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家庭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孩子。
不可避免地,在这个夏天,与“高考”“中考”“就业”这几个词沾边的家庭都被置于天气和现状的双重炙烤之下,焦虑成了他们情绪的主色调。
7月,毕业的大学生离校。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犹如开闸泄洪般涌入社会。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就业。如果说20年前的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前程似锦的未来,那么今天的大学生已失去了头上的光环,只有放低身段去适应即将生存扎根的社会。
6月,高考加中考。在孩子重要的人生关口,每个家庭都不敢掉以轻心。在高校教育资源大膨胀的今天,高考升学压力已相对得到缓减;然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景却并没有因此消失,只不过拼杀的阵地已前移至了初升高、小升初,甚至幼儿园升小学。
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预计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2.3%,即超过675万人。又有数据显示,2011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60万。以大学为节点,一进一出,这两股庞大的人潮在中华大地上交汇,成为这个夏天最牵动人心的一幅社会图景。
毕业,失业
“我是个工科女生,今年刚大学毕业。英语刚过4级,计算机也就2级。没有特别的本事,成绩也不是最好。不知道我能找什么工作,很迷茫。我想从事人事的工作,可是人事不肯招我这种工科生。本专业的工作也是可以做的,但是同样没有人要。招聘会去了不少,可是大多数都要求经验,尤其是我的专业,要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别人都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高不成低不就,但是我自认为要求不高,只是不希望做销售或者文职,其他什么工作都愿意尝试并且努力去做。对于工资我也没太多的要求,只要不比低保低就可以了。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找的工作有发展前途,最起码三五年以后月薪能达到3000元以上,保证我的正常生活。可是根本没公司肯要我,简历投出去和投井里一样,连个水花都不见。求有经验的前辈指点。”每年此时,类此这样的找工作求助帖在贴吧和各大论坛随处可见。
这个从前应是假期的夏天,大学毕业生们却在为自己的前程各自奔忙。
考上研究生的,忙于打工赚学费;未考研或再考的,聚在一个闷热的大教室里上考研课,为来年考试做准备。
一部分幸运儿,刚毕业就找到了工作,正小心翼翼地适应自己的职场环境。
最艰辛的一群毕业生,就是没找到工作的。他们大部分自身不具备明显优势,家里没有门路,加上刚毕业从天之骄子跌落为无业游民的失落和对“社会”这个词的陌生与恐惧,找工作往往不顺利。
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常常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说,不能成功应聘自己想做的工作。往往是学理工科的去做了文案、学语言的去做了会计、学IT的去做了HR(人力资源管理)、学法律学医的去做了销售……专业不对口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专业对口这个词才真叫“伤不起”,因为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专业并不是你想对口,就能对得上的。
后高考时代
大学生就业难。而那些刚刚结束高考的孩子,正在憧憬向往着美好的大学生活。
“高考结束了,马上又将会有这么一群孩子,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去聚餐,通宵上网,旅行,KTV,闲逛,狂欢……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殊不知,你们离开的,就是天堂。”微博上某位网友的话听起来颇有些酸楚。
也有网友说:“高考后,我没了目标,没了动力,甚至没了自己。怎么找回自己?”卸下了镣铐,迎来的却是“不能承受之轻”。6月到9月,近3个月时间很可能成为很多高考学生的“真空期”。
每年和高考形影不离的可谓是“考后综合症”了,它就像是一个顽疾,在一届又一届的考生身上发生。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每年高考结束后到成绩公布前的这段时间,不少考生因为压力过大或者过于放松而“崩溃”,出现抑郁、自闭、肠胃不适等症状。
同时,与“考后综合症”相对应的就是“考后减压游”。高考对于考生来说,无疑是精神及体力消耗最大的一个关卡,因此高考后的“减压”旅游已经成为考生普遍寻求身体及精神放松的一种方式。家长们多认为,为了高考,孩子学习很辛苦,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奖励孩子外出旅游一次。除了与家长同去外,同学结伴出游的也不少。暑期的海滨成为学生们减压的好去处。旅行社也大打高考牌——有的旅行社在北京、华东等区域路线中安排了参观名校的内容,有的旅行社推出了价格优惠的“学生体验团”,有的旅行社则提出“慰劳高考生”的口号,高考学生可凭准考证享受优惠等。
