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育与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e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就是人类经过观察、研究、探索,寻找到自己或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规律等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就是认知、发展、创新的过程。如果我们把它引入教育,就形成了一个名词,即发现教育。笔者认为,发现教育就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升能力的途径,积极建构和创新,并最终形成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教育过程。如果将发现教育与语文课堂联系起来,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一、发现教育使语文课堂充满快乐。语文是一门人文色彩浓郁的学科,教材就是一个美的集合体。但我们的学生其实并不都这么认为,那么课堂上,我们又何必强迫学生去阅读它呢?这并不是说要放弃,而是让他们去发现,探究一下其中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为什么不喜欢,在发现中逐步抵近知识和规律。鲁迅的文章如今受到争议,因为时代久远和一些语句的深奥难懂,学生往往并不怎么爱看。比如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故乡》,我让学生浏览一遍,当堂调查,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喜欢,其余则表示不喜欢。我顺应学情,提出要求:喜欢的找出什么地方让你喜欢,不喜欢的也要找出不喜欢的理由。这样无论是哪一类学生都能去发现,去享受学习的快乐。课堂实践表明,有了充分的发现行为,学生几乎都会提出问题,不需要老师喋喋不休地硬性灌输,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兴奋点。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了兴奋点的课堂必定是生机盎然的。
  二、发现教育使语文课堂充满意外。如果按照教师预设,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的,不可能引起学生深远的回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不可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培养。如果我们只从宏观上预设和引导,也作为一名发现者,和学生一起尽情地去发现,那么课堂生态则大不一样。《故乡》这一课写到了闰土畅谈雪地捕鸟的过程,因为这个情景很能勾起师生的童心,所以自然而然地引起大家的兴趣。但是我并没有忘记语文课堂的核心任务。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动作描写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在让一位男生描述捕鸟过程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闰土眉飞色舞的表情,和手舞足蹈地描述捕鸟动作的样子,于是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意外的惊喜。请看一段课堂简录:
  师:请同学们留心,每一个动词前是否有合适的修饰语,比如形容词、副词、短语等,如果没有,试着替作者加上去,看看这些修饰语的作用。
  生:我(兴奋地)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稳稳地)支起一个大竹匾,(随意地)撒下秕谷,(大气不喘地)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猛)一拉,那鸟雀就(全都)罩在竹匾下了。
  师:为什么这样加啊?
  生:闰土兴奋地向我讲述,“我”一定专注好奇地看着,自然闰土因为有了“我”这样的热心听众就异常的兴奋。
  师:同学们是否可以加上一些想象、联想,用上修辞手法呢?
  生:我(就像多么了不起的能人)(兴奋地)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稳稳地)支起一个大竹匾,(生怕稍微一松手,鸟儿一来,大竹匾马上倒下去,惹得到手的鸟儿全都飞跑了)(这样还不算完,还得)(随意地)撒下秕谷,(千万注意哦,一定要)(大气不喘地)看鸟雀来吃,(一到这时候,)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快如闪电地猛)一拉,那鸟雀就(一、二、三、四地全都)罩在竹匾下了,(叽叽喳喳,又飞又跳,好玩极了)。
  师: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你赞同哪一种表达方式。
  生:我喜欢课本上的,很简洁。
  生:我觉得我们改写的较好,更生动,更具体,更能表现出闰土的“神力”“懂得无穷的知识”,更增加了“我”对闰土生活的羡慕。
  师:那么,请同学们告诉我怎样描写动作呢?
  这样一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在师生发现中生成了解决办法。可见在一定宏观约束的范围内,师生一起发现,就会打开知识和智慧的大门,收获意外的惊喜。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把课堂打造成发现的舞台,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陷、不足,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优点和潜质,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别人、发现客观世界,为他们建构自我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人格品质提供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心理场所。
  新课标明确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和发现教育有着本质的通性,如果能把发现教育引入到语文课堂,这该是是对学生和语文教育的最大的人道待遇,何不尝试呢?
  参考文献
  (美)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评估的研究和试验不断深入,许多同志对如何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发表了不少意见。但目前此项工作正常开展起来,还存在不少困难,尤其突出的是科学合理的评估理论
世界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面临国际经济竞争,教育理应充当国家现代化的先锋。然而我国基础教育危机四伏,令人唏嘘痛心。危机一师资队伍危机——尽管国家一再呼吁提高中小学教
<正> “生活是海洋”。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说生活是美的时候,首要的难道不是它的丰富和充实么?而生活的丰富性,又决定了艺术家也必须从丰富性这一点上去探索生活、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厌学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学科中,改变学生厌学的一些看法.一、转变教学观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正>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和抗战胜利初期,周恩来科学地概括了鲁迅光辉战斗的一生,向人们揭示出鲁迅革命精神的本质,为我们学习鲁迅指明了方向。周恩来指出:“鲁迅先生之伟
<正> 典型是古典小说的核心,甚至是“目的”。典型(typbe)在美学里指一种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殊异性又有丰富性,既有独立性又有代表性,既有封闭性又有开放性的艺术概括。许
中国古代的士人青年时期,读书之时,绝大多数想走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进取之路,以天下为己任,一展雄心壮志。可现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上通往理想的道路,即使挤进官场,也不一定官运亨通,就算为官,也不一定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居此时,不同时代的中国士人便有了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失意,甚至才愈盛,失意愈重。那么,此时给自己的身心找一个归处就成了必然。  一、游仙归道  如果说神仙是人类童年时期对自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我们的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已成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以历史教学为例,中学历史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历史内容
<正> 周恩来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长期主管过文艺工作。他在文艺领域中坚持贯彻执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致力于社会
江苏理科考生在高二参加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以下简称“学测”),涵盖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三个模块。然而,理科考生每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如想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优秀率,需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初步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紧扣考试大纲,深入讲解教材  教师要认真研读考纲,密切关注考点的变化。为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选择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