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四题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9714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书之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居然将读书与校书两件毫无相关的事联系到一块了。
  一直都爱读书,也爱买书。早年在乡下教书,工资不高,但每每进城,都要到书店里转上一圈,俸去书来,虽不至落落大满,却也一窗明月半床书,每至搬家,书多物少,可谓潦倒至极。在那个空寂的年月,读书充实了生活,同时也充实了自我。从小便习惯了节俭,为买书却下得了狠心,可好书太贵,往往买不到几本,便已掩不住囊中羞涩之苦。但碰上好书,依旧会苦心求购,曾一次次与书商店主们砍价,结果书价砍不下多少,倒让人更多了几分书呆子的穷酸气。
  无奈之下,只得将购书的目光转向小地摊或图书超市。从此,那些压缩版和盗版本图书从此充斥在我的书桌上,同样是那么多空寂的日子,大量印装粗糙却价格低廉的图书依旧让我如痴如醉,动辄便是忘乎寝食,通宵达旦。
  可毕竟是廉价,因而纸张粗糙,文字太小,于是一本书勉强翻完,基本就成旧书了。而这却并不是主要问题,由于盗版的原因,读来极是费力,常会遇上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情况,同音倒是好办,拿上一支笔,顺手改过来就是了,不是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吗?可要是遇上错字、别字,我只能尽力去想象,有时竟要去猜想,是否因为五笔或拼音的切换不当而把字打错?想通了,照样用笔改过来。多余的字也有,有时会是些乱七八糟的符号,删去!分段不当、章节不通、内容不完整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于是,我又只得上网去搜索,找到完整的内容,或是将之誊抄补上,或是打印下来贴上去。待一本书读完,钩叉线条、圈点增删,居然像是为全书再做了一遍细致的校改。我后来也发现,即使在读正版书的时候,疏漏亦是难免,于是日子久了,我竟能够在阅读中学会甄别、品味和选择。当然,这样的结果便是耗精力,花时间,效率不高,但常常也想,这书可能以后还会读,可能别人会读,但不论怎样,再读之时就用不着这么费力了。这么一想,便感觉自己就似从一个荒弃的故园里挖出一条便道,安然走了出去一般。
  后来,我到小城里当了记者,之后又到了更大的机关担任刊物编辑和文字工作,几年编刊办报的经历,校书成了职业中的分内之差。当一次次细致从容地完成工作之时,我不禁会回想起当年校书的苦辛,确切地说,那同样是一段美丽的享受时光。
  惜书之苦
  爱读书,也爱买书。也正因为深知读书之苦、购书之贵、藏书之难,故而一直以来也极是惜书。每有新书带回来,无论版本纸张优劣,更不管印刷装帧好坏,都会找来编辑部寄刊过来的大信封,展之开来,包作书皮,用心惜护;在书摊上淘得好书,或是从长辈好友那里求得旧书,也要找来胶水和剪刀,细致地做些粘贴修补之功后,方才觉得一本书才真正是有头有面,方方正正,工工整整,此后不论读拿存放,才真正觉得心里踏实。
  阅读之前,虽不至每次都漱口净手,却是很少留下泥污和指纹。无事之时,就爱阅读,总能争分夺秒,惜时如金,于是喜欢“厕读”、喜欢“卧读”、喜欢“晨读”,还喜欢“旷读”和“夜读”,但不论何时何地,书卷从不乱放,书本一合则马上小心收好,以防丢失或污染;深夜读书,常常也能一看便是几个小时,如醉如痴,遗憾的却是“读速”总提不上来,于是夜已深,一大本书却仅至半途,但哪怕再累,都不会将书乱扔或乱折,以免损坏。
  读书之时,喜欢将一支笔捏在手中或放在旁边,常也做些增删圈改,偶也写些感悟之言,时也记些肺腑之思,但情不至深不下笔,思之不透不留言。遇上些精美的词章语段,还费尽心力摘录一大本,于是往往一本书读完,卷面还常常如新。与书朋文友杂谈,便常也以此为骄傲。某日却听一朋友回应说:娶一个漂亮女子回家,察之秋毫,了如指掌,十年不动其丝毫,敬之如神明,使其完好如初,岂为爱焉?岂为惜焉?
