主体的重塑,不可避免对高校学报产生新的冲击。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编辑的市场色彩也将越来越浓,因此,学报编辑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重新厘清编辑的职能,树立新的理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如此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一 学报编辑职能的市场色彩
  
  编辑,其初始概念为“顺其次第,编联成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辑职能主要表现为收集、整理、规范、提炼既往社会各种样态的思想、知识、信息等文明成果,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知识范本和智力支持。时变事移,伴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环境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编辑职能虽然基本稳定,但其性质、功能却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具体地说,大致经历了以收集与诠释、整合与开拓、创意与造新为特征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计划经济年代,高校学报编辑多是根据领导的安排,对来稿进行后期的加工和编辑,有时也根据需要对来稿作细微的修改,被人戏称为“文字工匠”,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刊物的价值体现大多归于作者的创造,编辑仅仅是在创造活动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扮演着辅助性的角色。由此也使得学报编辑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编辑工作的重心是对稿件的加工,虽然有时也会偶然涉及策划选题、组织稿件,但是这些工作在其整个编辑过程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编辑大多时候都是等稿上门,一般情况下仅仅从事文字工作。学报编辑最关心的是他加工的稿件是否有学术价值,能否通过领导的认可,作品的导向是否正确,至于能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并不用关心,编辑职能的市场色彩被隐藏。
  进入市场经济后,我国编辑出版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编辑、印刷、发行三个环节各自的分工不一样,印刷与发行早早就融入了市场的竞争,而编辑这一环节,由于其市场特征远不如印刷与发行两个环节明显,编辑一直被边缘化,编辑的市场色彩一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基于体制、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三者割裂开来,认为走市场是印刷与发行的事,编辑的职责是做好编辑工作。尽管面对市场竞争的冲击,有不少编辑能积极应对,诞生了一大批集策划、编辑、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出版人,但无论是经营性图书的编辑,还是早在1978年就开启了报业市场竞争大门的报业编辑,至今仍或多或少残留着这种观念。而对高校学报编辑而言,这种观念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由于其体制以及学术性、理论性等诸多特点,使得高校学报仍然站在市场大潮的边缘,唱着古老的歌谣。综观当前我国高校学报,计划经济的烙印仍相当明显。办刊的经费几乎依旧全部是财政拨款,主编多由校(院)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院)长兼任,编辑部承担办刊业务,学报市场功能脆弱,发行量极少,大多用于交流和存档。学报领导重视提高办刊质量,甚于扩大发行量。学报编辑更是在高校学报这个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温室里,充当“文字工匠”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传统编辑角色。还有不少人,则游走于编辑与教学科研之间,有的甚至是某一个具体学科的专家学者,做学者型的编辑。教学科研是主业,编辑成了副业。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彰显了高校学报的不可替代性。2007年,教育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印发《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将国防工业院校、民族院校等仅出版面向校内和特定行业所需出版物、基本上不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不参与市场竞争的少数高校出版社,以及高校学报、学术性期刊和校报实行事业体制”。
  这样一来,高校学报因其市场功能脆弱又有着学术性、理论性和不可替代性而成了“公益性事业”,由此,也就成了不少高校学报编辑恪守编辑传统本色,不愿认同编辑职能具有市场色彩的借口。
  
  二 学报编辑理念的市场色彩
  
  没有发行量,就没有传播影响力。就目前高校学报的现状看,大部分学报同质化现象明显,市场竞争力差,发行量少,传播影响力弱。探析个中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绝大部分学报过分囿于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缺乏与市场对接的理念和勇气,缺乏创新思路和创新能力。
  编辑理念指的是编辑在编创媒体、缔构文化时,根据自身的素养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形势的总体把握,形成的关于媒体的主流活动与主导意识的思维灵智,是对编辑活动规律的理性认知与意识的升华。编辑理念体现的是媒体编辑的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思维。编辑理念具有内在的爆发力,对于媒体的创造、更新、改革和发展具有普遍影响力和约束力。
  2010年10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对学报和编辑的职能进行重新梳理,才能厘清其理念的市场色彩。
  首先,要重新厘清学报的商品属性。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在题为《2003年中国出版业政策走向》的演讲中指出:“新闻出版事业,除了它传递的信息、搭载的内容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外,它的所有环节都是一个产品生产的过程,符合一切物质生产过程,是一个出产品的单位。不管你是图书,不管你是报纸,不管你是期刊、音像产品,它本身都是产品。”高校学报,无疑属于这一范畴。
  高校学报尽管因其特有属性,市场功能脆弱,但高校学报具有“用来交换”和“劳动产品”两个基本要素,具有一切商品所具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高校学报属于商品,具有一切商品所具有的市场属性,无一例外,作为高校学报这一商品的生产者——学报编辑,同样具有市场色彩。作为学报编辑,其编辑活动的任务不是直接创造精神产品,而是对他人的原稿或资料进行选择和优化。这是编辑活动与作者创作活动的根本区别。其编辑活动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编辑理念下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理念无不凸现市场色彩。
  其次,要重新厘清学报的“两个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新形势下,高校学报与其他刊物一样,无一例外地要受到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关系等规律的影响和 作用,编辑在选择稿件时,就要根据市场需求信息确定选择目标,同时还要根据国家的文化政策和既定的编辑宗旨、编辑方针,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及读者的消费需要和根本利益,来选择优秀稿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时,要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很明确地将高校学报与学术性期刊和校报归到了事业体制,使有人对高校编辑理念的市场色彩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高校学报既然有别于“经营性新闻出版产业”的高校出版社,属于事业体制,学报编辑理念就应定位于原有的学术型、理论型上,否定高校学报编辑的市场色彩。
  
