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香港:十年理财双行线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hc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当金融风暴横扫东南亚,港府与对冲基金殊死搏斗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一切很遥远,十年后,当内地房价和股价节节攀升,热钱四处涌动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焦虑:自己手中的资产安全吗?十年前,伴着香港回归的重大利好,红筹股受到热捧;十年后,红筹股回归在即,中国经济的这部分重要资产会给内地投资者带来的惊喜吗?十年间,内地的股市经历了一次由制度缺陷主导的轮回,于是我们更加信奉市场之手;十年间 ,香港股市从风暴过后谷底中爬升,科技股泡沫的破灭又为这个过程按下了暂停键,包括香港人都在反思;市场真的是公平的吗?
  香港金融市场与内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港币的可自由兑换以及资金的自由流动。实现这一切的时间并不远,但内地的金融市场准备好了吗?这可是关系到居民财富增减乃至安全的大事。了解香港的金融市场和理财生活,或许可以窥探一下我们将要面对的未来,这也是《钱经》策划此选题的一个目的。
  香港不仅是内地金融市场开放的路标、居民理财生活的样本,随着QDII投资港股的放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必将成为内地投资者投资的好去处。十年前,我们热衷于去香港购物,拎回大包小包的衣服和化妆品:十年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拎着大包小包的钱,去香港悄悄开个户。十年前,香港商人在内地投资办厂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十年后,内地的A股市场以及深圳近期飙升的房产市场,都有香港炒客的身影。内地与香港的融合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层面,而跃升到虚拟经济、金融资本的层面。
  笔者的一位朋友——曾在内地读书,后来到香港上学、工作,最近在内地炒A股发了点小财——有一次在与笔者聊天时突然冒出一句:“内地的一些城市似乎正在香港化。”如果能有香港的经济活力和制度透明度,那当然好!但香港的高房价与快节奏生活是内地的每个都市人所想要的吗?内地的都市人已经做好应对这种变化的准备了吗?
  个人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但在变化中提前领悟其中的规律以适应变化是必要的。内地与香港的理财生活,如果说十年前还更多的是平行线,那么未来,交叉和重合的地方会越来越多。从这点来看,每一个关注自己的资产。思考自己财富规划的人都应该了解香港。
  
  曹景行:香港是流动的  张志峰
  
  香港,作为自由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它的生活方式、它的财富理念,不知不觉间渗透到内地。有人说,香港的现在,很可能是内地一些大城市的未来。那么,我们必须认真解读一下香港的经济肌理和财富变迁,因为那可能是我们将要面对的。
  
  01:香港人怎样理财
  理财这个概念在内地兴起的时间不长,而在香港早已深入人心。股票、楼花、外汇、恒指、权证,香港人什么都会玩也什么都敢玩。但在曹景行眼里,香港人理财还是带有浓厚的“炒”的风气。
  《钱经》:理财这两年在内地很火,香港人的理财观念是怎样的?
  曹:在香港人人都理财,几乎没有人会把钱都存在银行里。香港很现实,首先得打工,做生意,满足衣食住行。其余的钱要用在投资上,因为香港的养老保障很欠缺,老了之后基本上要靠自己。
  对香港人来说,买房子,孩子读书,养老这些都是很大的支出。理财是几乎每个香港人都要碰到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赚大钱才去理财。生存条件逼着你需要理财。
  《钱经》:能具体说一下香港人怎么理财吗?
  曹:每个人的投资偏好不一样。比如说炒股票,现在有种说法是内地全民炒股,其实香港早就是全民皆股。香港人一般都喜欢买点股票,他们都是自己操盘,不大买基金的,因此香港的基金不发达。这可能与香港人长期炒股的传统有关,对股票比较熟悉。
  除了股票,外汇,黄金、恒指、期货这些品种都有很多香港人染指。香港人投资一是喜欢单打独斗,比如不会由投资基金代劳炒股。二是喜欢一窝蜂,什么热炒什么。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有一段时间炒汇就很流行。很多“师奶”(香港说法,指不上班的家庭妇女),早晨买完踩,在回家的路上就提着菜篮子进银行大厅,盯着电子显示屏上的外汇牌价,决定是买点澳元还是瑞士法郎,就跟在菜市场买菜似的。
  擦皮鞋的、做清洁的,买股票是很正常的事。清洁工在股票行里还往往能拿到“贴士”(tips,小道消息),还有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人,手里有很多房子,长期炒楼。当然也有比较理性的做法是一直投资绩优股,有的人每个月余一点钱就去买几手汇丰银行,最开始买的时候是10多元,慢慢的就涨到100多元了,自己的养老问题就解决了。
  《钱经》:香港全民都在“炒”,难道没有人意识到这里的风险吗?
  曹:香港人的投机文化在华人圈里是最浓厚的,风险意识也是最强的,因为他们经历过很多大的风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时候,香港股市、楼市都大跌。1983年中英谈判,香港股市也暴跌。1987年美国股市出现黑色星期一,牵连到香港,停市多天,投资者损失惨重。内地人最熟悉的大概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了,受此冲击,香港至今元气才算刚刚恢复。我本人就亲身经历过这几次大的循环。香港人知道投资是自己的事,不会抱怨别人,而且也相信过一段时期就会恢复的。
  《钱经》:能回忆一下危机来临前和泡沫破灭后的真实场景吗?
  曹:1997年的金融风暴现在还令人记忆犹新。7月1日香港刚刚回归,7月2日泰国金融市场的问题就严重了。一年的时间内,香港恒生指数从17000点跌倒6000多点,跌了三分之二,楼市也暴跌。后来香港政府对金融危机处理得当,金融当局动用外汇购买港股,使得证券市场得以稳定。在1998年8月以后,恒指逐渐回稳至8000点以上。尽管与对冲基金打赢了,但恢复的过程并不顺利。后来又遭遇了非典,楼市受到的冲击很大。
  还有印象很深刻的是科技股泡沫,我还记得2000年2月23日那天上午的场面。当天是Tom.com上市招股,天气阴冷,风雨交加,近30万小股民从四面八方涌向汇丰银行的十家分行,赶在中午截止前递交认购股票的申请表。多家分行门口的人龙足足绕了好几条街,附近交通拥堵。有位中年男人对着电视摄像机镜头大声说:“站一天好过打一年工!”新闻播出后,这句话立即成为全港皆知的名言。后来泡沫破裂,这些场景现在回想起来很讽刺。
  《钱经》:说一说香港的楼市吧,香港的房价之高是出名的,内地人也最关心房价问题。
  曹:香港人炒楼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到1989年之前楼市很旺。89年楼价跌下来,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又开始上涨。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又暴跌。
  1990年香港楼市比较低迷的时候,我付首期,在香港买了一套对于内地来说很小的楼。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年的旧楼,价格大约在1万2千多一平方米,而且是顶层,会漏水,也比较热。后来我在1995年换楼的时候,价格翻了一倍,涨到了3万。 但是我换的新楼是5万多一平方米,两年以后新楼就变成8万多一平方米。这是最高峰了,再过两年就跌到2万多一平方。楼价就是这样大起大落,香港人好像都习惯了。内地楼价一直都在上升,这是很不正常的。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我住的位置旁边有一处新楼,97年开盘的,100平方米售价1500万,合15万一平方米。金融危机开始后,买楼者还不起银行的钱,就是把房子卖了也抵不上贷款。后来银行把房子收回来,进行拍卖抵债,卖出去400万。个人破产了,银行也产生了坏账,这种事例在金融危机期间不少。香港楼价的波动比内地要大得多。
  
