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汉字性质与汉语思维、识字心理的关系出发,提出识字教育应复原汉字的本来面目,回到传统的识字经验。并透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结,思考如何抵达现代识字课程的澄明之境。
【关键词】汉字性质 传统经验 文字画 文字故事 汉字文化
一、辨名:复原汉字的本来面目
1.文字溯源:美丽的■,美丽的“纹画”。
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形成了与西方文字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拼音文字只是单纯表音的抽象符号,不能直接表达事物的感性认识,系统是理性的,结构是线性的。而汉语言文字,见其形则知其意。“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汉字生来就是民族的第二语言,就是美丽交错的非线性“文身”图画,就是和语言相辅相依的思维方式、美学元素与文明印迹。
2.汉字性质与汉语思维:斯文存古道,字林独一枝。
(1)整体的意象性。汉字始终不追求外观的形似,而只在乎意象的神似,这正是民族“立象以尽意”思维模式的萌芽。甲骨文的牛羊,都是头的正面,区别只在牛角上翘■,羊角下弯■,身子全然不见:一个视觉符号,对应一个听觉读音,表达一个完整意义,形成一个形音义集合体。形声字更是整体思维的典范:一字作形旁,表意义类属;一字作声旁,规定读音(有时也表意义)。“飞禽即须安鸟,水族便应著鱼”[1],这种兼表音义的自组织文字系统,形与神互补孳生,化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相对的耦合性。汉字多由对偶部件合成。“从北”正反;“呆杏”倒装,呈现出相对辩证的结构特征。形声字更是耦合而成,江河湖海,左偏右旁的尊卑伦理;霜雪雷雾,上扁下方的对立统一,莫不如是。汉字耦合,包含对称匀称的平衡美,刚柔虚实的和谐美,以及尊卑避让的伦理美。而语用的耦合,更多姿多彩:男女、左右概念相对;秋收冬藏词性相对;山清水秀互文见义……所谓“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种种要求,拼音文本根本无法实现。
(3)鲜明的隐喻与诗性。汉字以意取象的建构原理,相对耦合的语用原理,以及模糊综合的艺术气质,使它具有诗性的朦胧和隐喻的本质,成为观念的符号,可以穿透生活中可见而不可抵的神秘之境,“将最大量的意义压进一个句子,使它孕育充电,自内发光。在汉语里,每个字都聚存着这种能量在体内”[2]。从“示”到“祖宗”的家族宗法制度,从“月”到“人”的悲欢离合,这种阐释祖先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识的隐喻性思维,是汉语诗学的言语本质,决定了文学、文章、修辞,乃至民族精神气质与哲学思维的诗性存在方式。
二、重建:回归识字教学的传统经验
复原汉字性质与汉语思维的关系,不是为了自恋与赞叹,而是为了思考如何透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审视后者得以生成的历史依据。
1.“文字画”交汇,撩起“形意”的面纱。
教学“从大自然长出来的字”:它蛇虫,羊犬鹿;鱼贝龟,水鸟骨;夫弓矢,舟网日……
(1)“它”是一条蛇
师:仔细看图,这些字都从哪里长出来的?
生:“虫”从毛毛虫的身上长出来。
师:你发现图画在表示意思啊。可大人粗心画错了。看老师的修改,还是毛毛虫吗?
生:不,一条大蟒蛇!
生:“虫”就是按照蟒蛇盘起的样子画出来的。
师:你发现汉字一笔一画都和意思紧密相连!古代“虫”是最毒的蝮蛇,“它”才是现在的蛇。(播放蛇的“嘶嘶”声)
师:看到人对蛇的敬畏了吧?一切神秘力量都归“虫”管,就连七彩的“虹”也不例外:兽叫毛虫、鸟叫羽虫、鱼叫鳞虫,人叫倮虫……
生:所有的动物都是“虫”,怪不得用“它”代表所有的动物!
(2)谁藏起来了
师:大自然生出字宝宝,可它们藏哪儿去了?
