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确定方法

来源 :地震学报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ssj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明确规定了要接近震或远震考虑场地的地震环境;并针对1977年版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提出了确定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方法.由于新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是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制的,原有的确定近震和远震的方法已经不适宜.本文考虑到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实质,根据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基本思路,推荐了一种新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较为妥切地解决GBJ11-89规范与1990年版地震区划图之间的衔接问题.
其他文献
地震目录(1994年6-8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
期刊
本文是笔者等“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二。本系列的论文之一,讨论了中国大陆内部走滑型发震构造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环文林等,1994)。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走滑型发震断层的变形场特征。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走滑型发震构造的变形场模型,提出一条完整的走滑断层,并不是整条带上都以水平位移为主,其位错面的各个地段的变形性质是不同的,只有中部主体走滑段表现为走滑性质,而两端则以垂直变形为
期刊
对华北地块内的邢台、海城、唐山、大同等强震的地壳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震蕴育过程中伴随有一定的地形变演化:①形变异常半径大、范围广;②有“场”有“源”,“源”于“场”中,“场”“源”分明;③演化过程为“场”区由常态运动-异态运动(即场兆开始形成)-“源”区异态运动明显突出-“源”外场区异常程度增大-“源”区处于“僵化”运动-发震;④特殊图象分布区(可能多为四象限分布)、
期刊
应用非线性数学模型研究了地震活动的非线性行为:①探索了门限自回归模型和指数自回归模型的理论和建模方法;②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研究了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层次性;③利用指数自回归模型给出了震级序列的内在结构,解释了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和活跃期震级-频度的不同依赖关系。
期刊
阐述了利用数字化地磁脉动观测资料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及其结果,根据感应磁效应理论,地磁脉动比起常规的地磁观测方法,更能有效地反映震前地下介质电导率的异常变化,尤其是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震前地磁脉动传递函数,有明显的短临异常,且有典型的异常形态,并取得较好的预报震例。地磁脉动预报地震是很有前途的地震预报新方法,它将会使以磁报震的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期刊
地震目录(1994年9—11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
期刊
地壳介质是一种里面存在着许多裂纹的非完整介质.断裂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介质的强度远低于完整介质的强度.笔者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裂纹在合适的条件下由稳态扩展逐渐发展到失稳扩展的结果,地震破裂即为断裂力学所阐明的低应力快速破裂现象.快速破裂的出现必需要有局部应力和应变的高度集中.根据Knott(1973)对裂纹尖端进行的弹塑性应力分析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力状态对裂纹的扩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期刊
过去十年在中国大陆上已进行了数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工作,取得了许多地壳构造的结果.我们根据这些材料,绘制了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在缺少DSS资料的地区,我们采用了天然地震面波及其它资料.根据莫霍界面深度图,中国大陆可以分为8个地壳块体,块体内部的莫霍深度变化不大,不同块体之间,莫霍深度有很大变化.本文对影响中国大陆不同地壳块体的莫霍界面深度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它对研究地壳演化
期刊
通过邢台震源区的两条相互垂直的折射剖面所揭示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显示出的异常变化,Pg波在震区表现出随距离的强烈衰减;隆尧至太行山山前地带观测到21.0km深度上的一组强反射,而通常以强振幅出现的Pm波在该段不明显.震区的下方及其西侧,地壳呈高低速相间的结构特征;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由华北平原向山西高原递减.地壳厚度由华北平原向山西高原加厚了11km.莫霍面在震区局部隆起,震区的超壳断裂和莫霍面不
期刊
精密重力测量是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水循环是精密重力测量的主要干扰源.曾有一些学者对地表河湖水位变化、地下水活动对重力场的扰动进行了研究.本文将水循环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滇西山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实测重力资料,研究大气圈、地表、地下3个不同空间水循环的特点、相互联系及其对重力测量结果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大气圈水循环对重力场的直接扰动不大;地表湖水水位变化可引起(10—20)×10-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