  02:内地影响有多大
  10年前,香港回归,红筹股被爆炒,接踵而来的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港府与对冲基金的大对决。当时内地投资者的感觉是与己无关。10年后,红筹股开始酝酿回归潮,A+H市场可能被打通,内地投资者已经通过QDII或采取其他方式投资港股。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都触动着两地投资者的神经。
  《钱经》:香港回归10年了,这10年间香港人的理财生活受内地的影响有多大?
  曹: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当然还是要跟着国际市场走。但近几年内地的红筹股和H股在香港本地影响越来越大。香港开始对这些股票不太熟悉的时候,还比较谨慎。现在已经普遍投资H股和红筹股。去年下半年,几大银行股在港上市,香港人打新股也获利不少,香港打新股的中签率远远高于内地。
  最近内地A股市场很火,香港人通过各种渠道在深圳开账户投资A股的很多,当然内地投资者也或明或暗的投资港股了。
  《钱经》:香港人对A股市场一般怎么看?投资A股的风格怎么样?A股和H股存在那么大的价差,是不是有套利机会?
  曹:香港人投资也有个特点,不熟悉的不做。香港人对内地的股市还搞不懂,像一些ST垃圾股能涨那么高,香港人觉得不可思议。前些时候,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还有汇率同时调整,A股依然涨,H股就大跌,这说明香港人的反应很谨慎,追求稳健,可能因为香港人是吃过苦头的,所谓的风险教育没用,经历过就知道风险了。
  A股和H股同股不同价是合理的,内地的企业到其他国家上市,价格也肯定比A股低。原因很简单,香港证交所的股票供应充分,资金也能自由流动。内地的资金流出不畅,上市公司特别是好一点的就那么几家。股价当然就会更高了。套利机会可能有,但完全意义上的套利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QDlI投资港股的份额增加,A股和H股价差会拉平。
  《钱经》:香港目前还是维持联系汇率制,人民币—路升值,会不会让港币感觉变弱了?
  曹:其实这只是个心理影响,以前港币一直是低于人民币的。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港币才变得值钱。人民币升值对联系汇率不会有影响,因为联系汇率是指港币盯住美元。
  香港联系汇率的好处显而易见了,能保持币值的稳定。但是它面临最大的难题是:香港的利率没有调整的空间,必须跟着美元走,不然就没有联系汇率制了。美元提高利率,港币就得提高利率,否则就有套利空间,对冲基金一定来攻击你。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香港的经济有些热,需要的是升息降温,但美国一直降低利率,香港只有跟着美国降,每降一次,泡沫就积累一点。为什么那段时间香港楼市上去了,股市上去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率必须跟着美国走,这是联系汇率的代价。
  如果美国和香港宏观经济风向出现很大的不一致,联系汇率就得改了。当年对冲基金先是冲击港元,香港为了维护港元,不得已需要提高利率,于是对冲基金就掉头做空恒生指数,最后港府被迫救市。
  《钱经》:内地似乎也面临这些问题,资产价格泡沫泛起。调节利率缩手缩脚。
  曹:内地利率调整按理说应该是自由的,但是你不能让中美利差太大,利差拉大,人们就会抛美元买人民币,这样会增加汇率升值压力。这限制了人民币利率工具的可控性,当你跟某一个外币挂钩,就等于放弃了货币政策。香港只有财政政策,没有货币政策,内地只有半个货币政策,或者说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
  
  03:香港是充满变化和机遇的城市
  香港无疑是充满活力的,但高悬的房价、快节奏的生活也令一些外来人很不适应。香港的吸引力何在?内地的一些城市会成为如今的香港吗?在资产泡沫日渐泛起,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今天,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钱经》:香港的房价高,社会压力大,对于弱势群体如何保障呢?
  曹: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在发达市场经济社会中算是比较弱的,但教育、医疗、住房这三个方面基本解决了。教育实行9年免费,上大学后可以得到一些津贴。香港的医疗体系是比较完善的,政府投资很大,香港人都可以去公立医院看病,收费比较低。像我们这种公司给买保险的,一般就不去公立医院,而是去私立医院就诊。低收入者没有钱,没有保险就可去公立医院。
  香港住房价格是很高,但却基本能做到居者有其屋。对于是香港永久居民,且年收入在1万2以下者可以住廉租屋。对年收入2万以下者,有“居屋”提供。居屋是指香港政府出售给收入有限家庭的廉价住房。这可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教育、医疗、住房都基本解决了,但还有一个没有解决一养老。这是香港社会保障中最薄弱的一环,这是香港人拼命工作的原因。
  《钱经》:您在内地和香港都工作和生活很长时间,您对香港这座城市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曹:香港是一个很简单的城市。人们都在谋生、赚钱。香港是完全竞争性的、充分市场化的,各种各样的人都生活在里面,多元化也是香港最大的特色。
  香港的确楼价很贵,但只要你能赚到钱,就可以住进来。香港人在为三个老板打工:一个为自己老板打工,一个为地产商人打工,一个为银行打工。人们都希望快一点,早一点多赚钱。打多份工,加班的多得是。当然,你的生活也可以有多种选择。
  《钱经》:香港的金融市场已经比较完善了,而内地的理财市场才刚刚兴起,内地有哪些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曹:香港股市也出现过很多问题。1987年那次股灾之后,香港的股市就变得逐步规范了。内地最需要借鉴的就是制度的建设,这需要一个过程。香港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权力和行政命令会排除在市场外。
  香港这几年从来没有针对楼市的宏观调控,内地虽然一直在调控,但结果好像是越调越高。因为很多调控政策是让供给减少了,需求增加了,当然价格变高。政府管的不应该是楼价高低,需要的是把游戏规则建立起来,对房产商和地方政府的违法行为严惩,调整银行的贷款利率。房地产乱在什么地方,地方政府乱批地,银行乱借钱,地产商违法操作,把这些管好就行了。同时要大量建廉租房和类似 “居屋”的廉价住房,把供给提上去。
  《钱经》:你对香港未来的前景怎么看?
  曹:香港能够发展得这么快,主要依靠的是人和制度。香港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机遇的地方,是流动着的,就如各种金融资产一样。只要香港能够聚集更多的人才,香港人能够保持活力,就会有更好的前景。当然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内地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
  
