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体系认证运行以来,各公司各部门根据评审中出现的问题,外审中出现的不合格项,以及改进行建议,进行整理,从而进行全面的整改。那么体系认证到底指的是什么,它的最终意义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又能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来运行好办公室体系认证。下面我们将就上面几个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体系认证是指企业,通过一个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管理体系或产品,进行第三方评价。并且该机构必须是独立的、公正的,这样才能够对企业在社会的地位价值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体系认证国际标准化活动最早开始于电子领域,于1906年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其他技术领域的工作原先有成立于1926年的国家标准化协会的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izing Associations,简称ISA)承担,重点在于机械工程方面。ISA的工作由于二次大战在1942年终止。1946年,来自25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其目的是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工业标准的统一。于是,体系认证的统称ISO这一新组织于1947年2月23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ISO于1951年发布了第一个标准---工业长度测量用标准参考温度。
通过认证,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了管理者科学严谨的作风,减少了工作的随意性;帮助企业建立了一个逻辑关系紧密的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推动市场开发。
认证是企业自主行为。产品质量认证,可分为安全认证和质量合格认证两大类,其中安全认证往往是属于强制性的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质量信誉和扩大销售量,一般是企业自愿,主动地提出申请,是属于企业自主行为。但是不申请认证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市场自然形成的不信任压力或贸易壁垒的压力,而迫使企业不得不争取进入认证企业的行列,但这不是认证制度或政府法令的强制作用。
体系认证在中国已经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仅是中国企业所提供产品不断改进的十年,也是企业管理者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十年。因此可以说体系认证已经满足了众多企业提高管理水落石出平的需求,使更多经营者对科学管理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实际的结果并不很乐关,不管是在实行还是认证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对认证中的问题以及后续的改进方法做一个了分析总结。
首先我们先要来了解学习取得质量体系认证的条件,企业要取得质量体系认证,主要应作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二是作好与体系认证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关于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仍应从质量职能分配入手,编写质量保证手册和程序文件,贯彻手册和程序文件,做到质量记录齐全。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认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企业自身的问题,影响因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⑴ 缺少对标准熟悉的骨干和全员参于的意识,只有管理层和个别人对标准一知半解,未能全面透彻的理解体系认证的内涵,缺少对体系运行有效性,适宜性的充分理解,从而很难发现改进的机会。认证是一个全员参于的工作,仅靠个别人的工作是不足的,这样的结果是无法全面推行认证工作。
⑵ 重形式,轻实效,为了取证而搞认证,没有真正的作为一项管理制度被企业各级人员应用,只是片面性的注重文件化的编制工作,未能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去订制符合本企业的制度,而只是表面化的去应付第三方的审核工作,忽视自我改进的方法和提高自我水平的机会。
⑶ 目标制定不完全,缺乏操作性,反应在目标建立过于形式和简单,没有定到点子上,操作性不强,无提升空间,更有甚者缺乏检查、分析、跟踪工作,使目标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在得到认证后,就无更新一步的提升,使企业一直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
⑷ 基础工作欠缺,反应在基础台账不全和不规范,无法提供有效并准确数据,一些企业在取得认证后认认为增加了许多原来没有的工作,因此重视不够,这样就更不要谈用数据去分析问题,这样就无法给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就无法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提升工作。
⑸ 目的不明确,反应在把获取认证做为唯一的目的,忽视持续改进工作,不注重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提升工作。
⑹ 企业内部缺乏沟通,导致互相扯皮现象,并且出現对所管理项目控制不利。
2.认证机构合力不足
国内的认证机构现在状态是“散”、“小”、“多”,无法形成一股合力,国内虽然大概有100多家,但一些机构,规模很小,并且技术力量薄弱。真正的形成规模,技术力量达到标准的机构还不是很多,比如果:评审人员的水平高低不一,审核人员在评审中的所见,所提出,都是企业在后续工作,需要改进的侧重方向,如果审核人员对这些方面无法正确的提出,就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认证机构之间就是通过价格来进行恶性竞争,导致认证行业的混乱,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认证结果的降低,对认证结果的不负责任,只是满足了企业取得认证的目的。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认证工作呢,下面我们就将着重讨论分析:
⑴ 注重全面检查与评价
检查职能中的薄弱环节
了解基础工作的现状及差距
了解管理者人员素质及推行认证的难点
了解产品的特殊性点及同行业水平
了解企业发展的方向及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⑵ 建立可操作的有效目标体系:体系运作的好坏,必须要以数据为依据,因此要在初期要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目标体系。企业要在各个方面提出一个自已预期要实现的目标值,通过运行改进,经过不断努力,使实效值达到目标值
⑶ 编制计划,进行层层分解:围绕方针目标,围绕着评审的总体安排编制出各项计划
⑷ 坚持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为判定所建立和实施的体系是否有成效,则要进行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管理评审一事实上要从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来评价,从而发现改进机会。
⑸ 坚持开展改进活动:由前所述,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无论开展认证工作的全过程,还是认认要求取得更大的效益,坚持开展质量工作是促使获取成效的永恒主题,因此我们在要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改进学习,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序合理。
通过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对认证工作更好的认识,寻求更好的方法,解决一些细节,流程上面的工作,做到工作细分到每一个细节,人人抓细节,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将工作做到细致有效。
