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相关研究表明,盆底功能障碍问题的出现与分娩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文章主要是对盆底功能障碍的成因,不同分娩方式对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分娩方式;盆底功能障碍;影响
现今妇科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妇女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而言极为不利。
1.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成因
骨盆底的主要组成为肌肉及筋膜,将整个骨盆出口完全封闭,被尿道、阴道、直肠穿过,如同吊床一般是的妇女盆腔气管得以稳固,始终处于一个正常位置中,能够维持排尿、排便等多种必要的生理功能。PFD的形成发展主要是由于病患盆腔的支持结构出现缺陷、退化、损伤、功能障碍等问题[1-2]。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的表现为盆腔器官脱落、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生殖道损伤等。现今在全世界范围内,PFD的发病率极高,其发病率已达到了30.9%,且发病率将会随着年龄而不断增加。依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年龄、分娩、妊娠次数、高血压、饮酒、便秘等均属于压力性尿失禁形成的危险因素。而美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也表明,阴道分娩是PFD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分娩、多次妊娠已被认为是引发PFD的独立性因素[3-4]。在妊娠时,随着其月份的增加,妇女的子宫体积、重量均会有所增加,对于产妇筋膜、肌肉都会形成一定的牵拉性作用,最终引起慢性组织损伤问题,对产妇的盆底神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伤,降低其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肛提肌是确保妇女盆底结构稳固性的主要肌肉,其形态学的变化及解剖学上肌肉断裂将会造成盆底松弛问题,是引发PFD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妇女孕中晚期PFD疾病的发生率极高。在产妇分娩时,由于胎儿的胎头正在不断下降,产妇产道被动扩张,如果胎儿的胎头围过大,或是第二产程的时间较长,则会使得产妇的盆底组织进一步延展。一旦此延展度超过了盆底组织的极限,那么则会致使其盆底肌纤维、神经组织出现缺血、断裂的状况,引发肌肉萎缩、坏死等会状况。因此分娩、妊娠均会进一步增加妇女PFD的患病率,分娩方式的不同对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可能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不同分娩方式对于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
产妇分娩方式分为两种,即阴道顺产及剖宫产。关于分娩方式不同给予早期PFD的影响,相关文献的观点较为多样不同,有学者认为,分娩方式的不同对早期PFD产生的影响相互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又有学者认为阴道顺产PFD的发生率要高于剖宫产病患,且存在差异极为明显,(P<0.05);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分娩方式的不同对于初产妇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但是剖宫产能够有效降低盆腔器官脱落(POP)的发生率,能够有效促进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
有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分娩方式的不同会对PFD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阴道顺产产妇PFD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李霞[5]曾对167例选择阴道顺产及剖宫产分娩的两组产妇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其研究中,剖宫产组及阴道顺产组产妇的例数分别为65例及102例。在研究中发现,102例顺产组产妇中,出现器官脱落、压力性尿失禁的概率分别为46.07%(47/102)及9.8%(10/102)。而剖宫产组产妇的器官脱落及尿失禁概率为12.30%(8/65)及3.07(2/65)。顺产组的PFD发生率明显较高,且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极为明显,(P<0.05)。赵永新[6]曾对31例剖宫产产妇及89例阴道顺产产妇的盆底功能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对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最终的结果表明,顺产组肌力不超过3分的概率为79.77%(71/89),而肌力不小于4分的概率为20.23%(18/89),此组产妇的平均肌力评分为3.42±1.29分。而在剖宫产产妇中,肌力不超过3分的概率为48.39%(15/31),肌力不小于4分的概率为51.61%(16/31),平均肌力为4.21±1.32分,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赵永新认为,两种分娩方式均会对产妇的盆底肌力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其功能将会受损,PFD发生率较高。但是与剖宫产产妇相比,阴道顺产的盆底功能更差,PDF发生率较高。毛金利[7-9]等人曾对150例阴道顺产及剖宫产产妇进行研究,对其盆底障碍发生状况及发生率进行了对比观察。最终结果表明,顺产组产妇的POP、SUI及肌力受损率明显比剖宫产产妇要高,其存在差异极为明显,(P<0.05)。这些研究学者均认为,无论是何种分娩方式,对于产妇的盆底功能均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将会有所下降。而这种影响度在顺产分娩产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10-12]。但是并不代表PFD的形成发展在产后是不可逆的,产妇在选择阴道顺产分娩时,相关手术医师、护理人员应注意其产程,加强对其盆底处的保护及产后的盆底功能恢复训练,尽可能的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只要包括盆底功能训练、生活干预、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仿生物治疗等。产妇在运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进行治疗后,其盆底肌力能够得到明显提升,与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式相比,能够对产后SUI起到极佳的防治性作用。2009年以来,卫生部妇社司曾在去昂开展了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活动,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的仿生物治疗方式在其中作为优秀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且获取到了极佳的临床效果。通过采用多种非手术治疗方式能够帮助全面有效且全面的降低PDF发生率或是对产妇的发病年龄予以延长化处理。
