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方高校历史教学中出现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与历史学科自身的要求和学生的上升性要求和自我发展是不协调的。影音手段的使用,可以在培养学生阅读文献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取得效果,不过影音手段也有局限性,应该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历史教学 影音手段 学生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运用于教学,影音手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音手段是指运用视频、图片、音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已有不少高校教师指出,这种方式具有具体、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优势。[1]但是如何通过影音手段培养学生能力,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能力涉及很多方面,很难界定其范围,不过至少应该包括文献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内容。我结合从事地方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体会,谈谈运用影音手段培养学生能力的认识。
一、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历史学科自身的要求。地方高校限于师资条件、学生素质、学校硬件设备等多方面因素,大多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为主。目前地方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体系里,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试卷中又以填空、列举、名词解释等基础知识识记部分占60—80%。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出现“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记忆、忽视理解”的心理,误以为大学历史只是中学历史知识的扩充和增加,从而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同时,也使得评价学生的标准趋于简单化,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就是好学生;否则就是后进生。实际上,历史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历史知识的识记只是历史学专业极低层次的能力,而历史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等才是最重要的。
2.学生上升性需要的要求。历史专业的冷僻性及地方高校基层就业的导向,使得青年学生的“上升性”要求受阻,很多学生想通过进一步深造来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考研成为历史系专业学生的一个选择。按照现行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归入学术类研究生,需要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探索能力。当地方高校的学生进入重点大学学习后,由于基本能力的缺乏,表现出不适应性,因而需要不断地补课,这意味着地方高校历史教学,应该注意学生历史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3.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只是为了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而是要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有人说,经过史学训练的学生,应该知识面广博,分析问题能力强,观察与处理问题比较全面、客观。[2]具备这些素养后,即使将来不从事与历史相关的工作,也能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打下基础。
二、利用影音手段培养学生能力
1.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历史文献阅读的能力是历史系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包含繁体字的识认、文意的理解和标点断句,这种能力需要通过阅读原始历史资料来培养。一般而言,与教材配套的有一些教辅性资料集,如《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等,但是这些资料集都是当代人经过标点后,按照现在的印刷方式、采用简体字编成的,而历史专业的原始资料都是繁体字,大多是竖版编排,而且大量的文献没有标点。由于地方高校的条件有限,学生与原始资料的接触很少,对其相当陌生,加上即使有原始资料,要求学生人手一份也不可能,因此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相关历史资料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是消除学生陌生感、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讲述辛亥革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时,可以出示誓词的图片,让学生朗读,一方面熟悉繁体字,一方面通过阅读学习标点和断句。教师对难以辨认的个别繁体字如“巩固”、“变乱”等,应给予说明。还有些资料则是用行书书写的,比如有一张图片是《赫胥黎治功天演论序》,辨识难度更大,也应引导学生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有一些图片反映了近代公文的书写格式,如中法战争中云贵总督的临洮报捷请赏奏折,出现了顶格、退格等行文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介绍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接触原始资料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为阅读和理解文献的本意提供条件。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历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比如,有学生受到一些非史学论著的影响,在慈禧的图片中看到慈禧是小脚,认为慈禧可能是汉人。学生能够摆脱教材束缚进行思考,不论结论是否正确,都是值得鼓励的。教师此时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应该指出,从图片中看,由于光线明暗和裙摆遮蔽等原因,判断慈禧是小脚不够严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慈禧即使是小脚,也不能作为判断她是汉人的依据。由于关注点不同,有的学生会关注满清入关后满族妇女是否缠足,有的则关注清室对妇女缠足态度等一些问题,从而将图片中发现的问题引向深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传统的讲解,辅之以相关资料是一条可行的方式。在讲授国民党改组后三民主义的新变化时,我先用图表形式列出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然后播放孙中山的录音。这段录音材料是1924年5月30日孙中山应《中国晚报》沈卓吾之邀的演讲录音,内容是《救国方针》、《勉励国民》。该录音分为北方话版本和粤语版本两段,是有关孙中山的重要史料,而且录音完成于国民党一大后不久,正体现出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因学生中以广东人居多,所以选择了粤语版,以增强贴近性。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真实声音,从字幕中抓住孙中山演讲的主题,即“反帝”成为民族主义的新内容。
