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120900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培养人文精神都是我国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培养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前言
  大学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授过程。因此,我国大学的体育教学应该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的转型,从而提高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与人文精神具有相互的内在联系
  体育是围绕人的身体运动机能对个体进行的培养和教育。人文精神是人具备的动物属性以外的社会属性部分,它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的精神文化层次。从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来看,体育与人文精神具有相互的内在联系。
  1.体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个体的人文精神境界。“体育”一词的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其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意思。体育狭义的含义就是对个体进行身体训练,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这种理解侧重于对人的运动机能正常发挥或其潜能的开发,强调人的生理机能的训练、人的生命活力的激发、身体运动素质的提升。体育广义的含义不仅强调对个体的身体运动机能训练的内容,更强调以承接和弘扬体育运动精神、运动文化为基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层面的内容。这种理解从个体身体素质提高出发,将视野扩展至人的意志、道德品质,它以个体的身心协调、完善发展为目标,并将个体纳入人类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教化与引导,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前进的重要层面。体育是一种有组织、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其核心是通过对身体的教育来提升人的人文精神境界。
  2.人文精神可以在体育中得到体现并使之传承。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境界的部分,其核心部分内容指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品质、技巧和追求。
  人文精神蕴涵于各种学科知识中,也依托社会活动来体现与传承。因此,人文精神总是以一种文化载体形式或以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来体现。由于大学体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大学生的互动性强,尤其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体育动作,掌握运动要领,接受体育训练,达到体育要求的过程中,调动持久性、冲击力和尝试性等方面的潜能,激发学生与团体成员之间沟通、协调与合作的精神和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等。因此,体育是一种体现人文精神、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层面。
  三、人文精神教育教学的意义和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人文教学的必然性
  1.人文精神教育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一直沿用着一种师生间单向传习式的教学摸式。在这种摸式中,教师即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又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控制者,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始终处在统一化和单一化的氛围之中,禁锢了学生的头脑,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可有可无。
  人文精神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带有强烈人文理念特征的教学方法,主张教学过程应是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情境,学生的学习是探究性的、建构性的,而不仅仅是完成规定的任务;主张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商、合作与互动的过程。这一新型关系及机制使教师“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仅仅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与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发现,人文教学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已远远不只是教师用什么方法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在于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真正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使高校体育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实施人文教学的必然性
  人文教学是当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更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高校体育课程能不能实施人文教学?当然能。其主要理由有:课程实践性。从课程的结构、任务或内容分析,其实践性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空间和余地相对其它课程较大,课程教学的硬件条件相对较好,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对象具有探究性学习的主观愿望和主观条件。如学生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经验等条件均能满足开展人文教学的需要。这些有利条件表明,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人文教学将成必然趋势。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背离了体育的精神。体育教学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技术训练场”或“体质加强班”。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正是步入了这样的歧路。许多高校将参加某种竞赛视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子目标之一,运动员成了比赛夺魁的高级机器,单纯的体育竞争和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人们谋取功利的手段。正是由于过于重视竞技体育的功利性,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特别是运动专业的体育教学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另外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式以及观念的影响,过于强调体育知识的传授、重视体育技术的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再加上单一的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着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评价标准过分统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他们人文精神的养成。
  五、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1.教学目标偏离正轨,竞技体育功利性过重   这里,又回到了教育的本源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什么?笔者认为,归根究底教育总离不开为了人的更好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似乎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仅仅从生物学、唯技术论或工具论的角度出发,把体育课堂变成了“技术训练场”或“体质加强班”,“将原本是作为健身手段的运动技术变为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对“完人”的培养。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批评崇尚工具理性的教育模式时,将这种现象称为“忘记了教育的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这对形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离也是十分贴切的。
  “竞争是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将参加某种竞赛视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子目标之一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现实中却将这种竞争异化:我国体育专业50年一贯的教科书认为“竞技或运动项目就是比赛夺牌”3;奥运奖牌的深层含义被无限放大;运动员成了比赛夺魁的高级机器……这些都在证明着,单纯的体育竞争已经成为人们谋取功利的手段。所以,裁判员舞弊、兴奋剂滥用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正是由于竞技体育这种过重的功利性,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特别是运动专业的体育教学)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那么又是何种因素使得当代竞技体育具有如此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呢?相信不难追溯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离吧。也完全可以这样认为,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缺乏一种以人为出发点的最终目标和教育理念,致使其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2.教学内容片面单一
  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难免会继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内容片面、单一等具体问题,如:无论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内容,都普遍存在着强调体育知识的传授、重视体育技术的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历史问题;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竞技性,忽略休闲娱乐性”;学生的“三基”掌握情况较好,但其内在的价值观、责任感、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等都成了高校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属品;等等。不得不承认,高校体育教学被简单化了,其基本功能也被片面化了,这也难怪会给人们留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陈旧观念。然而,如果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善的话,这一陈旧观念将成为长期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3.教学形式墨守成规、方法简单