高考之际,善于把握商机的商家们也把目光投向了高考这块“唐僧肉”:诸多健脑、营养补药吹得神乎其神;各类《考试宝典》充斥书店、报摊,叫人眼花缭乱;各大网站推出专家、学者咨询答疑、“高考状元”聊天对话,把人搞得神魂颠倒。一时间掀起了发“高考财”的热潮,各种宣传热闹非凡,把“高考经济”炒得红红火火。
而分数公布后,一些重点中学门前就会摆起长长的摊位,很多高三毕业生开始出售笔记,高考状元和状元班学生的笔记尤为好卖,有的学生10多天能卖出上万元。购买者以家长居多。
考上理想学校的同学,轻轻松松地享受这个悠闲的夏天;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却在做着艰难的抉择:是勉强上一个自己不太满意的学校,还是选择复读? 学生承受压力的同时,他们父母的日子也不好过。涉及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很多家长都不得不抹下脸面,想尽办法寻找门路为孩子谋一个好的前程。
纠结的升学考试,从幼儿园开始
高考相对而言比较公平,不会涉及到那富有中国特色的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初升高、小升初乃至上小学、幼儿园,却更让家长操碎了心。
中考的性质与高考类似,虽然不是全国统考,但至少是每个市组织统考。
这个夏天,中考生的家长们来回奔走。到处走关系、找门路,只为让孩子上个好一点的高中,能让孩子起步比别人高,起码,不低于别人。
而早在中考考试正进行的时候,家长们已经在讨论去重点高中附近租个房子,为给孩子当陪读做准备。为此,重点中学周围小区的房租,一路飙升。而这种情况,年年如是。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读好的初中才有可能考上好高中,读好高中才能进入名牌大学,这已经成为一个连锁反应。
在全国各地,每年五六月份都会上演一场“小升初”大战。
几年前,一位陪儿子参加北京一所示范初中面试的家长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偌大的教室里,12名学生一字排开,身前是12名考官挑剔的目光,身后是24名家长如坐针毡。据说这是引入了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考评模式,既考观察力、记忆力,又考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世界500强录用高级员工也不过如此!”
“小升初”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小升初”都是需要统一考试的,有明确的分数线,各个学校就凭此录取不同的生源。这显然是一场“明争”。这场竞争虽然也很残酷,但却相对简单公平。事情的根本性转变是在取消小升初“统一升学考试”,实行“免试就近、电脑派位”的生源分配方式之后。
可以说,“免试就近、电脑派位”的方式符合我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要求,是一个减轻小学生负担、还孩子健康快乐童年的好方法,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与方法出台的初衷南辕北辙。事实上,电脑派位从出台那天起就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电脑派位看似公平,其实需要两个难以实现的前提:—是各初中学校不存在差异,二是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没有差别。然而,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今天,这样两个前提怎么可能实现呢?
可以说,在取消小升初升学考试后的这些年中,小学生们的负担并未因此而减轻,却反而陷入了音乐、奥数、英语等一个个考证的漩涡中。
今年6月,某小学进行入学测试,既考孩子,又考家长。据悉,6000余人报名参考,小学本部仅招240人,录取比例达1∶25,堪称“最热门小学”。
考家长的目的何在?报道中的这一做法令人深思,小学生入学,家长要先参加考试,真是大胆创新之举,看起来似乎考得有理:学生要想成才,家长也需要与学校积极合作,要想顺利地合作就得有相应的素质,要想知道你的素质如何就要通过考试……
问题是,家长成绩差的学生是不是就应该拒之于校门之外呢?家长成绩差,就一定意味着他们的孩子肯定教不成才吗?这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观念的延续吗?
小学好歹还能帮孩子“考”进去,而想让孩子念公立幼儿园,家长在有足够的钱的情况下,还得有相当的运气。
近年来,学龄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上甚至流行起这样一句话:“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入园难,成为家长心头难解的心结。2010年,“金猪宝宝”上幼儿园之难轰动了全国。而今年,“奥运宝宝”入园难问题,又一次把大家的目光吸引到了这最基础的教育上。
目前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问题。优质幼教资源成了权力部门的福利,同时“黑幼儿园”也大量涌现,让幼儿父母更加恐慌。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今的教育,虽然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却显然离人们的期望太远。每年夏天,只要有孩子参加以上其中之一的考试,全家人几乎都不能安生。
在这个高温的季节,我们饱受暑热天气炙烤的身心不妨冷静下来,作一个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该如何走好?
