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声出版物是一种较为新颖的阅读形式(同时代还包括如 Amazon Kindle等电子图书)。以往我们读书是用眼睛领略图书;而有声读物则是让我们闭上眼睛,用耳朵来聆听。这种从视觉到听觉的转变,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惊喜,也为图书赋予了新的内含。现在,有声读物已经较为普遍了。从技术层面看,不仅有专门的有声读书设备,还有新一代智能手机(尤其是苹果iPhone)和 MP3 播放器(如苹果iPod),这些设备均可接听电子读物。读者可以从网上购买电子读物,并将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或移动设备当中,丰富读者的有声读物目录。有声读物一般是由专人在专业录音棚内录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若出现问题还须重读),而每小时的录制费用也要高达 400 美元(约合人民币2531.09 元)。以此算来,平均一本有声读物的制造费用大约从 5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31638.65 元)起,质量高一些的甚至要破万元。
有声出版物在德国
在德国,用聆听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始于二战后,当时的德国百废待兴。为了有效解决当时德国的“教育灾难”(Bildungskatastrophe),根据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Bildung ist Bürgerrecht)的宪法,德国决定试办“现代社会教育广播电台”(Funkkolleg zum Versta..ndnis der modernen Gesellschaft),即教育信息通过电台短波传播。这种广播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放送于公众的教育内容方面的有声读物。它在开播后,逐步取得了成功。1969 年,德国更多大学和区域开始接听这种广播,该类广播也随之改名为“Quadriga”。
德国是当今世界上有声读物最流行的国家之一。其实,早在 1955 年,一名德国发明家就发明了Sound Book(译:音频图书)的磁带与音频内容系统(由于采取了较为落后的 Vinyl系统,所以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直至 1990 年,尤其是德国统一(1991年)后,又出现了新的一轮音频热(dem Boom der 1990er-Jahre)。2001 年,苹果发布了 iTunes 软件,该软件问世之后,在世界最大的两个平台——苹果麦金塔系统和 Windows 系统同时运行,并开放对有声读物的支持,此举让有声读物进入了使用和发展的新纪元。以前的教学广播音频节目也在2006年以后改成了电子有声读物版本。
德国的有声读物市场占有比例已有明显提高,目前已经有约85%的传统出版物同时拥有了其数字版本。近年来,各种数字版本的出版物的销售额度也明显上升。例如2009年,全德以各种方式销售的有声读物高达1338万本。有声读物收入高达17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434.61 万元),出现了 2.4% 的递增。德国的读者们普遍喜欢在书店购买有声读物:这是因为在书店,读者可以预先体验,然后决定是否需要购买。有声读物在书店、专门销售店、加油站、超市、药店等都可以买到,这种销售手段甚至比在网上下载更为流行。德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声读物发展如此之好的国家,原因和德国的广播电台的广播传统、公共广播系统的公有(联邦制)体制,与一个较为健全的出版、运营、物流业是密不可分的。
在德国图书界,有声出版物的收入占比为3.2%。虽然这个数字还比较小,但是,这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小市场”,其作用不可小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有声读物在价格上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肯·福莱特的著作《无尽世界》为例,该书的有声读物版在德国最低为9.95欧元(约合人民币82.56元)的版本,还可以买到29.95欧元(约合人民币248.50元)的版本,而最高则可买到定价为99欧元(约合人民币821.43元)的版本。不过,德国的有声读物平均价格还算廉价,一个有声读物的平均价格约为13欧元(约合人民币107.91元)。
当然,价格和有声读物的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在德国目前的确形成了几个有声出版物的优秀品牌,但是出版界还是有海量的、质量较差的,有些甚至是劣质品的有声读物,当然其价格通常是很低廉的。根据德国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每年都会出品大约2000种有声读物,但是,其中真正高质量的只占到大约几十个品种而已。要想出品优质的有声读物,不仅内容和策划方面要做到位,朗读者的声音也要好,这样才能以质取胜、脱颖而出。可见,出品有声读物比出版传统的图书又多了一个环节。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有声读物问世,德国专门为此设立了一个以科隆·西部德国·广播电台(WDR —Westdeutscher Rundfunk Koeln)为主要赞助商的“WDR 德国有声读物年度奖项”,最高的奖金数额为23万欧元/年度(约合人民币约190.8万元)。当然,只有最好的有声读物才能获此殊荣并得到奖赏。