  楼市:香港经济的“寒暑表”  王雪吟
  
  很难想象,如果讨论香港的经济时不提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因为就算在路口的茶餐厅坐坐,肯定也能听来哪里有海景现房、哪里的楼盘升值潜力大的小道消息。有一种极端的说法,称只要能描摹出二者的发展与现状,就可一览香港百多年来的历史,足见其重要性。
  想想你所知道的香港富豪的名字:李嘉诚、龚如心、霍英东、李兆基、郭得胜与郭炳湘父子、荣氏家族……一多半是房地产商。
  再默念你最熟悉的香港上市公司 和黄,恒基、新鸿基,冠城集团……也都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
  很难想象,如果讨论香港的经济时不提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因为就算在路口的茶餐厅坐坐,肯定也能听来哪里有海景现房、哪里的楼盘升值潜力大的小道消息。有一种极端的说法,称只要能描摹出二者的发展与现状,就可一览香港百多年来的历史,足见其重要性。
  香港是由金融业和服务业构成的经济体,对外部来说,这是香港的吸引力之所在,也是全球投资香港、关注香港的原因;房地产不同,它不仅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香港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香港人对房产的热情,要远胜于其他资产。
  房地产和整体经济与市民生活的互动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它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当前正值内地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作为成熟经济体的香港经验是否能给以借鉴和启迪?为此,本刊专访了《香港地产百年》和《香港金融百年》的作者,现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的冯邦彦教授。
  冯教授曾于1987年至1994年期间应聘赴港,正是这七年的在港工作经验让他对香港经济、资本与房地产业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他非常肯定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经历“对内地的借鉴意义非常大”。
  
  香港的特性造就了房地产
  与其他地区不同,楼市是香港经济的“寒暑表”。经济增长时期,房地产业就成倍地加以表现。
  如今香港的十大家族,每一个都与房地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几乎全都得益于此。
  香港房地产的性格,就是香港文化的性格,亦可称为是华人的性格一华人一向认定“有土即有财”,认为只有土地是最好的保有财产的方法。一个华人富豪,必要大量拥有土地才心安,这种心里一直延续到到现代社会。
  2006年10月12日,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联合发布首份《亚太地区财富报告》发现亚太地区富裕人士有16%的资产都用于投资于房地产,这个比例超过欧洲。这份报告重点调查的市场就是中国、香港、印度、印尼、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台湾八个市场,不难发现,与华人相关的市场占了调查对象的一半以上。同样,在香港,土地是永远不缺少受众的,即使不能成为富人,中华文化里也存在着对土地的眷恋,普通人同样渴望房产带来的安全感。
  冯邦彦认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前100年中,购置土地是华人富豪尤其是广东籍富豪积累财富的主要方式,海派则兼顾纺织业、航运等产业的发展(制造业也曾是香港经济得主要构成之一)。后来,到90年代,香港的制造业大迁移之后,香港经济转型,资本集中流向服务业和金融业,更使得地产业成为举足轻重的“实业”。
  
  “楼花”开始了现代房地产业
  
  近代香港地产业崛起于50年代,战后经济恢复继而是迅速繁荣,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在房地产业得以完全的体现。在只有1100平方公里的半岛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房地产经营模式——分层出售,分期付款——香港称为“楼花”,就是把预售的方法引入大宗商品交易。
  以往,地产商都是整幢房屋出售的,从买地、规划、建楼以至收租,资金周转期很长,需要足够的资本:而百姓想要买一套房子,要攒几十年的钱。发明了楼花之后,预售期间,百姓以很少的钱(大约相当于楼价的10%)买一个楼花,然后定期支付给开发商钱,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子了。潜在的需求被完全激发,一时间,港岛居民争相买楼花。因为很快有人发现,即使不准备买房子,一旦地产商的楼花卖完,私人手中的楼花很快就可以增值甚至翻倍,炒楼花开始流行。
  楼花的发明者霍英东神奇般地把预付制带入到了房地产市场中,极快地刺激了地产业的发展和兴盛,一时之间港岛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使房地产成为当时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霍氏也由船王成功转型成为一代“地产业大亨”。维多利亚港、中环一带的楼盘得益于地段的稀缺性优势,迅速升值,即使在今天,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当仁不让的“寸土寸金”之地。
  
  特色:地产业的金融性
  虽然土地升值造就了一批香港本土的商业大亨,进而对香港的整体经济形成推动作用,但是炒楼花形成的投机风气和预售制的杠杆作用,却使“面粉贵过面包”,积聚了大量的风险。预售使房产商仅用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运作几个楼盘,于是带动了开发热,导致土地需求量迅速放大,由于地块稀缺,土地升值过快,于是房产价格(或是楼花价格)飞速上涨,炒楼的投资(投机)收益被放大,人们就更踊跃地投入到买楼炒楼中来,资金源源流入——房地产的供求关系由此被扭曲。
  此时,正逢香港经济快速繁荣时期,经济增长和预售的杠杆效应把居民买楼的虚拟要求成倍放大,过分反映在市场上。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逐渐被7-10个大房产商垄断,掌握了定价机制。就在无形中,普通居民被卷入到金融杠杆的游戏中,直到经济的繁荣无法保持时,才发现已经掉入了风险的漩涡。
  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金融特性明显,除了上文提到的杠杆性之外,另一个表现就是周期性——根据冯邦彦的研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每七到八年,香港楼市就经历一个循环。其中,前五年为上升阶段,后三年是快速调整阶段,但整体而言,又是逐步爬升的态势,房价越垒越高,直到回归前,香港楼市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积累了大量的泡沫。港英政府的“高地价”政策,又进一步维系了楼市“繁荣”的假象。
  金融风暴袭来,股市下跌,楼市泡沫迅速被挤出。香港的上市公司市值在2007年10月23日一天就损失了4335亿港元。一个月内,香港十大富豪估计共损失超过2100亿港元。房地产业周期稍长,1998年最为不景,大型私人屋邮售价平均再下跌约35%至40%不等,回落到1995年低潮时的水平;政府卖地收入比上年减 少7成。
  
  对内地的借鉴作用
  “事实上,内地借鉴了很多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机制,比如土地管理制度。”冯邦彦教授介绍,香港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同样是分离的,政府实行批租制(常见得是75年制和99年制两种租约),地价通常由公开拍卖形成,价高者得之。
  此外,在预售机制、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关系上,两个市场也有很大的相似。如今,中国经济正值高速发展期,对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同样热切;京沪深穗等大城市的黄金地段与“维多利亚港”一样,同样是稀缺性资源,同样供求极度不平衡;大房地产商经过多年发展,积聚了资源和品牌优势,同样对价格拥有话语权……“尽管经济背景与运行方向有所差别,但香港经验仍可作为提示,尤其是在控制风险方面。”冯邦彦说。
  此外,在解决供求不平衡的问题上,“香港做法”值得效法,香港的公屋政策很有效,一半中低收入人群居住在政府的廉租屋内,减少了社会问题,也可观地调节了供求结构的不平衡。
  
