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更替的结构性变化——王赓武《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书后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赓武《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一书,是考察晚唐五代中枢权力变迁的一部力作。该书将晚唐五代政权更替中的旧有因素如何影响新政权这一问题,置于权力结构转换的框架下进行分析,突破了断代史研究的窠臼,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创获。出自皇权的节度使权力意在维护唐王朝在边地统治的稳定,在历史发展中却蜕变为在内地的扩权,节度使在与地方利益结合之后演变为肢解皇权的力量,这是结构转变的内在逻辑使然。五代政权的建构不仅改变了唐朝既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也昭示中古时代国家地域重心从西部向东部的转变,进而形塑了后世王朝的新型地域布局。这是该书未曾属意之处,却给予了我们再思考的空间。
其他文献
15世纪英国帕斯顿等三大乡绅家族的书信,是研究经济社会史的重要史料.以1469年玛杰里·帕斯顿的婚姻个案为切入点,并以中世纪基督教的婚姻同意原则为大背景,对15世纪英国乡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中国语言文字及儒家典籍真正西传至欧洲,是由明清时期的来华传教士实现的,如1575年西班牙奥斯丁会地理学家拉达(Martinus de Rada)编著西班牙文《华语韵编》、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与利玛窦(Matteo Ricci)合编《葡汉词典》、利玛窦与郭居静(Lazzaro Cattaneo)合编《西文拼音华语字典》等.然而,关于谁是儒学西传的真正开拓者,儒家著作如何被译介、诠释及传播的问题,当前学界仍有诸多分歧.本文从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高母羡(Juan Cobo)与
期刊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进入浙江后经历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型,并与闽东和闽北游击区实现配合.然而,挺进师所主张的“大游击”战略,与南方八省大多数游击区的“
《梁四公记》是唐代的一篇传奇小说,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背后,却包含南朝梁武帝时期欧亚大陆各地交通往来的众多信息和历史记忆.《梁四公记》广泛涉及扶南、盘盘、丹丹、高昌、于阗、高句丽、扶桑、波斯、天竺、拂林等地的情况,是珍贵的史料.结合梁《职贡图》《梁书·诸夷传》及相关考古材料,可以勾勒出一幅宏阔的欧亚大陆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图景.在《梁四公记》故事细节、历史记忆的背后,是6世纪以萧梁建康为中心的欧亚大陆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史.
周原庙祭甲骨族属的争议,迄未达成共识。细审卜辞内容,辞中“周方伯”是指商王册伐西伯文王,而“西有正”及“不左于王受有祐”作为贞辞,是周人预测战争结果,祈望西土周邦没有灾咎,神灵不佐助兴兵伐周的殷纣王。纣王虽是告庙祭祀的主人,但并不是卜甲的辞主。辞主应是关心战争是否祸及西土的周人或西伯文王。周原庙祭甲骨作为周卜辞,反映了殷周之间战和不定的状态。后来殷周矛盾愈演愈烈,周人联合反殷力量,最终推翻了殷纣王的统治,重开历史新局。
表现语气的句调各方言相似,中外各语言也基本一致,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陈述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古今汉语句调也应基本相同.语气词是与句调共同来表达语气的,其字调受句调控制.上古汉语中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与语气词的字调有比较整齐的对应,陈述句用上声字,一般疑问句用平声字,这应为上古字调的反映.上古平声和上声有音高的区别,平声是升调或高调,上声是降调或低调.语气词中没有入声和去声字,入声的缺位是由于塞音尾不利于顺畅表达语气.上古上声大量作语气词则说明其没有塞音尾,上古语气词主要是阴声韵(少数几个为阳声韵)也说
一般研究认为,老舍作品语言风格是口语的、方言的、幽默的;但是分析老舍的履历以及作品语言可知,其语言基础是北京话母语、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白话)、普通话与英语的四位一体,同时老舍还有很强的语言自省意识和语言策略,非常善于总结创作和语言运用方面的经验.这种语言运用的理性自觉使老舍注意吸收中国古典文学语言(文言、白话)、英语以及方言的营养,在口语的基础上对创作语言进行提炼、加工,形成简洁流畅、明白如话又富有韵味的文学语言,以至于其作品成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作品语言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
现代汉语认识情态助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可以以形式句法为理论工具进行深入的描写和刻画.语义上,认识情态助动词可细分为典型、非典型和边缘三个子类,且其"典型性"与其历时演化方式的特殊程度呈负相关.句法上,在仅表认识情态义的特定句法环境中,典型认识情态助动词"可能、应该1"和有标记的非典型认识情态助动词"会1"的句法特征具有一致性:后接CP子句,且该子句成分前置都属于非论元移位.认识情态助动词在子句成分分布等方面体现出的句法表征差异应归因于其演化过程的特殊性和演化方式的多样性.
海伦叙事虽然以神话故事为题,但历史学家能够在实证主义方法缺席的情况下重构文本的历史性.《历史》2.112与《历史》1.1-5分别对海伦进行“辩护”和“谴责”,希罗多德据此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