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残疾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群体。但是,在生活中,往往因为残疾人自身的缺陷以及社会环境的滞后,导致残疾人在社会工作中不能有效的发挥自身的职能。在社会中,往往是处于弱势的地位。因此,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结合残疾人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残疾人工作的社会理论以及方法。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探讨
残疾人,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失去了从事某种社会工作的能力。残疾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出现缺陷,导致丧失了某种自身的功能。而残疾人工作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针对残疾人而开展的工作,帮助残疾人克服自身的缺点,克服外部环境的阻碍因素,促进他们平等的参加社会生活,平等的享受生活。在我国残疾人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阻碍因素,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残疾人工作缺乏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及专业的共走方法。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在当前实际的国情下,如何构建残疾人的工作理论体系,探索残疾人工作的方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
(一)供养理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残疾人的看法往往是要将其养起来。家人或者是社会上的每一个分子,认为对残疾人的爱与保护就是将残疾人供养起来。这种供养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供养的范围只限于劳动能力完全丧失的残疾人,但在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供养的范围是在不断地扩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对残疾人的供养,范围仅仅限于经济方面上的供养,但是残疾人的精神需求、精神发展以及内心需要关注的不够。从残疾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讲,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需要在经济上被供养,这是必须的与必要的,但是供养理论却不能照顾残疾人全方位的感受,不能全方位的照顾的残疾人的感受。
(二)回归社会理论
在残疾人工作中,很多的时候将残疾人封闭起来,与外界社会零接触,家人认为这是一种特别好的照顾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有许多的问题与弊端,回归社会理论正是针对这些弊端提出来的。残疾人不应该被封闭在一定的环境中或者福利机构中,缺乏与人的交流,对外界社会、对亲人、对社会都存在一种消极的冷漠的状态。残疾人应该是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中的,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下。一些封闭园舍的福利机构已经不适应新的残疾人需要,应该让残疾人回到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回到普通的环境下,让残疾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流与工作生活。
(三)增能理论
残疾人工作中的增能理论,是指残疾人的工作中,从人的内在发展的角度上,激发残疾人内部的心理机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发残疾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们失去 的一部分的身体机能,引导残疾人恢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从表面来说,增能是指增加残疾人的身体机能,从本质上来说,是指增强残疾人的信心与生活下去的勇气,减少自己内心的负罪感与内疚感。增能理论是指注重人的机能发展,关注人的基本价值。增能理论,是关注残疾人丧失的功能,碗蕨残疾人的内部潜能,减少残疾人活动的障碍,增强残疾人生活的信心。
二、残疾人工作开展的方法
(一)医学康复工作
在残疾人工作中,医学康复工作是基本的工作方式。医学康复工作,是指通过医学的手段与方式,帮助残疾人治疗与恢复,最大限度的恢复残疾人的身体机能。当一个残疾现象出现后,医院工作要对残疾人有一个评估,并且将评估结果告知家人与残疾人恢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人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协助医院工作者,做好整治与康健的工作。其次要联系残疾人家属,将残疾人的情况、康复情况以及康复需要的设备及经费告诉家属,安抚家属的情绪。第三,要关注医护人员的康复计划、康复工作,进行专门的训练,了解残疾人恢复的相关知识。最后,要了解医院康复工作的有关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二)教育康复工作
在残疾人工作中,所谓的教育康复工作,是指对残疾人提供的一种文化素质方面的影响与工作。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康复工作,是社会不断地发展的重要的标志,也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康复工作主要的针对的是一些聋哑人或者盲人进行的教育康复工作。教育康复工作针对的是人的感官功能的丧失的一部分。教育康复功能,通过对这些残疾人进行训练,引导这些残疾人进行专业的教育训练,使得他们具有生存与发展的技能,对自身、对社会、对家长都是非常有益的。对残疾人进行教育,是对残疾人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培养与内心上的陶冶,在生理上与心理上对残疾人进行弥补。是以一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提高残疾人的精神境界,完善残疾人的精神世界,提高残疾人的能力,为残疾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生存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残疾人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们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小心翼翼的供养,不应该全方位的控制与封闭在某一个环境中,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他们的机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恢复,减少他们的负罪感与内疚感,提高他们的基本能力与技能,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工作,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美]威廉布莱尔.弗兰克尔著.意义与人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姚尚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5).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探讨
