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结合的误区及矫正例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28348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手段。以读为本,以悟促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课堂上学生“读”得轰轰烈烈,“说”得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的“读悟”是在同一平面上滑移,根本没有读出层次,悟向纵深。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的误区随处可见。
  
  一、读悟结合的误区
  
  误区一:“急于求成”式的读悟
  案例:《生命桥》教学片段
  (学生初读后)
  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主要讲了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作生命桥,救了小羚羊。
  生:老羚羊用身体为小羚羊架起了生命之桥,最终小羚羊飞渡了山涧。
  师:从这件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呢?
  评点:读悟读悟,先读后悟。初读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是接通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要门。案例中,学生初读的时间还不够,学生还没读通课文,甚至还来不及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怎能谈出自己的感悟?再者,有关生命的话题,对阅历较浅的四年级孩子来讲,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的朗读,怎能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误区二:“空中楼阁”式的读悟
  案例:《井》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后想想,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感受到这口井的古老。因为井是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不仅年轻的人不知道,年长者也不知道。
  生:“井口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这也说明这口井很古老,印痕很多又很深。
  师:是啊,这段话写出了井的古老。咱们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井的古老。
  (学生自由读,齐读)
  评点:上述案例中,通过朗读,学生虽然对井的“古老”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但教者却未引导学生将“古老”与作者表达的情感联系起来。作者叙述的是井的古老,突出的是井的贡献,表达的是对井的敬意。作者为何着力于“古老”的叙述呢?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不断推敲、品味语言文字,纵然读上许多遍,学生的心里也只留下井的“古老”的印象,语言的感悟缺乏情感的积淀,显得苍白无力。
  
  误区三:“浅尝辄止”式的读悟
  案例:《雨点》教学片段
  师:雨点在池塘里干什么?
  生:雨点在池塘里睡觉。
  师:雨点在小溪里干什么?
  生:雨点在小溪里散步。
  师:谁知道“睡觉”是什么样子?“散步”又是什么意思?
  评点:上述案例中,“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这些字面上的意思,学生一读就明白了。而“睡觉”、“散步”等词语在课文中表达什么意思,才是学生所不容易发现的;其蕴涵的科学道理也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但是,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因此,学生并没有走进课文的深处,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种感悟只是浅尝辄止式的。
  
  误区四:“零敲碎打”式的读悟
  案例:《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
  生:两句话。
  师:哪两句?说说看。
  生:第一句是“从那以后……结果了没有”。第二句是“可是……一个花生果”。
  师:第一句写小松鼠每天都去看什么?
  生: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师:第二句写的是什么?
  生:写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
  师:第一句话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用高兴的心情读。
  师:不对,应该用焦急的心情读。焦急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学生表演)
  师:我们来读读第一句。先练练“从那以后……”说说怎么读?(学生讨论、试读、评价)
  师:再练练“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想想“每天”怎么读?谁能用“每天”说一句话。
  评点:上述案例中,仅50字的一段话,教师提出了8个问题,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讨论了6分多钟,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仅1分钟左右。课文被肢解了,教师又缺乏深层的引导点拨,因此,学生读得七零八落,悟得一头雾水。感悟的基本特点是整体把握,教师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提高提问质量,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从而读出层次,读进文本的意境中去。
  
  二、矫正方法例举
  
  要走出以上误区,笔者以为就应重视“品味”这个细节,只有“读书”与“品词斟句”共舞了,才能“悟”出课文的情、韵、意、理,语文的旋律也就“舞”出来了。那么,怎样“读”“品”共舞呢?
  
  1.创设情境,品中想象
  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后,应通过丰富的教学语言、多媒体手段等,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想象,体会意境。
  案例:《游园不值》教学片段
  师:哎,真可惜,诗人赏花游园的好兴致全让一堵门给挡了,只好无精打采地往回走。正在这时,他却又有了一个惊喜的发现。(多媒体屏幕上跳跃出一朵含笑的杏花)一枝红杏就如此美丽,园内一定还有更多美景吧。让红杏为我们引路,让音乐伴我们去神游。(此时课堂上响起舒缓的背景音乐,师生共同闭目想象)
  师:园子大吗?花儿多吗?你看到了哪些美景?
  生:我看见了朱自清笔下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生:我猜想那满园的桃儿、梨儿、杏儿们一致推选那支最美的杏花来迎接诗人。
  师:是吗?这真是——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评点: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链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置身语境之中去体验,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通过阅读体验,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产生的语感也就更为丰富了,由此也更加深了对“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理解。
  
