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大学是每一个青年的心中梦想。随着大专院校每年的扩招,现在上大学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大学毕业后如何择业。在毕业即失业的严酷现实前,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把自己的理想包裹起来埋在心底,去当小工、去卖糖葫芦、去卖猪肉、去陪人聊天……
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付出多少教育资源,对家庭来说,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不能说为之倾家荡产,至少把许多家庭钉在贫困线上。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等于国家对教育投入没有回报,家庭对子女投入打了水漂,这无疑是国家教育的悲哀。
让同学错愕的职业
凌晨4点,整个城市还在沉睡,塞北山西大同的气温已迫近零度,无限留恋地从被窝里爬出来的董伟,已经开着垃圾清运车开始工作了。卸空厢、装车、平整垃圾、盖苫布……在熏人的气味中,董伟熟练地操作着,这样的工作已将近两年了。“一年四季就这样干,每天早晨4点开始工作,下午两点收工,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加班费。”
当董伟在中北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同学们得知他去做了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时,感到非常错愕,继而纷纷打电话、在网上发帖求证。
与董伟一样选择了中国传统教育认为的另类职业的,还有湖南女子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养猪公主”陈娟,现在她是湖南望城县乌山镇八曲河生态养猪基地一名普通的家猪饲养员。
给猪儿们喂食、刷毛、洗澡是陈娟的日常工作,同时,陈娟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将每头猪编号拍照建立了电子档案,哪头猪生病,哪头猪脾气不好,哪头猪在什么时间可以出栏等,只要把电子档案一点击便一目了然,以至于周边的养猪户纷纷跑来看新鲜。
“这小妹子人勤快脑子活又肯学,这样的大学生实在是太难得了。”在香港和广州的大型养猪场当了20年养猪技术员的刘月生,是该养猪基地的技术总监,对每天跟在他屁股后面问东问西的陈娟颇为满意。
每天发在自己新浪博客中的养猪日记,为陈娟赢得了众多FANS。一位叫“教授”的网友在其博客中留言说:“你作为一名女大学生毕业去打养猪的工,实在是难能可贵,如果众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像你一样转变择业观念,到乡里去,到农村去,一定会拥有自己的一个小舞台。”
其实,放着“阳春白雪”不做,非要做“下里巴人”的大学生,陈娟和董伟并不是首例。早在2000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迫于生计挥刀卖肉在先;2006年年初,北大毕业生武小峰因求职四处碰壁心灰意冷,靠卖糖葫芦为生在后;同年年底,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生高健陪聊收费,更是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想当初,陆步轩作为第一个卖猪肉的北大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也得了一份陕西长安区档案馆的闲差,猪肉生意也可以兼顾。而同是北大的武小峰却因为卖糖葫芦而受到当地政府的“招安”,被母校视为耻辱。网络社区上一篇《别让北大因你蒙羞》的帖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据说地方政府已经在关心武同学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是武同学的悲哀,也是北大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智商中等的人,即使没有机会完成大学学业,也应该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而在社会中存活,在上奉养父母,在下抚养儿女。请看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请看那些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请看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有谁曾经关心过他们?有谁曾经为他们提供过帮助?武同学,请拿出你年轻人的朝气来,走到社会上去闯一闯,做出一番事业来,请不要让北大因你而蒙羞!”
及之陪聊收费的高健,不务正业、丢人之说更是铺天盖地,甚至因央视主持人马斌的鄙视而引发两人的口水战。曾经公众和媒体用惯性的精英思维认为,无论是卖肉、卖糖葫芦还是陪聊,或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或是被当地政府“帮助”放弃“贱业”,或是对其大加道德批判。但如今看来,对于董伟和陈娟的选择,公众予以了更多的理解,社会也予以了尊重个体自由选择的宽容。
就业压力下的乱象
大学生就业难由来已久,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涌动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的求职大潮中,师兄师姐们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的惨状令许多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对前途忧心忡忡。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一位在某财经杂志供职的记者毕业3年深有体会。的确如此,近年来,许多“天之骄子”不得不自降身价,据媒体报道,在生活成本高昂的上海,竟有大学生肯月薪600元“就范”,甚者甘愿零薪酬。如果说真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么他们,选择了考研究生、考博士生,希望能永远呆在象牙塔里继续“躲进小楼成一统”与世隔绝的大学生们,宁愿做个现实的逃兵。也因此,许多女大学生将单身贵族的理想和晚婚晚育的号召抛到了爪哇国,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拿到了结婚证,毕业即结婚被众多女生视为一种规避竞争的有效途径,乐得作专职太太,有老公作后盾,熬过就业的缓冲期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
此前曾耳闻,南北的家庭教育迥异,南方重商,家长通常在教育子女时说:“不好好学习,就去当公务员。”而重仕途的北方家长则常教育孩子要努力找个公务员的工作,轻松、稳定、体面。但在如今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南方也出现了公务员挤破头的现象。外企6000元的月薪,与月薪2000元的公务员相比,无论从单位福利、工作压力还是心理安全都不如。这样的“香饽饽”,当然是趋之若鹜,于是更多的人在考研未遂、求职碰壁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在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大军中,由此形成了一个新名词“考碗族”。
