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周作为青铜时代中期,在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贡献了众多考古奇迹。青铜器作为西周考古挖掘的重要内容展现着西周的文化特色与历史底蕴。在对于西周青铜器考古研究中,编钟作为一种古老而颇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在西周音乐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通过对于西周早期编钟形制与演变的阐述,讨论西周早期编钟礼乐制度文化,并对于西周早期编钟的音列与组合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此文内容,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编钟这种中国古老的乐器。
关键词:西周历史;编钟文化;音乐考古学
分封制度的建立和礼乐制度的兴起让中国古代文化自西周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西周时期冶炼技术的进步为青铜乐器的制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除了先前已有的青铜乐器铙,“钟”作为一种新型的乐器开始出现在西周时期各种礼乐祭祀场合中。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得知,编钟主要在两周期间多见,且多集中在西周中后期,早期出土的编钟则相对较少。但西周早期编钟则在组合和样式上都具有新的特征,值得音乐考古学界的深入探索研究。
一、西周早期编钟形制与演变
(一)西周早期编钟形制
甬钟作为两周与秦汉之间重要的青铜乐器,其具有合瓦形钟体、一钟双音两个特点。我国编钟的合瓦形钟体与西方钟的浑圆钟体有所区别,这也是其钟声独具特色且具有层次感的重要原因。一般圆钟具有余音长的特点,而扁钟则具有余音短的特点,而合瓦形结构也是编钟一钟双音的成因。甬钟按照地域类型来区分其形制可分为四种,分别是周钟、楚钟、越钟、巴钟,而在不同形制的钟型中又分为多式。甬钟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受到其形制发展的影响,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考古出土的各种西周编钟为音乐考古学中对于编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西周早期编钟的演变
在音乐考古界,对于西周早期编钟形制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中以陈梦家、李纯一等人为代表的“北来说”观点认为西周甬钟是由商代小铙演变而来的,另外以高志喜、王子初等为代表的“南来说”观点则认为甬钟的起源需追溯至南方大铙。至于甬钟的演变则需要从形制、纹饰、音列、作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但通过音乐考古可得知这些演变都与当时的铸造工艺及礼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西周早期甬钟为三件一组,发展至后期则在数量上已经发生变化,及至西周后期,已经变为八件一组。但在编钟演变的历史中,云纹却一直作为主要纹饰出现。
二、西周早期编钟礼乐制度
编钟作为西周时期礼乐活动中的重要乐器,在进行音乐考古学研究中,对于编钟的礼乐制度研究也极为重要。在礼乐制度物态化过程中,尤其通过对于墓葬随葬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当时对于编钟的摆放情况及数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西周早期人们将编钟这种乐器置于较高的地位,虽然不同于后人专门设置乐器摆放位置,但却将青铜乐器编钟与酒器、食器、水器等同放置。通过对于周人墓葬的考古,我们还可以发现西周早期墓葬中关于编钟摆放的第二点特征,即编钟的摆放位置均在墓室中墓主人头向方位,由于墓主头向方位所摆放的一般为重要的随葬品,这也足以看出在西周早期编钟在随葬祭祀中的重要地位。而且通过对当时南北方不同地区出土的墓葬进行考古可以发现这种编钟的摆放始终都是依照周礼进行的,与当时地域差异并无关,由此可见在西周早期礼乐制度中,编钟在随葬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奠定,不随地域变化而改变。在西周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善下,不同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也逐渐显现,这种礼乐完善所带来的等级分化从墓葬中编钟的摆放、数量、材质等方面都能够窥得一二。但我们仍需注意,编钟作为一种古老的青铜乐器,其本身仍然是一种音乐的载体,其代表的仅是礼乐制度物化的象征,在当时社会中,不能说明编钟与当时的音乐演奏和民众音乐需求有所关联。
三、西周早期编钟的音列与组合
通过以上对于西周早期编钟演变及其在礼乐制度中文化历史的了解后,我们在进行编钟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中还应该回到编钟作为乐器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从音乐角度对编钟进行研究。对出土乐器的准确测音还是音乐考古学所需研究的核心内容,无论任何时代的乐器,其乐器属性及音列结构和组合形式才是其焕发生机的根本。通过对于西周早期考古出土编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西周中期前段的编钟由于数量较少和保存情况较差等原因,无法进行较为准确的测音,但通过研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编钟主要采用三声为主,二声偶有,虽然音程大小不定,但是第二基音在当时尚未进行使用。结合现在西南、西北地区民歌的旋律也以二、三声音节为主,我们可以推断在西周早期,编钟已经是当时较为主流的乐器之一,在人们的音乐创作及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音乐角色。
结束语
在对于西周早期编钟的音樂考古学研究中,我们不但需要将编钟这种乐器放置于西周特定的历史文化中进行基于地方文化与当时礼乐制度和历史环境的研究,同时也应该注意编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种特殊的古老乐器所承载的音乐属性,编钟作为西周乐器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乐器,其“金石之乐”的乐器属性不但具有考古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音乐学上的研究价值,编钟这种青铜乐器的研究仍需考古及音乐学人才不断探究挖掘。
参考文献
[1]毛悦.西周早期编钟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6.
