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的困境,本文尝试激发写作主体内在需求,在需求的驱动下使学生的写作行为主动化,使学生对写作不再畏难恐惧。实现“要我写”向“我要写”的心理转变,力求解决写作训练费时耗力又低效的问题。
关键词: 中职作文教学 驱动教学法 教学应用
一、背景
中职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甚至对写作怀有恐惧感,因此导致写作能力低下的现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经过近十年的作文学习,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文从字顺都无法做到,考试时,一些中职学生作文交白卷,这一直困扰着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所以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训练是中职教师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面对中职作文教学的困境和混乱无序,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作文教学之路。
二、内涵
长期以来,中职作文教学效果低下,甚至无效,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抱有畏难恐惧的心理。写作作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高级智慧活动,离开了写作主体的主动性,离开了写作主体的积极参与,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理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度都是难以想象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破除写作在学生心目中“高大上”的认知误区。
《乐记》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于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们要大声告诉学生:写作无非是另外一种说话而已,是人人都会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情动于中”的情绪冲动之后的本能活动。它和吃饭睡觉一样,都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隐性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转化为写作的动力。
三、实施
(一)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无法脱离群体存在,因为社交和自我成就的需要,这就产生了群体认同的需求。要得到群体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写作就有现实的必要了。“人总是本能地具有这样那样的语言行为”[1](陈日亮)。但“需要”仅是一种精神上不足或短缺的感觉。还要把它转为行为上的层次,那就是“需求”。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激发与生俱来的内在需要,转化成强烈的需求愿望和写作欲望,进而落实到写作行为上。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习得写作的规范,掌握写作方法,从而将自己的本能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将处在自发状态下的内在需要通过规范化语言外化,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我们年段全体学生曾到一个校外拓展培训基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封闭训练。回到学校后,回味拓展项目是学生最热门的话题。特别对其中的“高空跳桥”因为兼具挑战性和刺激性,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胆略和勇气,顺利完成者总能赢得他人的佩服和尊重。心中的自豪与得意颇有不吐不快之感,针对这一契机,我及时给学生布置了一篇片段写作“我的高空断桥”任务。要求学生以亲身经历,把自己完成高空断桥的过程中自己最真实的心理体会、动作过程详细地描述出来。有了“高空跳桥”的亲身经历,因此有着很深刻的心灵体验。仅有了写作欲望和需要,并不能保证学生很容易完成写作。这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写作目标,给予必要的写作指导,让学生不仅有写作的意愿,更有写作的方法,不至于生出有心无力之感。作文指导如下:
提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写作实践,反思总结,能基本掌握动作描写基本方法和原则。
写作指导: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照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动词 修饰语: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在这个动词前面或后面加上表示“方向”、“程度”、“轻重”、“快慢”、“数量”等词语。准确运用动词: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1)动作能体现人物典型特点,(2)能结合具体情境使用恰当的动词。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避免使用那些“万能词”(如“弄”、“搞”之类)
