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雨天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伏天过后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酷热的天也好像进入冷藏模式,大地一片凉爽,空气顿感清新,感觉很是惬意。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悬挂的雨帘,勾起了儿时雨天的回忆:儿时的雨天特别和小学课文《送雨衣》里那个雷电交加、大雨如注的插图相吻合,闪电刺破长空,骤雨倾盆而泻。记忆中儿时的雨下的是昏天黑地、酣畅淋漓、气势磅礴。
  当天边的零星云朵堵住了焦人的烈日后,然后逐渐堆积,不一会儿乌云就开始翻滚,闪电紧接着闷雷,人们知道一场大雨就要来到,田里的男人婆姨们便争相往家赶,他们要回去赶紧收拾晾在外边的衣物,他们要回去圈住刚出窝的鸡崽,他们要回去往纸窗外挂起用厚布缝衲的窗帘,他们要回去帮着放羊的娃子圈住那些不进圈的羊,他们要回去往家里抱做下顿饭的烧火柴。时间不长,乌云就压低到了树梢上面,雨腥味弥漫了云层下的空间。一阵风刮过,往回赶的小孩子便高声叫着“风是雨的头,屁是屎的头”,不一会儿雨便随风报到。一道闪电,一声炸雷,瞬间狂风暴雨便充斥了整个世界,强风裹挟着雨点在与屋墙激撞后有几丝冲进了家里,炕边的煤油灯火苗便开始摇曳,有点像《聊斋》电视剧里的情景。大人们趁着难得的时间美美地睡上一觉,以放松极度疲乏的身体,孩子们则在门框边的脚地下静静地看着外面的一排排雨幕,脑袋上不时落几颗随风吹来的雨珠,然后滑落至嘴里,带着咸咸的味。雨点急躁地拍打着地面,溅起阵阵水花,积起的水不再留恋这块降生的地方,开始瞅睹着低洼的地方欢快流走,留下一摊松软的稀泥。
  记忆里那时的雨总是会下很长时间,等天放晴的时候,村子里已成了水的世界,大壕里、小沟里、沙湾里、低洼处到处都是。我们村里有一条绕经各小队呈“几”字形流向最后流入巴音淖儿(湖名,位于图克镇达汉庙嘎查)的大壕(排水渠),每到雨季,地形高处的水便寻低而下,汩汩地泛着水沫打着小浪汇入此,所以村里积水主要靠这条大壕流出,同时也切断了人们出行的路。人们出行时路经大壕,就得綰起裤管脱下鞋,赤脚淹腿地蹚着急湍的河水慢慢过去,过去后河水早已打湿了衣服。20世纪80年代初村民们在村委到乡政府的公路与大壕相交处建了全村唯一的桥,这座约十五米长八米宽的砖混桥就是我当时见到的宏伟建筑了,听修建这座桥的老乡说当时根本没专业人员,乡亲们筹款集物后靠着自己的砖瓦工经验建成,结构非常坚固。当年我每次路过此桥时,总要逗留着看建桥时留在桥头的字迹,看桥体石灰砖墙的坚久牢固,想象着当年建设的壮观场面,涌动着对乡亲们勤劳智慧的敬仰,直到现在这座小桥仍在新修建的油路面上默默地承担着疏水功能。当然也有“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情况,那时候便会有出不去的水漫过壕道,冲进田野,闯入村户,这就是让农民担心的“水淹”。印象里经常天不明就有小队长挨家逐户的通知让每家出劳力去放水疏洪,我也因为假期等原因偶尔出工。虽然队长看我无干活之躯心生怨气,但也碍于情面不好发作。放水时候大家一起沿着大壕行走,性格相投的人们便张家长李家短地说着话。村主任就是最大的现场领导,哪里出现堵水现象便指挥人拓宽深挖壕道让水快流而下,哪个村庄里有积水便新辟小壕将水引出。等水顺利通过全村后,大家如释众负,村主任便下令宰只羊在人情门户好的农户家炖着犒工,肉大伙吃了,头蹄杂碎便留给主家当作杂沓补偿。


