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增收与农民素质息息相关,挖掘农村人力资源潜力,搞好农民工培训,培养大量适应现代农业及其它行业需要的农民工,是我国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长期奋斗目标。农业、农村、农民这个“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本文从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农民;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民工培训现状;农民工培训途径、要求、存在问题和对策等方面探讨了农民工培训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人力资源农民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07-01
1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农民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他的标准和水平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变化,90年代中期后,我国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07年中央1号文件将建设现代农业概括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先进的装备,现代的科技,集约的产业,当代的经营,前卫的理念都得融入他们的生活,怎样提高农民素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工培训,将其作为解决“三农”工作重点和难点,摆到突出位置。
2 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在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农业人口达7亿,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人力资源数量大,总量为5.3亿,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增长快,就业年龄结构轻,农村劳动力中30以下的人口比重为30.4%,30岁以下剩余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口的32.6%,剩余人力资源多,目前达1.2~2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民工培训的规模、水平和程度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农村义务教育还未完全达到100%,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少,每1万人中科学家和技术员的数量,以色列有140人,美国80人,日本75人,中国只有20人,许多农业科技人员所用非所学,大部分基层人员缺乏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培训是为了完成任务,走过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工作任重道远。
3 农民工培训的途径及培训要求
近几年,农民工培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新型农民培训。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三是扶贫部门组织实施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培训。
3.1 新型农民培训
新型农民培训,从2004年开始实施,通过培训引导农民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服务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移,实现就近就地转产转岗就业;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主要是针对现代农业的问题。让他们明白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认识产、供、销形成一条龙理念。分析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新一代农民应该思考的问题。
3.2 剩余农民工培训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2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1.3亿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新型劳动大军。受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农民工就业造成较深的影响,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剩余农民工培训,主要是针对进城求职和拟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是让他们掌握一门比较简单的专业技能,如焊工、制冷工等,成为素质比较高的劳动者。
3.3 弱势农民工培训
扶贫部门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自行组织或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弱势农民工培训。也是“阳光工程”的一部分,对弱势农民工进行心理、技能双重培训,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建立自信,从而自立。
4 农民工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农民工培训在全国各地开展,但普遍存的问题有: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培训体系基础薄弱,良莠不齐,师资力量不强,实训设备不足,考核标准不一,培训成效不显著,针对性不强,现有培训方式基本实行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混合式培训,培训与促进就业脱节,农民工培训技术简单,培训时间短,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培训补贴资金分散管理,不能发挥培训资源的集成效应,培训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不高;不能调动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等,搞好农民工培训的对策建议如下:
4.1 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提高农民工素质,应把优先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作为基本战略,对人力资源制定开发方针、政策;加强领导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流动、使用、稳定措施及体系。
4.2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完善法律法規,实现依法治教,确保农民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建立检查、督导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评估、评价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管理和监督体系;优化教师结构,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强化培训,应根据农民工不同人群,分类培训,特别是对初、高中毕业后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就学的人员,应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4.3 研究解决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出路
农村剩余人力资源转移问题应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围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根据区域产业结构,重点围绕加工制造业、物流业、信息业,由政府引导,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建立自主创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专门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海外市场;逐步把1~3个月的短期培训延长到6~12个月的中长期培训,让参训农民工真正掌握一门单项职业技能或具备初级技工甚至中级技工的水平。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知识培训。根据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农民培训的重点和方向。
总之,农民工培训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资源多,潜力大。只有把农民工培训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新成长农民工在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接受系统正规职业教育,使中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培训农民工的主体。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国民素质,做到国富民强,社会稳定,和谐。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民人力资源农民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a)-0207-01
1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农民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他的标准和水平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变化,90年代中期后,我国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07年中央1号文件将建设现代农业概括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先进的装备,现代的科技,集约的产业,当代的经营,前卫的理念都得融入他们的生活,怎样提高农民素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工培训,将其作为解决“三农”工作重点和难点,摆到突出位置。
2 农村人力资源与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在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农业人口达7亿,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人力资源数量大,总量为5.3亿,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增长快,就业年龄结构轻,农村劳动力中30以下的人口比重为30.4%,30岁以下剩余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口的32.6%,剩余人力资源多,目前达1.2~2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民工培训的规模、水平和程度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农村义务教育还未完全达到100%,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少,每1万人中科学家和技术员的数量,以色列有140人,美国80人,日本75人,中国只有20人,许多农业科技人员所用非所学,大部分基层人员缺乏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培训是为了完成任务,走过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工作任重道远。
3 农民工培训的途径及培训要求
近几年,农民工培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新型农民培训。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三是扶贫部门组织实施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培训。
3.1 新型农民培训
新型农民培训,从2004年开始实施,通过培训引导农民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服务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移,实现就近就地转产转岗就业;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主要是针对现代农业的问题。让他们明白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认识产、供、销形成一条龙理念。分析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新一代农民应该思考的问题。
3.2 剩余农民工培训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2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1.3亿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新型劳动大军。受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农民工就业造成较深的影响,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剩余农民工培训,主要是针对进城求职和拟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是让他们掌握一门比较简单的专业技能,如焊工、制冷工等,成为素质比较高的劳动者。
3.3 弱势农民工培训
扶贫部门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自行组织或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弱势农民工培训。也是“阳光工程”的一部分,对弱势农民工进行心理、技能双重培训,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建立自信,从而自立。
4 农民工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农民工培训在全国各地开展,但普遍存的问题有: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培训体系基础薄弱,良莠不齐,师资力量不强,实训设备不足,考核标准不一,培训成效不显著,针对性不强,现有培训方式基本实行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混合式培训,培训与促进就业脱节,农民工培训技术简单,培训时间短,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培训补贴资金分散管理,不能发挥培训资源的集成效应,培训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不高;不能调动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等,搞好农民工培训的对策建议如下:
4.1 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提高农民工素质,应把优先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作为基本战略,对人力资源制定开发方针、政策;加强领导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流动、使用、稳定措施及体系。
4.2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强化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完善法律法規,实现依法治教,确保农民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建立检查、督导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评估、评价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管理和监督体系;优化教师结构,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强化培训,应根据农民工不同人群,分类培训,特别是对初、高中毕业后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就学的人员,应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4.3 研究解决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出路
农村剩余人力资源转移问题应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围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根据区域产业结构,重点围绕加工制造业、物流业、信息业,由政府引导,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建立自主创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专门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海外市场;逐步把1~3个月的短期培训延长到6~12个月的中长期培训,让参训农民工真正掌握一门单项职业技能或具备初级技工甚至中级技工的水平。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知识培训。根据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农民培训的重点和方向。
总之,农民工培训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资源多,潜力大。只有把农民工培训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新成长农民工在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接受系统正规职业教育,使中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培训农民工的主体。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国民素质,做到国富民强,社会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