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充满“情趣”的诗句,又包含有太多的“理趣”。理趣有三:含有最基本的物理常识;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很重要;发现身边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关键词】韩愈 草色遥看近却无 情趣 理趣 闪光点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39-01
“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这本是一句充满生活气息的诗,反映了早春大地小草刚露出嫩芽,远看有一片片青黄的草色,近看却无的情形。可以想象,虽然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小草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显示春的生机不可阻挡,让人遐想联翩。这句充满“情趣”的诗句,又包含有太多的“理趣”,既有朴素的生活常识和物理知识,又可引发多种社会现象的联想,给人以启示。
一、理趣之一:含有最基本的物理常识
人们观察事物,角度不同,结果大不相同,所谓“近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远近、观察角度都影响观察结果。要“草色遥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远”,二是观察面与视线所构成的夹角要小。“近却无”,恰恰是缺少这两个条件。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可以保证观察者看到的是一片草色,而不是少数的几根嫩黄的草芽。试想,早春,刚刚顶破土皮的小草嫩芽,非常稀疏,似露非露,非常细弱嫩黄,颜色很淡,近看,收入眼底的,就那么一两根,很难看到“草色”。远看,由于距离与观察角度的原因,进入人们视线的就不是一两根嫩芽,而是无数根的集合。众多微弱而嫩黄的小草排列起来,聚集在一起,观察者就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就不能为它们可爱的“草色”所吸引。我们知道,一滴水微不足道,无数的“一滴水”汇集起来,就可成江成河。同样,一片一片没有“色”的小草被看成一个整体观察时,就会产生“草色遥看”的奇效。
二、理趣之二: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很重要
当我们观察并思考这个世界时,各种真假信息集中在一起,思考结果各异。事实证明,有人判断正确,有人错误;有人这一问题判断正确,那一问题却错了;有人这一时刻判断正确,另一时间错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错,但每个人有必要在判断时减少失误。我们坚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眼睛也有欺骗我们的时候,圣人尚且不可避免,何况普通人?当年孔子被困陈蔡之间,七天没吃上米饭了。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他假装没看见。不久,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许多贤达明哲以及大量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可“智子疑邻”、防止“灯下黑”、要“换位思考”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告诫我们:观察、思考不能站在一个角度,要适时地,“高低远近”“亲疏贵贱”转换角度。孔雀开屏了,从正面观看,很美,如果从后面观看呢?当有人满脸堆笑地与你打招呼时,不妨注意他背对你时的表情。“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观察时间不同,沧海变成了桑田,曾经认为最正确的现在成为错误的;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曾经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变成了八个,最柔弱的水成为最锋利的刀。“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不仅仅是在看草,更是在看人,还在判明是非。
三、理趣之三:发现身边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草色遥看近却无”,远看有草,近看却无。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先进人物、感动人物距我们很遥远,身边全是普通人,全是一些与自己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每个人身上毫无可圈可点的“佳绩”或“品质”。这恰恰是我们评判人物的一个误区。有“草”与无“草”,有“人物”与无“人物”,问题都不在有无,而在于我们评判的远近或高低的角度。诚然,生活中,有那么一些极少数人,其品德让人高山仰止,其功绩让人望尘莫及。但是更多的先进者、感动者本身就是普通人,他们与身边的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他们的些许品质、事迹,就象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它的嫩黄,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宣传,才引起众人的注意。我们对先进人物的认识与宣传有这样一个特点:某一个人一旦被认定为宣传学习对象,人们会有意识挖掘他身上的真善美,同时他的这一品质就会与众多人身上的真善美融合在一起并使之强化,站在远处的人“草色遥看”,其品质或事迹着实会让人感动且深受启发。这一过程,如同文学形象的塑造过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们不能将先进人物与身边普通人割裂开来,不能因“草色遥看”而认可“近却无”,更不能因为“近却无”而否认“草色遥看”。
从某种意义上说,懂得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比学习先进人物更重要。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看人,看身边的人,而不仅仅是只会用望远镜看远处的人。平时,我们就该在适时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寻找发现并宣传身边普通人的“先进事迹”,哪怕该人身上就那么点“闪光点”,该事只要有一点点的“先进性”,大家都该认可甚至赞美他。当这种寻找发现与宣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我们的身边何愁没有一大批像“时传祥”“王顺友”“谭千秋”那样的先进人物?当我们能正视身边一棵棵柔弱嫩黄的小草时,“草色”不是会满山遍野吗?
