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旅客运输组织》课程中,教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学习理论和案例,学生动手做实验,进行研究探索,并亲身参与科研项目,尝试基于“做中学”的“导学做研”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了“导学做研”模式的有效性,特别是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写作、继续深造以及工作均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情景导入;教学与实践;参与科研;旅客运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153-02
传承古代《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思想,辩证地吸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1],现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学导做合一”,强调“导学做”三者的整体性,以此达到在一种主动、平等、对话、互惠、愉快的情景中开展学习、完成学习的目标。《旅客运输组织》与一般教学课程不同,它是交通运输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需要学生了解铁路客运的任务和特点,掌握铁路旅客运输相关的设施设备、作业过程、组织方法及管理应用,了解铁路旅客运输的最新科技发展状态和相关信息系统的实现机理和应用,特别是培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2]。因此,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对《旅客运输组织》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索并实践基于“做中学”的“导学做研”教学模式。
一、《旅客运输组织》“导学做研”教学实践
1.情景导入。在进入理论学习之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的情景尽可能真实、新鲜,还要尽可能简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以实际的案例去感应和同化新知识,帮助学生理解[3]。例如,我们在进行《旅客运输组织》列车开行方案设计之前,先引入成渝客专的实际案例。让同学们讨论成渝客专的感受,尤其对停站、列车服务频率、速度等,引导出列车开行方案的内容,进而引导出如何设计开行方案的理论知识学习。
2.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由老师向学生传输知识的过程,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老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实物展示、设备动画演练、必要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有系统的认识。其次老师启发性的提问,引而不发,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總结,将知识点前后联系、比较,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引发探究式的思考,将所学转化为自己所得[3]。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比如我们在讲《旅客运输组织》中客运站的通过能力时,将这一部分与《铁路行车组织》[4]中的通过能力联系起来。先回顾《铁路行车组织》中通过能力的知识,加深印象,再引导学生学习客运站的通过能力。学生对原来所学的《车站行车工作组织》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框架结构,对我们新学的《旅客运输组织》的知识又有一定的顺应和同化思维,在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引导下,新旧知识结合,形成知识系统,探究式地掌握新的知识理论。
3.动手实践。“实践”要求学生积极自动地去做实验、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将所学变为所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检验所学的标杆。《旅客运输组织》中的实践操作不同于传统的实验,需要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步骤,再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所学的知识,对于实际问题(可以是某个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某项新兴的技术),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分析、比较,实现对知识的应用与进一步理解。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受到客流、车站能力、线路能力、车底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结合我们的科研项目——广珠城际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对于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到广珠城际列车开行优化方案中的,在每一次优化的具体方案中又是如何体现的,针对每种因素的影响方案是如何调整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带动同学们积极思考,动手查阅广珠城际列车开行优化方案相关资料、书籍,结合广珠城际铁路的特点,处理相关数据,系统分析,将所学的开行方案知识与项目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开学方案的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广珠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方向,用所学进行评价与创新,不仅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展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激发潜能。
4.参与科研项目。情景式的导入,引导学生学习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案例,都是为以研导学、以研促教、让学生参与科研做准备。在教学旅客列车运行图编制的过程中,我们就让同学们用所学的周期性运行图,参与京沪高铁列车运行图的编制项目探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析京沪高铁线路长、列车停站方案复杂等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书本上简单确定周期长度为1个小时方法的合理性,学生在分析规格化运行图的周期长度的影响因素基础上,综合京沪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合理的周期长度计算方法。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列车快速成网的特点,在教师引导下,研究本线与跨线列车的比例、本线列车运行线的分布技术、跨线列车的合理上下线时间范围以及跨线列车运行线的分布技术。学生参与研究,即便不太规范和深入,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旅客运输组织》“导学做研”教学总结
“导学做研”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思维,勤于动手分析各类科研项目与案例,最终用所学知识参与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探索我们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老师以备教案转为备学案,指导学生实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参与科研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在学生后续的发展中得到反馈。通过导学做研教学模式,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基本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较快找到问题的关键,并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他们工作后也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出色。而那些继续深造读研的同学,他们通过教师引导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方法,能较快适应研究生的学习要求,参与到导师课题组科研项目中。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杜文.旅客运输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崔岩.“导学做评”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4,01(02):58-59.