  雨后的中午,小孩们会相聚着来到沙梁下聚起的清水湾里,猛猛地玩上一中午,水性好的扎猛子、仰浮、狗刨,抖尽了威风,像我这种旱鸭子就是在水边扑腾几下,捏着鼻子将头硬沉入水中,冷不防还要灌两口水。有时也会突发奇想,找两个当时大人小孩都时兴戴的绿军帽浸湿后吹起来,然后手抓着浮帽脚拍水面进深水区转个来回,也算过把游泳的瘾。玩够了就躺在灼人的沙滩上让烈日狠狠地晒着,更是一种烫并舒服难得的享受。最让我们盼望和欣喜的是大雨将鱼塘冲开,对于捞鱼的事我们是乐此不疲,既找乐趣又解馋。那时候在河里浸水捉鱼的都是半大小子,也不乏有些中年人加入其中。人们站在大壕齐腰深的水中,手持柳筐逆流而站,眼疾手快地将随水而来的鱼拦在筐里,然后来个筐中捉鱼,到收工时便是筐满篮满凯旋。那些天里每天煮一大锅不放任何调料的鱼,人们过足了吃鱼的瘾,于是乎人吃的、猫吃的都是鱼,吃不完的便倒进了猪食盆。想想现在人们渴望上好佳品天然绿色鱼,我们不禁会哑然失笑,那时候我们曾浪费过何许?
  儿时的雨天在我的记忆里是深刻的:有过被雷电强击昏迷两天起死回生的经历,有过和父亲在荒野砍柴被暴雨逆灌天地无助的感觉,有过在姐家屋檐淋塌龟缩墙角彻夜无眠的惊吓,有过赵家圪佬溃坝夜听怒涛狂吼晨见肆虐无阻的场面……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看着窗外的雨回想着那时一幕一景,我更加思念儿时的清纯伙伴,思念年少的童真快乐,思念成长的滋味经历,更思念离世十年忠厚宽仁的父亲!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在外地读书的日子,每每思乡怀人,总有一湾九曲幽深的河流自我的梦里流泻而过。玉璧高悬,纯与白的月光洒满了娴静的河面。清风徐来,泛着碧波的水面微微皱起,像稍稍开弓的一根根无痕的弦,将深深浅浅的银色月光映照在桥底下,跃动着梦里的星辉。每当我在怀乡的思绪里徜徉时,故乡黑水河的旖旎姿态便如淙淙流水般荡漾开来,勾起我如“帘幕无重数”般的往事,和着泉水的叮咚声,般般回应。  她,我故乡的黑水河,我乡愁的脉搏。我
期刊
二零二零年策马奔腾地来了,带着人们对新年代的期许,像一盘刚出锅的饺子,大家搓搓手吹吹气,迫不及待地准备享用第一口。当我写下这样的开头,这样明确的时间刻度,我经历了一瞬间的失望,因为发现想要叙述事情的时候,我还是俗套地给它冠上一个时间的开始。离开了时间我们怎样说事情呢?我好奇离开了时间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二零二零来得不出所料地热闹,同时也不出所料地平静。我喜欢这样的难以归类。有人像
期刊
父亲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他是我父亲,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亲情,说陌生,是因为我从未真正了解他。  一  粗暴是父亲留给我的关于他的最早的记忆。在我的记忆的早期,母亲能躲过父亲家暴的年头屈指可数,我现在依然记得总是鼻青脸肿的母亲默默抽泣的样子。  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他是一个建筑工人。他总是穿着黄褐色的衣服,戴着橘黄色的安全帽,藏青色的帆布鞋上结着一层石灰泥。父亲一年到头跟着大大小小的包
期刊
