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兴起,报纸广告额的下滑,读者的流失,《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大报停止发行印刷版,这些事实无一不让人们去关注和忧虑报纸的未来。有人认为报纸必将消亡,有人不然。然而,在探讨报纸未来的时候,人们关心的是哪个层面的“报纸”呢?是“纸”的形式,是媒介形式,是报纸产业,还是整个新闻业?
【关键词】报纸消亡论梳理
一、这是报纸消亡的预兆?
2008年10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将于2009年3月27日停止发行印刷版报纸,转为网络版,每周出版一份新闻周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美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创办于1908年,曾7次荣获普利策新闻奖。而该报在宣布停刊转网之前,仅2008年便亏损1400万美元,平均每年亏损近1800万美元。停刊时,《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仅保留大约80名高级编辑,8个海外分社,业务严重萎缩。《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一百年大报的停刊又将“报纸消亡论”推到了台前。
从1999年至2009年,美国报纸(日报)各年龄层次读者变化根据范东升编著的《拯救报纸》所提供的数据,均下降了5至15个百分点,年龄越低的读者下降幅度越大。
读着的下降意味着广告数额的下降,报纸是以二次售卖的商业模式生存的。从2000年开始,美国报业广告收入便整体呈下滑趋势,2004年以来,下滑幅度大增。2008年的厂一告实际收入与1988年持平。
二、“news-on-paper”正在消亡?
“报纸”一词来自于英文的“newspa-per”,而“newspaper”是由“news(新闻)”和“paper(纸)”组合而成的词汇。发展至今,“newspaper”既可以被看作最初时一种以纸张为介质传递信息的工具,也可以被理解为商业社会中,以售卖这种被称作“newspaper”的介质和介质上所承载的信息为核心的媒介种类或是产业形态。那么,报纸消亡论中所指的“报纸”,是哪个层面上的报纸?既然“报纸”有着多层次的内涵,那么,从总体意义上言说,“报纸”会消亡么?
1、不必对报业未来感到消极
“当人们老去时,他们渐渐会开始做老年人喜欢的事情。所以,当现在藐视报纸的年轻一代步入老年时,他们自然会变成报纸读者。”菲利普·迈耶教授则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用数据和图表反驳了这一观点。
根据迈耶教授提供的数据,每一代人的读报习惯并不会因为年龄变化而发生太大改变,而越新生的一代读报的比例也越低。可见,读者流失并非与年龄相关,而是与年代相关。
世界报业协会主席,独立新闻与媒体公司总裁加文·奥莱利2009年5月在世界报业广告大会上说,“那种预测报纸即将死亡的报告是一种误导。因为尽管2008年全球遭遇了金融危机,但世界报纸发行量仍上升了1.3%。”
美国报刊发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的六个月中,报纸发行量下降了0.1%,而2002年7月至2002年12月的六个月中,下降了0.3%,再之前的六个月(至2002年3月)则下降了0.6%,据此,莫顿研究中心的报纸研究员约翰·莫顿认为报纸发行量下降呈变缓趋势。
时间已经过了10年,根据2012年前半年美国报刊发行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参与评估的618家报纸每日整体平均发行量增加不到1%。就通报周日数据的532家报纸而言,发行量增长5%。
这些数据不由得让人觉得,报业也许有所衰退,但是并没有比其他传统媒体或是其他行业更加糟糕,为什么单单认为报纸即将消亡?
2、读者走了
“菲利普·迈耶计算出,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消失了。”这是来自《经济学家》的一段引用率很高的话,也常常被误解为菲利普·迈耶本人对未来的一种预言或是理论推测。
在清华大学王君超教授与菲利普·迈耶的邮件交流中,迈耶教授认为,“报纸消亡论”只是一个纯粹的描述而非理论,讨论“报纸消亡论”必须在影响力模式下。该理论认为,报纸的主要产品是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包括了不用于销售的社会影响和用于销售的商业影响,而商业影响往往以广告的形式来体现。
在迈耶教授为新闻业信任度画出的趋势线中,新闻业信任度以每年0.6个百分点的平均速度下降,迈耶教授将此趋势线延长,发现2015年将降到零。而日报读者数趋势线下降更为急剧,每年下降0.95个百分点。“如果尝试用直尺比着来延长这条线,我们会发现,到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就没有读者了。”这是2043年报纸将迎来最后一位读者说法的来源。
另一种观点将报纸看作一种产品,认为报纸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挪威媒体顾问埃里克·威尔伯格博士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皮卡德。两位的观点虽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埃里克博士将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了5个阶段:发育期(development)、成长期(Growth)、震荡期(Shakeout)、成熟期(Maturity)、衰落期(DeCline)、他认为欧洲报纸,特别是北欧报纸目前处于第四阶段末期和第五阶段初期。
埃里克博士认为,欧洲报纸的收入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主要是因为广告总量没有进一步增长,但是,因发行费用、人力开支和行政支出的迅速增加,成本却又呈现快速上升的趨势。
与埃里克博士和罗伯特教授生命周期的理论相对比,菲利普·迈耶教授将报纸和一般的产品区分开来,认为报纸消亡的源头在于读者的流失,而读者流失之根本在于影响力的流失。这样的观点似乎更具说服力和可探讨性。那么,影响力流向了哪里?读者转向了何处?社会不需要新闻了么?