除却前文所说认为阴道顺产PDF发生率更高的研究之外,还有学者在研究中持有不同意见。董晖[13-14]曾对95例阴道顺产及55例剖宫产产妇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其POP的发生率及盆底肌力受损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最终的结果表明,顺产组及剖宫产组产妇的深层肌力受损概率分别为37.8%及30.9%,而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5.6%及32.7%,其存在差异不明显,(P>0.05)。而从PDP影响方面看,顺产组及剖宫产组的阴道前壁脱垂概率分别为95.38%及66.15%;后壁脱垂发生76.92%及26.15%;子宫脱垂38.46%及14.04%,(P<0.05)。林丽莎等学者曾对145例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初产妇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研究结果表明,顺产组及剖宫产组病患的SUI发生率分别为25.6%及18.6%;而深层肌力受损率分别为37.8%及30.9%,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而POP的发生率是顺产组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这些学者认为,与阴道顺产分娩方式相比,剖宫产的选择能够使得产妇阴道、子宫脱落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但是对于SUI的发生而言,分娩方式的不同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盆底肌力受损与分娩方式及相关的产科因素之间并无关联,主要是受到妊娠中重力、激素的影响[15-17]。因此,此类学者在自身的研究中认为,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还是应依照病患自身的需求来确定[18-20]。不过应注意的是,无论病患采取何种手术方式,相关手术医师均需以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 3.结语
通过本次综述研究发现,对分娩方式的不同对于PFD的影响在现今的研究中存在着较多的观点,此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相关学者样本收集的具体状况有关。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是采用何种分娩方式,均会对产妇的盆底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发PFD。因此在分娩中,相关医师、护理人员需在充分考虑产妇自身需求的基础上,科学且严谨的实施手术,尽可能的对产妇盆底功能予以保障,避免对其盆底功能造成较大伤害。与此同时,还需着重注意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尽可能的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美芳,赵仁峰,林海燕等.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广西医学,2014,(11):1670-1672.
[2]王玲.不同分娩方式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关系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1):88-90.
[3]吴月莲,林海燕(综述),赵仁峰(审校)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9):920-924.
[4]林淑恒.床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影响的临床观察[J].内科,2014,9(4):424-426.
[5]李霞.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0):109-110.
[6]赵永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11-2212.
[7]毛金利,谷秀艳.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3):1131.
[8]李雯馨.300例缓解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维持治疗认知和需求调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3):410-411.
[9]张艳,易念华,吴兰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3):351-355.
[10]赵云.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及预防康复治疗方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2):1012-1014.
[11]刘瑞芳.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骨盆底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7):146.
[12]周蕾,李红宇,曹彦彦等.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阶段剖宫产对盆底影响的超声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4):578-584.
[13]P Shahri,M Soleimani,M Sepandi等.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 of Delivery and Dysmenorrheal in 15-49 Year Old Women in Ahvaz[J].Journal of Shahid Sadoughi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2013,21(2):102.
[14]董晖.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观察[J].临床医学,2013,33(9):94-95.
[15]刘颖琳,周艳红,丁红等.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5):777-781.
[16]WeinAJ.Re:biofeedback for the treatmengt of female pelvie floor muscle dys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Urol,2013,190(01):194.
[17]岳嵩,吴青青,王小榕等.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对自然分娩后产妇盆底功能异常的评价[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11(8):28-33.
[18]冯艳霞,王艳华,李雪凤等.妊娠和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4,(6):655-657.
[19]张艳,易念华,吴兰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3):351-355.
[20]瞿秀芳,钟慧敏,卢玉华等.产后盆底功能筛查对促进盆底康复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181-181.
[21]赵芳,王建六,杨欣等.Prolift 盆底重建术与传统手术盆底功能恢复的对比研究[J].疑难病杂志,2014,(2):164-168.