  香港金融和地产“亲密接触”
  
  1991年的时候,在香港岛,40万港币只买得城中的一房一厅,就只有三十几口尺大小。可就这样让人瞧不上眼的屋,转年就可以卖到95万,价格翻一番都不止。
  如果不住城内,到市郊边缘的地带,1992年的时候,180万还是可以买个过百的大屋,再到转年,又能以280万的价格卖掉。“房产一年的收益超过50%,手续又简单,当然人人来买了。”——90年代初,香港楼市大幅攀升,房屋倒买倒卖的收益惊人。
  房产并不是金融产品,而且从理论上分析,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具有互补性,这是因为,在股市上扬的时候,会有资金从其他投资市场中撤出以分享股市的短期利益,比如房地产就可能因为投资者分流而出现回落。
  但在香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关系又是一景——“股地牵掣”。
  
  楼价与股价同起同落
  房地产价格上升周期,同样也是股票市场繁荣阶段;楼市下跌,也会带动股市一同回落。两个市场的一致性与香港的经济结构有密切关联——自70年代初大量地产公司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以后,地产业便与股票市场紧密结合。1996年的数据是地产建筑股总市值为10793亿元,占股市总值34760亿元的31.05%,在各类股票中比重最高,远在综合企业股(25098%)、金融股(23.17%)、工业股(7.25%)之上。据仲量行估计,香港股市总值中,与房地产相关的价值约占8成。
  香港股市这种结构反映了地产业在香港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每当地产市道高涨,地产股价上升,便会带动整体股市向好,上市地产公司乘机通过发行新股,认股权证等方法集资拓展,进一步推高大市。相反,一旦地产市道不景,就会拖低大市。这就形成了金融业与地产业之间的“价格关联”,亦加大了地产业的投机风气。两者互为作用,催生了市场空前繁荣的通胀假象。
  据粗略估计,20世纪90年代前7年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一共为香港带来约7万亿港元由通货创造的额外财富,相当于香港在这7年间生产创造出来的本地生产总值的总和;而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5年的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生产创造的本地生产总值还要多,也超过1997年前7年因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财富总量。
  
  银行被卷进房地产业
  “因为分期付款,银行被生生地卷入了房地产行业”——自50年代地产业逐渐风行“楼花”后,金融业在地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
  金融业贷款业务中,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历来占有很高的比重:统计显示,从1992到1998年,建造及物业发展及投资、楼宇按揭贷款比重逐年上升,从40.5%上升到51.40%。90年代初期,香港楼价升得最猛的时候,中环、湾仔,尖沙咀等中心区域每平方米房价已经高达10多万港元,元朗,屯门等新镇地区每平方米房价也要3至4万港元。而此时,大部分居民年薪在10多万港元左右,普通人每月还房贷比例最高达收入的80%。
  一旦地产业调整,楼价大幅下跌,银行利润就会迅速缩水,甚至出现呆,坏账。1997年10月,因股市下跌,国际信贷评级机构Moody's调低了香港银行的盈利前景评级,把香港银行的前景(Outlook)看淡由“稳定” (Stable)降至“负面”(Negative)。Moody's称,香港银行业务高度依赖房地产,而香港房地产越来越可能面临剧烈调整,港元坚挺还会影响香港贸易,因此下调评级。
  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房地产是香港经济的“寒暑表”,否则在2007年10月8日,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董建华也不会在他的第二份施政报告中,做出“政府将全力以赴稳定楼价”的承诺。
  
  专家:谈港人理财  吕锦明
  
  温天纳:港人理财日渐进取
  根据他本人的观察,在1997年前,客户的态度非常进取,要求多而快的回报,对股票投资尤其感兴趣;然而金融风暴以后,客户的态度转趋保守。近年来,随着香港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客户又开始进取起来,对股票类及杠杆产品兴趣大增。
  温天纳表示,香港特区位处亚洲中心,拥有多项优势,为区内主要的财富管理中心。香港特区实行法治、自由经济(没有外汇管制)及简单低税制,金融业效率极高并富竞争力,加上大量专业人才汇集,以及信誉良好的基金管理公司高度集中,这些优势均有助确保香港特区市场的素质,吸引国际资金。
  温天纳认为,香港的财富管理市场的特点是较为专注,专业人士会充分了解客户的个人背景、业务(专业)背景、财富来源、个人喜好(嗜好)等,然后按客户需要,提供量身打造的金融解决方案,因此,客户来源一般是通过介绍人介绍,而享有的服务则包括一站式的环球财富管理服务,及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产品及价格选择。
  “有别于金融投机取巧活动,财富管理主要包含三个范畴。”温天纳解释说,“最基本是资金分配,即按个人财富,在平衡风险的大前题下,透过买卖股票、基金、债券、衍生工具、挂钩票据等投资产品,争取合平理想的回报;进一步是财务安排,在有效分配资金之余,并引入保险、退休计划,子女保障等项目;拥有庞大资产的人士,会考虑包含专业律师和会计师服务的信托管理,在生前安排资产转移,以妥善计划税务,及照顾下一代需要的资金管理方案。”
  他认为,在个别金融市场发展方面,香港的股票市场、财富管理、私募基金、期货与其他衍生工具,及人民币业务都有发展潜力。其中,基金管理业是财富管理的一个很重要部分,由资产管理、顾问业务及其他私人银行活动构成。香港基金管理业具备国际 化及离岸性的特点,它所管理的资产有60%至70%来自境外,大部分亦投资于外地。他们累积了在亚洲(特别是内地)投资的丰富经验,因此能吸引大量资金流入。
  温天纳说,亚太地区富人的投资组合虽属多样性,但倾向投资于股票及另类投资产品。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近四分之一投资于股票(24%),四分之一投资于另类投资(23%),资金不断涌入对;中基金和私募股权显示了该区域对另类投资高涨的兴趣。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富裕人士通过持有大量的低风险现金,来降低他们的上述投资的高风险并把其余资产(16%)投资于房地产。虽然他们在资产种类上实现了多样化,但他们的资产国际化水平却非常有限。然而,财务顾问预期亚太地区富裕人士将顺应全球的趋势,不断提高其资产国际化的水平。
  温天纳表示,近年在香港特区管理的投资基金在深度及宽度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香港特区提供众多的投资产品,由低风险的债券基金或货币市场基金,到专门的房地产投资基金(RElTS)及对冲基金。
  最近,QDII落实以后,温天纳认为,“内地的个人及企业可以透过符合资格的银行,购买境外理财产品,及在内地积极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内地客户对财富管理需求日增,同时,对境外银行服务的认识也愈来愈多,将会是香港特区银行的重要目标客户群。”
  香港特区银行近年积极拓展财富管理市场,包括参与内地QDII业务。香港特区与内地关系密切,也吸引了不少内地人使用香港特区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包括购买合资格香港特区银行在内地推出的QDII产品。
  
