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融诗歌题材管窥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崔道融的诗虽然远不及盛唐的杜甫、王维等诗人之作,甚至世人对崔道融其人也知之甚少,但其诗句清新自然、明白晓畅,读来能给人一种轻松静谧、轻灵淡雅之感。他的诗歌创作绝大部分是五、七言绝句,题材内容主要涉及纪游写景、咏史怀古、田园、酬赠和相思愁怨等方面。本文主要从题材方面分析崔道融的诗歌,以期引起对晚唐一些中小诗人研究的共鸣。
  关键词:崔道融 诗歌 题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晚唐动荡的局势,不仅使昔日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而且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级的思想产生了可怕的影响,这种影响打击了他们积极入世的思想,破灭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梦想,摧毁了他们的自信心。面对这种动荡的局势,他们有的从悲痛中勇敢地站起来,企图用诗歌来讽刺时政,重拾教化;有的在绝望中倒下去,在闺阁中寻找补偿和慰藉;还有一些人,则看破世间的浮华,以宁静泰然的姿态、淡泊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冷酷的现实环境,创作出了清新自然、宁静致远的诗歌作品,给唐诗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崔道融就是其中之一。
  崔道融,荆州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记载,他是唐朝的名门望族——博陵安平崔氏的子孙。因生活在唐末至五代梁国时期,晚年避乱入闽,故自号“东瓯散人”。从崔道融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曾游历过湖北、四川、陕西、江西、浙江、安徽、河南、福建等地,后“以徵辟为永嘉令”,“累官至右补阙”。在游历过程中,他结识了司空图、黄滔、方干等诗人,并有诗相互唱和,如司空图的《寄永嘉崔道融》:
  “旅寓虽难定,乘闲是胜游。碧云萧寺霁,红树谢村秋。戍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诗家多滞此,风景似相留。”
  崔道融也有赠送给友人的作品,如《镜湖雪霁贻方干》:
  “天外晓岚和雪望,月中归棹带冰行,相逢半醉吟诗苦,应抵寒猿枭树声”。
  崔道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东浮集》十卷”,“《申唐诗》三卷”均已散轶,现全唐诗仅有其作品79首整篇以及2首残篇。黄滔在《祭崔道融补阙》一文中称其“识通龟策,耀握灵珠,国风骚雅,王佐谍吁”,友人对他的评价未失公允。清朝陆蓥《问花楼诗话》称赞他的诗“袁昂评书‘舞台低腰,仙人啸树’正复似之”,可见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受到世人的推崇。
  崔道融的作品或吊古讽今,或托物言志,或抒田园之情,或表相思之怨等。以下我们就崔道融诗歌的题材做作粗浅的梳理。
  一 纪游写景之作
  崔道融一生曾游历过陕西、四川、湖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饱览名山大川,遍游历史古迹,这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因此,他的纪游写景之作数量最多,质量也最好,如《梅花》、《溪上遇雨二首》、《峡路》、《秋夕》等都受到后人的推崇。
  在他的此类作品中,有的通过托物言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孤傲,淡泊,宁静的心态,如《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本来就象征着一种高洁、孤傲、不慕荣利的品质。诗人抓住它的“孤标”、“香韵”、“清”等特点加以刻画,更突出其高洁、雅致的特点,与其说诗人是在写梅,不如说这正是诗人自身的一种高贵品质的真实写照,也难怪方虚谷在读到此作残篇的时候发出“惜未见全篇”的感慨。
  有的则完全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善于抓住事物或现象的突出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和描写,手法细腻,如《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山前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唐人写景,很少有单纯的写景,在写景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抒发某种感情,而且往往写景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自己的感情。即使是纯乎写景,也或多或少地透露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但这篇作品却是个例外。它咏的是夏天的骤雨,你既不能从中寻觅出何种寓意,也不能玩味出作者的某种心情,他只是在叙述自己的所见。作者抓住夏雨来速急、来势猛、雨脚不定等特点,通过描写“坐看”的从容,“忽惊”的惊愕,再到“却是”的释然,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一系列如“喷”、“衔”、“黑云”、“猛雨”词语准确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动态的山村骤雨图。
  正如李白发出的感慨“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诗人在长期的游历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种无言的思乡之情。在《峡路》中他这样的感慨到:“清猿啼不住,白水下来新。八月莫为客,夜长愁杀人。”漫漫长夜,滚滚流水,诗人难以入睡,听着悲鸣的“清猿”,看着那被明月所染白的江水,诗人心中的客居之情油然而生,伴之而来的就是浓浓的乡愁……
  他的这类诗作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很大比重,除了本文分析的诗作外,还有《月夕》、《槿花》、《古树》、《归燕》、《梅》、《溪夜》、《秋霁》、《长安春》、《元日有题》、《月夕有怀》等。
  二 怀古咏史之作
  崔道融的怀古咏史诗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为诗人感怀历史沧桑的媒介,成为贯穿古今时空,联系古人与今人的纽带。诗人往往将自然景物与历史陈迹并置于同一时空下,阐述自己对历史的独到见解,使得此类作品显得极具有深度,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与重读。如《西施滩》:
  “宰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诗的一开头诗人便对传统的“红颜祸水”论做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为西施鸣冤叫屈。他认为:吴国的灭亡并不是西施的责任,如果没有宰相的私受贿赂,准许越国的求和,吴王又怎么会给越国以喘息的机会,从而导致亡国呢?进而作者从历史的回忆中回到现实,看到眼前急流的溪水,作者仿佛听到它在诉说着被人们所误解了几千年的故事,在为西施愤愤不平。我们的思想也仿佛跟随着作者笔下的那急流的溪水而漂向远方,回到那战乱纷飞的春秋时期。
