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资源的选、用、创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两次执教《世界之窗》这一课,教学流程相似却有着迥异的教学效果。比较着同样的教学流程和不同的教学效果,我忽然有了蚕儿破茧而出似的顿悟。这两次教学实际上凸显了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品德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品德课的教学也就是一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而事实证明资源重在精选和使用:只开发不利用好,再好的资源都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它应有的价值。以下是我从两次教学中撷取的几个镜头所进行的比较和反思。
  选:选择贴近儿童的资源更具亲和力
  【比较一】
  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早已习惯于从网络中查找资料,我也不例外。课的第一环节是了解三大人种的外貌特征。当确定要在这一环节中选用黑、白、黄三大人种的人物图片时,我不假思索地在电脑上输入关键词“x色人种”,点击图片,然后便在无数的图片海洋中寻找我认为合适的。于是,赖斯、罗纳尔多等都列入我的资源宝库。但事实上,这些从网络中搜索而来的资料,并不为学生所熟悉和亲近。望着那一张张极其陌生的不同人种的人,时空的距离直接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相疏离的负面效应。不用说,这一环节当然是在我费力的牵引中度过的。
  课结束了,一位听课的教师走上讲台,让学生们先不要走。接着她问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三大人种,那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真正见过黑种人呢?”沉默了几秒钟后,居然举起了好多小手。其中一名学生说:“我们英语兴趣班有一位外籍老师,他就是黑种人。”接下来,教室里变得异常热闹,大家围绕这位外籍教师兴趣盎然地谈了起来。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我引入了外籍教师这一资源,效果很好。上课一开始,外籍教师的照片就吸引了学生的视线,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由于和这位教师见过几次面,黑色人种的外貌特征说得比较到位。心理上对黑种人的反感和不喜欢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反思】在品德这门学科教学中,舍近求远往往会事倍功半。有时候,教师问一问,让学生答一答,也许简单的几句话、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启迪,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最适合的、最有效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这些鲜活的、身边的资源对学生无疑具有更大的亲和力。一位教授说:“我们首先要把功夫用在对本班学生生活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上。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是的,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的一种把握。不同学校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在开发资源时,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考虑,这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还直接关系到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开发出来的这些“儿童化”“学生化”的资源才是学生自己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因为它能让学生倍感亲切,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
  用:在目标的指引下利用资源更有效
  【比较二】
  在教学三大人种的分布时,我让学生打开课本,参考课本上的三大人种分布图,先分4人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在大屏幕的分布图上向大家介绍。最后我出示了以下一首儿歌作为总结,让学生一起拍手读一读。
  黑非洲,
  白欧洲,移民到美洲。
  黄皮肤,黑眼睛,
  大多在亚洲。
  东西南北走—走,
  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
  这首儿歌只是作为这一环节的总结来用吗?难道这就是它的用武之地吗?夜深人静,我反复推敲这首极其简单的儿歌。这一环节的目标是初步了解三大人种的分布。为了达成目标,我用了两个资源,一是三大人种的分布图,二是这首儿歌。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我认为分布图要解决的是初步了解三大人种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而儿歌要解决的决不是同一层面的目标。对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应该知道的是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什么洲。第二次教学时,我按照这样的理解上课,果然获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认同。
  【反思】“不识庐山真面目”是我们在资源利用方面常犯的错误。千辛万苦找到的资源却不能散发它应有的光芒。就像这首看似极其简单的儿歌,在“怎么用”的问题上却有着如此大的学问。所以,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每一种资源对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即使是同一资源也可以从它不同的角度服务于不同的目标。在不同目标的指引下,我们的关注点也会不同。利用课程资源首先必须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分析相关资源,认识和掌握每一种资源的价值。大到宏观目标,小到微观目标,甚至每一个材料要具体达到什么层面的目标也要细细分析。“为什么用?”“怎么用?”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为课程资源的利用提供指导与定位。否则,就会因“不识庐山真面目”而迷失方向,使资源的利用失准。
  创:结合教学内容自创的资源更能引起共鸣
  【比较三】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体会各人种是平等的。我设计了“猜猜我是谁”的活动贯穿本环节。有乔丹、霍金、杨利伟、爱因斯坦等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以点带面,以达成预定目标。在本环节的最后,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首诗,让全班齐声朗诵。
  曾经有人说,
  上帝担心人类无法沟通,
  于是,丰富的语言文字开始代代相传。
  曾经有人说,
  上帝担心世界的色彩过于单调,
  于是,黑、白、黄的人类开始生生不息。
  瞧,
  在你的怀抱里,
  黑色的乔丹拔地而起,
  续写“飞人”的神话,
  在你的星空下,
  爱因斯坦睿智的眼神,
  为我们带来时空的憧憬,
  在你的神话里,
  浩瀚的太空留下杨利伟黄色的奇迹。
  ……
  黑、白、黄啊,和谐融合在一起,
  共同创造人类的辉煌。