  “曾Sir”:将触角伸向各个领域
  
  早前曾在财经界、传媒界工作过数十年的曾Sir是香港乃至珠三角地区公认的理财高手,目前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他的“曾Sirfans俱乐部”,同时曾Sir还与长江实业集团下属的尚乘理财顾问合作,在香港地区很有影响。日前,他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介绍了他根据不同情况给fans们的投资理财建议。
  大胆进军楼市。曾Sir认为,香港楼市尚未复苏——最近有一项调查显示,约六成的香港市民仍然觉得现在不是入楼市的最佳时候,换言之,楼市至今未有泡沫,距1997年前一人有两三层楼来炒作的疯狂也很远。只要市民都觉得是入市时候,楼市才可望全面复苏,预期这一情况可望于2008年出现。另外,人民币升值将带来的刺激尚未出现——人民币升值,港元肯定下跌,那么香港的通胀势必重临,港元贬值也会带动香港市民积极找寻保值方法,而物业是保值的最佳工具。因此,置业热潮会回来。
  趁低吸纳新兴市场基金。曾Sir认为,最值得投资的市场就是新兴市场。他认为,香港外汇管理政策自由,交易通达全球各地,所以香港的投资者有条件趁低吸纳新兴市场基金。他以印度基金作为一个例子:在2006年下半年的三个月里,印度基金普遍下跌了12%至18%不等,但随后却出现了逆转的迹象,如果仅看之前两个星期的投资回报,则可以认为投资印度基金不跌反升,这种形态与香港近期股市的发展有点相似,这也证明资金有回流的迹象。如果从过去12个月开始计算投资回报率,即使抵消了近期的跌幅,印度基金普遍仍有接近30%的增长,可想而知,印度股市走势相当强势,比港股表现还要更强。但他同时提醒投资者,印度也有一些负面因素的困扰,例如有形贸易赤字正不断扩大,印度卢布仍处于弱势,通胀上升也引发加息等等。
  应付股市牛皮有三招。不久前,环球股市整体都处于一个牛皮待变的阶段,曾Sir认为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与利率的去向有关。市场预期,美国联邦储备局又将再次议息;与此同时,国内也频传即将加息的消息,这都令投资者乃至基金大户都不敢妄动。对此,曾Sir给出了三种对策:
  (1)美国加息,香港却不加——这无可避免地会使港股继续受压。曾Sir认为,这种怪现象最得益的不是银行,而是买房的置业者,因为银行为了帮资金寻求出路,唯有通过减息加快放贷来疏道留在银行体系的资金。因此他建议,置业者就应把握良机,一方面借低息去买楼,另一方面如果你已经做了按揭,那么也不妨考虑转按揭了。
  (2)国内央行只加借贷利息——最近一次国内加息倾向于只加贷款利息,而不加存款利息,这个可能是央行希望一方面压制借贷过剩,但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老百姓把钱都存放在银行,要鼓励他们投资和消费。曾Sir认为,这种情况下中资银行股应就是最得益的了。因为这类股份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吸纳资金,然后又以较高的息差借给工商界人士,这种怪现象可以让香港的银行羡慕不已了,所以投资者就应继续趁低吸纳中资银行股。
  (3)国内存贷款利率一齐调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对中资银行股则是中性消息,因为央行上一次已经没有过加存款的利息,这次即使加存款利息也在情理中,所以不会对中资银行股构成压力。曾Sir认为,这个消息对保险股,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十分有利,因为他们只要把钱存放在银行就可以多收一些利息,目前看,保险公司手上的资金最多,同时由于其手中持有的银码基数颇大,只要央行的利息轻有变动,都会令保险股获利颇丰,这对投资者收获股息很有好处。
  
  恒生!内地这一仗  陈 锐
  
  在香港,恒生银行是全港第二大上市银行,成立于1933年,如今在香港拥有超过150间分行及自助理财中心,网络庞大,随处可见。
  恒生中国的行政总裁符致京说,香港人的理财观念一向很强,他们对于银行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存取款,他们还希望能够通过银行使自己的财富增值。所以恒生银行在香港针对个人客户推出的理财产品就有100多种,同时,恒生银行的专业理财顾问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设计,帮助客户通过定存、投资、保险、债券等多种手段,实现财富增长。内地的情况有所不同。
  恒生银行在内地的主要业务战略还是集中在财富管理。初期的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以后更会在环渤渤海地区发展,配合电话银行、自动提款机,网上银行和发行借记卡等方式展开业务。
  对恒生而言,必然会经历一个从“香港化”到本土化的过程。而在众多的外资银行中,他们又会如何应战,直到像当年在香港市场脱颖而出那样赢个漂亮。
  《钱经》:与东亚银行和渣打银行相比。恒生银行在提供的服务上有什么差异化?
  符致京:可能大部分外资银行的服务以及产品都是类似的。但我们恒生银行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更着重于提升每一个客户的投资回报。
  《钱经》:恒生银行在香港的零售银行的成功经验能否移植到大陆?
  符致京:当然会。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当然具体操作上也会有些不同。在香港,恒生银行有时被称为“社区银行”,随处可见,市 民都非常熟悉。就好像内地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一样,是贴近最普通市民的本土银行。但是现在来到内地,由于网点较少,各方面的资源有限,恒生中国就主要瞄准中高端客户人群,为他们提供理财服务。我们一样会继承香港恒生银行的优良传统,保持极高的服务标准。我们现在也会将部分员工送去香港培训,在人才这方面的投资很大。
  《钱经》:在现阶段,恒生银行会给内地客户提供哪些服务?
  符致京:除了基本的人民币业务之外,我们还推出许多理财服务。目前中国的股市很热,我们会有一些外汇挂钩产品、保本产品、金融衍生工具等等,比如与指数挂钩的,与股票挂钩的理财产品等。我们设计这些金融产品的原则就是基于充分的市场调查,并且紧跟市场热点,考虑到周期性。当然,我们的最大原则还是为客户提供最大的利益回报。还有一块就是我们的个人银行业务。这是针对高端人群的。这一块,我们的服务非常细致周到,可以说是贵宾级。
  《钱经》:现在恒生银行在内地业务的主要盈利是来自于哪些方面?
  符致京:我们在内地刚刚获准开展人民币业务。之前,我们的盈利应该主要是来自企业贷款。
  《钱经》:面对内地客户的陌生,恒生会采取哪些策略来扭转?
  符致京:我们现在非常注重品牌推广。陆家嘴金融区这一块,我们的广告非常多。你在浦东机场,也能看到我们很多的广告宣传。其实在珠三角地区还好,因为距离香港比较近,相互间来往比较多,大家对恒生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我们在1995年就在广州设立了首家分行,虽然那时候并不能开展太多业务,但至少让许多人知道了恒生。开通“自由行”之后,大陆和香港的往来越来越频繁,恒生银行也会被更多人知道。还有一点,我们相信口碑。只要我们把业务做好,服务做好,口口相传,一定会有更多人了解恒生。
  《钱经》:未来恒生银行在内地的发展计划是怎样呢?
  符致京:目前我们在京,沪、穗的分支行网点有11家,计划是在年底内地网点总数达到28家。现在我们恒生银行在内地的业务,包括恒生中国和兴业银行的盈利,占整个集团除税前盈利的6.1%,我们的计划是到2010年,将在内地业务的税前盈利贡献(包括恒生中国和兴业银行)提升到整个集团盈利的10%。
  《钱经》:内地的普通居民在恒生银行能享受到怎样的服务?
  符致京:我们现在设定的开户门槛是人民币30万。如果达不到这个数字,特殊情况下也是可以开户的,因为我们觉得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和享受到了恒生的服务,才能把他们吸引过来。当然,这样我们会收取一些相应的费用,但并不十分高昂。现在恒生银行在内地的分支行,环境都非常舒适,客人走进来,有咖啡或奶茶提供,还会有特别专员接待一这些都能扭转许多内地客户以往对于银行的印象。
  