3.利用影视资料追寻真相。追寻真相是历史学的主要任务,但是90后的学生大多生长在以影视为中心的大众传媒文化中,大量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冲击着历史学。有些学生对严肃的史学论著兴趣不足,宁愿相信影视作品中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这给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教师不妨引入这些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追寻真相。比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反映出国共内战时期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央视二套的电视剧《闻一多》扮演者刘松仁,将闻一多演绎得沉郁悲壮,而《建国大业》中扮演者吴刚,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演绎成慷慨激昂的形象。教师播放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疑问,究竟此次演讲时闻一多情形如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后查阅相关回忆录和学术文章,由于资料的限制,虽未能得到满意答案,但在查阅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另一个关于《辛亥革命》的例子起到进一步的作用。该影片是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拍摄的,情节安排大多是符合史实的,同时由于有大量的明星加盟,学生兴趣浓厚。其中有一段史实讲到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重新出山,利用剿抚两面手法,在革命军和清廷之间周旋以便从中取利。影片的设计是英国公使朱尔典拜访袁世凯,从两人交谈中透露出来。教师在播放视频后提问:袁世凯是否可能对朱尔典这样推心置腹,泄露心声?然后提供袁世凯密友徐世昌的回忆材料:“此中运用,则非旁观者所能尽知也。”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电影设计能让观众明白袁世凯的权谋,但推之实情,却有不可能之处。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资料的选用应该遵循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课堂使用的资料以史料为主,并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比如,周恩来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活动几乎贯穿现代史,在讲授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西安事变等史事时,选用的图片应该当时历史相符合,不能张冠李戴。即使是选用影视资料,也应该向学生表明,这是当代人对历史的叙述方式。一般来说,选用影像资料应该以图画效果好的为主,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时,应尊重历史事实。比如顾顺章的图片能搜索到只有一张,而且很模糊,但是这张图片的使用能让学生明白顾顺章的特工身份,进而使学生了解顾顺章叛党的危害性。
2.影音手段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一些优势,但也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它只是辅助性教学手段,而通史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重大线索和历史进程。课堂上全部采用影音手段,会使气氛沉闷,也失去了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机会,效果会适得其反。其次,播放时受到教室的制约,一些坐在后排的学生因视力关系无法看清,导致参与性不足。所以,这种手段应该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播讲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V22,(6),2007-06.
[2]王富春.谈高校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1998,(9).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历史教学 影音手段 学生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运用于教学,影音手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音手段是指运用视频、图片、音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已有不少高校教师指出,这种方式具有具体、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优势。[1]但是如何通过影音手段培养学生能力,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能力涉及很多方面,很难界定其范围,不过至少应该包括文献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内容。我结合从事地方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体会,谈谈运用影音手段培养学生能力的认识。
一、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历史学科自身的要求。地方高校限于师资条件、学生素质、学校硬件设备等多方面因素,大多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为主。目前地方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体系里,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试卷中又以填空、列举、名词解释等基础知识识记部分占60—80%。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出现“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记忆、忽视理解”的心理,误以为大学历史只是中学历史知识的扩充和增加,从而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同时,也使得评价学生的标准趋于简单化,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就是好学生;否则就是后进生。实际上,历史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历史知识的识记只是历史学专业极低层次的能力,而历史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等才是最重要的。
2.学生上升性需要的要求。历史专业的冷僻性及地方高校基层就业的导向,使得青年学生的“上升性”要求受阻,很多学生想通过进一步深造来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考研成为历史系专业学生的一个选择。按照现行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归入学术类研究生,需要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探索能力。当地方高校的学生进入重点大学学习后,由于基本能力的缺乏,表现出不适应性,因而需要不断地补课,这意味着地方高校历史教学,应该注意学生历史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3.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只是为了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而是要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有人说,经过史学训练的学生,应该知识面广博,分析问题能力强,观察与处理问题比较全面、客观。[2]具备这些素养后,即使将来不从事与历史相关的工作,也能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打下基础。