生:我发现了“木”,它躲在森林的左上角。
生:还有“森林”,二木林三木森。
生:我发现了“水、贝、鱼、网、龟、舟、日”。
生:我还发现弓矢后面的人,他想把“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全当作美味的午餐。
师:他的武器呢?
生:弓矢对付“羊犬鹿鸟”,舟网对付“鱼贝龟”。
师:人多了一双胳膊一顶帽子,谁认识(夫)?你认识它,可动物不认识。动物会怎么叫它?
生:人、夫、两脚怪……
师:到底是“夫”怕“虫”,还是“虫”怕“夫”?
(3)诵读:从大自然长出来的字
这一集中识字最迷人的魅力,是在学生识字的初始化阶段,创造“文字画”这一中国汉字独有的象形识字方式。糖葫芦一样,一串串地把汉字的基本元素,甜甜地植入孩子无意识的心灵。首先是对课文的改变,直接用汉字本身美丽的形体建立形与义的意象联结,使学生可以发现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一笔一画如何与意义世界建立联系。其次是识字伴着识物,借助文字画的意象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这就让字的形与魂以及曼妙的声音完美交融。最后是写意的图形文字+诗歌运用双线并行,感受从对虫的图腾崇拜到人渐渐取代虫,成为世界主宰的漫长史诗。
2.“字族文”串联,破译“类化”的密码。
基本字表17个偏旁,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玉”作偏旁。变形之后,怎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还有大“囗”小“口”,都是谁家的“嘴巴”?
师:“囗”可不是嘴巴,代表国界读wéi。看看古代的“国”——■,戈旁小块地,意会一个部落还不固定,要靠兵戈保护才不会被抢走。
生:后来呢?
师:到了商代,“国”的地盘固定了,就在“口”下添“一”划地为界,写成“或”。春秋时小诸侯“國”的面积都比较大,外面才添个大“囗”表示更大的疆界。 生:明白了,这时候的“國”才刚有国家的意思。
生:可是兵戈“或”怎么变成美“玉”了呢?
师:化干戈为玉帛呀!你看“玉”:甲骨文与“丰”相似,中间一根绳子串着三块玉片,上下出头。到金文和小篆就都不出头了——■,像不像“王”?
生:人带着好多好多的玉,就用“三”表示多!
师:是啊,“三”也像玉的形状,也是象形的用法。再看“王”——■,谁来说说?
生:一个人站在土地上,“大”是人,“横”是土地。
师:头顶天脚踏地,地位太尊贵了。这高高在上的“王”竟然也被简化成三横一竖。
生:那“王”和“玉”就可以混着用了?
师:我们推测下,普通老百姓应该没资格也买不起昂贵的玉,王者佩玉,王,就成了玉的象征。而且三横除了表示玉的尊贵,恐怕还有天地人合一的意思:王是天子,连着天地,管着天下,自然是全天下的统领了。
生:为什么“玉”做部首就要变成“王”呢?
师:礼让啊,心在左为“忄”,在下为“”,也是这样。
生:老师编得像真的一样!