  壮志未愁:第三理财在内地  赵 鑫
  
  2003年7月的一天,香港回归5周年,在香港通向深圳的第一班城际巴士上,一名略带香港口音的年轻人,衬衫搭配亮丽动人的领带和一副突显个性的眼镜,色调永远无比的鲜明和谐,他要将内地的“第三方理财”的概念在黎明中唤醒。
  年轻人叫Quincy,是香港康宏理财公司的创立人之一,目前担任公司CEO。香港康宏理财公司,经历了几年的金融洗练,已成为香港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方理财公司之一,Quincy早就瞄上了内地的理财市场,在当时,国内的理财市场还如散沙一般凌乱。经过了两年多的酝酿、沟通和几轮的谈判,这一天,他带着一份战略合作协议,与内地的一家证券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从此,香港康宏开始迈出了在内地战略投资的第一步。
  在香港,早前有银行就财富管理户口进行人数调查,有27万人拥有百万元的资产净值,“原来香港的有钱人真的很多。”Quincy说,“这叫做藏富于民,也是商机所在。”香港人的投资意识普遍很强,由于生活水平及要求不断提高,他们对高质素理财策划的需求越趋殷切。人们开始明白合适及专业的计划对达到财务目标的必要性。再者,香港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金融投资产品及衍生产品,为客户的理财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广阔的选择空间。
  有了完整的规划,重要的是要有产品相匹配和支持,内地金融投资产品无非就是保险、基金和股票,产品的单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理财规划的有效实施。市场上金融产品的种类本身就屈指可数,而合资理财公司可以代理的产品就微乎其微了。而且就算是结构同样的投连产品,其资产的配置以及代理佣金上跟香港的投连产品也大相径庭。而在香港或是国外,遗产信托、海外基金、各种挂钩的理财产品,期货期权指数产品让人目不暇接。Quincy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外夫妻离婚,离婚财产如何分割?这可以通过婚姻家庭信托来解决,这些都是理财师的工作范围和收入的渠道。
  做理财顾问,客户的来源问题成了重中之重,Quincy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扫号”的概念,他讲到,在香港,他们的理财策划师就是先给自己随意写下一个电话号,接着这个号码一直打下去,你可以打10个、20个,也可以打100个,收获是跟付出成正比的。在业内称之为“陌拜(cold call)”,你未必试过向不认识的人推销自己,coldcall的命中率奇低是意料中事,千万不要第一次就试图约对方,目的是让对方了解自己更重要。“感兴趣”的一定是少数,勤力及毅力,在康宏做到一定级别的管理人员都是这样熬过来的。“伟大是熬出来的”。“扫号”的前提是要端正的自己的心态,不要感觉自己就是个卖保险的销售人员,我们做的是专业,我们看的是长远,我们的目的是让你的资产活跃起来,最终实现财富自由。
  在内地,Quincy发现这里的客户多少跟香港的客户有些不一样。在香港,跟客户讲的是“理、法、情”,因为通常“陌拜”得到的客户,还没有见面时,他不可能跟你谈“情”,跟他讲的就是合理合法的投资建议,由于个人理财对香港的客户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客户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客户赚到钱了,才会跟你谈到感情。而大陆的客户首先是因为有感情才对你产生信任,让陌生人接受你对他的钱的支配,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感情。所以,多数内地的理财顾问因为客户的防御心理而感觉业务推动起来速度会很慢。
  理财,在国内这个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中,从来都离不开国内的资本市场,从2003年到200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漫长的熊市,上证指数一度跌破了1000点,那时网上流行了一封致中国股市的哀悼函。香港康宏的尝试性投资并未选择在一个很运气的时机,前途未径的宏伟蓝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此时,中国的房产却一飙再飙,老百姓的闲钱大多都投资在不动产上,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不用养老保险,靠房子的租金我也能养老。
  2006年,虽然国外的热钱很多涌向了 中国的资本市场,但对香港康宏来说,是面临做出抉择的时候了。其实公司的投资战略跟个人理财很有相同之处,当收入和支出与预期相差的太远时,证明该是调整你的资产分配的时候了,近3年的投资,回归现实,董事会最后做出决定,转让其持有的合资理财公司的股份,由康宏的其他研发人员暂时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与内地合作,Quincy又开始转战东南亚的其他国家。
  他说:“就是要思想比别人跑前两三步。然后还要有能力去跑那两三步。”
  
  投资香港
  
  2007年5月11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 (通知具体内容请参见“银监办发[2007]114号”文件)。通知中明确提出,中国内地商业银行可以代理国内客户投资海外股票。而此前,内地商业银行投资海外的金融品种是只限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那么这个QDII政策利好,内地与香港两地的股票价差会否成为驱动内地投资者转投香港市场的动力呢?看看实际的情况吧!
  自从5月以来,很多内地投资者在看到中国股市的跌宕起伏,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的确得到了训练后,于是纷纷将资金转移至香港,也是希望跟随国家政策,能赚到一些更实惠的收益。而“银监办发[2007]114号”文件一出台,香港媒体即大篇幅地加以报道,认为此消息将大大刺激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票,尤其是A+H概念股票的上涨。
  实际上,中国A股股指从年初以来的大幅上涨,使同在香港、内地上市的公司股价出现了非常大的价差。以4月底刚上市中信银行(0998,HK)为例,截至5月11日收盘价只有6.30港币,对应的中国A股中信银行的价格却是高达11.72。考虑到人民币汇率高于港币,中信银行的折价比率接近50%。
  的确,在中国银监会放宽内地商业银行投资海外股票的限制后,香港恒生指数于5月14日出现大涨,当日涨幅一度达到600点以上。但好景不长,在接下来的两周内,恒生指数再次回到5月14日以前的位置,而像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不但没有出现股价的大涨,反而是形成破位下行的走势。而6月21日,证监会下发相关文件,许金融合规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可以投资海外股票,受此消息刺激,香港的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出现反弹,但随后又拐头向下,从技术形态来看,银行个股依然没有摆脱下行的趋势。
  