[4]彭其渊,王慈光.铁路行车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5]倪少权,赵春雷,等.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原理与方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6]倪少权,吕红霞,等.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理论与方法[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关键词:情景导入;教学与实践;参与科研;旅客运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153-02
传承古代《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思想,辩证地吸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1],现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学导做合一”,强调“导学做”三者的整体性,以此达到在一种主动、平等、对话、互惠、愉快的情景中开展学习、完成学习的目标。《旅客运输组织》与一般教学课程不同,它是交通运输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需要学生了解铁路客运的任务和特点,掌握铁路旅客运输相关的设施设备、作业过程、组织方法及管理应用,了解铁路旅客运输的最新科技发展状态和相关信息系统的实现机理和应用,特别是培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2]。因此,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对《旅客运输组织》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索并实践基于“做中学”的“导学做研”教学模式。
一、《旅客运输组织》“导学做研”教学实践
1.情景导入。在进入理论学习之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的情景尽可能真实、新鲜,还要尽可能简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以实际的案例去感应和同化新知识,帮助学生理解[3]。例如,我们在进行《旅客运输组织》列车开行方案设计之前,先引入成渝客专的实际案例。让同学们讨论成渝客专的感受,尤其对停站、列车服务频率、速度等,引导出列车开行方案的内容,进而引导出如何设计开行方案的理论知识学习。
2.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由老师向学生传输知识的过程,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老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实物展示、设备动画演练、必要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有系统的认识。其次老师启发性的提问,引而不发,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總结,将知识点前后联系、比较,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引发探究式的思考,将所学转化为自己所得[3]。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比如我们在讲《旅客运输组织》中客运站的通过能力时,将这一部分与《铁路行车组织》[4]中的通过能力联系起来。先回顾《铁路行车组织》中通过能力的知识,加深印象,再引导学生学习客运站的通过能力。学生对原来所学的《车站行车工作组织》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框架结构,对我们新学的《旅客运输组织》的知识又有一定的顺应和同化思维,在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引导下,新旧知识结合,形成知识系统,探究式地掌握新的知识理论。
3.动手实践。“实践”要求学生积极自动地去做实验、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将所学变为所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检验所学的标杆。《旅客运输组织》中的实践操作不同于传统的实验,需要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步骤,再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所学的知识,对于实际问题(可以是某个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某项新兴的技术),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分析、比较,实现对知识的应用与进一步理解。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受到客流、车站能力、线路能力、车底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结合我们的科研项目——广珠城际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对于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到广珠城际列车开行优化方案中的,在每一次优化的具体方案中又是如何体现的,针对每种因素的影响方案是如何调整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带动同学们积极思考,动手查阅广珠城际列车开行优化方案相关资料、书籍,结合广珠城际铁路的特点,处理相关数据,系统分析,将所学的开行方案知识与项目结合起来,深刻理解开学方案的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广珠城际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方向,用所学进行评价与创新,不仅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展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激发潜能。
4.参与科研项目。情景式的导入,引导学生学习由“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案例,都是为以研导学、以研促教、让学生参与科研做准备。在教学旅客列车运行图编制的过程中,我们就让同学们用所学的周期性运行图,参与京沪高铁列车运行图的编制项目探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析京沪高铁线路长、列车停站方案复杂等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书本上简单确定周期长度为1个小时方法的合理性,学生在分析规格化运行图的周期长度的影响因素基础上,综合京沪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合理的周期长度计算方法。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列车快速成网的特点,在教师引导下,研究本线与跨线列车的比例、本线列车运行线的分布技术、跨线列车的合理上下线时间范围以及跨线列车运行线的分布技术。学生参与研究,即便不太规范和深入,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旅客运输组织》“导学做研”教学总结
“导学做研”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思维,勤于动手分析各类科研项目与案例,最终用所学知识参与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探索我们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老师以备教案转为备学案,指导学生实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参与科研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在学生后续的发展中得到反馈。通过导学做研教学模式,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基本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较快找到问题的关键,并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他们工作后也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出色。而那些继续深造读研的同学,他们通过教师引导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方法,能较快适应研究生的学习要求,参与到导师课题组科研项目中。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杜文.旅客运输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崔岩.“导学做评”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4,01(02):58-59.
[4]彭其渊,王慈光.铁路行车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5]倪少权,赵春雷,等.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原理与方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6]倪少权,吕红霞,等.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与运行图协同优化理论与方法[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