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千里眼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y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4月22日,我军第一个雷达营在南京成立。70年来,一代代雷达兵发挥“千里眼”作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国土防空预警向空天战略预警转型,成长为我军战略预警体系的重要力量,用忠诚与奉献守望祖国空天。
  为战而生,浴血荣光戍空天
  在西南边境的友谊关雷达站,所有新兵的入营第一课,都设在山顶阵地上那座锈迹斑斑、弹痕累累的雷达方舱旁。他们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将“人在阵地在,人在天线转,人在情报通”的不朽“兵魂”,在一代代雷达兵中赓续传承。
  “纵观人民空军历史上每一次空战的胜利,都离不开雷达情报的及时预警和精确引导。”空军预警学院院长马晓岩说,“70年来,无论战场在哪里,敌人来自何方,英雄的雷达兵总是冲在战斗最前沿。”
  1950年,雷达兵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一部部雷达如同为航空兵和高射炮兵安上了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粉碎敌人“绞杀战”和打击其空中力量的防空作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朝鲜战场凯旋后,尚未抖去身上的征尘,雷达兵又投入到国土防空作战中,经历了入闽轮战等战火考验,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编织起一张张坚不可摧的电磁天网。
  空军战斗英雄韩德彩曾高度评价雷达兵在空中对抗中的作用,认为它“神奇地为空军指挥员提供无限的空中能见度,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军指挥员的眼睛”。70年来,雷达兵在一次次历练与考验中不断成长壮大、越打越勇,打出了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交出了一份让祖国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忠诚守望,热血奉献铸丰碑
  海拔4900米,海拔5134米,海拔5374米……雪域高原上的雷达站,一座比一座高。
  “为让雷达看得更远,我们愿意站得更高!”甘巴拉雷达站一级军士长王胜全,已在这座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坚守了27年。
  为有效避开地形的遮蔽,雷达大多架设在高高的山顶。一代代雷达兵驻守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一双双忠诚坚毅的眼睛昼夜不停地盯守着祖国领空,织就一张无形的天网,筑起共和国牢不可破的空天防线。
  從深海小岛到荒漠边陲,从白山黑水到西域雪峰,靠着刀劈斧凿、爬冰卧雪、人背马驮,雷达兵硬是在一个个“生命禁区”架起一部部雷达“天眼”,用忠诚、英勇、奉献铸就了战天斗地、坚韧不拔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三到一长期”的“雪莲精神”……
  “远离繁华,隐身幕后,但雷达兵始终牢记‘空中第一道防线’的使命责任,从未有一刻松懈。”空军参谋部某局局长颜勇说,对于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的雷达兵来说,“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平时就是战时,开机就是战斗”是每一个雷达兵跨进军营学会的第一句“行话”。
  近年来,雷达兵部队持续优化部署,提升打仗能力,圆满完成日常防空战备任务,有力保障重大战备行动,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做出了贡献。


  登高眺远,砥砺奋进新征程
  2019年10月1日,空警-2000、空警-500、空警- 200预警机与最新一代防空反导预警装备,组成空中预警梯队和地面预警方队,以骄人雄姿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自2009年首次亮相以来,这已是雷达部队第4次登上阅兵场。”方队领队、空军参谋长助理李国平说。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背后,昭示着雷达兵从幕后走向台前,从传统保障型兵种跃升为战略作战力量。
  从引进到自行研制到创新研发,雷达换装步伐不断加快,一代雷达逐步淘汰、二代雷达批量列装……如今,已形成三代为主体、四代为骨干、空地结合的较为完备的预警装备体系。
  走进新时代,为战而练、以战领训成为练兵备战的时代主旋律。常态化上高原、入海岛、进戈壁、赴沿海、到边境驻训,全员大练兵、整建制拉动、实战化考核蔚然成风。空地协同探测、阵地伪装防护、雷达抗扰抗毁等一个个实战化课目成为常态。雷达兵实战实训、联战联训不断深化,练兵用兵、战法训法不断革新,遂行使命任务能力不断提高……雷达兵已经实现由国土防空预警向广袤空天拓展延伸,成为联合作战、体系支撑、信息制胜的关键力量。
  据新华社
其他文献