残疾人,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失去了从事某种社会工作的能力。残疾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出现缺陷,导致丧失了某种自身的功能。而残疾人工作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针对残疾人而开展的工作,帮助残疾人克服自身的缺点,克服外部环境的阻碍因素,促进他们平等的参加社会生活,平等的享受生活。在我国残疾人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阻碍因素,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残疾人工作缺乏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及专业的共走方法。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在当前实际的国情下,如何构建残疾人的工作理论体系,探索残疾人工作的方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
(一)供养理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残疾人的看法往往是要将其养起来。家人或者是社会上的每一个分子,认为对残疾人的爱与保护就是将残疾人供养起来。这种供养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供养的范围只限于劳动能力完全丧失的残疾人,但在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供养的范围是在不断地扩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对残疾人的供养,范围仅仅限于经济方面上的供养,但是残疾人的精神需求、精神发展以及内心需要关注的不够。从残疾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讲,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需要在经济上被供养,这是必须的与必要的,但是供养理论却不能照顾残疾人全方位的感受,不能全方位的照顾的残疾人的感受。
(二)回归社会理论
在残疾人工作中,很多的时候将残疾人封闭起来,与外界社会零接触,家人认为这是一种特别好的照顾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有许多的问题与弊端,回归社会理论正是针对这些弊端提出来的。残疾人不应该被封闭在一定的环境中或者福利机构中,缺乏与人的交流,对外界社会、对亲人、对社会都存在一种消极的冷漠的状态。残疾人应该是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中的,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下。一些封闭园舍的福利机构已经不适应新的残疾人需要,应该让残疾人回到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回到普通的环境下,让残疾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流与工作生活。
(三)增能理论
残疾人工作中的增能理论,是指残疾人的工作中,从人的内在发展的角度上,激发残疾人内部的心理机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激发残疾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们失去 的一部分的身体机能,引导残疾人恢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从表面来说,增能是指增加残疾人的身体机能,从本质上来说,是指增强残疾人的信心与生活下去的勇气,减少自己内心的负罪感与内疚感。增能理论是指注重人的机能发展,关注人的基本价值。增能理论,是关注残疾人丧失的功能,碗蕨残疾人的内部潜能,减少残疾人活动的障碍,增强残疾人生活的信心。
二、残疾人工作开展的方法
(一)医学康复工作
在残疾人工作中,医学康复工作是基本的工作方式。医学康复工作,是指通过医学的手段与方式,帮助残疾人治疗与恢复,最大限度的恢复残疾人的身体机能。当一个残疾现象出现后,医院工作要对残疾人有一个评估,并且将评估结果告知家人与残疾人恢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人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协助医院工作者,做好整治与康健的工作。其次要联系残疾人家属,将残疾人的情况、康复情况以及康复需要的设备及经费告诉家属,安抚家属的情绪。第三,要关注医护人员的康复计划、康复工作,进行专门的训练,了解残疾人恢复的相关知识。最后,要了解医院康复工作的有关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二)教育康复工作
在残疾人工作中,所谓的教育康复工作,是指对残疾人提供的一种文化素质方面的影响与工作。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康复工作,是社会不断地发展的重要的标志,也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康复工作主要的针对的是一些聋哑人或者盲人进行的教育康复工作。教育康复工作针对的是人的感官功能的丧失的一部分。教育康复功能,通过对这些残疾人进行训练,引导这些残疾人进行专业的教育训练,使得他们具有生存与发展的技能,对自身、对社会、对家长都是非常有益的。对残疾人进行教育,是对残疾人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培养与内心上的陶冶,在生理上与心理上对残疾人进行弥补。是以一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提高残疾人的精神境界,完善残疾人的精神世界,提高残疾人的能力,为残疾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生存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残疾人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们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小心翼翼的供养,不应该全方位的控制与封闭在某一个环境中,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他们的机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恢复,减少他们的负罪感与内疚感,提高他们的基本能力与技能,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工作,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美]威廉布莱尔.弗兰克尔著.意义与人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姚尚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