  三 编辑行为的市场色彩
  
  “编辑”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二是“做编辑工作的人”。作为一个名词进行这样的界定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岗位要求则显然不能符合现代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任何编辑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编辑理念引导下进行的。编辑理念的确立,直接影响着高校学报的总体定位、价值追求、组织策划、栏目设置,直接涉及学报的运作、经营。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媒体,在媒体与受众之间起联通作用的编辑,其编辑理念的扩张与渗透,决定着媒体的生命与价值。在当今各种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正确、科学、先进的编辑理念对媒体来说尤其重要。
  高校学报编辑作为文化生产与文化接受的中介,在文化传播的互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依附性,这和计划经济一味强调计划与宏观调控,忽视商品规律和市场竞争相联系。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学报编辑传统的文字加工职能定位和较高的工作技能含量,养成了学报编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圣贤书”的工作惯性,耻于言商、怯于市场是普遍的心理现象,其主观上惧怕融入市场的因素占很大成分。其次,高校学报因其市场功能脆弱,发行量少,学报编辑工作的重心全部在编辑上,对稿件的选择和编辑过程中,根本不考虑其发行状况。还有,高校学报的“公益型事业”性质,使学报编辑的绩效与教学教辅同步而与市场脱节,由此淡化了高校学报编辑行为的市场色彩。“营而不销”成了目前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营销”是一个新生词,在汉语、英语词典中都没有专门收录和解释。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是指为创造满足个人或组织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的理念、产品和服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过程。”也就是说,市场营销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理念和编辑行为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完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任何精神产品都要在市场竞争中经受优胜劣汰的考验。
  事实上,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主体的重建,高校学报编辑的行为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市场的影响。高校学报编辑早已不再被动地等稿上门,而是要紧紧地把握当前的学术动态,主动地去策划选题,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现、物色与各种选题对路的内容,与作者和经营者共同创造文化产品,通过其策划活动关心报刊的经营、生存和发展。实际上,高校学报编辑又是报刊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其行为的市场色彩也表现得越来越鲜明。
  高校学报编辑应当适应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重新厘清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编辑的职能、理念和行为,构建一种新的出版理念,使自己真正从传统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回
  基金项目:2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础研究》(09BZX052);惠州学院2010年度科研重点项目《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视闯下的高校传媒互动模式探究》(编号C210.0105)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其他文献
私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是一种带有剥削性质的经济成分。正因为如此,在建国以
一 前言    数字期刊也叫网络杂志、电子期刊、多媒体杂志等,是数字技术发展的衍生物。数字期刊将P2P技术、Flash动画、背景音乐、3D特效等合为一体,使杂志的效果更加生动。数字期刊具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网页阅读、在线阅读和独立打开等方式进行。由于数字期刊的延展性较强,可将其与手机、PDA、掌上电脑等数码产品相连接,进行个人终端阅读。与传统的期刊不同,数字期刊具有新颖的发行模式、完整的制作方法
基于动态相关系数和面板数据回归法,文章给出了1979—2006年间中国各省份地方财政支出周期性行为的基本特征。1994年分税刳改革所引致的财政分权程度的下降,在省份经济周期同步
2010年-2011年,两年间产生了很多新的流行语,特别是2011年是各种“X体”爆发的一年。本文通过分析近两年流行语的来源和意义,总结出网络流行语新的特征,并提出新词语规范的几条原
日本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在经济上挑战美国霸权,美国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国内兴起对自由贸易政策的大辩论,最终美国对日实施管理贸易,取得了一些成果。
数字出版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然而,相较于科技期刊,社科学术期刊似乎有着天生的惰性,反应迟钝。2010年夏季,笔者搜集2010年出版的85家社科学术期刊纸本(其中包含一小部分综合类大学学报),寻找其版权页标明的电子邮箱。其中两家没有电子邮箱,其余83家,均逐一用空文档的形式投稿,以收集自动回复邮件(纯出于研究需要,如有冒犯,还望各编辑部海涵)。共收回邮件54封(其中5封不是自动回复邮件,
基于开放包容、务实诚信的合作创新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长三角区域文化的核心、精髓和灵魂。长三角区域文化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我国古代编辑活动丰富,理念明确。学者编书理念为传承斯文,教化礼乐;统治者编书理念是润色鸿业,广大文治;书院编书理念是弘扬儒教,师承学术;寺庙编书理念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利用河南省113个农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企业参与小麦订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ql,企业所有制类型、主要业务内容、对原料质量的要求水平、地方政府扶持四个方面的
文章研究董事会特征与企业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活跃程度三个方面描述股权结构,同时采用Ahman(1968)的Z指数和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作为企业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