据国家公务员网显示,最热门职位的竞争率首次超过4000:1,相比之下,百人争抢的职位报考者就要暗自庆幸了。此外,许多硕士、博士也顾不得身段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报考公务员的行列,除了让战争更加残酷外,也令许多正在考研的莘莘学子心生茫然。
山西财经大学某教授对公务员热考现象表示担忧:“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鼓励优秀的人才到企业去,或是自己创业,去为社会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而不是到政府机关去做刀笔小吏聊度残生,长此以往,经济转型必将受到创新不足、缺乏活力的影响。”
学设计的刷油漆、拼家具,学物流的开叉车,学IT的当销售员,甚至还有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生作保安的。为了生活,无奈之下的大学生不得不把姿态放得更低,走进劳动力市场与农民工兄弟争食。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苏剑曾说:“当今中国不缺大学生,缺的是民工。”
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使得一些企业大批停产,这无疑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就业难”还滋生出一批“啃老”的大学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全国青年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应该独立生活却不工作,不上学,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年轻人有上千万名。
应聘了四五家单位,不是工资太低,就是不自由,要么就是离家太远,干脆孙某就坐在家里靠父母养着,父母心里虽暗暗着急,但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只好忍着,还总时不时地为他宽心:“找不着慢慢找,不行就在家呆着,咱还养得起。”
就是这看似已经饱和的人才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许多企业都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直抱怨:“来应聘的大学生确实挺多,可都是些眼高手低的,还没怎样张口就要高薪、要自由、要民主、要尊严、要……”
专家建议学生要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先就业再择业,但真正面对时,许多大学生都不肯降尊纡贵,宁肯啃老也不吃“嗟来之食”。
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的传统教育承担着社会分层的社会功能被强化,似乎从事体力劳动就低人一等。如此陈腐的就业观念,必然使得大学生就业愈加难解,但深层次原因却是大学教育该省思的。
资格认证可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速度,已远远超过人口、经济、基础教育等的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因缺乏职业规划教育而导致所学非所用的教育资源浪费,大学生质量降低,这一切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
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年超过410万,2007年达到49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高达559万人,这还只是统招院校的数字。
连年的大学扩招一方面使得许多人圆了“大学梦”,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但部分大学以扩招之名,行创收之实,降低入学标准,使得本应是公益事业的教育“产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大量不合格的学生涌入社会造成就业压力,同时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以陈娟为例,湖南女子大学艺术系表演专业(含美术)学制3年,每年学费5500元到9000元不等,住宿费从600元到1200元不等,书籍费600元,加上其他林林总总,每个学年大概要向学校缴纳大约9280元到9880元,3年下来加上其他开销少说也要4万元,且不说教职工的心血和学校为教学所提供的设备折旧损耗,如果陈娟去养猪,那么她将要一切从头开始,其所学的设计、所花费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也要全部归零。
像这样所学非所用的现象其实较为普遍,厉以宁在回答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建议,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中应考虑与实际工作岗位挂钩,避免同一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僧多粥少局面的出现。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布拉德(W.H.Brady)学者查尔斯·默利的意见直接指向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他认为,进入求职市场的年轻人应该有个已知的可信赖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在求职面试时提交的资质证明。这个标准应该表明他们掌握了什么东西,而不是表明他们在哪里学的,或者学了多长时间。他们需要的是资格证书,而不是学位。
查尔斯·默利推荐以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CPA)考试为范本。他说,这个考试全国通用,较为全面地说明真正的能力(通过率低于50%),实际分数不仅仅是及格或不及格,所以雇主可以衡量求职者在会计水平的哪个位置。你或许在一个不知名的网络大学学的会计,但是你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成绩可以让雇主觉得你比常春藤大学的求职者更有竞争力。
由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的优越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可推至工作资格标准的任何大学专业上,建立在资格考试基础上的教育世界使得大学和非大学能力的界限变得模糊,大学学位不再作为雇佣的条件,没有上过大学的耻辱将逐渐淡化,机会将更加广泛和公平。
查尔斯·默利梦想有那么一天,任何行业的任何人刚开始都要当学徒,足够好的人成为熟练工,最好的人成为工艺大师。这同样适用于企业高管、历史教授、厨师和电焊工。扔掉大学学位,用资格证书来替代,把后中学时代的教育都看作任何人都必须经过的学徒训练,这种方法将帮助我们认识到共同的社会纽带。
查尔斯·默利说,谁在乎通过考试的考生是在地方公共图书馆学习的呢?