因为是亲身经历,感受极深,所以学生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且有的学生写得还颇为生动,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举一学生习作为例:
高空断桥
好奇心重的我自然满怀新鲜感,想尝试的心是那么强烈,每当看到她们一个个攀上那高空,我就迫不及待地想上去,感受站在高空的感觉,领略高空的风采。终于,武装上装备,系上安全带,准备攀爬了。系着安全带的我一步步来到蓝色阶梯面前,仰望高空距离好远,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改变我要向上攀爬的意志,也许它在我心中已经萌发了种子。手紧紧拽着楼梯的扶所,一步步向上爬,终于爬到了点,要改变方向了,我心想要怎么办呢,后来,心里的声音告诉我,这就如同人生的转折点,当你踏上那几乎小得不能再小的跳板时,心中不由得产生恐惧,头也不时地往下低,一遍遍看着地面,整个人都惊慌失措了,脑子一片空白,顿时忘了要怎么前行,看着身上系着的安全带,稍稍有安全感,默默对自己说,不要怕,不要怕,下面的教官还紧紧攥着绳子呢,不会有事的。就这样,我挪移了右脚,大步一跨,结果就跳了过去,我简直都不敢相信,后来在教官的细心教导下,半蹲跳了下来,感受到了飞一般的感觉。
本文中小作者在完成“跳”桥这个动作时,能比较具体地进行分解,运用恰当的动词,如“挪移”、“跨”、“跳”、“飞”,再现当时的动作场面,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二)人在社交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这就产生了宣泄情绪的需要,情绪宣泄需要窗口,写作行为为情绪宣泄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中职学生年轻气盛,学习任务又不重,学生之间经常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有一学生报告:说班级的小陈准备在晚上放学后邀集一些社会上的人对本班小吴进行殴打。我把小陈叫来之后,了解到事实真相:小吴先动手殴打了小陈,小陈才想着要报复。我也不批评小陈,只对小陈要求:把小吴打他的时间、地点、怎么打,被打之后的心理,自己又准备怎么解决这件事,报复之后有可能导致的后果(学校的惩处等)一一写出来。 很快,平时一遇到作文课就要逃课的小陈把事情经过写了上来,他是这样写的:
周六中午,我想找隔壁宿舍的老乡玩,但是他们宿舍门反锁住了,我敲了敲门,没人来给我开门,我一急,就用脚踢了一下门。没想到,小吴马上就打开门冲了出来,用手指着我的鼻子,说我打扰他午休,并骂我。我也骂回了一句。他一下子勃然大怒,冲过来就用右手揪住我的衣领,左手就往我脸上劈头盖脸盖了几巴掌。我也非常生气,反抗了,但是他一下子就跑回宿舍去了。我回到宿舍,越想越气:我长这么大,连父亲都没打过我,凭什么要被他打,心里的委屈感、羞辱感、痛恨感一齐涌上来……
洋洋洒洒将近千字,而且把整个事件写得清清楚楚,文从字顺,表达流畅。我不禁对他表现出来让人诧异的写作能力大加表扬,弄得他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接着我又给他分析了打群架有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请他选择怎么做,并鼓励他把自己现在的感受和选择也写出来。
因为小陈愤怒的情绪通过写作得到宣泄,又从写作中收获了成就感。他的怒气消失了,情绪也冷静了下来,这场矛盾很快得到了解决,此后写作课上,小陈再也没有逃过课。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有很多情感问题需要疏导(特别是以女生为主的班级里),有很多情绪需要宣泄,这都是我们进行写作训练的良好契机,只要我们把握住了这一契机,学生的写作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三)“学以致用”,“教育不仅是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且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2]。写作的本质和终极目的是在以后的职业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所以写作训练时应尽可能和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如带旅游专业时,就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给本县旅游景点“象山”编辑一条宣传短信,一则宣传广告词,写一些简短的导游词;给财经专业上课时,要求学生对一些财经法规写解说词。
四、总结与思考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说的是教育,但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写作的意义和目标应该是应用,在应用中学会写作。作文训练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应围绕是否是学生的需要,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一核心展开,实现从“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由被动的任务领受者到服从于内心需要而写作。这是写作模式的一种变革。
怎么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从而顺利让学生从写作的旁观者变成写作的表演者呢?
