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的生态消费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后现代语境下,生态消费的基础在于理论前提的多元化,核心在于主体与客体范围的扩展,表征在于发生逻辑的立体交织,而条件则在于影响方式的辐射化与收敛化的抗争。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生态消费
  作者简介:祝杨军,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处教师,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毛先荣,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办事处干部,研究方向:社区管理和生态哲学。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193-02
  一般认为,生态消费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形式,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它以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为前提,在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构既符合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的理性消费模式,从而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意义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在现代性语境下,生态消费是一种自然演变的结果,因为传统的消费生活方式以过度消费为特征,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也忽视了人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需要,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而这种失衡具有深远的影响。生态失衡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负面干预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为了生存这个首要的目的,人类不得不卑躬屈膝的开始请求自然的宽恕,重新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循环链条:“为了人类的生存——从大自然中攫取——攫取过度——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人类的生存”。然而,这种逻辑在后现代语境豍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在生态消费的理论前提、存在之因、生成过程及影响方式等诸多方面。
  一、对逻辑与历史的背离:生态消费的理论前提何以可能
  受历史和经验的影响,人们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下开始的探索,因为从对自然的破坏来讲,人是毋庸置疑的主体;而从被自然影响的生物来讲,人同样是从感受层面最为强烈的客体。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开始探寻从历史中能得出的经验;利用逻辑的推理和反推,总结教训和制定未来规划,从而,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得出必然要进行生态消费的结论。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历史与逻辑对于现代事物来讲,都不再具有必然性,毕竟历史终究是历史,逻辑也终究只是逻辑,而社会的发展并不见得是重复历史,也并不见得总能从逻辑推出。这意味着,生态消费的理论前提不仅可以是历史的和逻辑的,也完全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考虑:
  一是美学前提。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豎美学前提背离了主流的“历史——逻辑”论,从单纯的美学视角认定了生态消费存在的必然性,并为其存在提供了条件和发展的动力,即现代性视阈下的传统消费模式并没有达到美的存在状态,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的过程和结果都没有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体现了生态领域中的生态消费,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美的存在状态,而美本身就是生态平衡的应有之义。
  二是休闲前提。在人类步入了工业社会以后,劳动工具有了革命性的进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能力陡然上升,但是消费方式却有了异化发展:人在消费的同时,也被消费所控制。消费异化强化了人类消费方式的非理性化,从而加速了资源的枯竭,造成了“劳动——消费——异化消费——加倍劳动”的恶性怪圈,也就是物质文明的程度越高,而劳动强度却并没有减小,这意味着人从“以劳动谋生”中解脱出来,却又给自己套上了“新的劳动枷锁”。“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强烈的回归自然、重视人本、弱化软化工业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等新的理念。后现代主义这种对现代主义机械性、非具体性、极端个人主义等原则的‘扬弃’,其思想的一个总体特征表现为‘强调内在联系、有机性、创造性’,它试图在个人与社会、自由与平等矛盾之间建立一种‘生态式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对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倡导,同样可以作为理解休闲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维度。在这个意义上,休闲肩负着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基本责任。”豏休闲前提主张从生态消费中理解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割除了异化劳动带来的“劳动无穷大”的消费异化肿瘤。生态消费以休闲作为前提,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也是在自然的承受力中最大限度的调和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实现了动态和谐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背离了传统逻辑与历史的理论前提后,生态消费的存在依旧是可能的,并且,由于在后现代语境中去中心化、反基础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生态消费能够打破现代性外衣的束缚,而在后现代批判的新视野中寻找到更加广阔的实现环境。
  二、反思与超越:生态消费的存在何以可能
  通常认为,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可能有两种动机:其一,从个体利益考虑,理性的人常常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毕竟人类从非生态消费中受到了太多的损失,得到了太多的教训;其二,从承担社会责任角度考虑,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中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说,从这两种动机推导出生态消费的存在是必然的。然而,问题在于,这种逻辑显然是以“理性人”作为前提假设的。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是合理的,岂不是说生态消费一定要以人为核心?人类在步入工业社会之前生态消费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难道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反而变得不理性了?直至生态消费理念提出之后才又变得理性了?
