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白质疏松症(L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关系。方法LA患者208例,按入院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脑白质疏松部位分为三组:脑室周围型(第一组)、皮质下型(第二组)、混合型(第三组)。第一组68例,其中单侧型21例,双侧型47例;第二组66例,其中单侧型30例,双侧型36例;第三组74例,其中单侧型22例,双侧型52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MRI检测各组颈动脉AS斑块,并对颈动脉AS斑块及狭窄情况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彩色超声检测208例LA患者,141例存在颈动脉AS斑块,阳性率为67.79%。其中第一组阳性率为54.41%(37/68),第二组75.76%(50/66),第三组72.97%(54/74),第二、三组与第一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第一组单侧型LA的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AS斑块11例阳性,其中LA与斑块同侧者6例,双侧型26例阳性,11例发生在双侧;第二组中,单侧型LA中22例斑块阳性,LA与斑块同侧者12例,双侧型28例阳性,9例发生在双侧;第三组中,单侧型LA16例斑块阳性,LA与斑块同侧者7例,双侧型38例阳性,13例发生在双侧。三组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AS斑块积分情况: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2.32±0.46、2.65±0.28、3.02±0.35,三组无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分别为3.29±0.42、7.68±0.37、6.97±0.51,第二、三组较第一组P(0.01。MRI检测AS斑块三组分级情况:Ⅰ级斑块分别占54.88%、35.71%、38.21%(45/82、40/112、47/123),Ⅱ级斑块分别占24.39%、27.68%、27.64%(20/82、31/112、34/123),Ⅲ级斑块分别占20.73%、36.61%、34.15%(17/82、41/112、42/123)。在MRI检测颈动脉重度狭窄(≥50%)患者52例中,LAⅠ级15例,Ⅱ级19例,Ⅲ级18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AS斑块是LA的危险因素,且与皮质下LA相关性更密切,不稳定性斑块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颈动脉AS斑块破裂后可能通过颅内Willis动脉环可导致患侧或健侧甚至双侧脑白质疏松,而颈动脉AS斑块致颈动脉狭窄与LA的程度并不呈比例。提示我们应针对LA尤其是皮质下型LA患者常规开展颈动脉AS斑块的检测并积极干预不稳定性斑块,这对于减缓或阻止LA发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