  跌宕起伏的香港金融市场
  与内地A股市场只有15年的历史相比,香港证券市场的历史却要长得多,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的时间中,香港证券市场发生多次金融动荡。1972年香港市民疯狂入市,香港当时已经编制恒生指数,指数从不到500点启动一路上涨至1973年初的1775点,由于石油危机和假股票事件,引致港股暴跌,到1973年底,股指只剩下433点。在之后的6、7年间香港证券市场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这几次大股灾令香港的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而在2001年以后,内地A股市场步入大熊市,许多内地投资者把获利的目光转向香港。当看到香港的很多股票只有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的时候,认为香港的股票太便宜,就重仓买入;由于对香港市场的交易规则、配股、增发的规则不了解,结果损失也是非常惨重。他们所买的几毛钱、几分钱的股票都是香港人所定义的“仙股”。而香港投资者有历次大股灾的教训,以及在香港是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香港的大资金是非常少去买那些“仙股”的,倒霉的就只有那么看重价格便宜的内地投资者了。
  前车之鉴,作为内地的投资者,不要仅仅去看现在两地市场的差价,还要看到香港市场由于其与海外市场关系紧密,更容易受到全球股票市场涨跌影响的特点。
  
  在香港,享受灵活的投资方式
  香港金融市场不仅仅历史悠长,而且活跃的金融品种也远远超过内地金融市场。而香港一直采取港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进出香港的政策,所以,香港的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融入国际市场,涉及的投资产品也更多。目前香港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超过3000种,比如杠杆式外汇交易、杠杆式黄金交易、金融期货,恒生指数交易、恒生指数期货交易、恒生指数期权交易、利率期货、结构性产品,而这并不包括全球大型投资银行和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多达上万种环球投资基金产品。
  香港的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的,这种开放不仅仅表现在资金进出香港的自由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没有行业垄断这样的限制,只要符合条件,任何企业都可以开办证券公司、银行。以在香港开办证券公司为例,只要有500万港币的注册资金,有超过3名持有证券牌照的人员,就可以开办证券公司。香港现在有400多家证券公司在从事证券买卖业务。但绝大多数是规模很小的证券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0亿港币的证券公司的数量不超过10家,而香港排名靠前的两家证券公司是新鸿基和大福证券。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标志的大型银行的数量,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超过300家,其中银行即有超过150家之多。
  香港金融业为混业经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无论推出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都与美国、英国不相上下。
  当然,如果投资者只是把香港作为投资全球市场的一个平台,那选择香港的大型证券公司,比如新鸿基、大福证券这样的大券商会更好,可以投资包括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证券、期货、外汇,贵金属等产品,投资者可以实现全球投资目的。此外,对于资金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像美林证券,摩根斯丹利等大型投资银行作为自己的经纪商,他们的服务比香港本地券商,商业银行更专业。
  所以,作为内地的投资者,投资股价相对便宜的H股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进一步讲,更可以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选择更多的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作为投资的选择,比如高收益的新兴市场债券产品,年收益超过11%,相对于内地年收益约4%的人民币债券产品,的确要高出许多。还有用于规避货币贬值的黄金基金产品,以及投资美国、欧洲的大型蓝筹股,如可口可乐,埃克森美孚等国际一流企业,收益也是不错的。
  
  投资潜力巨大的H股与红筹股
  香港金融市场产品丰富,但是对于刚刚接触香港市场的投资者,投资自己相对熟悉的证券产品可能容易得多。而在证券产品中,H股或者红筹股,由于这些企业实际上都是中资背景,经营活动多在内地,投资者更容易了解这些企业的经营情况,所以H股或者红筹股可能是多数投资者的首选。
  在前面表一中,看到同在内地A股及香港上市的H股,还有一些企业在香港上市但并没有在内地上市的股票,比如有中国石油股份、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国海外、金威啤酒、联想集团、骏威汽车、天津发展、中国电力等大型蓝筹股。这些企业在未来也会登陆A股。此外有相当一部分红筹股公司 的质地也相当不错,比如:中国移动、中国海洋石油、中远太平洋、中国网通;它们均为恒生指数成分股,尤其是中国移动,它是恒生指数第二大权重股,在恒生指数38只成分股中所占权重超过15%,而中国海油是中国唯一一家以开采海上石油为主的石油公司,只有1000多名员工,却在2006年创造出超过300亿人民币的利润,现时股价为8元港币每股,市盈率只有11倍多。
  考虑到中国移动、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石油、建设银行等在未来一两年都会回到内地上市,所以这些H股及红筹股的确有一定的投资机会。但具体股票还是要看所在行业,比如从投资机会上看,随着中国电信业重组的即将展开,中国电信(HK0728)会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中国电信现在的股价为4.42港币,市盈率为13倍。
  