4月的西藏林芝桃花盛开,海拔4500米的比日神山覆盖着皑皑白雪,西藏自治区登山队滑雪队(简称“滑雪队”)就在此训练。  虽为滑雪运动员,但他们滑雪板的前后两端却是两个轮子,手持滑雪杖,就像在高山雪场上一样依山滑行。滑雪队教练员朗加多吉說,这种训练方式叫滑轮,和越野滑雪的技术相似度在九成以上,可满足滑雪运动员全年不间断训练。  朗加多吉的队员是从其他项目跨界跨项选拔而来,这位从“珠穆朗玛峰故乡”西藏
期刊
4月28日上午,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最后两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实现“清零”。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专班副组长马迎民表示,患者由专用车辆送到集中医学观察点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对医院病区进行全面消毒,将在29日关闭备用。  从3月16日到4月28日,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总体运行44天,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的筛查和治疗。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副主任、北
期刊
一凿一刻,耗时10多天,又一铜雕抗疫题材作品出炉。对于68岁的赵秀林而言,疫情期间“宅家创作、线上传播”的新模式为传承绍兴铜雕技艺,铺设了新路。  早在春秋时期,江南水乡绍兴一带盛行青铜器的鑄造和雕刻技术;汉唐时期,这里成为中国铜镜铸造中心;21世纪以后,绍兴铜雕被认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秀林揭开了他与铜“对话”、延绵东方技艺的58载岁月。  “1902年,我爷爷开起
期刊
现在想来,很后悔当初没有把那封感谢信交给那些可敬可爱的人,以致那时曾经记得真真切切的他们的名字,现在竟一个都想不起来了,实在是太过意不去了。  其实,也不是当时不想写这封感谢信,很想很想,只是因为随后过度的悲伤,而冲断了那感激的情绪。  北京地坛医院,在这个春天对新冠病毒疫情的决战中,无论是冲锋在前援助湖北疫区救死扶伤,还是严防死守保卫首都北京的平安,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个个都堪称是舍生忘死,人人都
期刊
扎根麻风寨的女医生肖雄烛照医者灵魂深处的美  她,曾在电影《他们在相爱》《净土》及电视剧《林巧稚》中扮演过医生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就是首批被授予“德艺双馨”称号的演员之一、空政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肖雄。  1978年8月1日,肖雄考入空政话剧团,从此成为一名军人,不到一年时间便跟当时颇有影响力的达式常合作了她人生的第一部影片《他们在相爱》。21岁的她,却饰演了比自己大的的眼科医生
期刊
刘德海,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国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草原小姐妹》《十面埋伏》等。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9年1 0月21日晚,在第八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的颁奖现场,82岁高龄的刘德海演奏了新作《听茶》。而这也是刘德海最后一次公开演出。如今,人们再也听不到那如玉珠走盘的琴
期刊
期刊
“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廊桥文化能够发扬光大。”浙江泰顺“廊桥老人”周万巩自2002年与廊桥结缘后,便弃医办起展厅,义务讲解廊桥文化,与廊桥相依相守。  如今,92岁高龄的他虽休养在家,却仍旧心系廊桥,许多熟悉周万巩的朋友都说,这位耄耋老人“以身许桥”18载,传递出的是对故土最真挚的乡情。  周万巩是廊桥展厅的缔造者,也是廊桥文化的传播人。走进这位老者的家中,荣誉证书还有与廊桥的合影挂了满墙,引人注
期刊
王占义,生于1960年。他是前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前副社长,内蒙古十大藏书家之一。2015年,已潜心收藏40年的他,创办了内蒙古史料博物馆、世界报刊博物馆和毛泽东文献资料博物馆。本文摘自他为自己的《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写的序言:  时间不留人,留事,留书。我希望多年后,女儿从家中巨大的书架里,能抽出几本爸爸编写的书,从那里她能看到爸爸眼中的家乡,爸爸走过的路、想过的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先后出版
期刊
不久前播出的《水下中国》,曾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这是史上第一部以水下视角展示我国人文自然的高清纪录片。该片是湖南女孩周芳三年磨一剑,冒死拍摄出来的。她带团队走访中国24座城市,首次完整地拍到了很多水下古迹,才得以让全世界了解了那些被遗忘的中国文化……  湖南姑娘变身“美人鱼”  80后周芳是一个漂亮的长沙姑娘,拥有美国MBA学历,回国后在北京一家公司做金领。她一直喜欢旅游和户外运动,对登山、徒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