(一)立足现实,应用为先。新一代中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和上一代人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成为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对学生的成长有消极影响,但要把学生与手机隔绝又显然是不可能的,倒不如立足现实,充分利用手机的写作功能,如可以让学生编辑宣传短信,为自己的微信晒图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QQ空间的卷首语……
(二)抓住契机,顺势而为。写作需求有时是瞬间发生的,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写作需要及时转换为需求,把写作愿意转为写作行为,完成写作训练。其实这样的写作需求还是很多的,如学生犯了错,可以让学生写反思;学生和手机几乎是密不可分,可以布置学生写《我与手机的故事》……
总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不缺写作需要和欲望,只是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和捕捉。激发需求、驱动写作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新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04.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2000.6.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名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作文教学序列性研究,课题编号:FZJJ2013
040004,主持人:胡上泉。
关键词: 中职作文教学 驱动教学法 教学应用
一、背景
中职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甚至对写作怀有恐惧感,因此导致写作能力低下的现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经过近十年的作文学习,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文从字顺都无法做到,考试时,一些中职学生作文交白卷,这一直困扰着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所以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训练是中职教师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面对中职作文教学的困境和混乱无序,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作文教学之路。
二、内涵
长期以来,中职作文教学效果低下,甚至无效,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抱有畏难恐惧的心理。写作作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高级智慧活动,离开了写作主体的主动性,离开了写作主体的积极参与,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理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度都是难以想象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破除写作在学生心目中“高大上”的认知误区。
《乐记》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于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们要大声告诉学生:写作无非是另外一种说话而已,是人人都会的一种基本能力,是“情动于中”的情绪冲动之后的本能活动。它和吃饭睡觉一样,都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隐性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转化为写作的动力。
三、实施
(一)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无法脱离群体存在,因为社交和自我成就的需要,这就产生了群体认同的需求。要得到群体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写作就有现实的必要了。“人总是本能地具有这样那样的语言行为”[1](陈日亮)。但“需要”仅是一种精神上不足或短缺的感觉。还要把它转为行为上的层次,那就是“需求”。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激发与生俱来的内在需要,转化成强烈的需求愿望和写作欲望,进而落实到写作行为上。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习得写作的规范,掌握写作方法,从而将自己的本能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将处在自发状态下的内在需要通过规范化语言外化,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我们年段全体学生曾到一个校外拓展培训基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封闭训练。回到学校后,回味拓展项目是学生最热门的话题。特别对其中的“高空跳桥”因为兼具挑战性和刺激性,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胆略和勇气,顺利完成者总能赢得他人的佩服和尊重。心中的自豪与得意颇有不吐不快之感,针对这一契机,我及时给学生布置了一篇片段写作“我的高空断桥”任务。要求学生以亲身经历,把自己完成高空断桥的过程中自己最真实的心理体会、动作过程详细地描述出来。有了“高空跳桥”的亲身经历,因此有着很深刻的心灵体验。仅有了写作欲望和需要,并不能保证学生很容易完成写作。这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写作目标,给予必要的写作指导,让学生不仅有写作的意愿,更有写作的方法,不至于生出有心无力之感。作文指导如下:
提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写作实践,反思总结,能基本掌握动作描写基本方法和原则。
写作指导: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照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动词 修饰语: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在这个动词前面或后面加上表示“方向”、“程度”、“轻重”、“快慢”、“数量”等词语。准确运用动词: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1)动作能体现人物典型特点,(2)能结合具体情境使用恰当的动词。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避免使用那些“万能词”(如“弄”、“搞”之类)