  古往今来,大凡诗家提到司马相如,皆赞美其出众的文采或其与卓文君的爱情。而崔道融的《西施滩》却“道前人所未道”,写到:
  “长门花泣一枝春,争奈君恩别处新。错把黄金买词赋,相如自是薄情人。”
  这首诗的叙述角度十分巧妙,作者以双重角度叙述历史和抒发情感:陈阿娇以对司马相如的指责表达对汉武帝的控诉;道融又以阿娇的悲哀表现汉武帝的无情及对阿娇的同情。双重叙述角度把陈阿娇置于“看与被看”的视野中:陈阿娇作为局外人“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事,由此发出“相如自是薄情人”之感;而陈阿娇又作为被弃、黄金买赋的当事人“被看”,由此出现“长门花泣一枝春”的现象。诗人立意的新颖,角度的奇特,实乃此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此外,他的《长门怨》、《关下》、《马嵬》、《过隆中》、《题李将军传》、《汉宫词》、《西施》《班婕妤》、《羯鼓》、《楚怀王》亦为此类作品。
  三 田园诗作
  提到田园生活,我们往往会想到陶渊明给我们所描绘的那個恬静、古朴,忙碌却又不失充实的乡村。这种生活往往能给人以心灵上的享受,不但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在崔道融的笔下,我们能看到“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牧竖》)的闲适图景,也能感受“日暮片帆落,江村如有情。独对沙上月,满船人睡声”(《江村》)的恬静与安详,同样能体会“正月二月村墅闲,馀粮未乏人心宽。南邻雨中揭屋笑,酒熟数家来相看”(《村墅》)的农家特有的淳朴与热情。
  生活本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眼中极其平常的一件事,在诗人的笔下,经过寥寥数笔的勾勒,也许你就觉得这不平常了。崔道融的生花妙笔就能如此,试看一下他的《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小船、春风、港湾、小童、柴门……这些看似平常无奇的事物,经过诗人简单地勾勒,却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平淡疏野,洗尽铅华,得自然之趣的诗味。诗人就像是一位画家,他正在给我们展示一幅宁静淡雅的水乡风景画:邻水的村庄,半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碧绿的溪水,漂泊的小船,活泼的稚童……在画面中不仅有静态的刻画,还有动态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村的浓厚的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以见到一位翘首捻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的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淡泊的心灵境界。
  农村的生活也并非总是那么宁静安详,特别是身处乱世,受灾最严重的往往是最底层的农民。崔道融的《田上》就反应出了农民困苦的生活: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农民披蓑戴笠,冒着雨辛苦的劳作着。为了能尽快的干完活,他们甚至准备干到天明为止。可是,即使是这样辛苦卖力的工作,人和牛都已经筋疲力尽,东方却还没有天明。试想如果人们的生活充足,他们又怎么会冒雨干到天明呢?这里的天明既指太阳升起,同样也充满着诗人对结束这种黑暗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之情。同样的情景在他的《春墅》中也能窥见:“蛙声近过社,农事忽已近。邻妇饷田归,不见百花芳。”春天到了,到处蛙声一片,百花娇艳欲滴,可饷田回家的“邻妇”却没有停下来享受这一切的功夫,因为他们忙于农事,哪还有心情和时间来享受这大自然的美丽,农村生活的贫敝可见一斑。
  四 酬赠之作
  人是社会中的动物,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酬谢应答。在古代,文人雅士之间的这种相互的酬赠唱和往往更加的频繁。这类作品当然也不乏佳作,如刘桢的《赠从弟》、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但是此类作品更多的是相互夸耀的游戏之作,往往缺少真挚的感情。而崔道融却能把自己对赠送者的感情融入其中,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诗中所流淌的感情。如《寄人二首》其二: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没有夸张的感情修饰,没有煽情的送别场面,有的只是澹澹流水、悠悠落花。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但就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场面中,诗人心中的那一份“恨”意犹如江水般正在心头源源不断地涌出,追随着友人离去的背影,久久不能平静。又如《对早梅寄友人》:
  “忆得前年君寄诗,海边三见早梅词。与君犹是海边客,又见早梅花发时”。
  前年,友人频繁的给我寄送梅花诗,我曾经三次在海边见到你所寄的梅花诗。时过境迁,又到了梅花开花的季节,我又看到梅花开放,却失去了友人的消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语,没有雕琢,不假修饰,比起那些经过精心选用的优美的词藻,却更能传达出诗人对友人那种真挚无邪的思念之情。
  此外,他的《寄李左司》、《江上逢故人》、《镜湖雪霁贻方干》、《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二首》、《悲李拾遗》等酬赠之作亦自具特色。
  五 相思愁怨之作
  崔道融继承了古乐府语言率直自然,感情真挚强烈的特点,刻画出一个个令人同情的思妇形象:《铜雀妓二首》刻画了一个“无复君王顾”的妃嫔对宫廷生活的反感和无奈;《春闺二首》表达出一个新婚的少妇对远在辽阳戍边的丈夫的无尽相思。另外,他的《杨柳枝词》、《拟乐府子夜四时歌四首》都属于此类作品。
  总之,崔道融的诗内容广泛,本文仅从纪游写景、咏史怀古、田园诗作、酬赠之作、相思愁怨之作五类题材来管窥其梗概。
  
   参考文献:
   [1]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 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版。
   [3] 王启兴:《全唐诗校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5] 孙映逵:《唐才子传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艺文志》(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
   [7] 霍松林等:《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簡介:
   赵彩娟,女,1974—,内蒙包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诗词史,工作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