3、网络抢走了报纸的读者
“虽然我们生产的内容正在可悲的减少,但是,需求确实前所未有的强。”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这样说。新闻就是信息,处于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只增不减,然而报纸,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却可能面临消亡,信息和读者都转向了新的途径——网络。 资深报人、学者,保罗·基林称,“都市日报的商业模式已经不再重要。过去,报业需要大量员工在时间周期内创造报纸内容、印刷和派送报纸。这很耗钱,但是,过去这是必须的,因为没有其他方式能让信息每天及时的送达。然而,weh2.0打破了这一状况,它将报业送向了衰退。”
比尔·盖茨在50岁生日时对记者说:“无论报纸和杂志记者是否高兴,10年后,纸张都将在事实上失去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而不是以成堆纸页的形式,送达个人信息终端。届时,人类将全天24小时接人互联网。”
在“报纸消亡论”甚嚣尘上之时,也并非所有人都对报纸的未来表示悲观。
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对报纸的未来十分看好,“报纸——不论是送到你的门前或是你的笔记本、手机或是植入大脑皮层的芯片中,都会围绕着你。”
“和那些宿命论者不同,我相信报业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默多克认为,尽管纸质报纸会逐渐成为历史,但是,网站、邮件定制都将成为报业蓬勃的新领域。“报业的机遇就在于,不要在印刷版这棵树上吊死”。
赞同或是反对报纸将会消亡的双方似乎都认同一个事实,那就是报纸的读者在流向网络和其他新的终端。“报纸消亡论”在他们的讨论中仿佛成为了一个伪命题,变成了“杯子里還有半杯水”和“杯子里只剩半杯水”的讨论。然而,透过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表象,本质上,是对“报纸”定义的讨论——报纸转向网络后,还是“报纸”么?
似乎,双方都认同,“报纸”的“纸”,“news-on-paper”确实是要消亡了。
三、网络报纸是报纸么?
网络报纸还是报纸么?我们是应该扩大报纸的定义,或是为它选择一个新名字?没有了报纸的形态,然而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网络报纸只是对过去纸质报纸的改造。
但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认为,“网络报纸绝不是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把它叫做报纸只是一种习惯称呼,二者在形态上没有任何相同之处。”报纸转化为网络报纸后,除了还冠以“报纸”的名字,与真正报纸的运作已经大相径庭了,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出报的周期、没有印刷的过程、没有送报员、没有发行,“这难道还不能意味着这种媒体彻底改变了形态、彻底灭亡了吗”?
四、人们还需要“新闻”么
在现实中,也许“news-on-paper”和“newspaper”的形态都将不复存在。但是,“newspaper”除去手中一张纸和一种媒介形态的概念外,还指代一个完整的产业。
未来,会不会有一天,这个产业也终将灰飞烟灭,不复存在?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曾说,“报纸,至少一部分非常优秀的报纸将会生存下来。这一推断就来自最基础的市场经济定律:供给和需求理论。”
如果说,现在纽约时报执行总编还能昂起胸膛说,根据供给和需求理论,人们总是需要新闻的,一部分非常优秀的媒体将生存下来。那么,会不会有这么一天,人们不再对新闻有着需求,“newspaper”继“paper”死亡之后,“news”会不会也将成为历史?
人们不需要信息了么?不是。也许人们只是不需要媒体了,他们将自己提供信息。也许现在提出这样的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公共新闻”的概念的出现,证实了这种可能性。
五、逆境中寻找希望
“报纸消亡论”再次热闹起来,更多的是基于报业的下滑和新媒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焦虑。报纸消亡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电视消亡论也开始被人们讨论。“消亡论”似乎成了一场“狼来了”的闹剧,就如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罗德里格斯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所说:“你知道,在美国,电报、广播、电影诞生之后,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报纸要完蛋了’,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完蛋。”
总体而言,“报纸消亡论”的出现,除了是报界焦虑的体现,也是警钟的敲响,给了报业以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的机会,希望,“狼”永远不会到来。
【关键词】报纸消亡论梳理
一、这是报纸消亡的预兆?