  单纯从人的角度去考虑生态消费问题,显得过于狭隘。人应该关注的至少应有三个方面,即人、自然以及连接两者的媒介。三者之间并没有中心,又可以说都是中心,因为无论哪个部分出现了问题,结果都是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传统的生态消费观总是以“人应该如何做”的伦理观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不可否认有合理性,因为,除了人,对于其他的万事万物,谈不上伦理问题,然而,这就意味着只要解决了人的问题,就能达到真正的善吗?显然不是,因为“万事万物自身的善恶依据是其自身的内在目的,事物的处境、运动方向和内在条件符合其内在目的,有利于其目的的实现,它就是善,否则就是恶……人类情感之善恶与引起之事物的善恶是基本相符的。”豐所以,“以人臆测自然”不过是一种方法,并不意味着人可以取代自然,也并不意味着自然就能按照人的意愿去发展。在后现代语境下,要求人类既要从人本身出发,研究生态消费的方式,研究应该如何对人和对自然有利;又要从自然本身出发,通过实践的方式,合理化的改造自然,以自然的承受能力为度;还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良性的沟通媒介,从而构建起一个多中心的开放性的有机系统,生态消费的存在才有可能。后现代主义没有完美的诠释生态消费,但它敏锐的准确的批判了传统生态消费观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一元化与多元化:生态消费的发生逻辑何以可能
  生态消费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后现代语境下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一方面,生态消费的发生逻辑呈现出一元性,即从历史到现实,或是从人的伦理扩展到环境伦理,再或是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到生态消费等,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逻辑都是一元的;另一方面,生态消费的发生逻辑也呈现出多元性,这与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中心性有关,即其本身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内部包含多条逻辑主线,并且,可以以任何一条逻辑作为中心逻辑组成立体逻辑网。
  从一元化的发生逻辑看,生态消费具有清晰的产生和发展脉络,逻辑原子之间的关联紧密,形成一条主线。如果要影响生态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论上只需要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逻辑原子即可实现。比如,人们喜欢使用塑料袋,而塑料袋是对环境有危害的,为了改变这种消费方式,相关部门实行了“限塑令”,通过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减少了有害塑料袋的使用。
  从多元化的发生逻辑看,生态消费呈现出立体性,逻辑原子之间的关系关联紧密,但已经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取而代之的是组成生态消费立体的各条逻辑主线。理论上讲,改变其中一条逻辑主线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原子,不会对生态消费立体产生本质性的影响。还以塑料袋使用为例。由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元素非常之多,可能是塑料袋,也可能是其他污染物,单独禁止塑料袋,不一定会使整个环境状况得到改观。
  后现代主义对于生态消费的启发在于,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去中心性,对待生态消费的态度就不应该是“原因——结果——解决”的简单模式,而应该破除“主要矛盾只有一个”的幻象;另一个方面,每一个原因都是“既作为原因存在,又作为结果存在,同时还是连接多个因素的枢纽”,所以,不能仅仅在纯粹意义上“切除肿瘤”而不注意病灶的根除及其他受损组织的修复。
  四、辐射还是收敛:生态消费的影响方式何以可能
  “消费社会最早产生于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的经济学家和商业经理们就注意到,当人们对食品、衣服和住所的自然需要感到满足的时候,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就会卖不出去。这时若想经济继续增长,就必须刺激大量消费。于是,‘消费的民主化’(即鼓励大众大量消费)就成了美国经济政策不言而喻的目标。”豑随着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逐渐加深,消费社会也从地方形态扩张到全球形态,一般认为,这是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生态消费的影响方式则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从地域影响上看,消费社会的扩张是以美国为肇始,向世界辐射,使得整个世界成为消费世界。而生态消费则是地域性的,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为代价的。因为发达国家要保证现有的生活水平不下降,而又要保护环境,只能将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生态消费不会是一个全球性的语词。但同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并没有坐以待毙,它们还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行使话语权,拒绝发达国家的为所欲为,发达国家的中心地位正在一步一步的瓦解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消费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语词。
  从影响方式上看,生态消费主要通过文化与教育的方式传播。在生态消费兴起的早期,政府通过制度、经济等各种方式进行了推广,后来由于渗透效应,成为了人们自觉的行为。如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人们的生态消费意识比较浓重,这要归功于人们综合思想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等沟通媒介的出现,对于传统的生态消费教育和传播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地方。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后现代语境下,生态消费的基础在于理论前提的多元化,核心在于主体与客体范围的扩展,表征在于发生逻辑的立体交织,而条件则在于影响方式的辐射化与收敛化的抗争。
  注释:
  ①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对18世纪以来以启蒙思想为代表的现代社会所确立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否定、解构、超越和重构,涉及文学、艺术、建筑、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以消解中心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和宽容性为其特征。
  ②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③崔伟奇.现代休闲研究的哲学意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2).
  ④刘晓华.对环境伦理何以存在的康德式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⑤卢风.论消费主义价值观.道德与文明.2002(6).
其他文献
19世纪后半叶,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现代主义的兴起。在现代艺术中反叛传统和常规,抛弃传统的绘画法则,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其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图案
[摘要]高校党建工作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工作路径是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建工作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 党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41-02继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因此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主要是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和对策  小学生在学
[摘要]通过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什么是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方法和检查方法等几方面来论述如何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通过几个实例的分析得出各门功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只要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一定的认识规律,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绘出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  [关键词]机构运动简图 运动副 铰链  [中图分类号]TH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
感恩是每个幼儿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是做人起码的支点。培养幼儿的感恩情感,首先应从培养幼儿的感恩父母情感开始,只有加强幼儿“感恩父母情
欠薪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稳定,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011年人大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新设了欠薪罪名,各地政府在近几年间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规范以打击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有关收治精神病人的法律规范,对精神病人的认定、监护、强制治疗等问题缺乏明确规定,近年来屡屡曝出“被精神病”事件,那些被经过规范程序收治的
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于此同时,也承担着确保在校学生人身安全健康的责任,学生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为此有人提出参照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为准,直接处理即可。然
实施素质教育已是当今幼教工作者的共同理念,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当前幼儿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
摘 要:阐述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指出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并通过作品作者及背景、作品体裁、作品内容、课外拓展四个方面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于其他学科,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上,它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并融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