通过认证只是一种手段,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求取企业和社会的更大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以达到更高的效益和目标。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同样体系认证工作能够得更好的推广和运行,对我国未来企业发展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体系认证是指企业,通过一个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管理体系或产品,进行第三方评价。并且该机构必须是独立的、公正的,这样才能够对企业在社会的地位价值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体系认证国际标准化活动最早开始于电子领域,于1906年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其他技术领域的工作原先有成立于1926年的国家标准化协会的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izing Associations,简称ISA)承担,重点在于机械工程方面。ISA的工作由于二次大战在1942年终止。1946年,来自25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其目的是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工业标准的统一。于是,体系认证的统称ISO这一新组织于1947年2月23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ISO于1951年发布了第一个标准---工业长度测量用标准参考温度。
通过认证,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了管理者科学严谨的作风,减少了工作的随意性;帮助企业建立了一个逻辑关系紧密的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推动市场开发。
认证是企业自主行为。产品质量认证,可分为安全认证和质量合格认证两大类,其中安全认证往往是属于强制性的认证。质量体系认证,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质量信誉和扩大销售量,一般是企业自愿,主动地提出申请,是属于企业自主行为。但是不申请认证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市场自然形成的不信任压力或贸易壁垒的压力,而迫使企业不得不争取进入认证企业的行列,但这不是认证制度或政府法令的强制作用。
体系认证在中国已经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仅是中国企业所提供产品不断改进的十年,也是企业管理者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十年。因此可以说体系认证已经满足了众多企业提高管理水落石出平的需求,使更多经营者对科学管理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实际的结果并不很乐关,不管是在实行还是认证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对认证中的问题以及后续的改进方法做一个了分析总结。
首先我们先要来了解学习取得质量体系认证的条件,企业要取得质量体系认证,主要应作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二是作好与体系认证直接有关的各项工作。关于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仍应从质量职能分配入手,编写质量保证手册和程序文件,贯彻手册和程序文件,做到质量记录齐全。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认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企业自身的问题,影响因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⑴ 缺少对标准熟悉的骨干和全员参于的意识,只有管理层和个别人对标准一知半解,未能全面透彻的理解体系认证的内涵,缺少对体系运行有效性,适宜性的充分理解,从而很难发现改进的机会。认证是一个全员参于的工作,仅靠个别人的工作是不足的,这样的结果是无法全面推行认证工作。
⑵ 重形式,轻实效,为了取证而搞认证,没有真正的作为一项管理制度被企业各级人员应用,只是片面性的注重文件化的编制工作,未能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去订制符合本企业的制度,而只是表面化的去应付第三方的审核工作,忽视自我改进的方法和提高自我水平的机会。
⑶ 目标制定不完全,缺乏操作性,反应在目标建立过于形式和简单,没有定到点子上,操作性不强,无提升空间,更有甚者缺乏检查、分析、跟踪工作,使目标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在得到认证后,就无更新一步的提升,使企业一直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
⑷ 基础工作欠缺,反应在基础台账不全和不规范,无法提供有效并准确数据,一些企业在取得认证后认认为增加了许多原来没有的工作,因此重视不够,这样就更不要谈用数据去分析问题,这样就无法给管理者提供有效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就无法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提升工作。
⑸ 目的不明确,反应在把获取认证做为唯一的目的,忽视持续改进工作,不注重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提升工作。
⑹ 企业内部缺乏沟通,导致互相扯皮现象,并且出現对所管理项目控制不利。
2.认证机构合力不足
国内的认证机构现在状态是“散”、“小”、“多”,无法形成一股合力,国内虽然大概有100多家,但一些机构,规模很小,并且技术力量薄弱。真正的形成规模,技术力量达到标准的机构还不是很多,比如果:评审人员的水平高低不一,审核人员在评审中的所见,所提出,都是企业在后续工作,需要改进的侧重方向,如果审核人员对这些方面无法正确的提出,就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有极大的危害。认证机构之间就是通过价格来进行恶性竞争,导致认证行业的混乱,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认证结果的降低,对认证结果的不负责任,只是满足了企业取得认证的目的。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认证工作呢,下面我们就将着重讨论分析:
⑴ 注重全面检查与评价
检查职能中的薄弱环节
了解基础工作的现状及差距
了解管理者人员素质及推行认证的难点
了解产品的特殊性点及同行业水平
了解企业发展的方向及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⑵ 建立可操作的有效目标体系:体系运作的好坏,必须要以数据为依据,因此要在初期要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目标体系。企业要在各个方面提出一个自已预期要实现的目标值,通过运行改进,经过不断努力,使实效值达到目标值
⑶ 编制计划,进行层层分解:围绕方针目标,围绕着评审的总体安排编制出各项计划
⑷ 坚持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为判定所建立和实施的体系是否有成效,则要进行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管理评审一事实上要从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来评价,从而发现改进机会。
⑸ 坚持开展改进活动:由前所述,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无论开展认证工作的全过程,还是认认要求取得更大的效益,坚持开展质量工作是促使获取成效的永恒主题,因此我们在要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改进学习,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序合理。
通过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对认证工作更好的认识,寻求更好的方法,解决一些细节,流程上面的工作,做到工作细分到每一个细节,人人抓细节,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将工作做到细致有效。
通过认证只是一种手段,从根本上而言,是为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求取企业和社会的更大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以达到更高的效益和目标。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同样体系认证工作能够得更好的推广和运行,对我国未来企业发展能够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