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讀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朗读能启迪人生,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 感知语言,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手段。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会举一反三。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之一个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此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令阅读课本而练之。”朗读时要求学生读行流利、有感情,就必须做到: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在记忆中唤起已有的类似生活经验,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经常做到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方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荷花》一文最后一句中“我仿佛变成一朵荷花,随风飘荡”写出荷花的美。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可以先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体会出作者无限入神的情感,再让学生随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就会真切感受到荷花的美。
二、 教给技巧,培养兴趣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常用的朗读方法有:(1)边读边想画面;(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情感;(3)联系生活实际。语文课文内容十分丰富,许多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学生的实际距离较远,遇到这种情况,就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通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三、 角色转换,模拟表演
“听其声,视其形”,教师都知道评析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如一位教师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没想到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的天真可爱、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的悲伤以及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表演小鱼、老黄牛、燕子及壁虎妈妈的学生也将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 正确评价,体验乐趣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名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他刚才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这类挑学生毛病的话,因为这种提问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表扬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城县东辛庄小学)
一、 感知语言,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手段。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会举一反三。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之一个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此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令阅读课本而练之。”朗读时要求学生读行流利、有感情,就必须做到: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在记忆中唤起已有的类似生活经验,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经常做到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方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荷花》一文最后一句中“我仿佛变成一朵荷花,随风飘荡”写出荷花的美。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可以先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体会出作者无限入神的情感,再让学生随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就会真切感受到荷花的美。
二、 教给技巧,培养兴趣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奖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常用的朗读方法有:(1)边读边想画面;(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情感;(3)联系生活实际。语文课文内容十分丰富,许多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学生的实际距离较远,遇到这种情况,就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通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三、 角色转换,模拟表演
“听其声,视其形”,教师都知道评析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如一位教师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没想到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的天真可爱、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的悲伤以及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表演小鱼、老黄牛、燕子及壁虎妈妈的学生也将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 正确评价,体验乐趣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名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他刚才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这类挑学生毛病的话,因为这种提问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表扬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习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城县东辛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