  一听,似乎也极有道理。但又想,察之秋毫,了如指掌,已识其神灵之美;时时护惜有加,不使其受粗污毁损之苦,才更是一种爱惜的境界!
  然而,书不怕毁,怕借。一本书被人借去,每每都约法三章,但至若归还之时,常不免折毁污染,令人痛惜。更怕的是刘备荆州之借,书一去则永不归还,对惜书者而言,才真正是一种剜心疼痛。
  夜读之艰
  喜欢读书,喜欢在宁静的夜里静静地阅读。
  似乎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坚守着漫漫的长夜。当我背上简单的行囊,在中专毕业后赶往一个偏远的乡下学校教书的时候,母亲在喜悦之中眯缝着双眼,说没事,年轻,往艰苦的地方呆几年好!不多几年后谈上了在另一个坝子教书的女朋友,很快她又成了我的新娘,可好几年过去,两人依旧天各一方。后来我一个人进了县城,接着她也顺利地调到了小城附近的乡下小学,而我却又一个人奔波到了离得更远的城市。于是,很多时候都习惯了白天里一种职业式的奔忙,也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在每个晚上捧着书本宁静阅读时所拥有的享受和乐趣。
  很多年前坚持的夜读,是一种打发时光的阅读,没有压力,也没有目的,于是一本书抬在手里,往床上一个半卧,便开始信马由缰,进入了一种宁静的阅读境界,那时候,文学书、休闲读物、武侠小说,摆满了床头桌角,一个个宁静的夜晚,我沉湎于金庸古龙的江湖,游荡在贾平凹和陈忠实的原上,回味在余秋雨和三毛的旅程,感动在周国平和史铁生的笔端,寒来暑往,忘记了窗外田头地角几时蝉鸣蛙叫,也忘记了旷地里曾否风雨起落?似乎总在牵挂小龙女和杨过一次次的生离死别,也总游荡不出奔流不止的州河,正当被无知道士带来的深重国难纠结时,学校四周已传来了一次次清晰而又迷糊的鸡鸣,只得合上沉沉的书本和熊猫眼睛,跟着沉沉地睡去。
  如今的夜读,更像是一种放松和休息。一个年纪稍长的同事告诉我,说我们所仰仗的其实是一种忘我的态度。而他却是在之前不久方才说到了我们彼此一直坚持的生活方式。回想自己十余年的人生履历,似乎总与敬业、吃苦分之不开,白天里依旧是那种职业式的忙碌,机械地、卖力地忙碌,只有到了晚上,才真正拥有了放松的时间,抬上一本书,躺在床上懒懒地读着,懒懒地沉醉。当然也有极为困乏的时候,那似乎是一种不论读着什么书都会睡去的困乏,可每每到那种困乏之时,所读之书却总是自己写的小说,于是读不至两三行,头却已经重抵千钧,索性一头睡下,几番好梦之中,依旧感觉自己在撑读,接着清醒地醒上一次,方才知道自己早已经熄灯躺下。   夜读也是一种熬煎,一夜夜过去,一本本读完;一年年过去,我从选择书本转变到了选择灯光,接着又到了选择眼药水,最后又因为久坐或久卧导致腰部的微丝疼痛,开始选择了站姿或是坐式。但无论怎样,这么多年的夜读,的确让人充满了享受,它使我打发了许多无聊时光,让我一天天充实并成熟起来。
  周末或是假日回家团聚的时候,我们总在揪心的一直都是妻子的事,是啊,真不知这样奔波的日子哪天才是终点,但有时我也会聊以自嘲,心说只有离别的日子,才有如此之多的夜读享受。当这样想的时候,心也就释然多了。
  听书之乐
  渐渐地发觉,书还有一种读法,是听。只要是有心人,你就能从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
  小时候,常常徜徉在父亲或是母亲的怀里,听着无穷无尽的传奇故事,丰富的想象总能和那些动人的故事一起飘得很远。至今无不感叹,是故事,伴着我度过幼年时的贫穷乡村生活,至今回味起那一切,依然令人感慨其中的无穷滋味。
  中专毕业,我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教书,两三年的时光,学校就我一人住校,常常是一台从地摊上买到的收音机陪伴我度过漫漫长夜。听书,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分。《牛牤》、《将军吟》、《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白门柳》、《白鹿原》、《历史的天空》,我几乎都是从无线电波中最先感受到这些文学巨著的深沉博大;王刚、李野默,许多演播大师让我从此深深地记住了他们。多年过后,我还常常能记得他们嘴下被演绎得无比精彩的故事,高潮迭起时滔滔连绵,气氛欢快时欢天喜气,怒气时无限愤慨,忧伤时催人泪下,美丽景致中诗情画意,幽默诙谐时轻快自如。这时会让人发现,一种声音,不带任何音乐、图象依旧让你感动不绝,那的确是一种大师级的说书境界。评书讲究的是评,是要每个人都听得懂;长篇小说连播,则是在评书的基础上丝毫不削弱小说的文学色彩,所以,读书有时候不一定读得懂的词句语话,却在这时让你一下子如醍醐灌顶。而我也常常过“耳”不忘,精彩评说让人陶醉其中,有时候,自己竟也会不知不觉并且是满怀诗意豪情地模仿主持人的声调说起其中某个段落:“白稼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他一生娶了七房老婆……”