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付出多少教育资源,对家庭来说,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不能说为之倾家荡产,至少把许多家庭钉在贫困线上。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等于国家对教育投入没有回报,家庭对子女投入打了水漂,这无疑是国家教育的悲哀。
让同学错愕的职业
凌晨4点,整个城市还在沉睡,塞北山西大同的气温已迫近零度,无限留恋地从被窝里爬出来的董伟,已经开着垃圾清运车开始工作了。卸空厢、装车、平整垃圾、盖苫布……在熏人的气味中,董伟熟练地操作着,这样的工作已将近两年了。“一年四季就这样干,每天早晨4点开始工作,下午两点收工,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加班费。”
当董伟在中北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同学们得知他去做了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时,感到非常错愕,继而纷纷打电话、在网上发帖求证。
与董伟一样选择了中国传统教育认为的另类职业的,还有湖南女子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养猪公主”陈娟,现在她是湖南望城县乌山镇八曲河生态养猪基地一名普通的家猪饲养员。
给猪儿们喂食、刷毛、洗澡是陈娟的日常工作,同时,陈娟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将每头猪编号拍照建立了电子档案,哪头猪生病,哪头猪脾气不好,哪头猪在什么时间可以出栏等,只要把电子档案一点击便一目了然,以至于周边的养猪户纷纷跑来看新鲜。
“这小妹子人勤快脑子活又肯学,这样的大学生实在是太难得了。”在香港和广州的大型养猪场当了20年养猪技术员的刘月生,是该养猪基地的技术总监,对每天跟在他屁股后面问东问西的陈娟颇为满意。
每天发在自己新浪博客中的养猪日记,为陈娟赢得了众多FANS。一位叫“教授”的网友在其博客中留言说:“你作为一名女大学生毕业去打养猪的工,实在是难能可贵,如果众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像你一样转变择业观念,到乡里去,到农村去,一定会拥有自己的一个小舞台。”
其实,放着“阳春白雪”不做,非要做“下里巴人”的大学生,陈娟和董伟并不是首例。早在2000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迫于生计挥刀卖肉在先;2006年年初,北大毕业生武小峰因求职四处碰壁心灰意冷,靠卖糖葫芦为生在后;同年年底,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生高健陪聊收费,更是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想当初,陆步轩作为第一个卖猪肉的北大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也得了一份陕西长安区档案馆的闲差,猪肉生意也可以兼顾。而同是北大的武小峰却因为卖糖葫芦而受到当地政府的“招安”,被母校视为耻辱。网络社区上一篇《别让北大因你蒙羞》的帖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据说地方政府已经在关心武同学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是武同学的悲哀,也是北大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智商中等的人,即使没有机会完成大学学业,也应该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而在社会中存活,在上奉养父母,在下抚养儿女。请看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请看那些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请看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有谁曾经关心过他们?有谁曾经为他们提供过帮助?武同学,请拿出你年轻人的朝气来,走到社会上去闯一闯,做出一番事业来,请不要让北大因你而蒙羞!”
及之陪聊收费的高健,不务正业、丢人之说更是铺天盖地,甚至因央视主持人马斌的鄙视而引发两人的口水战。曾经公众和媒体用惯性的精英思维认为,无论是卖肉、卖糖葫芦还是陪聊,或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或是被当地政府“帮助”放弃“贱业”,或是对其大加道德批判。但如今看来,对于董伟和陈娟的选择,公众予以了更多的理解,社会也予以了尊重个体自由选择的宽容。
就业压力下的乱象
大学生就业难由来已久,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涌动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的求职大潮中,师兄师姐们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的惨状令许多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对前途忧心忡忡。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一位在某财经杂志供职的记者毕业3年深有体会。的确如此,近年来,许多“天之骄子”不得不自降身价,据媒体报道,在生活成本高昂的上海,竟有大学生肯月薪600元“就范”,甚者甘愿零薪酬。如果说真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那么他们,选择了考研究生、考博士生,希望能永远呆在象牙塔里继续“躲进小楼成一统”与世隔绝的大学生们,宁愿做个现实的逃兵。也因此,许多女大学生将单身贵族的理想和晚婚晚育的号召抛到了爪哇国,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拿到了结婚证,毕业即结婚被众多女生视为一种规避竞争的有效途径,乐得作专职太太,有老公作后盾,熬过就业的缓冲期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
此前曾耳闻,南北的家庭教育迥异,南方重商,家长通常在教育子女时说:“不好好学习,就去当公务员。”而重仕途的北方家长则常教育孩子要努力找个公务员的工作,轻松、稳定、体面。但在如今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南方也出现了公务员挤破头的现象。外企6000元的月薪,与月薪2000元的公务员相比,无论从单位福利、工作压力还是心理安全都不如。这样的“香饽饽”,当然是趋之若鹜,于是更多的人在考研未遂、求职碰壁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在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大军中,由此形成了一个新名词“考碗族”。
