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用不同问题方式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问方式起着穿针引线之功效。然而,对一个知识点而言,应用“追问”方式去引导和疏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启学生心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追问”方式 思维活力
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让学习过程“活”起来。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如何让“追问”成为学生智慧启迪和教材开发的一种有效方法,让生物课堂真正活起来?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追问”方式的应用
1.利用追问,引导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讲述“生物的遗传”一节时,我引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龙生龙,凤生凤,初生的老鼠会打洞。”这样一个有趣的谚语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使学生发生浓厚兴趣。然后结合所讲的具体内容,进一步追问,(1)什么是遗传?其途径是什么?(2)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亲代性状能传给子代?(3)什么是遗传病?为什么我国禁止近亲结婚?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深入。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所学的内容,有意识地利用“追问”,以启发式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较短的时间内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吸引学生步步深入,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利用追问,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讲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时,在完成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的过程后,接着提出开放性问题: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传导的方向是单向还是多向的?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为什么总是单向的?如何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导?对于这一实验设计,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地陈述了多种设计思路,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最终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生成。
3.利用追问,疏导思维,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例如,在学习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提出以下问题: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长翅和残翅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现让灰身长翅蝇与黑身残翅果蝇交配,F1均是灰身长翅果蝇,再让F1灰身长翅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交配,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即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比例为21∶4∶4∶21。学生会对这一杂交结果疑惑不解,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测交后代的四种表现型不应当是1∶1∶1∶1吗?现在怎么又成了21∶4∶4∶21呢?于是,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F1测交后代21∶4∶4∶21的比例反映了什么?F1的4种配子是21∶4∶4∶21,说明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是否自由组合?(不是)那么,什么样的非等位基因才自由组合呢(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引导学生去讨论、辨析,不仅使学生从矛盾和冲突中跳出来(明确了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追问,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进行辨析,取得学习的主动权,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深化。
二、“追问”方式的教学体会
1.把握“追问”方式,让教师活起来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在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是课堂活跃的关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追问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课堂结构,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追问。可以采用逐步深入的直接式追问,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也可以运用“迂回战术”式的曲问,变换提问角度,让思维转个弯。通过教师不断的追问,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让学生的说出问题所在,逐步明晰领悟,从而使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
2.把握“追问”时机,让学生活起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追问时机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选择追问的时机。当学生的回答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而周密的思考,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使教学像层层剥笋,让理解更加准确、全面,体验更加细腻、深刻。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其次,追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应该给生思考回旋的余地与讨论的空间。“开车不等客”的作法,不利于学生的思维。
3.把握“追问”梯度,让课堂活起来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的笨。”运用“追问”,特别是由多个问题形成问题链进行追问时,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做到层层递进,循序渐进。首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地选择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使问题符合“最近发展区”。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其次,对学生应答问题之后作必要的反馈,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踊跃参与,课堂便活跃起来。
4.把握“追问”空间,让教材活起来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新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简练严谨,处处新意,给学者和教者都留有空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地开发和修改。在学习糖类的代谢,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糖类代谢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在学习了本课知识后,你对生活有什么新的感想?通过追问,引领学生发掘生活,让学生惊叹生物知识无所不在,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追问体现着教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机智。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课堂上的每一次追问都能成为一个强磁场,牢牢吸引住学生,紧紧地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的言说与教师、文本产生强烈共鸣,让他们的情感随着课堂和文本的节奏起伏跌宕。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娟.教学中教师追问的技巧.江苏教育研究,2007,(6).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追问”方式 思维活力
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让学习过程“活”起来。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如何让“追问”成为学生智慧启迪和教材开发的一种有效方法,让生物课堂真正活起来?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追问”方式的应用
1.利用追问,引导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讲述“生物的遗传”一节时,我引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龙生龙,凤生凤,初生的老鼠会打洞。”这样一个有趣的谚语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使学生发生浓厚兴趣。然后结合所讲的具体内容,进一步追问,(1)什么是遗传?其途径是什么?(2)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亲代性状能传给子代?(3)什么是遗传病?为什么我国禁止近亲结婚?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深入。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所学的内容,有意识地利用“追问”,以启发式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较短的时间内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吸引学生步步深入,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利用追问,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讲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时,在完成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的过程后,接着提出开放性问题: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传导的方向是单向还是多向的?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为什么总是单向的?如何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导?对于这一实验设计,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地陈述了多种设计思路,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持续下去,最终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生成。
3.利用追问,疏导思维,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例如,在学习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提出以下问题: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长翅和残翅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现让灰身长翅蝇与黑身残翅果蝇交配,F1均是灰身长翅果蝇,再让F1灰身长翅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交配,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即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比例为21∶4∶4∶21。学生会对这一杂交结果疑惑不解,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测交后代的四种表现型不应当是1∶1∶1∶1吗?现在怎么又成了21∶4∶4∶21呢?于是,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F1测交后代21∶4∶4∶21的比例反映了什么?F1的4种配子是21∶4∶4∶21,说明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是否自由组合?(不是)那么,什么样的非等位基因才自由组合呢(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引导学生去讨论、辨析,不仅使学生从矛盾和冲突中跳出来(明确了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追问,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进行辨析,取得学习的主动权,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深化。
二、“追问”方式的教学体会
1.把握“追问”方式,让教师活起来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在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是课堂活跃的关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追问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课堂结构,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追问。可以采用逐步深入的直接式追问,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也可以运用“迂回战术”式的曲问,变换提问角度,让思维转个弯。通过教师不断的追问,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使问题提得新颖,让学生的说出问题所在,逐步明晰领悟,从而使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
2.把握“追问”时机,让学生活起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追问时机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选择追问的时机。当学生的回答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而周密的思考,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使教学像层层剥笋,让理解更加准确、全面,体验更加细腻、深刻。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其次,追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应该给生思考回旋的余地与讨论的空间。“开车不等客”的作法,不利于学生的思维。
3.把握“追问”梯度,让课堂活起来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的笨。”运用“追问”,特别是由多个问题形成问题链进行追问时,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做到层层递进,循序渐进。首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地选择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使问题符合“最近发展区”。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其次,对学生应答问题之后作必要的反馈,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踊跃参与,课堂便活跃起来。
4.把握“追问”空间,让教材活起来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新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简练严谨,处处新意,给学者和教者都留有空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地开发和修改。在学习糖类的代谢,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糖类代谢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在学习了本课知识后,你对生活有什么新的感想?通过追问,引领学生发掘生活,让学生惊叹生物知识无所不在,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追问体现着教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机智。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课堂上的每一次追问都能成为一个强磁场,牢牢吸引住学生,紧紧地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的言说与教师、文本产生强烈共鸣,让他们的情感随着课堂和文本的节奏起伏跌宕。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娟.教学中教师追问的技巧.江苏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