  听书丰富充实了我的生活,而它带给我的快乐,是读书远不能及的。事实上,听书也是一种学习,它的优势体现在声音的传播上,比如说一台收音机在旁边放着,你吃饭的时候可以听,躺着的时候可以听,没电的黑夜里可以听,走路的时候可以听,做一些零碎小事(如做饭)的时候照样可以听,丝毫不影响你听书的质量,而且还能让你静下心来,细致地完成好另外一件事。同时享受的是一种听觉的美感愉悦,这是阅读根本没法达到的妙处。
  2008年,大理州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一个叫“点苍说书楼”的长篇连播栏目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当年二月,“点苍说书楼”推出了我的长篇习作《云横点苍剑气寒》,没想自己幼稚的笔抒写的故事,被一个雄浑的声音诵读,制作成长篇小说连播,通过电波传送到全州各地,寻求着不同的读者和知音时,在十九个夜晚里,听着自己的书,我感到的是从未有过的感动。
  曾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工作在教研岗位,填表,建台账,做统计,常一夜夜熬到通宵,眼睛被熬煎得血红,连本书都翻不了。在这时候想到读书,我只能重温听书之乐,于是找来个MP3,上网下载了几部熟悉的小说。温故知新。一时,久违的听书快乐又重现耳际。此时,更多的心得不说不快,比如你什么时候想听或不想听,都已不受时间、电波和信号的限制,你还可以不休不止地尽情听下去,一遍听不懂了又可以重新踅回来,速度快了慢了可以调;再就是你想听什么就什么,像是摆一大个书架在你面前任你挑选。此时我又爱上了《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百家讲坛里的东西。但听书和读书一样,心浮气躁不能听,满怀忧思不能听,只有平心静气时,在自己宁静的心灵深处,你才可能细致而且是绵绵不止地享受那些由声音带来的智慧甜果。
  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听书,其实还是听人。猛然间想到聊斋先生蒲松龄,想到文学大师贾平凹有《听来的故事》,自己不也常陶醉在故乡村口大柳树下的龙门阵中吗?是的,古人说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书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心中有书。
  品味听书,享受读书世界里的又一种快乐境地。
  责任编辑 彭琼瑶
其他文献
说句实在话,没来永平之前,我对于大理州永平县的所知所闻,近乎空白。沉淀在记忆中的永平印象,也不过是一队队马帮铃铛声里穿越巍峨群山所踩踏出来的、那条被誉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  没曾想到,我心中那条神秘而近乎神圣的“蜀身毒道”,竟会被我们不经意间走过,而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没有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永平县,竟会给我们那样多的意外和惊喜。  因为深入,所以发现。永平的卓越风姿,不应该是安静的木莲花,只
期刊
狗  家里的狗丢了  我很难过  丢了的狗 本来  只是一只拣来的流浪狗  可流浪 并不是它的本性  那只是无家可归的  另一种无奈的生活方式  拣来的流浪狗  很乖巧很听话 也许  它曾经饱尝被遗弃的酸楚  所以加倍珍惜平常的幸福  它和所有的人和睦相处  听从家里每一个人的话  甚至 想方设法讨好世间万物  其实 这只流浪狗  它曾经雍容华贵  曾经纵情地撒娇  它玩耍的姿势优美动人  只是
期刊