  课后,老师们都问我是从哪儿找来这首诗歌的,不仅对本环节作了总结,更重要的是十分符合教学的内容,又能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提升。我的回答是:自己写的。在第一次教学时,我找了大量的东西,都无法很好地满足我的设想,满足课堂的需要,满足学生心灵上的需求。当时时间已经不允许我继续找了,于是我勉强地用上了《各国儿童心连心》。结果当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反思】进行任何教学都必须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我们漫无边际地费力寻找时,往往时间不允许我们再找,有时是压根儿没有你理想中的资源,再找也是枉费心机;有时找到的又不是最理想的,因为它并非专门为本课而写。所以在现实的开发资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能直接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资源。这时,与其随便找个资源来凑数,不如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资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一定要摆脱“书本中心”、“教参中心”、“网络中心”的狭隘思想,可以通过移植、嫁接、借鉴等方法创造新的资源。一句话,资源有限,创意无穷。(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乔司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黄安福
其他文献
主持人:吕 英 万盈盈  参与者:曾斯斯 符 颖 杨 薇 杨三芳 张 莉 张 婧 唐若斯 李 静 熊 彬    主持人:最近大家都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引发我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和认识。在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对此,大家能否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我们也曾那样心急    曾斯斯:谈到急与慢,我想起了一位教研员曾在听完我一节公开课
期刊
注重整体把握,防止以偏概全。以曹植《七步诗》的教学为例,可引导学生先读诗下的注释,掌握诗作产生的时代背景,使作者的激愤苦郁之情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成为学生理解诗作内容的主线;再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全诗内容,理解作者以“萁豆相煎”来讽喻兄弟相残的难言苦愤,使学生获得一种感性把握,并能在脑海中生成一幅粗略的整体图画。这是学生对诗词意境把握和欣赏的起点,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深化细节,促进意境
期刊
【案例】  师板书题目后,在“毁灭”两字上加着重号:老师想把这两个字换成“毁坏”,行吗?  生(生进行一番比较后):不行,“毁灭”与“毁坏”的程度不同,“毁灭”的程度更大一些。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毁灭”的程度更大呢?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是的,英法联军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可见,英法联军对圆明园
期刊
1.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
期刊
“教育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特定空间。”当这句话一扑进眼帘,便仿佛涌现出了一股时间的洪流,席卷着自己奔腾而去……  纵观人类发展史,教育从来就与时间结伴同行。“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时间在“学”与“道”间分道扬镳,犹如弓弦与箭,在拉与射、回归与张扬之间达到教育的和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东西方的伟人在时间面前发出相同的感慨,怪不得苏格拉底教导青年,要像呼吸空气一样学习
期刊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或诊断问题,它应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也可以说,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但问题是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最优化地组织教学环节,怎样的教学效果才算是有效的或是高效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被看成是一种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作
期刊
[编者按] 曹培英老师是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的编委。2007年11月,曹老师在南昌参加江西省第二届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研讨会期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曹老师,您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有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评课时不知道如何才能评好课,对怎样评课一直感到困惑。您长期从事小学教学研究工作,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指导者。请您谈谈您
期刊
我读书没有得高人系统的指导门径,主要靠自己摸索。早年求学,不懂得读书的重要,无计划无目的,随便翻阅,未能及时认真读好应读的好书,以后吃亏不小。过后补,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佳,每想到此,总悔恨不已。《学记》上说:“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自身有此深刻教训,后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总力求在学生每一学习阶段中,激励他们切切实实学好每一阶段应该学好的东西,认真多读点书。  进大学后,一时面对知识汪洋大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潜心研究。然而,不少教师仍然怕教作文,学生依旧怕写作文。近日,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感动”作文指导与讲评课,让我茅塞顿开,深深体会到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教学生写规范的作文!    一、语言规范    【片段—】  (上课伊始,贾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句名言:文章不厌百回改。接着又写下一句话:“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妈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  【第一次教学片段】  出示学校植物园的图片。师:瞧,这是哪里?想去看看吗?  多媒体展示植物园中各种植物的图片。随后画面定格在教科书54页例3主题图。  师:这两个小朋友在干吗呢?  生1:他们在种向日葵。  生2:长得很好,一棵幼苗长出了两片叶子。  师:哦,一棵向日葵有两片叶子,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数出来的。  师: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