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建设之我见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d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国内图书年出版品种数高比例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出版管理部门取消了对出版社的书号使用量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各出版社改制后扩大了出版规模的结果。图书年出版品种数高比例增长,最直接的伴随现象就是图书编校质量普遍滑坡。
  图书编校质量滑坡,学者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原因有四:一是编校人员的编校能力下降,二是编校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细致严谨,三是出版社经济政策的导向出了问题,四是出版社图书质量的管理有漏洞。不可否认,这些问题既包括了编校人员工作方面,又包括了出版社管理方面,是当下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大多数图书编校工作人员也是很想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只是图书编校质量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质量那样可以使用专用工具和设备,实现全自动操作,图书编校面临的是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虽然是信息处理的一种,但却完全是手工操作的。图书编校手工操作,就意味着图书编校质量取决于编校人员和三审,也就是完全依靠编校人员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正确的信息,来判断图书内容的正确与否。这样说来,编校人员获得书稿的相关正确信息就尤为重要。
  那么编校人员所需的正确信息又是如何获得的呢?现实中,编校人员遇到图书编校的具体问题,或者与同事交流,或者查询工具书,或者寻找相关资料,或者百度搜索信息。显然,与同事交流并不是时时方便,也不能每次都能获得正确答案;纸质资料和网上信息查询也不一定是随手可得,而且准确率也是个问题。因此,总有许多图书编校实际问题无法获得满意的解决,从而严重影响图书编校质量。
  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图书编校人员的信息交流与咨询需求出发,强调图书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并就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的建设做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讨论。
  一、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的需求
  编辑和校对在图书编校过程中,需要各种信息,其中一些信息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工具书获得,而另一些信息则无从获得。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资料或工具书都不能提供的相关信息呢,这一方面是因为图书编辑和校对工作具有特殊性,图书中的文字使用情况极其复杂,资料或工具书总有许多不能包括或不适用的情况,而图书作者的文字使用习惯又是千变万化的。另一方面,出版相关的规范经常修订,规范无法罗列所有情况,总有一些编校内容存在规范无法适用的问题。因此,编辑和校对总是需要交流和咨询的。
  具体来说,编校人员对信息交流与咨询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原因:
  1. 编辑和校对不是出版规范的专家
  虽然我们在出版理论中明确指出,作者不是出版规范的行家,具体书稿出版时,必须由熟悉出版规范的编辑和校对把关,才能顺利出版,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编辑和校对并非全部是出版专业毕业,不可能一上手就成为使用这些规范的熟手,许多编辑和校对是在工作中边做边学来掌握出版规范的。他们只能说比图书的作者更熟悉出版规范,而要成为真正的出版规范使用专家,尚需要长时间的磨炼。
  举例来说,“赠与”和“赠予”的使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有明确界定,“赠予”是首选词,因此我们可以说“临别时,他作诗一首赠予郭沫若”。但在法律相关文字中,一般用“赠与”合同,“赠与”人,而不用“赠予”。还有,什么情况使用“出于……的考虑”,什么情况又要使用“出于对……的考虑”;是使用“去年底”,还是使用“去年年底”,或者都能使用;引用他人作品一段话,其中一词在当时出版是正确的,但按现在的规定是错误的,是要严格遵守“引用必须保持和原文一致”的规定,然后加注说明,还是引用本身就需要做修订……种种情况,相信大多数编辑会感到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2. 编辑和校对跟不上出版规范修订步伐
  出版规范需要不断修订,是因为时代变化太快,规范必须与时俱进。只是,出版规范的频繁修订,必然会对编辑和校对提出新的学习要求,特别是编辑和校对习惯于原出版规范的使用,转换到新的规范需要有个过程。何况,现在新规范的推出,缺少与旧规范的比较,不方便编辑和校对弄清哪些规定已经修改了,哪些规定还是适用的。
  举例来说,有关“似的”与“似地”的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有许多“似地”使用例子,第875页“流水作业”条就有“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把整个的加工过程分成若干不同的工序,按照顺序像流水似地不断进行”,这里用了“似地”。类似的,还有“他流星赶月似地奔向渡口”“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像棋子似地分布着”“像跳舞似地在空中飞”的用法。到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上述使用例子中的“似地”全改成“似的”,但是这些修改没有在任何报章上做说明,而编辑和校对如果熟悉了某个词的用法,一般不会再去翻阅新版词典,这就给图书编校质量带来许多隐患。
  另外,已出版的图书也会出现不适应出版规范的问题。比如,原来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使用“作出贡献”,现在就要改成“做出贡献”;原来使用“公斤”的,现在要改成“千克”;原来使用“邓小平南巡讲话”,现在要改成“邓小平南方谈话”;原来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要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然,遇到标点使用和数字使用,问题就更多。一方面,相关标准存在欠缺,给出的范例不能罗列所有情况,编辑和校对在实际使用中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另一方面,条规间经常有冲突,以致编辑和校对无所适从,比如新版GB/T 15835中公文编号示例为“国办发[1987]9号”,但在GB/T 9704中一直规定使用六角括号,即为“国办发〔1987〕9号”。