不可避免地,在这个夏天,与“高考”“中考”“就业”这几个词沾边的家庭都被置于天气和现状的双重炙烤之下,焦虑成了他们情绪的主色调。
7月,毕业的大学生离校。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犹如开闸泄洪般涌入社会。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就业。如果说20年前的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前程似锦的未来,那么今天的大学生已失去了头上的光环,只有放低身段去适应即将生存扎根的社会。
6月,高考加中考。在孩子重要的人生关口,每个家庭都不敢掉以轻心。在高校教育资源大膨胀的今天,高考升学压力已相对得到缓减;然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景却并没有因此消失,只不过拼杀的阵地已前移至了初升高、小升初,甚至幼儿园升小学。
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预计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2.3%,即超过675万人。又有数据显示,2011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60万。以大学为节点,一进一出,这两股庞大的人潮在中华大地上交汇,成为这个夏天最牵动人心的一幅社会图景。
毕业,失业
“我是个工科女生,今年刚大学毕业。英语刚过4级,计算机也就2级。没有特别的本事,成绩也不是最好。不知道我能找什么工作,很迷茫。我想从事人事的工作,可是人事不肯招我这种工科生。本专业的工作也是可以做的,但是同样没有人要。招聘会去了不少,可是大多数都要求经验,尤其是我的专业,要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别人都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高不成低不就,但是我自认为要求不高,只是不希望做销售或者文职,其他什么工作都愿意尝试并且努力去做。对于工资我也没太多的要求,只要不比低保低就可以了。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找的工作有发展前途,最起码三五年以后月薪能达到3000元以上,保证我的正常生活。可是根本没公司肯要我,简历投出去和投井里一样,连个水花都不见。求有经验的前辈指点。”每年此时,类此这样的找工作求助帖在贴吧和各大论坛随处可见。
这个从前应是假期的夏天,大学毕业生们却在为自己的前程各自奔忙。
考上研究生的,忙于打工赚学费;未考研或再考的,聚在一个闷热的大教室里上考研课,为来年考试做准备。
一部分幸运儿,刚毕业就找到了工作,正小心翼翼地适应自己的职场环境。
最艰辛的一群毕业生,就是没找到工作的。他们大部分自身不具备明显优势,家里没有门路,加上刚毕业从天之骄子跌落为无业游民的失落和对“社会”这个词的陌生与恐惧,找工作往往不顺利。
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常常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说,不能成功应聘自己想做的工作。往往是学理工科的去做了文案、学语言的去做了会计、学IT的去做了HR(人力资源管理)、学法律学医的去做了销售……专业不对口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专业对口这个词才真叫“伤不起”,因为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专业并不是你想对口,就能对得上的。
后高考时代
大学生就业难。而那些刚刚结束高考的孩子,正在憧憬向往着美好的大学生活。
“高考结束了,马上又将会有这么一群孩子,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去聚餐,通宵上网,旅行,KTV,闲逛,狂欢……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殊不知,你们离开的,就是天堂。”微博上某位网友的话听起来颇有些酸楚。
也有网友说:“高考后,我没了目标,没了动力,甚至没了自己。怎么找回自己?”卸下了镣铐,迎来的却是“不能承受之轻”。6月到9月,近3个月时间很可能成为很多高考学生的“真空期”。
每年和高考形影不离的可谓是“考后综合症”了,它就像是一个顽疾,在一届又一届的考生身上发生。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每年高考结束后到成绩公布前的这段时间,不少考生因为压力过大或者过于放松而“崩溃”,出现抑郁、自闭、肠胃不适等症状。
同时,与“考后综合症”相对应的就是“考后减压游”。高考对于考生来说,无疑是精神及体力消耗最大的一个关卡,因此高考后的“减压”旅游已经成为考生普遍寻求身体及精神放松的一种方式。家长们多认为,为了高考,孩子学习很辛苦,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奖励孩子外出旅游一次。除了与家长同去外,同学结伴出游的也不少。暑期的海滨成为学生们减压的好去处。旅行社也大打高考牌——有的旅行社在北京、华东等区域路线中安排了参观名校的内容,有的旅行社推出了价格优惠的“学生体验团”,有的旅行社则提出“慰劳高考生”的口号,高考学生可凭准考证享受优惠等。
高考之际,善于把握商机的商家们也把目光投向了高考这块“唐僧肉”:诸多健脑、营养补药吹得神乎其神;各类《考试宝典》充斥书店、报摊,叫人眼花缭乱;各大网站推出专家、学者咨询答疑、“高考状元”聊天对话,把人搞得神魂颠倒。一时间掀起了发“高考财”的热潮,各种宣传热闹非凡,把“高考经济”炒得红红火火。