2008年10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将于2009年3月27日停止发行印刷版报纸,转为网络版,每周出版一份新闻周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美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创办于1908年,曾7次荣获普利策新闻奖。而该报在宣布停刊转网之前,仅2008年便亏损1400万美元,平均每年亏损近1800万美元。停刊时,《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仅保留大约80名高级编辑,8个海外分社,业务严重萎缩。《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一百年大报的停刊又将“报纸消亡论”推到了台前。
从1999年至2009年,美国报纸(日报)各年龄层次读者变化根据范东升编著的《拯救报纸》所提供的数据,均下降了5至15个百分点,年龄越低的读者下降幅度越大。
读着的下降意味着广告数额的下降,报纸是以二次售卖的商业模式生存的。从2000年开始,美国报业广告收入便整体呈下滑趋势,2004年以来,下滑幅度大增。2008年的厂一告实际收入与1988年持平。
二、“news-on-paper”正在消亡?
“报纸”一词来自于英文的“newspa-per”,而“newspaper”是由“news(新闻)”和“paper(纸)”组合而成的词汇。发展至今,“newspaper”既可以被看作最初时一种以纸张为介质传递信息的工具,也可以被理解为商业社会中,以售卖这种被称作“newspaper”的介质和介质上所承载的信息为核心的媒介种类或是产业形态。那么,报纸消亡论中所指的“报纸”,是哪个层面上的报纸?既然“报纸”有着多层次的内涵,那么,从总体意义上言说,“报纸”会消亡么?
1、不必对报业未来感到消极
“当人们老去时,他们渐渐会开始做老年人喜欢的事情。所以,当现在藐视报纸的年轻一代步入老年时,他们自然会变成报纸读者。”菲利普·迈耶教授则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用数据和图表反驳了这一观点。
根据迈耶教授提供的数据,每一代人的读报习惯并不会因为年龄变化而发生太大改变,而越新生的一代读报的比例也越低。可见,读者流失并非与年龄相关,而是与年代相关。
世界报业协会主席,独立新闻与媒体公司总裁加文·奥莱利2009年5月在世界报业广告大会上说,“那种预测报纸即将死亡的报告是一种误导。因为尽管2008年全球遭遇了金融危机,但世界报纸发行量仍上升了1.3%。”
美国报刊发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10月至2003年3月的六个月中,报纸发行量下降了0.1%,而2002年7月至2002年12月的六个月中,下降了0.3%,再之前的六个月(至2002年3月)则下降了0.6%,据此,莫顿研究中心的报纸研究员约翰·莫顿认为报纸发行量下降呈变缓趋势。
时间已经过了10年,根据2012年前半年美国报刊发行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参与评估的618家报纸每日整体平均发行量增加不到1%。就通报周日数据的532家报纸而言,发行量增长5%。
这些数据不由得让人觉得,报业也许有所衰退,但是并没有比其他传统媒体或是其他行业更加糟糕,为什么单单认为报纸即将消亡?
2、读者走了
“菲利普·迈耶计算出,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消失了。”这是来自《经济学家》的一段引用率很高的话,也常常被误解为菲利普·迈耶本人对未来的一种预言或是理论推测。
在清华大学王君超教授与菲利普·迈耶的邮件交流中,迈耶教授认为,“报纸消亡论”只是一个纯粹的描述而非理论,讨论“报纸消亡论”必须在影响力模式下。该理论认为,报纸的主要产品是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包括了不用于销售的社会影响和用于销售的商业影响,而商业影响往往以广告的形式来体现。
在迈耶教授为新闻业信任度画出的趋势线中,新闻业信任度以每年0.6个百分点的平均速度下降,迈耶教授将此趋势线延长,发现2015年将降到零。而日报读者数趋势线下降更为急剧,每年下降0.95个百分点。“如果尝试用直尺比着来延长这条线,我们会发现,到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就没有读者了。”这是2043年报纸将迎来最后一位读者说法的来源。
另一种观点将报纸看作一种产品,认为报纸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挪威媒体顾问埃里克·威尔伯格博士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皮卡德。两位的观点虽略有不同,但大同小异。埃里克博士将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了5个阶段:发育期(development)、成长期(Growth)、震荡期(Shakeout)、成熟期(Maturity)、衰落期(DeCline)、他认为欧洲报纸,特别是北欧报纸目前处于第四阶段末期和第五阶段初期。
埃里克博士认为,欧洲报纸的收入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主要是因为广告总量没有进一步增长,但是,因发行费用、人力开支和行政支出的迅速增加,成本却又呈现快速上升的趨势。
与埃里克博士和罗伯特教授生命周期的理论相对比,菲利普·迈耶教授将报纸和一般的产品区分开来,认为报纸消亡的源头在于读者的流失,而读者流失之根本在于影响力的流失。这样的观点似乎更具说服力和可探讨性。那么,影响力流向了哪里?读者转向了何处?社会不需要新闻了么?
