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胖可造成手(足)背脂肪堆积,使血管深在,皮肤松弛,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短期内难以重复使用。为实施成功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操作环节进行研究,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现将临床实践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理
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止血带的选择与使用
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1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1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分钟后,松开下面1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扎止血带的要领:止血带的位置一般距穿刺点10~15cm。扎止血带40~120秒为最佳时间,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限,并以扁状止血带代替圆管形止血带。
非握拳穿刺法
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患者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胖大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
局部血管扩张法
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分钟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分钟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高热抽搐、烦躁患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进针角度的选择
对肥胖患者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5°角进针;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选择10°~15°进针。
易见回血法
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秒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分钟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在作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1/4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
固定静脉贴方法
静脉贴固定不当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刺痛血管等情况。固定时先黏胶布中间,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与皮肤及针柄贴贴紧密,不会松动。固定针头软管时,将软管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绕圈,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3条胶布平行,于针梗垂直,这样既美观又牢固。一些穿刺部位稍隆起,针尖轻微上翘着,固定软管时可将软管斜压于针尖平稳地置于血管内,不用在针柄下垫无菌棉签。
拔针方法
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瘀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理
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止血带的选择与使用
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1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1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分钟后,松开下面1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扎止血带的要领:止血带的位置一般距穿刺点10~15cm。扎止血带40~120秒为最佳时间,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限,并以扁状止血带代替圆管形止血带。
非握拳穿刺法
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拳,成功后才松拳。而在行手背静脉穿刺时,主张被穿刺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样可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另外嘱患者紧握拳,数秒钟再让其半握拳(拳心呈空虚状态),亦可嘱其反复握拳、松拳。采取反复握拳、松拳,能使指间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向心回流,手背静脉充盈明显。穿刺时握拳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患者痛苦大,而且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致管腔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再且血管被拉长,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针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穿刺局部慢渗,胖大现象,而不握拳时上述现象较少见,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运用。
局部血管扩张法
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分钟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分钟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高热抽搐、烦躁患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进针角度的选择
对肥胖患者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5°角进针;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选择10°~15°进针。
易见回血法
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秒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分钟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认为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在作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1/4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
固定静脉贴方法
静脉贴固定不当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刺痛血管等情况。固定时先黏胶布中间,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与皮肤及针柄贴贴紧密,不会松动。固定针头软管时,将软管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绕圈,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3条胶布平行,于针梗垂直,这样既美观又牢固。一些穿刺部位稍隆起,针尖轻微上翘着,固定软管时可将软管斜压于针尖平稳地置于血管内,不用在针柄下垫无菌棉签。
拔针方法
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瘀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