  内地A股与香港的联动效应
  5月底,内地A股在财政部大幅度提高印花税的影响下,出现大幅下跌。许多股票跌幅接近40%。即便有如此大的下跌,同在香港及内地A股上市的A+H概念股票依然存在巨大的价差。而且受到内地市场大跌的影响,香港的大部分H股红筹股也是出现下跌走势。
  尽管内地与香港两地之间有很大的股价价差,但随着A+H概念的股票更多地同时出现在内地及香港股市,两地之间的联动效应也更加明显。以2007年1月初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同时在两地市场的快速上涨为例,虽然上涨幅度不同,但是股票的走势却有近似之处。
  在2006年12月初左右,内地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与香港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股价价差非常小。在06年12月初,内地,香港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几乎在同一时间快速上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股价涨幅都超过40%。接着,两地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又几乎同时回落。之后香港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陷入3月至5月间低迷,从而也影响了内地股价的表现。其实春节后,内地A股经过调整后再次走强,沪综指从节后的低点2800点一路上涨至4300点以上,涨幅都超过50%,而这两只权重最大的股票股价表现远逊于股指,原因很简单,它们在香港市场的走势疲弱直接影响到了它们在内地的表现!
  目前在内地上市的大型蓝筹股中,权重排名前10位的金融股占了绝大部分,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交通银行、招商银行。这6只金融股占上海交易所沪综指权重超过50%。而这6只股票全部都在香港上市交易,尽管内地与香港两个金融市场对股票的估值标准不同,这样的不同体现在巨大的价差上,但是股价走势的相互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香港市场对内地市场的影响实际上是刚刚开始,在香港上市并位列恒生指数权重第二的中国移动即将回归,而像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石油,中国电信,建设银行等巨型蓝筹股也将在未来一至两年内陆续登陆A股市场。如果这些股票全部回归,则这些蓝筹股的权重将占到沪综指80%以上,香港内地市场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它对股票的估值标准是全球化的。因此,内地市场的股票估值也将更多地受到美国、欧洲等地市场估值的影响,同时,由于这些大型蓝筹股主要的经营集中在内地,所以内地投资者对这些企业相对于香港及海外投资者能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所以,它们在内地的股价变化也会对它们在香港股价的表现造成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内地的沪综指,还是香港的恒生指数,由于有了更多的中国内地大型企业的加入,从长期趋势上讲,未来的表现将更加趋向一致。但仅从这个角度讲,对于希望参与香港市场的内地投资者来讲,未来的投资不是变得简单了,而是更复杂了,这种复杂集中表现在有价证券定价的全球化上。从过去香港市场历次大的股灾中看到,一旦金融风暴来临,再好的企业也无法抵挡投资者的疯狂抛售。中国移动的股价从2000年100港币跌落到10港币左右只用了不到2年,而从2000年~2002年,中国移动的业绩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作为内地投资者,在认为利用两地价差可以赚取巨大利润的同时,要考虑随时可能出现的金融动荡。投资者要考虑清楚,两地的巨大价差是否真的是自己投资的主要依据,如果真的是,我们也许就看不到价差了。
其他文献
文中通过试验并从理论上探讨用于间歇式生产的浸煮法练漂和用于连续化生产的轧蒸法练漂各自具有的特点,提出兼具这两种练漂法优点的用于针织物连续化练漂的全新技术,即线性升温控制的连续化浸煮法练漂技术.文中指出线性升温是指练漂温度从低温缓慢升至高温后再进行适当时间保温的控温方法.阐述该技术在工艺方面,采用线性升温的浸煮法练漂工艺;在设备方面,是通过不同温度区(由低温到高温)的练漂液不断地喷淋于缓慢运行织物之上的方式来实现这一工艺的.
生物乙醇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替代汽油的可再生燃料.2019年,全球生物乙醇产量达到290×108gal,其中美国和巴西产量分别居于世界第一、第二位,两国生物乙醇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4%;中国生物乙醇产量仅次于欧盟,居于世界第四位,为9× 108gal.2020年,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木质纤维生物质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乙醇,因其原料来源广泛,不额外占用土地,不干扰粮食生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和生态安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第
PIMS是应用广泛的流程工业优化软件之一.利用PIMS软件建立了符合惠州炼油厂生产实际的优化模型,其中原油数据库中创新地将C10以下按照碳原子切割,装置采用分布递归、汇流等技术进行建模.惠州炼油厂在模型使用中形成了一套维护机制,定期维护保证模型的持续稳定、好用.利用PIMS模型及时根据市场变化优化装置物料流向和产品结构,通过对油浆、减四线油及加氢尾油去向进行测算,帮助物料选择更优的加工模式,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通过对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测算,新增5号工业白油和船燃产品能获得较好的利润.PIMS模型指导生产首先
利用艾草纤维的天然抗菌功能,结合铜牛专利弗莱特纱特性,开发全谱抗菌的居家休闲健康面料,包括艾草弗莱特隐条提花双面面料和艾草弗莱特盖棉双面面料.介绍编织工艺及技术难点,测试织物的物理性能、抗菌性能、抗静电性能等.结果 表明,所开发的面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抗静电效果,物理指标均符合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FZBTN0003-2019《铜牛针织产品》及相关功能性标准要求,是开发功能性健康居家休闲产品的理想面料.
水平井在生产一段时间后易产生砂埋,轻则影响生产,重则卡住管柱或工具.为解决水平井冲砂效率低、易卡钻等难题,在分析水平井沉砂特点及危险因索的基础上,利用浮力的作用原理,设计了一种浮力式水平井高效冲砂工具.该工具通过保证进砂口始终朝下对沉砂产生抽吸作用,浮力计算说明了该工具的原理可行性,优选了核心部件漂浮器的材料并通过有限元分析了漂浮器的抗压能力,最后通过现场试验说明了该工具的应用效果.漂浮原理分析表明,该漂浮器的材料宜选用密度低于2500kg/m3的铝镁合金.有限元分析表明,漂浮器的最大承受外部压力为60M
某异丁烯选择性叠合装置由闲置的MTBE装置改造而成,采用“预反应+催化蒸馏+萃取塔+回收塔”工艺流程生产以二异丁烯为主要组分的叠合油,操作条件缓和,产品辛烷值、终馏点等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叔丁醇-水共沸物,水与其他组分会发生反应生成仲丁醇等副产物并不断累积,造成异丁烯转化率及产品纯度下降,有必要对该流程进行优化.优化措施主要包括共沸精馏、萃取精馏、反应精馏、催化蒸馏塔侧线抽出、变压精馏.前三种是在现有流程基础上将叔丁醇从其与水的共沸物中分离出去,分别需要从外部引入共沸剂、萃取剂、反应剂,
针对某企业镭-铂法BDO装置生产工艺产生的杂醇废液含有的高附加值正丁醇的问题,设计了三塔精馏系统回收正丁醇的工艺,并使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脱轻塔、分层器、废水塔、产品塔等的进料位置、回流比、冷却温度、塔板数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模拟分析,确定了各设备的操作参数及分离回收流程,经模拟计算,最佳的正丁醇产品塔操作条件为20层理论板、10层塔板侧线采出产品、侧线采出量1.526t/h、塔底(B3)采出量30kg/h,此时正丁醇纯度可达99.8%,正丁醇回收率约88%,满足国标优级品的标准,具有较高的经
徐深气田XS12井区为中低孔、特低渗火山岩储层,井控动态储量低,气井产能递减快,开发难度大.通过井区有效厚度展布特征分析和火山体精细识别刻画,发现井区有利储层呈块状分布,厚度横向变化大,气层厚度较薄.为提高单井产能和储量动用程度,采用超长水平井开发.超长水平井水平段长,是普通水平井水平段长度的2倍左右;单井产量高,是区块直井产能的3~4倍,因此减少了钻井量,实现了少井高产,提高了经济效益,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XS12井区特低渗、强非均质性致密火山岩气藏超长水平井开发技术的成功应用,说明超长水平井是致密火
为探索针织物热舒适性设计的评估和优化新思路,提供一种有效预测针织物热阻和表面温度变化的方法,对织物系统一维热传递进行有限元模拟.基于对织物试样尺寸测量得到的几何结构参数,利用三维建模软件Rhino建立纬编针织物的几何模型,并考虑织物周围静止空气,构成织物系统的三维模型;借助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根据模拟环境设置载荷及边界条件,求解模拟数值,得到织物系统温度分布云图和热流图.最后将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织物外表面温度的模拟值与试验热阻值相对误差为2.62%,两者吻
文中以蜂窝结构功能性纤维为主开发超仿麻针织面料,采用常温常压分散染料与涤纶抗菌剂同浴染色,并探讨超仿麻针织面料的手感、吸湿速干、抗菌剂及凉感等性能.结果 表明:超仿麻面料的手感与麻织物非常接近;吸湿性<1s,5次水洗、10次水洗后的水分蒸发率分别达到75.0%、75.6%,吸湿速干性能优异;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9.4%、98.7%、88.1%,抑菌效果优于大部分麻纤维;瞬间凉感值Q.为0.19 W/em2,大于标准规定的0.15 W/cm2,具有明显的凉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