关键词:分娩方式;盆底功能障碍;影响
现今妇科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妇女的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而言极为不利。
1.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成因
骨盆底的主要组成为肌肉及筋膜,将整个骨盆出口完全封闭,被尿道、阴道、直肠穿过,如同吊床一般是的妇女盆腔气管得以稳固,始终处于一个正常位置中,能够维持排尿、排便等多种必要的生理功能。PFD的形成发展主要是由于病患盆腔的支持结构出现缺陷、退化、损伤、功能障碍等问题[1-2]。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的表现为盆腔器官脱落、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生殖道损伤等。现今在全世界范围内,PFD的发病率极高,其发病率已达到了30.9%,且发病率将会随着年龄而不断增加。依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年龄、分娩、妊娠次数、高血压、饮酒、便秘等均属于压力性尿失禁形成的危险因素。而美国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也表明,阴道分娩是PFD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分娩、多次妊娠已被认为是引发PFD的独立性因素[3-4]。在妊娠时,随着其月份的增加,妇女的子宫体积、重量均会有所增加,对于产妇筋膜、肌肉都会形成一定的牵拉性作用,最终引起慢性组织损伤问题,对产妇的盆底神经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伤,降低其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肛提肌是确保妇女盆底结构稳固性的主要肌肉,其形态学的变化及解剖学上肌肉断裂将会造成盆底松弛问题,是引发PFD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妇女孕中晚期PFD疾病的发生率极高。在产妇分娩时,由于胎儿的胎头正在不断下降,产妇产道被动扩张,如果胎儿的胎头围过大,或是第二产程的时间较长,则会使得产妇的盆底组织进一步延展。一旦此延展度超过了盆底组织的极限,那么则会致使其盆底肌纤维、神经组织出现缺血、断裂的状况,引发肌肉萎缩、坏死等会状况。因此分娩、妊娠均会进一步增加妇女PFD的患病率,分娩方式的不同对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可能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不同分娩方式对于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
产妇分娩方式分为两种,即阴道顺产及剖宫产。关于分娩方式不同给予早期PFD的影响,相关文献的观点较为多样不同,有学者认为,分娩方式的不同对早期PFD产生的影响相互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又有学者认为阴道顺产PFD的发生率要高于剖宫产病患,且存在差异极为明显,(P<0.05);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分娩方式的不同对于初产妇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但是剖宫产能够有效降低盆腔器官脱落(POP)的发生率,能够有效促进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
有相关研究学者认为,分娩方式的不同会对PFD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阴道顺产产妇PFD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李霞[5]曾对167例选择阴道顺产及剖宫产分娩的两组产妇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其研究中,剖宫产组及阴道顺产组产妇的例数分别为65例及102例。在研究中发现,102例顺产组产妇中,出现器官脱落、压力性尿失禁的概率分别为46.07%(47/102)及9.8%(10/102)。而剖宫产组产妇的器官脱落及尿失禁概率为12.30%(8/65)及3.07(2/65)。顺产组的PFD发生率明显较高,且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极为明显,(P<0.05)。赵永新[6]曾对31例剖宫产产妇及89例阴道顺产产妇的盆底功能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采用Oxford骨盆底肌力强度评分法对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进行了对比研究。最终的结果表明,顺产组肌力不超过3分的概率为79.77%(71/89),而肌力不小于4分的概率为20.23%(18/89),此组产妇的平均肌力评分为3.42±1.29分。而在剖宫产产妇中,肌力不超过3分的概率为48.39%(15/31),肌力不小于4分的概率为51.61%(16/31),平均肌力为4.21±1.32分,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赵永新认为,两种分娩方式均会对产妇的盆底肌力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其功能将会受损,PFD发生率较高。但是与剖宫产产妇相比,阴道顺产的盆底功能更差,PDF发生率较高。毛金利[7-9]等人曾对150例阴道顺产及剖宫产产妇进行研究,对其盆底障碍发生状况及发生率进行了对比观察。最终结果表明,顺产组产妇的POP、SUI及肌力受损率明显比剖宫产产妇要高,其存在差异极为明显,(P<0.05)。这些研究学者均认为,无论是何种分娩方式,对于产妇的盆底功能均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将会有所下降。而这种影响度在顺产分娩产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10-12]。但是并不代表PFD的形成发展在产后是不可逆的,产妇在选择阴道顺产分娩时,相关手术医师、护理人员应注意其产程,加强对其盆底处的保护及产后的盆底功能恢复训练,尽可能的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只要包括盆底功能训练、生活干预、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仿生物治疗等。产妇在运用盆底肌肉康复器进行治疗后,其盆底肌力能够得到明显提升,与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式相比,能够对产后SUI起到极佳的防治性作用。2009年以来,卫生部妇社司曾在去昂开展了盆底功能障碍防治活动,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的仿生物治疗方式在其中作为优秀的非手术治疗方式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且获取到了极佳的临床效果。通过采用多种非手术治疗方式能够帮助全面有效且全面的降低PDF发生率或是对产妇的发病年龄予以延长化处理。