据国家公务员网显示,最热门职位的竞争率首次超过4000:1,相比之下,百人争抢的职位报考者就要暗自庆幸了。此外,许多硕士、博士也顾不得身段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报考公务员的行列,除了让战争更加残酷外,也令许多正在考研的莘莘学子心生茫然。
山西财经大学某教授对公务员热考现象表示担忧:“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鼓励优秀的人才到企业去,或是自己创业,去为社会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而不是到政府机关去做刀笔小吏聊度残生,长此以往,经济转型必将受到创新不足、缺乏活力的影响。”
学设计的刷油漆、拼家具,学物流的开叉车,学IT的当销售员,甚至还有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生作保安的。为了生活,无奈之下的大学生不得不把姿态放得更低,走进劳动力市场与农民工兄弟争食。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苏剑曾说:“当今中国不缺大学生,缺的是民工。”
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使得一些企业大批停产,这无疑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就业难”还滋生出一批“啃老”的大学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全国青年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应该独立生活却不工作,不上学,不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年轻人有上千万名。
应聘了四五家单位,不是工资太低,就是不自由,要么就是离家太远,干脆孙某就坐在家里靠父母养着,父母心里虽暗暗着急,但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只好忍着,还总时不时地为他宽心:“找不着慢慢找,不行就在家呆着,咱还养得起。”
就是这看似已经饱和的人才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许多企业都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直抱怨:“来应聘的大学生确实挺多,可都是些眼高手低的,还没怎样张口就要高薪、要自由、要民主、要尊严、要……”
专家建议学生要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先就业再择业,但真正面对时,许多大学生都不肯降尊纡贵,宁肯啃老也不吃“嗟来之食”。
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的传统教育承担着社会分层的社会功能被强化,似乎从事体力劳动就低人一等。如此陈腐的就业观念,必然使得大学生就业愈加难解,但深层次原因却是大学教育该省思的。
资格认证可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速度,已远远超过人口、经济、基础教育等的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因缺乏职业规划教育而导致所学非所用的教育资源浪费,大学生质量降低,这一切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
据统计,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280万人,2005年达到338万人,2006年超过410万,2007年达到49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高达559万人,这还只是统招院校的数字。
连年的大学扩招一方面使得许多人圆了“大学梦”,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但部分大学以扩招之名,行创收之实,降低入学标准,使得本应是公益事业的教育“产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大量不合格的学生涌入社会造成就业压力,同时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以陈娟为例,湖南女子大学艺术系表演专业(含美术)学制3年,每年学费5500元到9000元不等,住宿费从600元到1200元不等,书籍费600元,加上其他林林总总,每个学年大概要向学校缴纳大约9280元到9880元,3年下来加上其他开销少说也要4万元,且不说教职工的心血和学校为教学所提供的设备折旧损耗,如果陈娟去养猪,那么她将要一切从头开始,其所学的设计、所花费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也要全部归零。
像这样所学非所用的现象其实较为普遍,厉以宁在回答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建议,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中应考虑与实际工作岗位挂钩,避免同一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僧多粥少局面的出现。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布拉德(W.H.Brady)学者查尔斯·默利的意见直接指向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他认为,进入求职市场的年轻人应该有个已知的可信赖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在求职面试时提交的资质证明。这个标准应该表明他们掌握了什么东西,而不是表明他们在哪里学的,或者学了多长时间。他们需要的是资格证书,而不是学位。
查尔斯·默利推荐以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CPA)考试为范本。他说,这个考试全国通用,较为全面地说明真正的能力(通过率低于50%),实际分数不仅仅是及格或不及格,所以雇主可以衡量求职者在会计水平的哪个位置。你或许在一个不知名的网络大学学的会计,但是你的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成绩可以让雇主觉得你比常春藤大学的求职者更有竞争力。
由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的优越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可推至工作资格标准的任何大学专业上,建立在资格考试基础上的教育世界使得大学和非大学能力的界限变得模糊,大学学位不再作为雇佣的条件,没有上过大学的耻辱将逐渐淡化,机会将更加广泛和公平。
查尔斯·默利梦想有那么一天,任何行业的任何人刚开始都要当学徒,足够好的人成为熟练工,最好的人成为工艺大师。这同样适用于企业高管、历史教授、厨师和电焊工。扔掉大学学位,用资格证书来替代,把后中学时代的教育都看作任何人都必须经过的学徒训练,这种方法将帮助我们认识到共同的社会纽带。
查尔斯·默利说,谁在乎通过考试的考生是在地方公共图书馆学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