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石竹DcSKP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来源 :广西植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fj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KP1基因是SCF E3泛素连接酶蛋白复合物的核心成分,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然而,香石竹SKP1基因还未被克隆,该文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的花药中分离克隆了1个减数分裂相关基因SKP1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DcSKP1(GenBank登录号为MK931293).结果表明:(1)DcSKP1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962 bp,含有1个长度为567 bp的ORF,该基因编码188个氨基酸.(2)蛋白序列比对显示,DcSKP1中存在一个高度保守TPEE基序,还具有Skp1 POZ结构域和Skp1结构域,并与拟南芥的SKP1聚集在一个分支上.(3)利用荧光定量PCR对香石竹DcSKP1基因表达模式进行研究,发现DcSKP1基因在各个组织部位都有表达,在花药中的表达量高于茎、叶组织,且在幼小的花药中表达量最高,随着花药发育的进程表达量下降.由此推测,DcSKP1基因可能在香石竹减数分裂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建立求解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目标函数以及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等数学方法求出了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并结合前人资料,推断节面Ⅰ(走向119.90°,倾角84.07°,滑动角-9.95°)为本次地震的主断层面.其次,从前人文献和Global GMT中共收集了50个该震源区震源机制资料,通过全局网格搜索法反演出该区的应力场,并基于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分析了玉树地区的震源机制表现.结果 表明:①研究区域压轴(σ1)近北东向,张轴(σ3)近北
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有较高的环境要求和较强的生态系统依存性.由于很多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各地采挖频繁,导致其受威胁十分严重,已成为保护植物中的“旗舰”类群.该文基于文献资料和近年来课题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状况、就地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以期为该地区野生兰科植物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共343种,其中在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物种有291种,就地保护率为84.84%.(2)在兰科
阳原地震台短极距深井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建设为“冬奥会保障晋冀蒙监测能力提升项目”河北分项.目前本项目已经完成全部土建工程,根据阳原地震台井深井地电阻率装置的建设,总结了电极制作、电极安装、回填等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实施过程.检测数据和试运行期间观测数据表明,阳原地震台短极距深井地电阻率建设符合电磁学科观测技术要求.
以南京老山1 hm2样地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成对g(r)函数,选择完全随机模型、异质泊松模型与先决条件零模型,分析秤锤树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从空间格局角度来深入认识其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形成该格局可能存在的机制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1)秤锤树天然种群中小径个体数量占优,属于增长型种群.(2)种内空间分布研究中,基于完全随机模型分析,秤锤树种群在尺度0~26 m时为聚集分布,尺度29~30 m时为均匀分布;基于异质泊松模型分析,秤
介绍ERK5信号通路与骨质疏松症间关联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从分子机制探讨流体剪切应力对ERK5信号通路的作用,当ERK5-Cyclin B1-CDK1信号通路受到抑制则降低成骨细胞的增殖活性而促进OP发生;当ERK5-Bad-Caspase-3信号通路及ERK5-AKT-FoxO3a-FasL/Bim信号通路被抑制后则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凋亡而加重OP发展.但因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较复杂,同时受多种信号通路的交叉影响,ERK5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症中具体机制仍需更多研究证实.
为了解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茎秆组织的微生物菌群组成,该文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发病茎秆和健康烟株未发病茎秆组织的真菌、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结果表明:(1)发病茎秆组织中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低,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高.(2)健康茎秆组织中的优势真菌属为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三者相对丰度之和>80%.(3)发病茎秆组织中的优势真菌属为隐球菌属、
选取了四川芦山7.0级地震、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等7个近几年有较大影响的地震作为样本,进行了实地调研,访谈当地震时科普工作开展情况.从提供震时科普产品、整合利用地震应急资源、选择震时应急方式方法3个方面展开,梳理当前震时科普现状与问题,分析研究震时科普知识服务的思路与对策,探索提出3条有效开展震时科普服务的路径,以期为将来可能出现的突发地震,更好地做好震时科普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该研究在建立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和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从物种组成、特有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用筛除算法确定贵州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结果表明:(1)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共计2族8亚族28属153种(含种下等级),分布在75个县级行政区,有128/45个中国/贵州特有种,垂直分布以900~1300 m海拔段最为丰富.(2)通过计算省级相似性系数,发现贵州与广西的相似程度最高,最后筛选得到10个热点县,共
针对现有防震减灾科普书籍中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为科普工作者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科普书籍提供参考.
通过对都兰地震台同场地不同地磁观测仪器(GM4-XL型磁通门磁力仪与FHD-2质子矢量磁力仪)产出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系统地分析日均值、分钟值、背景噪声等数据,认为3套仪器产出的数据差异较大,质子磁力仪较磁通门磁力仪长期趋势更加稳定,磁通门磁力仪存在长期漂移现象,且质子磁力仪噪声与磁通门磁力仪噪声相比较大.对引起数据曲线形态不一致、差值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因素主要为观测系统故障、仪器时间不一致、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所在环境温度的变化及仪器温度特性不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