师:我可不是瞎编。字是仓颉造的,意思却不全归他管。用字的人,本来就该发明意思。
物以类聚。这一片段利用形声字“字族文”的形旁串联,培养学生字符类聚与比较的整体识字观念。(1)重点教汉字思维:从“■”到“■”到“国”是怎么创造、怎么演变的;(2)教汉字文化:“戈”的杀伐到“玉”的天子之贵、“王玉”合体与天人合一、“囗”四周环绕的筑城自保,以及“■”作偏旁结构上的谦逊礼让,这是在培养学生汉字识写全方位的综合把握能力,使学生的识字能力获得核聚变一样以一总万的辐射效果。
3.“识读用”同步,攻克“语用”的难关。
16个汉字认读上演了一场文图合奏,还添了“日水山林、舍门子竹、好鸟森林”的认读,也许仓颉造字之初,天雨粟、鬼夜哭的奇妙情景非虚。这样“识读用”同步的综合课型,新字熟字组合使用,就使学生透过有意味的汉字意象,体验到文字的美丽,并将语言运用的逻辑扭转成想象力的“栖居”。■
【注释】
[1](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序录疏证[M].吴承仕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郑敏.语言观念必须革新[J].文学评论,1996:4.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特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关键词】汉字性质 传统经验 文字画 文字故事 汉字文化
一、辨名:复原汉字的本来面目
1.文字溯源:美丽的■,美丽的“纹画”。
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形成了与西方文字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拼音文字只是单纯表音的抽象符号,不能直接表达事物的感性认识,系统是理性的,结构是线性的。而汉语言文字,见其形则知其意。“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汉字生来就是民族的第二语言,就是美丽交错的非线性“文身”图画,就是和语言相辅相依的思维方式、美学元素与文明印迹。
2.汉字性质与汉语思维:斯文存古道,字林独一枝。
(1)整体的意象性。汉字始终不追求外观的形似,而只在乎意象的神似,这正是民族“立象以尽意”思维模式的萌芽。甲骨文的牛羊,都是头的正面,区别只在牛角上翘■,羊角下弯■,身子全然不见:一个视觉符号,对应一个听觉读音,表达一个完整意义,形成一个形音义集合体。形声字更是整体思维的典范:一字作形旁,表意义类属;一字作声旁,规定读音(有时也表意义)。“飞禽即须安鸟,水族便应著鱼”[1],这种兼表音义的自组织文字系统,形与神互补孳生,化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相对的耦合性。汉字多由对偶部件合成。“从北”正反;“呆杏”倒装,呈现出相对辩证的结构特征。形声字更是耦合而成,江河湖海,左偏右旁的尊卑伦理;霜雪雷雾,上扁下方的对立统一,莫不如是。汉字耦合,包含对称匀称的平衡美,刚柔虚实的和谐美,以及尊卑避让的伦理美。而语用的耦合,更多姿多彩:男女、左右概念相对;秋收冬藏词性相对;山清水秀互文见义……所谓“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种种要求,拼音文本根本无法实现。
(3)鲜明的隐喻与诗性。汉字以意取象的建构原理,相对耦合的语用原理,以及模糊综合的艺术气质,使它具有诗性的朦胧和隐喻的本质,成为观念的符号,可以穿透生活中可见而不可抵的神秘之境,“将最大量的意义压进一个句子,使它孕育充电,自内发光。在汉语里,每个字都聚存着这种能量在体内”[2]。从“示”到“祖宗”的家族宗法制度,从“月”到“人”的悲欢离合,这种阐释祖先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识的隐喻性思维,是汉语诗学的言语本质,决定了文学、文章、修辞,乃至民族精神气质与哲学思维的诗性存在方式。
二、重建:回归识字教学的传统经验
复原汉字性质与汉语思维的关系,不是为了自恋与赞叹,而是为了思考如何透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审视后者得以生成的历史依据。
1.“文字画”交汇,撩起“形意”的面纱。
教学“从大自然长出来的字”:它蛇虫,羊犬鹿;鱼贝龟,水鸟骨;夫弓矢,舟网日……
(1)“它”是一条蛇
师:仔细看图,这些字都从哪里长出来的?
生:“虫”从毛毛虫的身上长出来。
师:你发现图画在表示意思啊。可大人粗心画错了。看老师的修改,还是毛毛虫吗?
生:不,一条大蟒蛇!
生:“虫”就是按照蟒蛇盘起的样子画出来的。
师:你发现汉字一笔一画都和意思紧密相连!古代“虫”是最毒的蝮蛇,“它”才是现在的蛇。(播放蛇的“嘶嘶”声)
师:看到人对蛇的敬畏了吧?一切神秘力量都归“虫”管,就连七彩的“虹”也不例外:兽叫毛虫、鸟叫羽虫、鱼叫鳞虫,人叫倮虫……
生:所有的动物都是“虫”,怪不得用“它”代表所有的动物!
(2)谁藏起来了
师:大自然生出字宝宝,可它们藏哪儿去了?
生:我发现了“木”,它躲在森林的左上角。
生:还有“森林”,二木林三木森。
生:我发现了“水、贝、鱼、网、龟、舟、日”。
生:我还发现弓矢后面的人,他想把“虫贝鱼鸟、羊犬龟鹿”全当作美味的午餐。
师:他的武器呢?