这几天,看着不断升起的高温指示和预警,近几日鄂尔多斯多地气温将蹿至40摄氏度。我就想把40摄氏度的水不小心倒在屁股上,是不是也会烫起几个水泡呢?  今年的天气也真是让人揣测不定,忽冷忽热,忽风忽雪,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来个猛不拉岔的不适应,沙尘暴是刮完一场又一场,有轮番上阵的感觉。农村按照时令节气耕地播种,但刚接好的水带瞬时让风吹得空中飘舞,风停后步履蹒跚的老头老太则趴在地上重新铺压;刚出的幼苗也
期刊
今年的冬天感觉很突然,前两天还是温阳如春,没过几天就来了个大回转,气温猛不丁掉在了零下十几摄氏度。喜鹊在光秃秃的树干嘶叫,波光粼粼的水面结成了厚冰,单位门口的草坪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枯黄的草叶趴在冰冷的地上。街上行人紧裹身体,前倾疾走,没有踱步悠闲的,也无驻足聊天的,难见谈情说爱的,一切都在快节奏里。  天寒地冻,农村便开始进入冬储时段。近日打开抖音,附近的朋友都在尽情地分享着吃杀猪菜的相关视频:
期刊
一  等到春节放假,我从深圳乘车返回千里之遥的家乡。上车后也睡不着,多半将视线交给了窗外。车过桂林市区的时候,天已放亮。窗外浮动着薄薄的雾气,远处的街道看不真切,如同一幅水墨画呈现在微光里。  朦朦胧胧的,也许冬春两季才会有这样的清晨。  那年夏末秋初的时候,曾在这座城里跟车送过水泥。常跟现在这般,透过车窗打量这座城市。有时清晨赶去送货,远处的车流已是清晰可见。在那短短的五十来天的时间里,去过或远
期刊
国际劳动节到了,挪了周末的两天将休息的时间变成了五天,这可是少有的长假啊!对于这个假期,抖音里的小可爱唱着:“不是说好放5天,却借走了2个星期天,又没说要还,我不想借给它!”稚嫩逗笑的童声好惹亲,管他吧,去年憋在家里好不容易有个大假咱得好好珍惜!我们都是明白人,知道景区绝对是人山人海人如潮,早早就没有打算去景点凑热闹。下班后便急着往老家赶,知道老家正忙着春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此时正是农
期刊
初六晚上的酒醉在了初七早上,酒醒之时又该上班了。多少个不情愿,不是年没过好,是酒喝得身如散架,多想缓两天,让自己的老胳膊老腿舒展舒展。想想这几天,疾走劳顿奔波忙,几壶浊酒喜相逢。相聚过年事,全在醉意中。  这酒啊,在内蒙古人的生活里确实占着重要的位置。不光操磨外地人,把本地人也伺候得服服帖帖。有个段子说北京同志来内蒙古旅游,在《欢迎您到草原来》旋律中开喝,一直到《站在草原望北京》中迷离返回,没有时
期刊
今天是惊蛰,大清早起来人们就在朋友圈开始咏怀:“惊蛰,就像一个定时闹钟,拉开了春天的帷幕”;“惊蛰,没有人能阻挡,春天如期而至”……  对于这个节气,我只记得小学时候背《二十四节气歌》时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样的句子,知道它是在全年中位于立春、雨水之后的第三个节气,具体什么天气也不知道,以后读到刘方平在《月夜》里写“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期刊
周日晚上的风擦着玻璃吼了一宿,吼得人心烦意躁,惶恐不安。时已黎明,向外望去,好像是玻璃让什么堵了,视野里一片灰色。没经历过沙尘暴的女儿说天怎么是黄色的呢?印象里好几年没来过如此嚣张的沙尘暴了,还赶在了农历二月二之时不误拜年。上午才从中央气象台报道中得知是近十年来最厉害的,我印象里二十年也没经历过,可能是近几年人上年脑子不好使把十年前的几次大沙尘给忘了。  早早下楼送女儿去上学,门口的车已失去了真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