德国有声出版物的受众
那么,谁是有声读物的主要受众呢?根据德国当地 Geothe Institut(歌德学院2007-2010)的调查显示,有声读物主要是老年人和对看书缺乏热情的群体。他们在调查中写到:有声读物适合于视力正在逐渐退化的老年人以及“懒得读书”的人,这些人或许会在汽车里“听”书,或者在熨衣服时“收听”图书。
德国人有读书的习惯,但是作为有声出版物的“读者”,他们出行时往往不会带传统的图书,而是携带上有声读物设备在车上“听”书。一些当地有声出版物的爱好者是这样描述的:“一个好的朗读人,一个好的导演,一个好的图书内容,会让那些印刷文字富有生命力,充满活力。”有时候闭起眼睛细心“听”一本书反而会比实际“硬”读书更加有趣;至少,在当今社会“八小时全用电脑”的工作环境里,有声读物可以让眼睛得到更多的休息。由此分析,有声出版物的前景会十分可观,代表着时代的潮流。
如果按照收听有声读物的内容来对其受众进行分类,大概可以得到以下数据:
在文艺作品中,最受听众们喜爱的是冒险故事、爱情故事,同时也有人喜欢收听喜剧和科幻故事等轻松娱乐的内容。不过,尽管有了有声读物,有声读物也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和固定且持续递增的受众,但是,这种媒介并不是传统书籍的取代品,有声读物的存在并不是要取代传统图书。用德国人的话说:“读书和听书是两双不同的鞋子,每双的用途各有所不同”。
有声出版物的未来
有声读物已经不再属于“小众”传媒了,根据当地的数据,大部分听众群体都是未满三十岁的男性,尤以驾车的男性居多。这些人喜欢在路上收听内容,正所谓开车“读”书两不误。此外,更为年轻的青少年群体也逐渐成为了有声读物的较为忠实的受众群体。从德国“耳朵也能读书”活动中得到的数据显示:五岁至二十一岁使用过或正在使用有声读物的孩子和年轻人的比例已经高达81%。而在相同年龄段阅读过传统读书(非使用有声读物)的孩子和年轻人群体的比例是90%。由此可以得知,在青年受众中有声出版物的受欢迎程度已经与传统图书十分接近了。
展望未来,有声出版物在德国是大有发展的。特别是德国的有声读物常常被出版商们做为法兰克福书展的“座上宾”。现在,英国和美国也开始注意到了这种媒体传播形式,特别是其在德国的应用程度和普及率。有声读物和电子书等新一代媒介和信息平台都是适应这个新时代的传播载体。现在,iPhone、iPad 等电子设备,不仅在德国被越来越多的用做有声出版物的传播载体而流行,在上海的马路上、北京的地铁车厢内都可以看到年轻人在摆弄着iPhone 了,而这些新设备恰好都是能够很容易置入电子读物的。在中国,技术上、设备上已日渐成熟,大量的有声出版物资源将摆放在用户群体面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也会像德国一样,出行时把“齁儿沉”的图书放在家里,带上装有电子读物的移动设备“用耳朵去读书”!
(作者单位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有声出版物在德国
在德国,用聆听来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始于二战后,当时的德国百废待兴。为了有效解决当时德国的“教育灾难”(Bildungskatastrophe),根据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Bildung ist Bürgerrecht)的宪法,德国决定试办“现代社会教育广播电台”(Funkkolleg zum Versta..ndnis der modernen Gesellschaft),即教育信息通过电台短波传播。这种广播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放送于公众的教育内容方面的有声读物。它在开播后,逐步取得了成功。1969 年,德国更多大学和区域开始接听这种广播,该类广播也随之改名为“Quadriga”。
德国是当今世界上有声读物最流行的国家之一。其实,早在 1955 年,一名德国发明家就发明了Sound Book(译:音频图书)的磁带与音频内容系统(由于采取了较为落后的 Vinyl系统,所以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直至 1990 年,尤其是德国统一(1991年)后,又出现了新的一轮音频热(dem Boom der 1990er-Jahre)。2001 年,苹果发布了 iTunes 软件,该软件问世之后,在世界最大的两个平台——苹果麦金塔系统和 Windows 系统同时运行,并开放对有声读物的支持,此举让有声读物进入了使用和发展的新纪元。以前的教学广播音频节目也在2006年以后改成了电子有声读物版本。
