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邱某,男,51岁,因感胸闷不适,心慌伴头昏2小时于1986年11月15日来院急诊。当时心率160次,于静注异搏停4mg时转为窦性心律,转入病房。入院时血压78/60,心率70次,心音稍钝,余无异常发现。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给静滴多巴胺纠正低血压并口服安搏律定,9小时后又发作心动过速,心电图示房室分离,QRS波宽大,畸形伴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室速期间QRS波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电轴-9
【机 构】
:
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邱某,男,51岁,因感胸闷不适,心慌伴头昏2小时于1986年11月15日来院急诊。当时心率160次,于静注异搏停4mg时转为窦性心律,转入病房。入院时血压78/60,心率70次,心音稍钝,余无异常发现。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给静滴多巴胺纠正低血压并口服安搏律定,9小时后又发作心动过速,心电图示房室分离,QRS波宽大,畸形伴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室速期间QRS波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电轴-97°。再静注异搏停仅能短时间维持窦性心律,随后室速呈持续发作,曾先后静注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溴苄胺、硫酸镁、普鲁卡因酰胺及口服异搏停均不能改变心律。用药前室速频率为167次,用上述药物后心率逐渐降到117次。11月20日静注异搏停5mg后,继以0.20mg/min持续静滴转为窦性心律,继续口服异搏停及双异丙吡胺未再发作。12月23日行心血管造影后,因造影剂反应,给肾上腺素1mg静注,室速再发作。静注异搏停3次共12mg转为窦性心律后,继以持续静滴异搏停0.15mg/min,未再发作,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检查血清电解质、酶学、胸部X线、心脏切面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及左右室造影均无异常发现。拟诊特发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其他文献
第10届国际肾脏病学术会议于1987年7月27至31日在英国伦敦BarbicanCenter举行。国际知名肾脏病学家J.S.Cameron教授担任本届会议主席。有96个国家、地区的300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出论文2600多篇。会议以专题报告(Lectures)、综述(Symposium)及专题讨论会(Workshop)为主体,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基础研究及基础结合临床的题材占去大半。兹将主要
关于《实用内科学》中代谢性酸中毒碳酸氢钠用量计算方法的商榷
第五届国际血液净化学术会议于1987年6月22~24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共有21个国家140余人到会。会议由瑞典卡罗林斯基大学Bergstrome教授任主席。
本组133例高加索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做了HLA-A、-B、-C和-DR抗原分型,与一组正常人群的比较,发现这些患者的B8、B14、DR3和DR4抗原的频率明显增高。这些抗原可能是CGL易感性的标志。这些患者中有42例接受了HLA相匹配的兄弟姐妹间的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治疗,其中有38例(90%)发生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但未发现HLA与患者的A-GVHD累及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腹水者罕见,我们于1986年收治1例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大量血性腹水。
内科学者的临床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要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必须同时进行科研。而要抓好临床学科的科研,必须有严格、可靠的临床观察资料,两者互相促进。因此,医学院和各较大医院既是病人的诊断、治疗中心,又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基地,两者构成一个整体。关于内科医师的临床与科研方面,我想提出以下两点,供读者们参考。
本实验进行了优降糖在正常人(4名)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16例)的药代动力学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组(Ⅱ组,12例)的优降糖衰减速率常数(β)=0.07±0.04h-1,明显小于糖尿病无肾病组(Ⅰ组,4例,0.14±0.01h-1,P<0.01)和正常人(0.12±0.04h-1,P<0.05),其半衰期(T1/2)长达17.8小时,而后两者的T1/2分别为5.4和6.5h。用药后
我院从1963年至1985年共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69例,均符合1982年我国SLE诊断标准。其中有肺部表现或胸片异常者160例。因SLE引起的肺部损害表现多样,容易忽视或误诊,为加深对其认识,本文试图对SLE引起的肺部受损的分型作一探讨。
本文对103例正常人、91例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原发性高血压、肝硬化腹水和肝肾综合征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尿TXB2和6酮PGF1α。在肾病综合征中发现尿TXB2减少,6酮PGF1α。增加;尿毒症患者二者排出均减低,但TXB2/PGF1α比值降低。表明肾脏合成扩血管的PGF1α较之缩血管的TXB2更为活跃,以代偿维护肾功能。在高血压病中尿TXB2显著增多,缩血管作用明显,致血压维持在高水平
对2043例次输血进行现况调查,非溶血输血反应发生率15.8%,发热反应64.7%,过敏反应35.3%。反应发生率和输注血制品成分、输血次数及过敏体质等有关。应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不能证实地塞米松能有效地预防输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