除却前文所说认为阴道顺产PDF发生率更高的研究之外,还有学者在研究中持有不同意见。董晖[13-14]曾对95例阴道顺产及55例剖宫产产妇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其POP的发生率及盆底肌力受损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最终的结果表明,顺产组及剖宫产组产妇的深层肌力受损概率分别为37.8%及30.9%,而SUI的发生率分别为25.6%及32.7%,其存在差异不明显,(P>0.05)。而从PDP影响方面看,顺产组及剖宫产组的阴道前壁脱垂概率分别为95.38%及66.15%;后壁脱垂发生76.92%及26.15%;子宫脱垂38.46%及14.04%,(P<0.05)。林丽莎等学者曾对145例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初产妇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研究结果表明,顺产组及剖宫产组病患的SUI发生率分别为25.6%及18.6%;而深层肌力受损率分别为37.8%及30.9%,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而POP的发生率是顺产组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这些学者认为,与阴道顺产分娩方式相比,剖宫产的选择能够使得产妇阴道、子宫脱落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但是对于SUI的发生而言,分娩方式的不同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盆底肌力受损与分娩方式及相关的产科因素之间并无关联,主要是受到妊娠中重力、激素的影响[15-17]。因此,此类学者在自身的研究中认为,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还是应依照病患自身的需求来确定[18-20]。不过应注意的是,无论病患采取何种手术方式,相关手术医师均需以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 3.结语
通过本次综述研究发现,对分娩方式的不同对于PFD的影响在现今的研究中存在着较多的观点,此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相关学者样本收集的具体状况有关。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是采用何种分娩方式,均会对产妇的盆底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发PFD。因此在分娩中,相关医师、护理人员需在充分考虑产妇自身需求的基础上,科学且严谨的实施手术,尽可能的对产妇盆底功能予以保障,避免对其盆底功能造成较大伤害。与此同时,还需着重注意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训练,尽可能的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美芳,赵仁峰,林海燕等.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广西医学,2014,(11):1670-1672.
[2]王玲.不同分娩方式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关系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1):88-90.
[3]吴月莲,林海燕(综述),赵仁峰(审校)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9):920-924.
[4]林淑恒.床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影响的临床观察[J].内科,2014,9(4):424-426.
[5]李霞.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0):109-110.
[6]赵永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11-2212.
[7]毛金利,谷秀艳.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3):1131.
[8]李雯馨.300例缓解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维持治疗认知和需求调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3):410-411.
[9]张艳,易念华,吴兰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3):351-355.
[10]赵云.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及预防康复治疗方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2):1012-1014.
[11]刘瑞芳.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骨盆底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7):146.
[12]周蕾,李红宇,曹彦彦等.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阶段剖宫产对盆底影响的超声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4):578-584.
[13]P Shahri,M Soleimani,M Sepandi等.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 of Delivery and Dysmenorrheal in 15-49 Year Old Women in Ahvaz[J].Journal of Shahid Sadoughi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2013,21(2):102.
[14]董晖.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观察[J].临床医学,2013,33(9):94-95.
[15]刘颖琳,周艳红,丁红等.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5):777-781.
[16]WeinAJ.Re:biofeedback for the treatmengt of female pelvie floor muscle dys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Urol,2013,190(01):194.
[17]岳嵩,吴青青,王小榕等.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对自然分娩后产妇盆底功能异常的评价[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11(8):28-33.
[18]冯艳霞,王艳华,李雪凤等.妊娠和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4,(6):655-657.
[19]张艳,易念华,吴兰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3):351-355.
[20]瞿秀芳,钟慧敏,卢玉华等.产后盆底功能筛查对促进盆底康复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181-181.
[21]赵芳,王建六,杨欣等.Prolift 盆底重建术与传统手术盆底功能恢复的对比研究[J].疑难病杂志,2014,(2):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