  3. 编辑和校对没有充足时间系统学习规范
  要明显提高编校能力`,需要编辑和校对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出版规范,而且需要静下心来学习,并在编辑和校对工作中不断实践。理论上编校人员必须保证出版规范的学习时间,不能借各种理由放松业务学习,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编辑和校对来说,图书品种数高比例增长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编校图书工作量急剧增加,这大大减少了编辑和校对用来学习出版规范的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资料或工具书又无法解决,编辑和校对只能通过一些快速的交流或更直截了当的专家咨询,才能解决编辑和校对中的实际问题。   现在的编辑不再像以前那样不愁吃、住、行,在经济压力空前和出版规模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们也要换种思维,一味责怪编辑不学习、不认真已经不切实际了。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编校人员方便地获得信息,如何快速解决他们的编校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创建图书编校交流与咨询平台的原因。
  二、现有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
  进入互联网时代,除了传统意义上行业组织的编校人员能力提高培训班外,还出现了一些编辑校对网站和论坛,甚至是编校QQ群、微信群和微博等,这些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编校信息。
  从目前的相关网站、论坛和微信等交流平台架构来看,有以阅读网页为主的Web1.0模式,也有既可阅读网页又可交流的Web2.0模式,后者在技术上应该符合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的建设需要。只是,目前这些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在实际交流与咨询中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 平台无权威性
  不管是协会组织的,还是出版社举办的,或是民间工作室办的,甚至是个人举办的,没有出版管理部门的组织,平台就缺乏权威性。平台缺乏权威性,编辑和校对人员就不太会愿意加入,因为平台根本无法满足交流与咨询的要求。
  2. 平台缺乏人气
  很多平台,正式注册人数不多,平时又没有人气,基本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流局面。一些页面,长时间没有更新,无法吸引网友浏览。没有人气,就没有交流,更谈不上咨询。
  3. 平台缺乏宣传
  大多数平台,出版社的编辑和校对都不知道。即使有些编辑和校对参与了,也是小圈子交流,根本达不到行业规模交流和咨询的程度。究其原因,平台很少对外宣传,仅仅是靠朋友间相互传递消息而凝聚人气。
  虽然目前的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它们在平台建设中获取了一些管理和建设的经验,这对我们以后建设一个真正能满足广大编校人员的信息交流与咨询需求的平台,是非常宝贵的。
  三、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的建设
  要让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真正起到提高整个出版业图书编校质量的作用,必须对平台的建设进行细致而周全的规划。至少,我们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交流与咨询平台的组织
  为了达到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这一最终目的,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必须真正能解决问题,这就对所需的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的行业权威性提出了要求。行业权威性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组织,特别是宣传部、统战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专家的参与。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平台的搭建单由个人或企业承担,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合适的是由政府管理部门牵头,由出版工作者协会具体实施相关平台的具体建设,也就是所谓的“政府搭台,行业协会唱戏”。政府组织,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一文通知,即可把平台的信息传播到全国各地,各相关出版部门和单位肯定会积极参与;同时又能保障平台的顺利交流,比如交流与咨询平台会员的实名认证,相关专家的大量引入,平台管理人员的配备。行业协会负责具体实施,因为提高出版人员的图书编校能力本身就是该协会的主要职责。
  2. 交流与咨询平台的会员
  为了提高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的传播效率,也为了使平台真正能解决编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尽可能吸引众多的出版相关人员参与。平台正式会员必须通过各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核才能通过,也就是只有实名认证后,才具有发帖和回帖权,即交流权。平台一般会员,也就是非实名认证的会员,只具有阅读权,而没有发帖权。
  理想的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我们认为至少要有以下几类人员参与:
  第一类,就是工作在图书报刊编校第一线的出版业人士(可以是国有出版单位的,也可以是民营出版企业的),如编辑、校对、审读员和质量检查员。他们是编校信息的最直接受众,日常处理编校信息最多。他们一方面是提问者,另一方面又是部分问题的回答者。现实中编校人员的同事交流,往往会遇到不便或无结果,但在大平台完全有可能别的编校人员熟悉这一个案,会即时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要相信,高手在民间,集广大编校人员的智慧,很少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类,是制订出版规范的相关人员,包括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等起草人。他们一方面是相关规范的权威,能解答编校人员的特定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又可通过平台了解编校人员在实际编校中遇到的规范使用问题,为今后规范的完善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第三类,是出版行政管理人员。一方面他们是平台的组织者,起到人员实名认证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最能解读出版政策的精神,也最了解当下图书编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引导编校人员进行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编校能力。
