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人提前注射“新冠疫苗”揭秘玩命的“试药人”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8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闻报道,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开始人体注射实验。志愿者会被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每组36人。一批志愿者已注射,此后的14天,为集中隔离观察期。接种后的半年内,医学团队会定期随访,看其是否有不良反应。很多人以为,药物的上市,仅仅是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的心血。却忽略了这背后也依靠着一群特殊人群的奉獻。他们,就是试药人。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群人的故事。
  踏上危险“征程”
  在这次试药中,退伍军人朱傲冰报名了。他朋友的妈妈,被新冠病毒夺去了生命。听到这个消息,朱傲冰没忍住,痛哭了一场。他想做点什么,帮助战胜疫情。出发前一晚,朱傲冰激动得一夜没睡。爸爸妈妈屋里的灯,也亮了一整夜。女大学生秦媛媛也报名了。她只有19岁,是志愿者里比较年轻的一个。听说女儿报了名,爸爸妈妈大吃一惊。最终,他们还是同意了女儿的决定。出发前,奶奶煮了6个鸡蛋,让秦媛媛带着“补身体”。
  近5000名在湖北省武汉市居住的普通人,陆续报了名。经过严格的体检,朱傲冰、秦媛媛等108人,成了试药志愿者。
  在记者的采访中,志愿者小米(化名)说:“我只是觉得自己刚刚好符合条件,没有太多负担,能承受结果,偶尔也想脱离一下低级趣味的一个普通人,真的该感谢的是所有一切站在普通人面前的人。”
  海峰(化名)说:“能给国家和社会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发挥)微不足道的作用,此生无憾。”随后,一则新冠疫苗人体注射试验现场曝光。视频中,在武汉大学保卫部工作的志愿者任超说:“虽然会有害怕的情绪,但希望借此报答大家援助武汉的恩情。”
  母亲早逝成遗憾
  20多年前,中国专门制定了“试药”制度。试药人,必须是自愿参加,可以随时退出。试药的风险,也得提前告诉他们。最近这些年,中国每年有50万人参与试药。他叫肖周,是一名白领。两年的时间里,他参加了近20次药物临床试验。第一次参加药物临床试验之前,他在一家证券公司做销售,月薪还不到2000。生活上的捉襟见肘让他不得不去找一些来钱快的活,于是他就想到了试药人这个工作。
  第一次试药的时候,肖周待在医院封闭的实验室里。吃完药后的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开始被频繁地抽血。就这样,他在医院度过了四天,换来了一笔4000块的补偿金。后来,他又参加了几次试验,包括胰岛素、狂犬疫苗等药物。可是随着试药的次数越来越多,各种痛苦和矛盾接踵而至。
  有一次,他试胰岛素的药,注射完药之后的24小时,他不能吃饭,只能输生理盐水,连上厕所也只能在床上靠尿壶解决。他觉得自己像小白鼠一样在出卖自己,可同时他又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好事。
  一次陪朋友买药,药剂师拿出的药正是肖周第一次试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一种不能言说的激动便从肖周的心头涌了上来。最后,真正让他坚持下来的人,还是他的母亲。成为试药人的这段时间,他母亲得了疾病,最终无药可医去世。站在母亲的病床前,肖周想,如果自己能多试一些药,说不定妈妈就能用上自己试验过的安全有效的药,也许就不会那么早离开了。
  活着就有希望
  他叫马小荣,是一名癌症患者。2017年,马小荣查出患滑膜肉瘤,这是一种发病率为四万分之一的恶性肿瘤。他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经历了两次手术和多次化疗,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家里的钱也花光了,无力再承受昂贵的治疗。绝望的他发朋友圈说:“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人没有痛苦的死去,活着好累,想离开了,可我怕痛。”后来,他又听病友说,加入药物临床试验可以吃免费的靶向药,于是他就成了一名试药人。对很多没钱治病的人来说,这也是个办法。
  有一天,马小荣疼痛难忍,开始大口大口地咳血。随后,他被送进了急诊室抢救,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医生说,咳血是他吃靶向药副作用导致的。“副作用和命比,我肯定选命。”马小荣说,不管副作用多大,只要有活命的希望,他就试。
  愿意承担风险
  他叫李同学,是一名医学院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同学在保健室的公告栏中看到了招募试药志愿者的公告。于是他就报了名,当时报名的人很多,都排起了长队。报完名后,医院就对他进行了体检,从B超、胸片、心电图,到肝肾功能、尿常规,再到体重、血压……检查完后,让他等通知。为了配合试验,这期间他也不能吸烟、喝酒,甚至不能喝咖啡等饮料。体检合格后,他就成了一名试药人。
  为了不耽误学习,他一般只在周末或者法定节假日去指定的医院。在他身边,参与试药的同学有很多。他班19个男生,几乎都参与了试药。第一次试药的时候,出现了头晕、恶心和腹泻的症状……
  虽然也有一些害怕,但是作为医学生,出于自己的职业责任,他愿意承受试药的风险。
  根据《中国青年报》消息,我国每年有800多种新药进行人体试验,涉及的试药人约有50万人,这些试药人形形色色。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每个试药人也都在承受着不同的风险。记得曾经在论坛上看到一个话题:你愿不愿意成为一名试药人?绝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可是我们忽略的是,试药人的存在,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为新药上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检验药物进入人体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唯一方法。客观上说正是试药人的存在,才使得各种新药不断上市,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与疾病抗衡。一位试药人说:“希望大家能够正视这个行业,希望社会能够关注这个群体,不要再让我们偷偷摸摸地去做这样一个阳光而有意义的事情。”