  虽然高校体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但多年来,基本上一直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过程和模式”进行的。出于种种原因,师生们似乎都习惯并默许了传统的、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述、学生记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单纯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虽无大过,但如若常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教师的创造精神,并阻碍着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无疑是与人文精神的真谛相违背的。
  4.教师素质有限,教育主体错位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校里存在着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但同时也不能排除在众多体育教师中有一些“鱼目混珠”之辈。他们或是不能严于律己,或是不够以身作则,或是知识面较窄,或是教育理念陈旧……这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融入程度,制约着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更为突出的是,他们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内在需求,将自己视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学生们只是“任人摆布”、“唯命是从”的“加工品”。因此在他们的体育课堂里,看不见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人文精神更是无从谈起了。
  5.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大多数采用技评、达标、理论考核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注重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形成性评价”6;评价标准过分统一,共性之强难免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的结果又局限于其甄别或筛选的功能,而指导改进层面的功能相当薄弱。以这种不够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教学导向,必然会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他们人文精神的养成。
  六、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措施
  1、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理念
  体育教师是整个体育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求真、求善、求美的教学理念,还要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真正地实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体育教师首先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清楚,再运用体育课自身特有的教学特点——自主、竞争、团结、合作、公平、公正等,有目的地组织活动,把人文精神有意识、有计划、有措施地渗入到体育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要突出其人文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要不断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帮助学生明确正义、邪恶、高尚、卑劣等等,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一堂体育课的好坏,体育教学的优劣,人文精神的培养实施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所以,体育教师首先从思想和教学理念上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再通过自己的方法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调整课程体系,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高校的学生,个性张扬的特性比较突出,对课程的内容要求比较多。只有体育教学丰富,内容多样性,才能吸引高校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通过体育教学,将人文精神逐渐灌输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去,才能实现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这就需要在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多加研究和调整,实现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
  3、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提高高校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把人文精神通过体育课堂逐渐渗透到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去。如果体育教师还是一味的沿用陈旧的、单一的或者一成不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能是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更不用说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改进,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4、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
  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氛围、环境的塑造。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习得并非全是在课堂或者考试中的识记过程,而是在缤纷多彩的体育课余活动中对人文体育思想的领悟。这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开展众多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需要有针对贯彻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予以保证。所以,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适宜于发展学生人文体育思想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
  七、大学体育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教学的几个原则
  1.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觉学习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人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教学对象的条件和学习愿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造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与促进”是教师贯穿人文教学全过程的主要任务,教师应通过积极的旁观,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通过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保证自觉性的持续进行;通过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唤醒“潜能”。除了必要的引导,应分配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觉”有机结合。
  2.接受式人文精神教育与发现式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的,另一种是发现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相当多的内容,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自主发现式地加以建立,应该采用人文理念的接受式教学方法。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
  3.自主式人文精神教育与合作式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自主式人文精神教育是学生个体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教学方式,是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参与制定评价指标,积极展开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应以合作式人文教学为主,并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适得其所,为每一学生充分展示和发挥创造潜能铺设舞台。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是当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面对各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缺失的现象,高校体育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进而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制定有人文精神气息的课程教学计划,从而有效发挥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谈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关注,2009;2:47
  [2]卢镜.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文教育[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
  [3]王志平.论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武夷学院学报,2010,(5)
  [4]王水泓、杨萍、许应荣.论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育人文精神重构[J].浙江体育科学,2010,(6)
  [5]覃少菊.“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3):83-84.