  2.潜心会文,品中感悟
  语文就像一杯酒,越品越有滋味儿。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思想要在训练中感悟,方法要在训练中掌握。语文课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需要灵活、巧妙、富有情趣的“训练”。
  案例:《荷花》教学片段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回答)可以换成“长”、“钻”、“露”、“探”。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回答)
  师:再体会体会荷花长出来时的那种状态,你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长?
  生:(纷纷回答)痛痛快快地长,兴高采烈地长,精神抖擞地长,喜气洋洋地长。
  师:太好了!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高高兴兴、生机勃勃冒出来的荷花。(播放荷花课件)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什么呢?(学生观赏课件后进行想象写话,然后全班交流)
  ……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仅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起立诵读,像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学生起立诵读第三段)
  评点: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语言。可见阅读教学的感悟关键还是得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斟句来实现文本、作者、学生、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和经验的共识。上述案例中,教师牢牢抓住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冒”字,引导学生细细揣摩,静静分析。这一品,学生品出的不再是静立不动的荷花,而是勃勃生机的荷花。同时,学生那独特的、富有灵动的语言也在“潜心会文、潜心感悟”中得以实现。
  
  3.深层对话,品中体验
  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的“文字符号”上理解精神内核。阅读是读者、作者、作品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所以,阅读者必须“披文入情”,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达到与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
  案例:《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不妨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你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
  生: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
  师: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学生自读)
  师: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个学生读)
  师: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个学生读)
  师: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个学生读)
  师:一起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完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
  评点: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承载着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浸润着作者的各种情怀。上述案例中,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以“老天鹅”的代言人为语言支点,生发开去体验老天鹅勇敢破冰的感人场面,从而在学生眼前树立起一个立体丰满的“老天鹅”形象;再以层层推进的朗读、对话,把心灵的撞击推向情感朗读的高潮。这样的读才是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啊!
  
  4.尝试运用,品中积淀
  语文学习应该收获的是什么?除了思维发展、情感熏陶之外,更重要的莫过于语言的发展、积累与运用了。语言的发展、积累、运用离不开扎实的训练。教学时教师要长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捕捉精美的语言,再指导他们积累运用。对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和初步获得的语感,我们可以通过练习使之积淀下来。
  案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片段
  师:现在,女同学都是骆驼妈妈。老师想问问骆驼妈妈:你对小骆驼讲了三句话,你认为哪句最有水平,为什么?
  生:我认为“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这句话最有水平。
  师:骆驼妈妈都认为这句话有水平,那你说说理由,让小骆驼心服口服。
  生:我先把我们脚掌的样子和好处说得很清楚,又说出了如果像小红马那样的脚掌的危害性,这样我的孩子听了就相信了。
  生:中间我还用“多亏……如果……”来加以说明。
  师:你能用“多亏……如果……”说驼峰、眼毛的特点和好处吗?
  生:多亏我们的驼峰能贮存养料,如果我们的背也像小红马那样平坦,在沙漠里走不饿死才怪呢!
  ……
  评点:学生学习语言,从“理解”到“运用”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必须花大力气才能实现。从“能理解”的“消极语言”外化为“会运用”的“积极语言”,这中间应该设置一个“尝试运用”的环节。上述案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欣赏骆驼妈妈的言语特色,再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用“多亏……如果……”的言语形式重组文本提供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这种活用语言的实践,化机械为灵活、化外显为内隐、化单向为综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文中的语言,并逐渐把这些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感悟关键还是得咬文嚼字、品词斟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本、作者、学生、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和经验的共识。
其他文献
华岗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大学的首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为党的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文化教育战线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五十二年前,山东大学创办了新中国大学的第一份文、理、工、农、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山东大学学报》,华岗同志是奠基人。值此华岗同志百年诞辰之际,为了缅怀其毕生的不朽业绩,本刊谨代表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全体同仁,编发这组文章,以志纪念。
<正>~~
期刊
从荡秋千到坐过山车,时代在变,游乐园也在变,未来,儿童的天堂会是什么模样?在国内,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个大型游乐园,过山车、摩天轮、海盗船……你是否玩腻了这些常规的娱乐项
【正】热爱生活的女艺术家以神奇的想象力,塑造了一系列不存在于世的奇幻生物雕塑,带领人们进入超现实的魔幻之旅。"看见它的第一眼,我屏住了呼吸。"初见埃伦&#183;朱厄特(El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必须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否则,党的本性就会改变.这样的阶级基础认定是由工人阶级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新中国初期中苏科学技术合作是当代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外关系史上的典型个案。但因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学术界曾长期淡化或回避这段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尘封的记忆逐渐
元和十二年(871年),白居易登庐山,于大林寺撞见一片灼灼其华的桃花,即景吟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数百年后的吴地,文征明在答沈周的一封信札中,用隽永的蝇头
低胸长裙,薄纱外衣,云髻高耸,顶戴牡丹,唐仕女或漫步、或赏花、或扑蝶,雍容富态迎面而来;娥眉淡扫,低眉顺目,窄袖上襦,裙及围腰,宋仕女幽幽一站,便是仙风道骨;齐腰襦裙,披风
<正> 建国以来,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曰“当时当地的标准”,或日英雄造创历史,二日奴隶们创造历史,因而一概否定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二者相持不下,互为消长,但都不足以圆满地解释历史现象,所以均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这样,就有
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和目标。小学语文的有效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效性就是教师的教促进了学生的学,这种促进可以分为短效的和长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