  据澎湃新闻整理
其他文献
2020年的大年初一,吴尔愉在飞机上。她原本是可以不飞的。但她坚持要飞。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一切交通行为变得紧张起来。吴尔愉觉得她有经验,可以给年轻的同事以鼓励。吴尔愉的微笑,让飞行成为一种享受。蓝天接纳着勤勉的她,她的笑颜展露在每一次执勤的航班里。  初代空嫂影响了一个时代  即使在千万人中,你也能一眼能判定她是干空乘的。笔挺的身姿苗条有型,马尾辫的发型简洁利索、刘海偏向一边,动作轻柔娟秀,如
期刊
孙家栋是“中国卫星之父”“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妥妥的是一部新中国航天发展史。而魏素萍就是那个为他扛起了“小家”的爱人。  20多个小时的相处,“骗取”了她一辈子的时光  1959年4月5日,孙家栋遇到了他一生的伴侣魏素萍。  那天风和日丽,已连续奋战了几个月的同事们,在研究院的组织下去游了颐和园。半路上,孙家栋跑去战友家借相机,战友拿给了他一张照片。战友的妻子说:“她是我在哈尔
期刊
過去,临近年关时就是王学勤最忙的时候。他每天都要赶制一批“缸鱼”,捎到集市上卖。这是他几十年来养家糊口的营生。“缸鱼”,是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一种,而且是其中被称为“活化石”的那种。  过去,家里少有自来水,储水用缸。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买一张“缸鱼”年画,贴在水缸旁的墙上。画中的金鳞红鲤映在水中,一舀水,便随波游弋,煞是好看。不仅如此,鱼与余谐音,寓意吉祥,于是这就作为一种民俗传承至今。  “蓝绿的底
期刊
在古城开封的理事厅街西头,有一座百年院落,张家七代人在这里制作彩灯。两百年前,这是一家名叫“敬文斋”的灯笼店铺,是“汴京灯笼张”的花灯研究基地。如今,这里成了一座私人展览馆———“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  薪火相传  走进展览馆门厅,张家七代人的传承罗列于墙,承袭有脉。  “灯笼张”始于清末,历代传人均有独特技艺传世。2008年6月,“汴京灯笼张”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笼张
期刊
谁是田径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博尔特、刘易斯、布勃卡、乔伊娜、基普乔格、爱德华兹、索托马约耳、伊辛巴耶娃、刘翔……不可否认,他们都很伟大,但要说最伟大,毫无疑问,必须是杰西·欧文斯!  一  杰西·欧文斯,1913年9月12日,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棉农家庭,他的爷爷辈,还都是美国南方的黑奴。他并不是一生下就很强壮,小时候还饱受过肺病的折磨,但是贫寒的家境,要求他务必使自己变得强壮起来,以能早些
期刊
3月3日,李金玲在郑州文化馆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带妆表演豫剧《花木兰》选段。李金玲是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教授,也是豫剧常派弟子。14岁开始学习豫剧的她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次女陈小香。多年来,除了本职工作教学外,她还作为文化志愿者,到各地义务表演、授课,致力于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疫情防控期间,郑州文化馆展开线上文艺战“疫”,开通网络直播平台,李金玲也作为志愿者走进“直播间”,进行带妆表演和教学
期刊
2000年,陈中在悉尼奥运会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决赛中,力克俄罗斯选手伊万诺娃,为中国跆拳道拿下了第一枚奥运金牌。现在,她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团委书记。  每一场比赛,无论输赢,都是难忘的  陈中,1 982年1 1月22日出生在河南省焦作市,1 3岁才开始接触跆拳道。在这之前,她已在体校打了4年的篮球。“当初,什么都不懂,以为跆拳道就像柔道和摔跤,所以,就被骗过来了。”她说。  那时,中国跆拳道刚起
期刊
广东茂名站是销售华南的“龙头”输油站,每天从这里输出的油品少则2万吨,多则3万多吨,对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油品保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年前,28岁的吴锦滨一脚踏进管网交错、油罐林立的茂名站,就没想过再离开这里,他深深地挚爱着这片土地,用生命守护着它。作为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吴锦滨十六年坚守输油站的事迹广为流传,他被赞誉为“管道卫士”“工匠哨兵”。  很快就消失在晨曦中  
期刊
我叫李玥影,现在还是一名学生。别人谈起冬天都是美丽的雪姑娘;我就不一样,说真的我不喜欢冬天,甚至很讨厌它!到了冬天,树秃了,只留下灰棕色的孤独树杈刺向天空。平日里叽叽喳喳的麻雀也不动声色,飞来飞去,只求一点点温暖。人们都缩在厚厚的大衣里,谁也不和谁说话。我很讨厌这种感觉,每次都想像动物一样冬眠,睡过这令人烦恼的冬天。  但,今年有一些不同了。  今年,当人们本应该沉浸在过节的欢喜氛围中时,新型冠状
期刊
2020年3月24日,福建省支援湖北医疗队148名队员完成驰援任务,平安回家!在离开武汉前,武汉机场却上演感人一幕。得知医疗队要回家,刚结束上午一场会议,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拖着患有渐冻症的身躯,坚持到机场送行。  张定宇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自首批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转入该院以来,他和全院600多名医护人员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殊不知,他本人是一名绝症患者,而其深爱的妻子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