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科学高效的习方法,引导学生敢持己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批判性,以此来支持他们独特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当然应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在思想品德课上,如果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调整师生间的关系,倡导师生平等,调动学生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塑造师生之间多样的、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使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将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事实证明,教师只有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青少年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据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
  1.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果。
  2.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辩辨、演演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探索最优的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变为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手段。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得顺利实施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各教学方法要进行优化组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从“吸取—储存—再现”的传统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创造性学习。
  在教学《道德与法律》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赛,把全班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辩论,双方队员“绞尽脑汁”,各抒己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通过大量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学生的快速思维达到了高潮,好象开启的闸门,一泻千里。经过这种激烈的思维碰撞,着实让学生过了一番思维“瘾”。我也不禁为学生有如此敏锐的思维能力而感叹。
  四、科学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鼓励中学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功能,因而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克服智商化倾向。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注重对学生平时行为的评价,重视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知行统一。既重视学生校内的表现评价,也应试图强调家庭社会的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具体、适度、透明。教学前要给学生明确而适度的评价内容,目标和评价细则,使学生对评价有章可循。并使学生的道德评价全面、科学、规范。三是评价方法自主化。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结合家庭评、社会评、教师评。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新课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初中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欣赏美的能力。初中素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观察、审美以及表现能力至关重要,学习素描基础知识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物象的感受更加客观、真实。本文结合本人美术教学的一些理解和经验,谈谈初中美术素描教学的问题。  素描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及表现能力为目的,掌握好素描基础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以客观物
期刊
摘要: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
期刊
摘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采取策略,创设教学情境,让自己首先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动人,然后去扣击学生的心弦,营造课堂群体心理气氛,用“真情”激发“兴趣”,用“真诚”启迪“智慧”,用“真爱”鼓励“创新”,形成课堂教学情感交融的效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智慧的启迪,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进一步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 。  一
期刊
摘要: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值,历来是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无论在指导
期刊
摘要: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1.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在现代教学巾,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
期刊
摘要: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 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
期刊
语感摘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本质差异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亦是多方面的。然而多学习了解一些别人的经典文化,如国外的艺术作品,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见识。与此同时,教师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是刻不容缓的。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多姿多彩。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
期刊
摘要: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某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习任务的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长时间来致力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根据
期刊
摘要: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本文就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反映了新时代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明确了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理念。  一、认真解读数学新课标  数学新课程主要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