   贺清,男,1987—,四川简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爱伦·坡的作品充斥着绝望、冷漠、痛苦、悲伤和恐怖,但这恰恰也暗示了他内心深处饱含着超越人生的渴望与追求,以及他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本文从探究人类隐秘心灵的深广度、对死亡情节的迷恋所具有的荒诞美、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三个角度来探讨爱伦·坡的作品的美学主题。  关键词:隐秘心理 荒诞美 死亡主题 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期刊
摘要D·H·劳伦斯是位颇有争议的作家,两性关系是其作品重点探讨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劳伦斯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对劳伦斯其人及其两性观加以解读。  关键词:D·H·劳伦斯 两性观 道德渊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文学界出现了一位极具争议的作家——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无数的研究者
期刊
摘要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享誉世界。许多人都把《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当作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典型,认为正是她的爱慕虚荣带给她的家庭极大的负担。但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玛蒂尔德确实可以称作是一位善良质朴诚实而又坚强的普通女性。本文试从对自身的关怀、人的尊严、诚实守信的品格三个方面阐释玛蒂尔德的心态,进而分析作品对人性的发掘。  关键词:人性 人的本性 《项链》 普通女性 尊严a  中
期刊
摘要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所叙述的故事始于刑台结束于刑台,可见刑台在整部小说的情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静止的客观存在,刑台到底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尤其是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本文拟从刑台在丁梅斯代尔命运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出发,分析刑台对于丁梅斯代尔的重要意义以及由此所展现的丁梅斯代尔的堕落与救赎过程。  关键词:《红字》 丁梅斯代尔 刑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文艺复兴运动为爱情诗歌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众多的爱情诗中,作为极具影响力的玄学派诗人运用玄学奇喻,大胆地在明显不同的事物或情境之间做出极富想象力但同时又巧妙或缜密的联想和对比,构建出悖论式的爱情意象,向人们展示了多元化的爱情观,给人们感触爱情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关键词:文艺复兴 爱情诗 玄学派 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艺复兴及诗歌意象  诗歌是语言
期刊
摘要美国桂冠诗人泰德·库塞的诗歌《在癌症诊疗部》,描述了一位年轻的女癌症患者在两位年轻女子的搀扶下艰难却坚定地走向诊疗室大门的过程。通过女患者超越身体疾病的自强与面对死亡时达观的自尊“风度”,库塞将这个异常感人的情景提升至神圣的精神境界,使躁动的诊疗部顿时充满超验的神圣感。女患者面对死亡的达观态度表明:死亡是生命不可剥离的神圣一极,人的存在就是生与死的统一,人性的尊严与美好是神性的体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变形记》和《促织》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都运用了荒诞(虚幻)和真实相结合的手法,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两篇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变形的内涵不同;变形的主、被动性的区别;所描写的亲情是截然不同的;结构上的区别。  关键词:《变形记》 《促织》 异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的“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弗兰兹·卡夫卡在1912年完成的中篇小
期刊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多以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语言质朴清新、富含哲理。本文以弗罗斯特的生平为线索,分析其诗歌内在的意义,以更好地把握和欣赏弗罗斯特的诗歌世界。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诗歌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极富乡土色彩的美国诗人,其诗歌独具风格,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且多以新英格
期刊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其传播同样离不开社会思潮、社会风尚的影响。宋词作为“一代文学”,其传播发展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因素密不可分。本文注重研究宋朝时期唱词宴饮活动的兴盛及歌妓盛行的社会风尚对宋词的传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风尚 宋词 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文学作品从产生到被人们接受,都有一个传播过程,其传播方式也是不同的。诗文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文本书面传
期刊
摘要元代后期流寓江南的杂剧作家继续着自己的创作,由于社会现状的逐步改变,特别是科举的重新开始,流寓作家们更多地把题材深入到科举业之中。本文在现实和虚构的二元对立中,以郑光祖的《王粲登楼》为例探讨了“激情释放”的作品面貌。  关键词:流寓 激情 郑光祖 王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元代统一大江南北后,北方流寓江南的杂剧作家及流寓创作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跟作家流寓江南的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