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显本色特点 更具可操作性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实验稿”从2003年开始修订,最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面世。历时8年的修订,“新课标”和“实验稿”相比较到底有哪些变化?研读比较两稿,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显语文课程的本色特点,更具可操作性。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重大革新型的变化——使语言文字运用与汉字书写走到前台
  高度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新课标”的重大变化之一。从“前言”部分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范围定位——“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以及“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表述,到“课程性质”部分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再到“课程基本理念”部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系列表述,再到“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与“实验版”仅轻描淡写提“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相比,“新课标”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有目共睹的。这是保证语文本色、突出语文本体、明确语文课程与学习方向的重要定位。有了它,似是而非、舍本逐末等语文教育偏颇、异化等问题都会得到有效遏制。
  突出强调“汉字书写”同样是“新课标”的重大变化之一。在“新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关于汉字书写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须“有主动写字的愿望”;第二学段(3~4年级)须“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三学段(5~6年级)须“力求美观”。在“教学建议”部分的“具体建议”里,对于写字的描述更是与“实验稿”“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样的要求不同,除了具体明确地指出:“要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还特别明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写字效果。”与“实验稿”不同的是,“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不仅“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更提出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在作文教学的评价中进一步强调:“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由此可见,与“实验稿”相比较,对写字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有具体学段不同层次的要求标准,还规定了保证落实的具体时间,它将改变教师的语文素养观——书写将成为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元素,甚至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二、具体完善型的补充——使各种表述更准确合理
  对于“实验稿”,大家的共识性反映是:部分关于定义、要求等内容的表述有空泛、不好操作之嫌。在“新课标”里,补“遗漏”为“完善”,换“抽象含糊表达”为“具体清晰表述”,为“目标要求”补充“达成途径、手段”的细节不胜枚举。
  如,关于语文课程如何定性,长期以来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实验稿”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保留了这一表述,删去了诸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空泛的说法,补写了具体明了与体现实践品格的陈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的补充,进一步完善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对于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把握语文课程性质,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
  如,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实验稿”说:“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何植根于现实?怎样做到面向世界与未来?“新课标”作了明确表述:“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类似换“抽象含糊表达”为“具体清晰表述”的修订不一而足,是“新课标”的重要特征。
  再如,“教学建议”部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中,“实验稿”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到底如何与语文结合,表述过于宽泛,“新课标”则明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等于介绍了有机结合的路径。教师操作起来也就少了许多困惑与偏颇。
  三、修正纠偏型的调整——使课程标准更科学可行
  由于“实验稿”本身的不完善,或是阐释强调不够等因素,致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与语文本质、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新课标”直面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对某些表述做了积极的、必要的修正。
  如,针对“实验稿”缺乏关于“语文知识”的具体表述,致使新课程实施中对语文知识敬而远之的问题,“新课标”则更加重视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并对语文知识进行了具体的陈述,防止矫枉过正:“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再如,“实验稿”对阅读教学建议明示不够,只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致使部分语文课堂有解读过深、拓展过广的现象”。针对这样的问题,“新课标”在保留原观点的基础上,特别说明“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针对当前学生练笔不足及读写结合不够的现象,“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里,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这种纠偏性修订,在“新课标”中为数不少。
  四、思路梳理型的整理——使课标意图更清晰明了
  “实验稿”实施后与理想目标出现了一些偏差,除了前面提及的几个因素外,还与它的部分表述的逻辑及层次有问题相关。
  从整体框架上看,“新课标”在第二部分增加了课程“内容”的表述,在最后部分增加了附录条目;在第三部分调整了四个内容的阐述顺序,理顺了逻辑顺序,主次更加分明。这样表述,更容易被使用者读懂领悟。
  从局部表述看,关于思路条理的修改也不少。如,“总目标”中关于阅读能力目标,“实验稿”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表述,阅读的方法、感受和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之间层次有些不清,“新课标”厘清了其中的关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起来一目了然,便于理解与领会。再如,“前言”的表述,“新课标”把课程地位的表述放进“前言”的第二段。把课程性质的概括性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修改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使之成为“前言”的第一句话,作为整个课标的引语,从宏观到微观,从概括到具体,让读者思路更明晰。
  “新课标”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10年理论与实践的精华,必将有效促进语文教育思想的发展,促使语文教学的深度变革。不过,实践与反思之路是无止境的,“新课标”依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在探究中继续完善。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教材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赵丽宏的作品,文章角度独特,构思新颖,通过描写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提问题的月下交谈,表现了小外甥聪慧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抒发了热爱月下美景的思想感情。描写美景,创设情境,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描写形象,童趣盎然,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二;扣题引诗,扩大容量,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9~10页和12~13页练习。  教学设想:  “长短、高矮比较”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孩子在生活中通过对身边熟悉的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长短、高矮”的感性经验,一部分学生也能够正确运用“长短高矮”这类词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因此,本课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知物体的长短、高矮关系,体会长短、高矮的相对性,学会
期刊
《太阳是大家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让世界充满爱”。《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以“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诗歌文词浅显,含义却不易领悟。  设计理念:  1?郾把握儿童诗特点,注重诵读与想象。儿童诗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朗读是学习儿童诗
期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师:(出示下图)昨天是我女儿生日,我送她两个玩具,猜猜我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两个玩具一共花了52元。  生:灰太狼26元,喜羊羊27元,一共花了53元。  生:灰太狼26元,喜羊羊20元,一共花了46元。  师:同学们有的猜我花了40多元,还有的猜我花了50多元。当喜羊羊的价钱是多少元时,我花的钱是40多元?  生:21元、22元、23元。(师随生的回答
期刊
这些年,儿童少年诵读经典蔚然成风。昆明市西山区华昌小学是一所较多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普通学校,几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实现了华丽转身,跻身省级文明学校,也是诵读经典特色突出的学校。  一、诵读经典,内容丰富多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圣贤思想深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积淀,形成了今天特有的中华经典,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宝贵财富。  “诵读国学经典,做有根的人”,全校师生以此为动力,开展诵
期刊
“读数、写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4~35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继一年级上册“读、写20以内的数”之后第二次学习“读数、写数”,数目增多、增大了(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内涵更加丰富、抽象程度也更高了。  学生在学习(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之后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初步了解了计数单位“一”与“十”,认识了“个位”和“十位”。这一次“读数、写数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不少学生畏惧、厌烦作文,下笔无言,写出来的作文枯燥乏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四趣”入手。  一、从童言稚语中欣赏童趣  儿童鲜活的语言最能体现其习作的童趣。叶圣陶老先生倡导“吾手写吾口,吾口表吾心”,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童言有童趣,人人皆知其幼稚,但依然感觉很有趣。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童趣。要改变成人眼光,学会用
期刊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更为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具有的开放性、操作性等特点,选择生成性教学就成为一种必然。  一是从优化教材入手实施生成性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应该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根据实际情况从教材内容,教学素材等方面进行适时优化,让教学更具有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条件。如,教育科学
期刊
教育部日前介绍了中小学新课标的修订背景和新变化。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  中小学课程的容量和难度很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一直以来,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应该适度降低课程难度,删减课程内容,不要过早地让中小学生被课业重负压弯了
期刊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学习数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对新课程,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活动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