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用大量翔实的材料从教材、教师、课堂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自身国学修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看来,国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 国学 扮靓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02-01
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篇文章,无不浸润着中外文化沁人的芬芳,徜徉在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海洋中,撷取那一朵朵国学的浪花,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由此看来,国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材、教师、课堂三个方面谈谈国学是如何扮靓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的。
1 为教材定位——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化作用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3000年以上,虽以近代文章为主,但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并不在少数。这些课文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国学文化。
1.1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性文化,伦理道德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因而,注重品德修养,塑造品德高尚的人,成为中国人的人格追求。在儒学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文化。
1.2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一是体现在古代作家、爱国者写下的诗词文中;二是先贤名士作品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三是今人缅怀古人、凭吊古迹或记述、表彰歌颂为国献身的英雄们的作品;四是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报告、文章中。比如南北朝时《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和两宋时的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在自己国家遇到危机时置个人生死、个人恩怨和利益与不顾,以国事为重,充分体现出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情怀。
1.3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文化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蓝本
古人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揭示了“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如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他以古人发奋著书的精神自励,“就极刑而无愠色”,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人格品质,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学子们;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篇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也一直教育和激励着有志青年们。须注意的是《战国策》里《荆轲刺秦王》的荆轲,在他的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狭隘的英雄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
2 为教师定位——加强自身的国学文化修养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让教师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与“书山”之间。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是讲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因此,教师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
3 为课堂定位——生动的课堂是智慧的摇篮
一个好的主持人必能将一台晚会节奏控制得很好,并注意随时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参与性。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人文熏陶,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3.1 在教学艺术上下工夫
(1)导入求“新”
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以几种为例。①教学《爱莲说》一文时,可首先让同学们欣赏一组荷花图片,当同学们正沉浸在美丽如仙子一般的荷花世界中时,与同学们一起吟诵咏荷的名句,感悟荷韵莲香的美感,一起走进探究荷精神的文化氛围;②教学《滕王阁序》一文时,可用王勃的《滕王阁诗》导入,来体会王勃的才气,从而了解王勃并学习王勃的精神。
(2)引读求“变”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学习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如教学《归园田居》时,导入新课后,教师范读,学生自我感悟着读后,再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感受诗中归隐的情趣,激发他们想读好本诗的愿望。在学生自由练读后,引导学生展开朗读竞赛。可分为小组赛、男女生对擂赛、单个读竞赛等形式。通过初读、研读,学生对本诗内容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再激活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把陶渊明当时的心情背出来,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思辩求“异”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允许课堂中有不同的声音。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时,应多元地解读课文。可预设“探究学完这课后,你认为我们应做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而在是做菊一样的人,或是做牡丹一样的人等问题上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回答,这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拓展求“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通用的领域,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3.2 在教学角度上下工夫
首先每堂课前,学生要养成背诵一首古诗、解释一个成语、填写古典名著的书名人物及人物故事的习惯。再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分别以如“月亮文化”“荷文化”“民俗民风文化”等为专题进行讲座,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专题教学中营建主题鲜明的课堂。
3.3 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
中学语文教学要结合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譬如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找不到人生坐标,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屈原列传》等篇目,以屈原的事迹为榜样来启发、诱导学生。
由此看来,国学扮靓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建造“国学”课堂艺术之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是需要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潜心探索的事情。
【关键词】 国学 扮靓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102-01
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篇文章,无不浸润着中外文化沁人的芬芳,徜徉在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海洋中,撷取那一朵朵国学的浪花,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由此看来,国学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材、教师、课堂三个方面谈谈国学是如何扮靓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的。
1 为教材定位——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化作用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3000年以上,虽以近代文章为主,但出自古人手笔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并不在少数。这些课文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国学文化。
1.1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性文化,伦理道德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因而,注重品德修养,塑造品德高尚的人,成为中国人的人格追求。在儒学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文化。
1.2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一是体现在古代作家、爱国者写下的诗词文中;二是先贤名士作品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三是今人缅怀古人、凭吊古迹或记述、表彰歌颂为国献身的英雄们的作品;四是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报告、文章中。比如南北朝时《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和两宋时的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在自己国家遇到危机时置个人生死、个人恩怨和利益与不顾,以国事为重,充分体现出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情怀。
1.3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文化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蓝本
古人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揭示了“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如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他以古人发奋著书的精神自励,“就极刑而无愠色”,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人格品质,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学子们;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篇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也一直教育和激励着有志青年们。须注意的是《战国策》里《荆轲刺秦王》的荆轲,在他的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狭隘的英雄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
2 为教师定位——加强自身的国学文化修养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让教师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与“书山”之间。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是讲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因此,教师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
3 为课堂定位——生动的课堂是智慧的摇篮
一个好的主持人必能将一台晚会节奏控制得很好,并注意随时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参与性。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人文熏陶,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3.1 在教学艺术上下工夫
(1)导入求“新”
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以几种为例。①教学《爱莲说》一文时,可首先让同学们欣赏一组荷花图片,当同学们正沉浸在美丽如仙子一般的荷花世界中时,与同学们一起吟诵咏荷的名句,感悟荷韵莲香的美感,一起走进探究荷精神的文化氛围;②教学《滕王阁序》一文时,可用王勃的《滕王阁诗》导入,来体会王勃的才气,从而了解王勃并学习王勃的精神。
(2)引读求“变”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学习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如教学《归园田居》时,导入新课后,教师范读,学生自我感悟着读后,再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感受诗中归隐的情趣,激发他们想读好本诗的愿望。在学生自由练读后,引导学生展开朗读竞赛。可分为小组赛、男女生对擂赛、单个读竞赛等形式。通过初读、研读,学生对本诗内容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再激活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把陶渊明当时的心情背出来,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思辩求“异”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允许课堂中有不同的声音。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时,应多元地解读课文。可预设“探究学完这课后,你认为我们应做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而在是做菊一样的人,或是做牡丹一样的人等问题上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回答,这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拓展求“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通用的领域,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3.2 在教学角度上下工夫
首先每堂课前,学生要养成背诵一首古诗、解释一个成语、填写古典名著的书名人物及人物故事的习惯。再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分别以如“月亮文化”“荷文化”“民俗民风文化”等为专题进行讲座,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专题教学中营建主题鲜明的课堂。
3.3 在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
中学语文教学要结合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譬如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找不到人生坐标,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屈原列传》等篇目,以屈原的事迹为榜样来启发、诱导学生。
由此看来,国学扮靓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建造“国学”课堂艺术之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是需要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潜心探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