海 子  我要说说我见过的海子,不是简单的一条河  苍山在上,在雪与雾中注目人间天堂  洱海在下,在天与地中倾听世道人心  我非贤者和智者,只是过往的人中  渐渐老去的凡人  泥土有低下去的时候  正如我总有弯腰和腿软的时候  一抬眼从车窗望出去,道路开始平阔  我前世与今生之间,上苍为我虚构了一条直  线  谁能说出一个外乡人毛发般细细的孤独  说孤独是可笑的,无用的,大地无言  像我们在烈日下
期刊
夕 阳  夕阳最后望一眼村庄  然后没入山林  等待留给远方  留给浩瀚的星辰  旷野格外寥落  村庄特别柔情  袅袅炊烟升起  又被晚风涂抹成一片心情    这时候 夜色已埋伏在四处  跟着晚归的羊群  悄悄溜进村子  晚 秋  一群大雁由北向南  捎来冬天的讯息  道路 村庄 空旷的田野  还有我 和  留守在村里的兄弟姐妹  在风中伫立  期盼出外务工的亲人归来  山青了 水瘦了  一场雨下
期刊
懒洋洋地或坐或站,晒着太阳,眯着眼睛,顿时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这是多么惬意的享受,而这样的生活我自认为只有在大理才会显得更加生动更加深刻。  漫步在大理古城,你会瞬间觉得时间凝刻在现在时或者回溯到久远的过去时,走在被磨得发亮的古城街道,听着道路边潺潺流水声,看着张张幸福的笑脸,心灵马上就进入一个幸福之地——在这里,烦恼消失了,嘈杂没有了,快乐生长了。这应该就是大理为何成为人人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
期刊
我居住的小城,被一条叫漾濞江的河流环绕。小城很小,几分钟就可以出城直抵江边。看洪峰来袭,观水落石出。我与漾濞江的联系,始于多年以前,那时,我在上游更远处,我与江流一直用钓鱼这种方式深入。一直说“钓鱼”,因为这样说,似乎高雅起来,那些“独钓寒江雪”,“一人独占一江秋”的韵味扑面而来。可我的“钓鱼”,其实只是“捕鱼”——用的是“迷魂阵”一类的小鱼笼诱捕。  小诱惑  我的鱼笼,圆柱形,约十五六厘米高,
期刊
银江河水百里长,波涛滚滚入澜沧。  吞没人畜无其数,难民秋夏痛断肠。  寒风刺骨难涉水,行至河边泪沾裳。  如今架起便民桥,日照双鹤话春江。  这首题为《银江河》的诗,大意说的是双鹤桥今昔发展变化的情景。  银江河,原名“沿江河”,是永平县境内澜沧江的一条支流。因“沿”和“银”近似谐音,且水质像白银一样,亮闪闪的,故而得名。这条孕育了永平古代文明的母亲河,源于龙门乡麦庄丫口,流经永平县城,犁开群山
期刊
我怀念的羽翼常常翱翔在母亲那片晶洁的天宇里。  我的人生记忆,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个饥馑的岁月,金色的南瓜汤就是我的童年。那时候,母亲和我每顿可以在生产队的食堂里打到一小碗清水南瓜汤和巴掌大的一块麦面饼。对我来说,麦面饼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母亲说,她不爱吃面饼,只喜欢喝南瓜汤。我信以为真,把那一小块麦面饼据为己有,还边吃边和母亲分享那碗清得见底的南瓜汤。就是在那样艰辛的日子里,公社还常常搞
期刊
口耳心授,手指脚跺,以物示意,是在没有任何文字符号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人类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方式,其历经数千万年的岁月洗礼,演变成今天的山歌水调。  山盟海誓动天庭,男女对唱情满坡。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中,每逢节庆歌会或花好月圆的夜晚,各部落的情窦初开或成男熟女便三三两两相邀前往,双双将智慧和口才尽力发挥到极致,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让长满翅膀的歌声,飞到茫
期刊
张稼文,1965年4月6日生于云龙县旧州镇(现功果桥镇),现居昆明,从事互联网工作。业余写作者。早期习作散见于《散文诗》《诗刊》《星星》《美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近百家报刊,收入《60年散文诗精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新中国50年诗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散文诗创作与欣赏》等20余选本。出版有《我是我从未遇到的人》、《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