而分数公布后,一些重点中学门前就会摆起长长的摊位,很多高三毕业生开始出售笔记,高考状元和状元班学生的笔记尤为好卖,有的学生10多天能卖出上万元。购买者以家长居多。
考上理想学校的同学,轻轻松松地享受这个悠闲的夏天;而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却在做着艰难的抉择:是勉强上一个自己不太满意的学校,还是选择复读? 学生承受压力的同时,他们父母的日子也不好过。涉及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很多家长都不得不抹下脸面,想尽办法寻找门路为孩子谋一个好的前程。
纠结的升学考试,从幼儿园开始
高考相对而言比较公平,不会涉及到那富有中国特色的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初升高、小升初乃至上小学、幼儿园,却更让家长操碎了心。
中考的性质与高考类似,虽然不是全国统考,但至少是每个市组织统考。
这个夏天,中考生的家长们来回奔走。到处走关系、找门路,只为让孩子上个好一点的高中,能让孩子起步比别人高,起码,不低于别人。
而早在中考考试正进行的时候,家长们已经在讨论去重点高中附近租个房子,为给孩子当陪读做准备。为此,重点中学周围小区的房租,一路飙升。而这种情况,年年如是。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读好的初中才有可能考上好高中,读好高中才能进入名牌大学,这已经成为一个连锁反应。
在全国各地,每年五六月份都会上演一场“小升初”大战。
几年前,一位陪儿子参加北京一所示范初中面试的家长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偌大的教室里,12名学生一字排开,身前是12名考官挑剔的目光,身后是24名家长如坐针毡。据说这是引入了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考评模式,既考观察力、记忆力,又考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世界500强录用高级员工也不过如此!”
“小升初”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小升初”都是需要统一考试的,有明确的分数线,各个学校就凭此录取不同的生源。这显然是一场“明争”。这场竞争虽然也很残酷,但却相对简单公平。事情的根本性转变是在取消小升初“统一升学考试”,实行“免试就近、电脑派位”的生源分配方式之后。
可以说,“免试就近、电脑派位”的方式符合我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要求,是一个减轻小学生负担、还孩子健康快乐童年的好方法,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与方法出台的初衷南辕北辙。事实上,电脑派位从出台那天起就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电脑派位看似公平,其实需要两个难以实现的前提:—是各初中学校不存在差异,二是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没有差别。然而,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今天,这样两个前提怎么可能实现呢?
可以说,在取消小升初升学考试后的这些年中,小学生们的负担并未因此而减轻,却反而陷入了音乐、奥数、英语等一个个考证的漩涡中。
今年6月,某小学进行入学测试,既考孩子,又考家长。据悉,6000余人报名参考,小学本部仅招240人,录取比例达1∶25,堪称“最热门小学”。
考家长的目的何在?报道中的这一做法令人深思,小学生入学,家长要先参加考试,真是大胆创新之举,看起来似乎考得有理:学生要想成才,家长也需要与学校积极合作,要想顺利地合作就得有相应的素质,要想知道你的素质如何就要通过考试……
问题是,家长成绩差的学生是不是就应该拒之于校门之外呢?家长成绩差,就一定意味着他们的孩子肯定教不成才吗?这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观念的延续吗?
小学好歹还能帮孩子“考”进去,而想让孩子念公立幼儿园,家长在有足够的钱的情况下,还得有相当的运气。
近年来,学龄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上甚至流行起这样一句话:“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入园难,成为家长心头难解的心结。2010年,“金猪宝宝”上幼儿园之难轰动了全国。而今年,“奥运宝宝”入园难问题,又一次把大家的目光吸引到了这最基础的教育上。
目前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问题。优质幼教资源成了权力部门的福利,同时“黑幼儿园”也大量涌现,让幼儿父母更加恐慌。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今的教育,虽然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却显然离人们的期望太远。每年夏天,只要有孩子参加以上其中之一的考试,全家人几乎都不能安生。
在这个高温的季节,我们饱受暑热天气炙烤的身心不妨冷静下来,作一个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该如何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