生:弓矢对付“羊犬鹿鸟”,舟网对付“鱼贝龟”。
师:人多了一双胳膊一顶帽子,谁认识(夫)?你认识它,可动物不认识。动物会怎么叫它?
生:人、夫、两脚怪……
师:到底是“夫”怕“虫”,还是“虫”怕“夫”?
(3)诵读:从大自然长出来的字
这一集中识字最迷人的魅力,是在学生识字的初始化阶段,创造“文字画”这一中国汉字独有的象形识字方式。糖葫芦一样,一串串地把汉字的基本元素,甜甜地植入孩子无意识的心灵。首先是对课文的改变,直接用汉字本身美丽的形体建立形与义的意象联结,使学生可以发现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一笔一画如何与意义世界建立联系。其次是识字伴着识物,借助文字画的意象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这就让字的形与魂以及曼妙的声音完美交融。最后是写意的图形文字+诗歌运用双线并行,感受从对虫的图腾崇拜到人渐渐取代虫,成为世界主宰的漫长史诗。
2.“字族文”串联,破译“类化”的密码。
基本字表17个偏旁,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玉”作偏旁。变形之后,怎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还有大“囗”小“口”,都是谁家的“嘴巴”?
师:“囗”可不是嘴巴,代表国界读wéi。看看古代的“国”——■,戈旁小块地,意会一个部落还不固定,要靠兵戈保护才不会被抢走。
生:后来呢?
师:到了商代,“国”的地盘固定了,就在“口”下添“一”划地为界,写成“或”。春秋时小诸侯“國”的面积都比较大,外面才添个大“囗”表示更大的疆界。 生:明白了,这时候的“國”才刚有国家的意思。
生:可是兵戈“或”怎么变成美“玉”了呢?
师:化干戈为玉帛呀!你看“玉”:甲骨文与“丰”相似,中间一根绳子串着三块玉片,上下出头。到金文和小篆就都不出头了——■,像不像“王”?
生:人带着好多好多的玉,就用“三”表示多!
师:是啊,“三”也像玉的形状,也是象形的用法。再看“王”——■,谁来说说?
生:一个人站在土地上,“大”是人,“横”是土地。
师:头顶天脚踏地,地位太尊贵了。这高高在上的“王”竟然也被简化成三横一竖。
生:那“王”和“玉”就可以混着用了?
师:我们推测下,普通老百姓应该没资格也买不起昂贵的玉,王者佩玉,王,就成了玉的象征。而且三横除了表示玉的尊贵,恐怕还有天地人合一的意思:王是天子,连着天地,管着天下,自然是全天下的统领了。
生:为什么“玉”做部首就要变成“王”呢?
师:礼让啊,心在左为“忄”,在下为“”,也是这样。
生:老师编得像真的一样!
师:我可不是瞎编。字是仓颉造的,意思却不全归他管。用字的人,本来就该发明意思。
物以类聚。这一片段利用形声字“字族文”的形旁串联,培养学生字符类聚与比较的整体识字观念。(1)重点教汉字思维:从“■”到“■”到“国”是怎么创造、怎么演变的;(2)教汉字文化:“戈”的杀伐到“玉”的天子之贵、“王玉”合体与天人合一、“囗”四周环绕的筑城自保,以及“■”作偏旁结构上的谦逊礼让,这是在培养学生汉字识写全方位的综合把握能力,使学生的识字能力获得核聚变一样以一总万的辐射效果。
3.“识读用”同步,攻克“语用”的难关。
16个汉字认读上演了一场文图合奏,还添了“日水山林、舍门子竹、好鸟森林”的认读,也许仓颉造字之初,天雨粟、鬼夜哭的奇妙情景非虚。这样“识读用”同步的综合课型,新字熟字组合使用,就使学生透过有意味的汉字意象,体验到文字的美丽,并将语言运用的逻辑扭转成想象力的“栖居”。■
【注释】
[1](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序录疏证[M].吴承仕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郑敏.语言观念必须革新[J].文学评论,1996:4.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特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