其他文献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建筑工程中高大模板的施工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高大模板的概念以及其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希望能为今后建筑工程中高大模板施工的技术提出有意义的价值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建筑工程;高大模板;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扩大,土地占有面积已经成为十分严
期刊
摘要:市政道路的路基作为市政道路的重要基础,其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城市交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加强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提高路基的整体施工质量,可有效延长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本文探讨了市政道路工程路基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  随着城市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对交通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市政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于保证城市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意
期刊
摘要:国家十分重视高层房屋建筑的发展,在工程施工中,不断引入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不断规范和强化建筑施工,尤其是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对施工安全的监控,并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全方面地、科学地考核,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本文对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论述,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措施及注意事项,目的在于提高房建施工技术水平。  关
期刊
摘要:土坝利用当地土料和砂、砂砾、卵砾、石碴、石料等筑成的坝。它是一种古老而至今还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使用的水工建筑物。文章就土坝施工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健词:水利工程;砌筑;砼施工;钢筋安装  一、挡土石墙施工  1、石墙施工程序  2、基础开挖  在清理表层土,砍除果树、竹木后,测量放线,开挖边线做好标志,测出原地面高程,根据施工详图确定基础开挖线及与其平衡的控制线,高程控制点;确定实际开
期刊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技术是一个非常系统、非常科学的过程,它始终贯穿整个建筑工程当中,需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高度重视,真正地做好质量监控、安全监控等相关的环节,而且对于每一个施工流程都需要进行严格地检查,这样才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才能够让整个建筑工程顺利竣工。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措施;对策  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是一个动态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飞跃时期,而建筑行业一直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当今社会公共建筑工程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公共建筑墙体裂缝和渗漏事件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做好外墙的保温工作也是建筑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此进行简单叙述。  关键词:公共建筑;外墙;渗漏;保温  1 建筑外墙渗漏原因  1.1框架填充墙渗漏 
期刊
摘要:新奥法广泛适用于建造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城市地下铁道、地下贮库、地下厂房及水电站输水隧洞和矿井井巷等。隧道工程是具有耗散结构性质和自组织机能,往往受多层次因素的影响,某些细小的变化便可以引起系统的突变。本文主要探讨新奥法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奥法;隧道施工;应用  新奥法原理摈弃了传统隧道工程中应用厚壁混凝土结构支护松动围岩的理论,把岩体视为连续介质,在粘、弹、塑性理论指导下,根
期刊
摘要:本文对粉煤斗的技术难点、重点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斗壁外模安装及模板支撑架的支设、斗壁钢筋安装、斗壁混凝土的浇筑等  关键词:支撑架;模板;钢筋;砼  1.前言  焦作万方焦作东区热电机组工程主厂房除氧煤仓间的煤仓层内设置两个粉煤斗,粉煤斗为现浇悬挂式钢筋砼煤斗,顶板采用型钢做骨架,上下两面贴钢板,中间夹保温层,板顶浇75厚钢筋砼整浇层,煤斗侧壁采用钢筋砼现浇板,煤斗侧壁外侧用四道钢箍梁加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桥梁工程成了人们关注的主要项目之一。由于桥梁下部构造施工的工艺环节较多,容易出现质量事故,施工人员须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加强对下部构造施工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桥梁下部构造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桥梁;下部构造;施工  引言:高速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下部构造是关键性的工作,也是施工中的难点,桥墩和桥台底部的奠基部分就是
期刊
摘要:网络的高速发展,促使数字化时代悄然来临,新技术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思考,直接影响了当今人类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以技术手段为入口,首先概述了数字化技术的一些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其对建筑的景程,并深入研究了其在建筑设计的应用,提出了数字技术在我国建筑设计应用中的设计反思。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建筑设计;应用研究  1 引言  “数字化”时代的最大特点来自Computer与Interne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