3、网络抢走了报纸的读者
“虽然我们生产的内容正在可悲的减少,但是,需求确实前所未有的强。”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这样说。新闻就是信息,处于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只增不减,然而报纸,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却可能面临消亡,信息和读者都转向了新的途径——网络。 资深报人、学者,保罗·基林称,“都市日报的商业模式已经不再重要。过去,报业需要大量员工在时间周期内创造报纸内容、印刷和派送报纸。这很耗钱,但是,过去这是必须的,因为没有其他方式能让信息每天及时的送达。然而,weh2.0打破了这一状况,它将报业送向了衰退。”
比尔·盖茨在50岁生日时对记者说:“无论报纸和杂志记者是否高兴,10年后,纸张都将在事实上失去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而不是以成堆纸页的形式,送达个人信息终端。届时,人类将全天24小时接人互联网。”
在“报纸消亡论”甚嚣尘上之时,也并非所有人都对报纸的未来表示悲观。
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对报纸的未来十分看好,“报纸——不论是送到你的门前或是你的笔记本、手机或是植入大脑皮层的芯片中,都会围绕着你。”
“和那些宿命论者不同,我相信报业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默多克认为,尽管纸质报纸会逐渐成为历史,但是,网站、邮件定制都将成为报业蓬勃的新领域。“报业的机遇就在于,不要在印刷版这棵树上吊死”。
赞同或是反对报纸将会消亡的双方似乎都认同一个事实,那就是报纸的读者在流向网络和其他新的终端。“报纸消亡论”在他们的讨论中仿佛成为了一个伪命题,变成了“杯子里還有半杯水”和“杯子里只剩半杯水”的讨论。然而,透过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表象,本质上,是对“报纸”定义的讨论——报纸转向网络后,还是“报纸”么?
似乎,双方都认同,“报纸”的“纸”,“news-on-paper”确实是要消亡了。
三、网络报纸是报纸么?
网络报纸还是报纸么?我们是应该扩大报纸的定义,或是为它选择一个新名字?没有了报纸的形态,然而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网络报纸只是对过去纸质报纸的改造。
但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认为,“网络报纸绝不是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把它叫做报纸只是一种习惯称呼,二者在形态上没有任何相同之处。”报纸转化为网络报纸后,除了还冠以“报纸”的名字,与真正报纸的运作已经大相径庭了,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出报的周期、没有印刷的过程、没有送报员、没有发行,“这难道还不能意味着这种媒体彻底改变了形态、彻底灭亡了吗”?
四、人们还需要“新闻”么
在现实中,也许“news-on-paper”和“newspaper”的形态都将不复存在。但是,“newspaper”除去手中一张纸和一种媒介形态的概念外,还指代一个完整的产业。
未来,会不会有一天,这个产业也终将灰飞烟灭,不复存在?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曾说,“报纸,至少一部分非常优秀的报纸将会生存下来。这一推断就来自最基础的市场经济定律:供给和需求理论。”
如果说,现在纽约时报执行总编还能昂起胸膛说,根据供给和需求理论,人们总是需要新闻的,一部分非常优秀的媒体将生存下来。那么,会不会有这么一天,人们不再对新闻有着需求,“newspaper”继“paper”死亡之后,“news”会不会也将成为历史?
人们不需要信息了么?不是。也许人们只是不需要媒体了,他们将自己提供信息。也许现在提出这样的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公共新闻”的概念的出现,证实了这种可能性。
五、逆境中寻找希望
“报纸消亡论”再次热闹起来,更多的是基于报业的下滑和新媒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焦虑。报纸消亡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电视消亡论也开始被人们讨论。“消亡论”似乎成了一场“狼来了”的闹剧,就如美国报业编辑协会主席罗德里格斯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所说:“你知道,在美国,电报、广播、电影诞生之后,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报纸要完蛋了’,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完蛋。”
总体而言,“报纸消亡论”的出现,除了是报界焦虑的体现,也是警钟的敲响,给了报业以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的机会,希望,“狼”永远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