二、利用影音手段培养学生能力
1.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历史文献阅读的能力是历史系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包含繁体字的识认、文意的理解和标点断句,这种能力需要通过阅读原始历史资料来培养。一般而言,与教材配套的有一些教辅性资料集,如《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等,但是这些资料集都是当代人经过标点后,按照现在的印刷方式、采用简体字编成的,而历史专业的原始资料都是繁体字,大多是竖版编排,而且大量的文献没有标点。由于地方高校的条件有限,学生与原始资料的接触很少,对其相当陌生,加上即使有原始资料,要求学生人手一份也不可能,因此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相关历史资料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是消除学生陌生感、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讲述辛亥革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时,可以出示誓词的图片,让学生朗读,一方面熟悉繁体字,一方面通过阅读学习标点和断句。教师对难以辨认的个别繁体字如“巩固”、“变乱”等,应给予说明。还有些资料则是用行书书写的,比如有一张图片是《赫胥黎治功天演论序》,辨识难度更大,也应引导学生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有一些图片反映了近代公文的书写格式,如中法战争中云贵总督的临洮报捷请赏奏折,出现了顶格、退格等行文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介绍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接触原始资料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为阅读和理解文献的本意提供条件。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历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比如,有学生受到一些非史学论著的影响,在慈禧的图片中看到慈禧是小脚,认为慈禧可能是汉人。学生能够摆脱教材束缚进行思考,不论结论是否正确,都是值得鼓励的。教师此时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应该指出,从图片中看,由于光线明暗和裙摆遮蔽等原因,判断慈禧是小脚不够严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慈禧即使是小脚,也不能作为判断她是汉人的依据。由于关注点不同,有的学生会关注满清入关后满族妇女是否缠足,有的则关注清室对妇女缠足态度等一些问题,从而将图片中发现的问题引向深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传统的讲解,辅之以相关资料是一条可行的方式。在讲授国民党改组后三民主义的新变化时,我先用图表形式列出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然后播放孙中山的录音。这段录音材料是1924年5月30日孙中山应《中国晚报》沈卓吾之邀的演讲录音,内容是《救国方针》、《勉励国民》。该录音分为北方话版本和粤语版本两段,是有关孙中山的重要史料,而且录音完成于国民党一大后不久,正体现出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之处。因学生中以广东人居多,所以选择了粤语版,以增强贴近性。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真实声音,从字幕中抓住孙中山演讲的主题,即“反帝”成为民族主义的新内容。
3.利用影视资料追寻真相。追寻真相是历史学的主要任务,但是90后的学生大多生长在以影视为中心的大众传媒文化中,大量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冲击着历史学。有些学生对严肃的史学论著兴趣不足,宁愿相信影视作品中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这给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教师不妨引入这些影像资料,引导学生追寻真相。比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反映出国共内战时期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央视二套的电视剧《闻一多》扮演者刘松仁,将闻一多演绎得沉郁悲壮,而《建国大业》中扮演者吴刚,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演绎成慷慨激昂的形象。教师播放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疑问,究竟此次演讲时闻一多情形如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后查阅相关回忆录和学术文章,由于资料的限制,虽未能得到满意答案,但在查阅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另一个关于《辛亥革命》的例子起到进一步的作用。该影片是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拍摄的,情节安排大多是符合史实的,同时由于有大量的明星加盟,学生兴趣浓厚。其中有一段史实讲到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重新出山,利用剿抚两面手法,在革命军和清廷之间周旋以便从中取利。影片的设计是英国公使朱尔典拜访袁世凯,从两人交谈中透露出来。教师在播放视频后提问:袁世凯是否可能对朱尔典这样推心置腹,泄露心声?然后提供袁世凯密友徐世昌的回忆材料:“此中运用,则非旁观者所能尽知也。”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电影设计能让观众明白袁世凯的权谋,但推之实情,却有不可能之处。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资料的选用应该遵循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课堂使用的资料以史料为主,并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比如,周恩来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活动几乎贯穿现代史,在讲授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西安事变等史事时,选用的图片应该当时历史相符合,不能张冠李戴。即使是选用影视资料,也应该向学生表明,这是当代人对历史的叙述方式。一般来说,选用影像资料应该以图画效果好的为主,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时,应尊重历史事实。比如顾顺章的图片能搜索到只有一张,而且很模糊,但是这张图片的使用能让学生明白顾顺章的特工身份,进而使学生了解顾顺章叛党的危害性。
2.影音手段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一些优势,但也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它只是辅助性教学手段,而通史课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重大线索和历史进程。课堂上全部采用影音手段,会使气氛沉闷,也失去了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机会,效果会适得其反。其次,播放时受到教室的制约,一些坐在后排的学生因视力关系无法看清,导致参与性不足。所以,这种手段应该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播讲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V22,(6),2007-06.
[2]王富春.谈高校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J].历史教学,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