【作者简介】董生科(1970年-),宁夏人,男,大学,中一。
【关键词】韩愈 草色遥看近却无 情趣 理趣 闪光点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39-01
“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这本是一句充满生活气息的诗,反映了早春大地小草刚露出嫩芽,远看有一片片青黄的草色,近看却无的情形。可以想象,虽然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小草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显示春的生机不可阻挡,让人遐想联翩。这句充满“情趣”的诗句,又包含有太多的“理趣”,既有朴素的生活常识和物理知识,又可引发多种社会现象的联想,给人以启示。
一、理趣之一:含有最基本的物理常识
人们观察事物,角度不同,结果大不相同,所谓“近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远近、观察角度都影响观察结果。要“草色遥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远”,二是观察面与视线所构成的夹角要小。“近却无”,恰恰是缺少这两个条件。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可以保证观察者看到的是一片草色,而不是少数的几根嫩黄的草芽。试想,早春,刚刚顶破土皮的小草嫩芽,非常稀疏,似露非露,非常细弱嫩黄,颜色很淡,近看,收入眼底的,就那么一两根,很难看到“草色”。远看,由于距离与观察角度的原因,进入人们视线的就不是一两根嫩芽,而是无数根的集合。众多微弱而嫩黄的小草排列起来,聚集在一起,观察者就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就不能为它们可爱的“草色”所吸引。我们知道,一滴水微不足道,无数的“一滴水”汇集起来,就可成江成河。同样,一片一片没有“色”的小草被看成一个整体观察时,就会产生“草色遥看”的奇效。
二、理趣之二: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很重要
当我们观察并思考这个世界时,各种真假信息集中在一起,思考结果各异。事实证明,有人判断正确,有人错误;有人这一问题判断正确,那一问题却错了;有人这一时刻判断正确,另一时间错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错,但每个人有必要在判断时减少失误。我们坚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是眼睛也有欺骗我们的时候,圣人尚且不可避免,何况普通人?当年孔子被困陈蔡之间,七天没吃上米饭了。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他假装没看见。不久,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许多贤达明哲以及大量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可“智子疑邻”、防止“灯下黑”、要“换位思考”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告诫我们:观察、思考不能站在一个角度,要适时地,“高低远近”“亲疏贵贱”转换角度。孔雀开屏了,从正面观看,很美,如果从后面观看呢?当有人满脸堆笑地与你打招呼时,不妨注意他背对你时的表情。“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观察时间不同,沧海变成了桑田,曾经认为最正确的现在成为错误的;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曾经的太阳系九大行星变成了八个,最柔弱的水成为最锋利的刀。“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不仅仅是在看草,更是在看人,还在判明是非。
三、理趣之三:发现身边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草色遥看近却无”,远看有草,近看却无。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先进人物、感动人物距我们很遥远,身边全是普通人,全是一些与自己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每个人身上毫无可圈可点的“佳绩”或“品质”。这恰恰是我们评判人物的一个误区。有“草”与无“草”,有“人物”与无“人物”,问题都不在有无,而在于我们评判的远近或高低的角度。诚然,生活中,有那么一些极少数人,其品德让人高山仰止,其功绩让人望尘莫及。但是更多的先进者、感动者本身就是普通人,他们与身边的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他们的些许品质、事迹,就象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它的嫩黄,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宣传,才引起众人的注意。我们对先进人物的认识与宣传有这样一个特点:某一个人一旦被认定为宣传学习对象,人们会有意识挖掘他身上的真善美,同时他的这一品质就会与众多人身上的真善美融合在一起并使之强化,站在远处的人“草色遥看”,其品质或事迹着实会让人感动且深受启发。这一过程,如同文学形象的塑造过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们不能将先进人物与身边普通人割裂开来,不能因“草色遥看”而认可“近却无”,更不能因为“近却无”而否认“草色遥看”。
从某种意义上说,懂得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比学习先进人物更重要。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看人,看身边的人,而不仅仅是只会用望远镜看远处的人。平时,我们就该在适时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寻找发现并宣传身边普通人的“先进事迹”,哪怕该人身上就那么点“闪光点”,该事只要有一点点的“先进性”,大家都该认可甚至赞美他。当这种寻找发现与宣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我们的身边何愁没有一大批像“时传祥”“王顺友”“谭千秋”那样的先进人物?当我们能正视身边一棵棵柔弱嫩黄的小草时,“草色”不是会满山遍野吗?
【作者简介】董生科(1970年-),宁夏人,男,大学,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