  第四类,是高校编辑出版系教学人员。在这里,平台既可方便教师寻找教学相关素材,又可方便学生为提高编校能力而进行的课外阅读。当然,教师也可以参与编校信息的交流,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熟悉编校工作,有的甚至是专家。至于学生,具有浏览阅读权即可。
  第五类,是电视台、网站等媒体相关人员,他们虽然不是图书、报刊出版工作人员,但也涉及文字编校,同样需要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
  第六类,是一般读者(也可能是潜在的作者),他们仅仅是为了了解图书内容的正确表达而浏览网页,这样的读者,应该给予浏览阅读权,但不具有发言权。
  3. 交流与咨询平台的内容
  编校信息交流与咨询平台的内容,必须包括编辑和校对日常需要的所有信息。讨论区的设置既要分类合理,又要方便会员使用,比如可分为标点、数字、计量单位、语法、教辅、古籍、科技、社科、工科讨论区,甚至可以设置报纸编校、字幕编校、网页编校和有声读物编校讨论区,等等。
  讨论区的帖子可以是宣传帖,也可以是提问帖,甚至是考核培训帖。
  4. 交流与咨询平台的管理
  平台的管理,分人事管理和技术管理。人事管理,涉及平台会员的认证,以及平台管理层的组建。技术管理涉及平台的使用功能维护与开发,特别是内容置顶功能和搜索功能,以及精华区建设。
  有关会员认证,可以通过出版单位或其他单位申报,甚至个人申报,当地出版管理部门审核,进行实名认证。至于平台管理层,必须由行业协会负责,适当选用有经验和有精力的出版社基层工作人员,以及民营出版企业的人员,特别要吸收有创办编校论坛经验的人员,比如目前一些民营校对公司的业务骨干就开办了校对论坛,比较有特色。
  技术管理上,既要方便编校人员搜索,又要方便编校人员学习。特别是精华区的建设,既要有系统,又要有分类,方便阅读和查询。许多问题,最好不用逐页浏览,只需要看一下精华区,就能获得讨论结果。另外,编校人员发的主帖,最好在其邮箱有该帖所有回复的结果,以免提问人在帖海中找不到自己原来的主帖。
  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对外接口,把一些信息用电子邮件形式发给不经常上平台的专家,以便他们及时浏览回复。
  当然,技术管理方面还要防止外来攻击,同时要设置一些敏感词的处理程序,比如含有敏感词的相关内容必须经版主审核才能发表。
  众所周知,图书质量检查,以及对图书差错比较严重的编校人员进行处罚不是管理的主要目的,这仅仅是一种管理手段,表示管理层对图书质量差错的零容忍。相对来说,在严格图书质量管理之际,大家群策群力,真正为工作在图书编校第一线的出版人员创建一个信息交流与咨询的便利平台,切实解决一些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编校问题,可能是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最务实的行动。
  [1] 刘苏华. 出版社编校质量控制模式构建[J]. 现代出版,2013(2):57-60.
  [2] 王於良. 当前编校质量问题把脉与救治[J]. 中国编辑,2009(5):60-62.
  [3] 孙江莉. 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成因及对策[J]. 科技资讯,2007(36):180-181.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其他文献
高新科技不仅开创了一个数字化的崭新时代,而且也开启了一个媒介网络化的全新的后现代进程。网络既为媒介提供了划时代的新媒体,同时又开启了一个无极传播的新世纪,电视剧也
《货币金融学》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曹凤岐教授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知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经济体制改革潮流中,其最早提出了企业经营进行股份制的构架并希望我国的企业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曹教授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完善了经济发展体系的不足。  《货币金融学》凝聚了曹教授在货币金融学研究领域多年的心血,此书的创作给我们展示了近十年货
任访秋(1909~2000)先生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贯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新中国学术研究的生成与发展等历史过程,见证了近代中国学术在新旧交替中的艰难发展与探索
事实上,展览权是一种著作权,其权利客体不是有形的原件或复印件,而是附着于其上的一种无形的智力成果。2014年6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延长,老年人相应增多.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营养是一个重要的云面,往往有些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现就有关引起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几种因素
内蒙古自治区曾是我国最鼎盛朝代——元朝的广袤的发祥地之一。内蒙古这方热土既是我国东西方向上最为开阔的自然形成的行政区划,又是唯一能够横跨八个省区,同时,更是唯一能
《我不是潘金莲》架构在一部架空时代的文学作品之上,原著文学作品是我国著名作家、社会正义的良知者刘震云先生的大作。刘震云惯于以其作品直接与人民、与时代、与国家进行对
专业类图书,通常门类清晰、受众固定,依靠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销量往往难尽人意,如何通过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取得好的营销业绩呢?笔者就以一本昆曲文献的营销为案例,探讨专业图书的营
从事版权贸易工作与一般意义的营销工作不同,既需要懂出版,又需要懂法律,既要有纯熟的外语能力,也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此外,还要熟悉市场,并且具备敏锐的眼光。因此,从事版权贸易的应该是“复合型”人才。  从事图书版权贸易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版权贸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确定引进或输出版权的选题,到筛选合适的作品,再到与国外出版商联系、洽谈版权贸易,直至最后签订和执行版权合同,版贸工作不仅是从业者
作为侨乡人民联系海外乡亲的一种书文载体和精神纽带,侨刊乡讯是外宣工作的主要阵地,它以“侨乡”“乡谊”为特色,向海外侨胞展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展示祖国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