德国的有声读物市场占有比例已有明显提高,目前已经有约85%的传统出版物同时拥有了其数字版本。近年来,各种数字版本的出版物的销售额度也明显上升。例如2009年,全德以各种方式销售的有声读物高达1338万本。有声读物收入高达17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434.61 万元),出现了 2.4% 的递增。德国的读者们普遍喜欢在书店购买有声读物:这是因为在书店,读者可以预先体验,然后决定是否需要购买。有声读物在书店、专门销售店、加油站、超市、药店等都可以买到,这种销售手段甚至比在网上下载更为流行。德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声读物发展如此之好的国家,原因和德国的广播电台的广播传统、公共广播系统的公有(联邦制)体制,与一个较为健全的出版、运营、物流业是密不可分的。
在德国图书界,有声出版物的收入占比为3.2%。虽然这个数字还比较小,但是,这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小市场”,其作用不可小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有声读物在价格上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肯·福莱特的著作《无尽世界》为例,该书的有声读物版在德国最低为9.95欧元(约合人民币82.56元)的版本,还可以买到29.95欧元(约合人民币248.50元)的版本,而最高则可买到定价为99欧元(约合人民币821.43元)的版本。不过,德国的有声读物平均价格还算廉价,一个有声读物的平均价格约为13欧元(约合人民币107.91元)。
当然,价格和有声读物的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在德国目前的确形成了几个有声出版物的优秀品牌,但是出版界还是有海量的、质量较差的,有些甚至是劣质品的有声读物,当然其价格通常是很低廉的。根据德国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每年都会出品大约2000种有声读物,但是,其中真正高质量的只占到大约几十个品种而已。要想出品优质的有声读物,不仅内容和策划方面要做到位,朗读者的声音也要好,这样才能以质取胜、脱颖而出。可见,出品有声读物比出版传统的图书又多了一个环节。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有声读物问世,德国专门为此设立了一个以科隆·西部德国·广播电台(WDR —Westdeutscher Rundfunk Koeln)为主要赞助商的“WDR 德国有声读物年度奖项”,最高的奖金数额为23万欧元/年度(约合人民币约190.8万元)。当然,只有最好的有声读物才能获此殊荣并得到奖赏。
德国有声出版物的受众
那么,谁是有声读物的主要受众呢?根据德国当地 Geothe Institut(歌德学院2007-2010)的调查显示,有声读物主要是老年人和对看书缺乏热情的群体。他们在调查中写到:有声读物适合于视力正在逐渐退化的老年人以及“懒得读书”的人,这些人或许会在汽车里“听”书,或者在熨衣服时“收听”图书。
德国人有读书的习惯,但是作为有声出版物的“读者”,他们出行时往往不会带传统的图书,而是携带上有声读物设备在车上“听”书。一些当地有声出版物的爱好者是这样描述的:“一个好的朗读人,一个好的导演,一个好的图书内容,会让那些印刷文字富有生命力,充满活力。”有时候闭起眼睛细心“听”一本书反而会比实际“硬”读书更加有趣;至少,在当今社会“八小时全用电脑”的工作环境里,有声读物可以让眼睛得到更多的休息。由此分析,有声出版物的前景会十分可观,代表着时代的潮流。
如果按照收听有声读物的内容来对其受众进行分类,大概可以得到以下数据:
在文艺作品中,最受听众们喜爱的是冒险故事、爱情故事,同时也有人喜欢收听喜剧和科幻故事等轻松娱乐的内容。不过,尽管有了有声读物,有声读物也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和固定且持续递增的受众,但是,这种媒介并不是传统书籍的取代品,有声读物的存在并不是要取代传统图书。用德国人的话说:“读书和听书是两双不同的鞋子,每双的用途各有所不同”。
有声出版物的未来
有声读物已经不再属于“小众”传媒了,根据当地的数据,大部分听众群体都是未满三十岁的男性,尤以驾车的男性居多。这些人喜欢在路上收听内容,正所谓开车“读”书两不误。此外,更为年轻的青少年群体也逐渐成为了有声读物的较为忠实的受众群体。从德国“耳朵也能读书”活动中得到的数据显示:五岁至二十一岁使用过或正在使用有声读物的孩子和年轻人的比例已经高达81%。而在相同年龄段阅读过传统读书(非使用有声读物)的孩子和年轻人群体的比例是90%。由此可以得知,在青年受众中有声出版物的受欢迎程度已经与传统图书十分接近了。
展望未来,有声出版物在德国是大有发展的。特别是德国的有声读物常常被出版商们做为法兰克福书展的“座上宾”。现在,英国和美国也开始注意到了这种媒体传播形式,特别是其在德国的应用程度和普及率。有声读物和电子书等新一代媒介和信息平台都是适应这个新时代的传播载体。现在,iPhone、iPad 等电子设备,不仅在德国被越来越多的用做有声出版物的传播载体而流行,在上海的马路上、北京的地铁车厢内都可以看到年轻人在摆弄着iPhone 了,而这些新设备恰好都是能够很容易置入电子读物的。在中国,技术上、设备上已日渐成熟,大量的有声出版物资源将摆放在用户群体面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也会像德国一样,出行时把“齁儿沉”的图书放在家里,带上装有电子读物的移动设备“用耳朵去读书”!
(作者单位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