因为是亲身经历,感受极深,所以学生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且有的学生写得还颇为生动,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举一学生习作为例:
高空断桥
好奇心重的我自然满怀新鲜感,想尝试的心是那么强烈,每当看到她们一个个攀上那高空,我就迫不及待地想上去,感受站在高空的感觉,领略高空的风采。终于,武装上装备,系上安全带,准备攀爬了。系着安全带的我一步步来到蓝色阶梯面前,仰望高空距离好远,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改变我要向上攀爬的意志,也许它在我心中已经萌发了种子。手紧紧拽着楼梯的扶所,一步步向上爬,终于爬到了点,要改变方向了,我心想要怎么办呢,后来,心里的声音告诉我,这就如同人生的转折点,当你踏上那几乎小得不能再小的跳板时,心中不由得产生恐惧,头也不时地往下低,一遍遍看着地面,整个人都惊慌失措了,脑子一片空白,顿时忘了要怎么前行,看着身上系着的安全带,稍稍有安全感,默默对自己说,不要怕,不要怕,下面的教官还紧紧攥着绳子呢,不会有事的。就这样,我挪移了右脚,大步一跨,结果就跳了过去,我简直都不敢相信,后来在教官的细心教导下,半蹲跳了下来,感受到了飞一般的感觉。
本文中小作者在完成“跳”桥这个动作时,能比较具体地进行分解,运用恰当的动词,如“挪移”、“跨”、“跳”、“飞”,再现当时的动作场面,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二)人在社交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这就产生了宣泄情绪的需要,情绪宣泄需要窗口,写作行为为情绪宣泄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中职学生年轻气盛,学习任务又不重,学生之间经常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有一学生报告:说班级的小陈准备在晚上放学后邀集一些社会上的人对本班小吴进行殴打。我把小陈叫来之后,了解到事实真相:小吴先动手殴打了小陈,小陈才想着要报复。我也不批评小陈,只对小陈要求:把小吴打他的时间、地点、怎么打,被打之后的心理,自己又准备怎么解决这件事,报复之后有可能导致的后果(学校的惩处等)一一写出来。 很快,平时一遇到作文课就要逃课的小陈把事情经过写了上来,他是这样写的:
周六中午,我想找隔壁宿舍的老乡玩,但是他们宿舍门反锁住了,我敲了敲门,没人来给我开门,我一急,就用脚踢了一下门。没想到,小吴马上就打开门冲了出来,用手指着我的鼻子,说我打扰他午休,并骂我。我也骂回了一句。他一下子勃然大怒,冲过来就用右手揪住我的衣领,左手就往我脸上劈头盖脸盖了几巴掌。我也非常生气,反抗了,但是他一下子就跑回宿舍去了。我回到宿舍,越想越气:我长这么大,连父亲都没打过我,凭什么要被他打,心里的委屈感、羞辱感、痛恨感一齐涌上来……
洋洋洒洒将近千字,而且把整个事件写得清清楚楚,文从字顺,表达流畅。我不禁对他表现出来让人诧异的写作能力大加表扬,弄得他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接着我又给他分析了打群架有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请他选择怎么做,并鼓励他把自己现在的感受和选择也写出来。
因为小陈愤怒的情绪通过写作得到宣泄,又从写作中收获了成就感。他的怒气消失了,情绪也冷静了下来,这场矛盾很快得到了解决,此后写作课上,小陈再也没有逃过课。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有很多情感问题需要疏导(特别是以女生为主的班级里),有很多情绪需要宣泄,这都是我们进行写作训练的良好契机,只要我们把握住了这一契机,学生的写作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
(三)“学以致用”,“教育不仅是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且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2]。写作的本质和终极目的是在以后的职业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所以写作训练时应尽可能和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如带旅游专业时,就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给本县旅游景点“象山”编辑一条宣传短信,一则宣传广告词,写一些简短的导游词;给财经专业上课时,要求学生对一些财经法规写解说词。
四、总结与思考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说的是教育,但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写作的意义和目标应该是应用,在应用中学会写作。作文训练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应围绕是否是学生的需要,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一核心展开,实现从“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由被动的任务领受者到服从于内心需要而写作。这是写作模式的一种变革。
怎么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从而顺利让学生从写作的旁观者变成写作的表演者呢?
(一)立足现实,应用为先。新一代中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和上一代人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成为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对学生的成长有消极影响,但要把学生与手机隔绝又显然是不可能的,倒不如立足现实,充分利用手机的写作功能,如可以让学生编辑宣传短信,为自己的微信晒图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QQ空间的卷首语……
(二)抓住契机,顺势而为。写作需求有时是瞬间发生的,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写作需要及时转换为需求,把写作愿意转为写作行为,完成写作训练。其实这样的写作需求还是很多的,如学生犯了错,可以让学生写反思;学生和手机几乎是密不可分,可以布置学生写《我与手机的故事》……
总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不缺写作需要和欲望,只是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和捕捉。激发需求、驱动写作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新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04.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2000.6.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名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作文教学序列性研究,课题编号:FZJJ2013
040004,主持人:胡上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