[2]孙文潇.山东两周编钟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3]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作者简介
彭子豪(1995—),性别男,在读学术型硕士,河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学。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关键词:西周历史;编钟文化;音乐考古学
分封制度的建立和礼乐制度的兴起让中国古代文化自西周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西周时期冶炼技术的进步为青铜乐器的制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除了先前已有的青铜乐器铙,“钟”作为一种新型的乐器开始出现在西周时期各种礼乐祭祀场合中。通过考古研究可以得知,编钟主要在两周期间多见,且多集中在西周中后期,早期出土的编钟则相对较少。但西周早期编钟则在组合和样式上都具有新的特征,值得音乐考古学界的深入探索研究。
一、西周早期编钟形制与演变
(一)西周早期编钟形制
甬钟作为两周与秦汉之间重要的青铜乐器,其具有合瓦形钟体、一钟双音两个特点。我国编钟的合瓦形钟体与西方钟的浑圆钟体有所区别,这也是其钟声独具特色且具有层次感的重要原因。一般圆钟具有余音长的特点,而扁钟则具有余音短的特点,而合瓦形结构也是编钟一钟双音的成因。甬钟按照地域类型来区分其形制可分为四种,分别是周钟、楚钟、越钟、巴钟,而在不同形制的钟型中又分为多式。甬钟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受到其形制发展的影响,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考古出土的各种西周编钟为音乐考古学中对于编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西周早期编钟的演变
在音乐考古界,对于西周早期编钟形制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中以陈梦家、李纯一等人为代表的“北来说”观点认为西周甬钟是由商代小铙演变而来的,另外以高志喜、王子初等为代表的“南来说”观点则认为甬钟的起源需追溯至南方大铙。至于甬钟的演变则需要从形制、纹饰、音列、作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但通过音乐考古可得知这些演变都与当时的铸造工艺及礼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西周早期甬钟为三件一组,发展至后期则在数量上已经发生变化,及至西周后期,已经变为八件一组。但在编钟演变的历史中,云纹却一直作为主要纹饰出现。
二、西周早期编钟礼乐制度
编钟作为西周时期礼乐活动中的重要乐器,在进行音乐考古学研究中,对于编钟的礼乐制度研究也极为重要。在礼乐制度物态化过程中,尤其通过对于墓葬随葬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当时对于编钟的摆放情况及数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西周早期人们将编钟这种乐器置于较高的地位,虽然不同于后人专门设置乐器摆放位置,但却将青铜乐器编钟与酒器、食器、水器等同放置。通过对于周人墓葬的考古,我们还可以发现西周早期墓葬中关于编钟摆放的第二点特征,即编钟的摆放位置均在墓室中墓主人头向方位,由于墓主头向方位所摆放的一般为重要的随葬品,这也足以看出在西周早期编钟在随葬祭祀中的重要地位。而且通过对当时南北方不同地区出土的墓葬进行考古可以发现这种编钟的摆放始终都是依照周礼进行的,与当时地域差异并无关,由此可见在西周早期礼乐制度中,编钟在随葬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奠定,不随地域变化而改变。在西周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善下,不同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也逐渐显现,这种礼乐完善所带来的等级分化从墓葬中编钟的摆放、数量、材质等方面都能够窥得一二。但我们仍需注意,编钟作为一种古老的青铜乐器,其本身仍然是一种音乐的载体,其代表的仅是礼乐制度物化的象征,在当时社会中,不能说明编钟与当时的音乐演奏和民众音乐需求有所关联。
三、西周早期编钟的音列与组合
通过以上对于西周早期编钟演变及其在礼乐制度中文化历史的了解后,我们在进行编钟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中还应该回到编钟作为乐器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从音乐角度对编钟进行研究。对出土乐器的准确测音还是音乐考古学所需研究的核心内容,无论任何时代的乐器,其乐器属性及音列结构和组合形式才是其焕发生机的根本。通过对于西周早期考古出土编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西周中期前段的编钟由于数量较少和保存情况较差等原因,无法进行较为准确的测音,但通过研究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编钟主要采用三声为主,二声偶有,虽然音程大小不定,但是第二基音在当时尚未进行使用。结合现在西南、西北地区民歌的旋律也以二、三声音节为主,我们可以推断在西周早期,编钟已经是当时较为主流的乐器之一,在人们的音乐创作及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音乐角色。
结束语
在对于西周早期编钟的音樂考古学研究中,我们不但需要将编钟这种乐器放置于西周特定的历史文化中进行基于地方文化与当时礼乐制度和历史环境的研究,同时也应该注意编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种特殊的古老乐器所承载的音乐属性,编钟作为西周乐器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乐器,其“金石之乐”的乐器属性不但具有考古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音乐学上的研究价值,编钟这种青铜乐器的研究仍需考古及音乐学人才不断探究挖掘。
参考文献
[1]毛悦.西周早期编钟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6.
[2]孙文潇.山东两周编钟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3]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作者简介
彭子豪(1995—),性别男,在读学术型硕士,河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学。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