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风光无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ji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加大了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许多地区的中考、高考试卷中也出现了名著阅读的题型,这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往往会给学生“开列书单”、“推荐书目”,明确阅读任务。然而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不少学校的名著阅读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名著阅读题,学生只能是背背名著导读,做做各种练习题。
  笔者在接手高一语文课时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读名著很少,甚至有同学没完整地读过一本。因此,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吸取名著的精髓,营造师生共读的书香氛围势在必行。
  首先,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品读名著,充实自我。想为学生打开一扇门, 教师必须自己走进这扇门。一个语文教师不博览古今名著,见识就会浅陋,语言就会枯燥,教学中也就不能旁征博引。因此,笔者把阅读文学名著作为真正该备的一课,和学生一起读名著,认真做好名著名言的摘抄,写好读书心得,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读名著。
  其次,多方诱导,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
  有的课文是名著的节选,可以把它们作为引子,诱导学生进入名著神圣的殿堂。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和《阿Q正传(节选)》,它们都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文笔深受学生喜爱。通过组织朗读比赛、编演课本剧等形式深入展现其魅力,学生会积极地找原著来读,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利用媒体讲解名著渐成时尚。如中央台10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就为“引”读名著提供了契机:当易中天品“三国”时,学生们会饶有兴趣地读《三国演义》,当刘心武讲《红楼梦》时,班级会掀起“红楼热”……学生会在乐此不疲的阅读中慢慢受益。
  通过观看影视,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提升阅读名著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祝福》等名篇后,有意识地让学生观看根据这些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从思想上汲取了营养,引发了阅读兴趣,更加关注名著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为名著阅读作了良好的铺垫。
  组织读书兴趣小组,深入学生中去,关注学生的阅读。读学生喜爱的书的扉页,看书的重点章节,询问读书的感觉,说一些赞赏的话,让学生及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阅读情况的关注,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朗诵、演讲、辩论赛、读书征文、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在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要进行必要的表彰。举办活动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第三,开设名著阅读课。阅读名著,离不开学生的课下阅读,但只靠课余时间,缺少课内的带动,会出现散漫低效的阅读状态。名著阅读课是为推动名著阅读,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而出现的新课型。这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设置很灵活:可每定期抽出一两节语文课;也可安排在每周的班会活动时间;还可利用学生充裕的自习课。内容也多样:学生自主阅读,赏析精品,展开交流;教师进行名著导读,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
  第四,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如果教师课堂上讲的课文,考试时出的阅读题,都与名著无关,学生必然会觉得花那么多时间阅读名著似乎得不偿失;急功近利者更会以此为理由,视学生读名著为“不务正业”,认为抓名著阅读是“白费时间”。教科书中所选的多是经典美文,其主题、构思、语言、写法与新大纲推荐书目中的文学名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和名著的理解。同时,笔者还精选文学名著中的片段,设计好问题,将其引入试卷,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取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这样一来,课内的教材学习与课外的名著阅读就有机地联成了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课文的乐趣、阅读名著的妙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阅读经典名著中,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文学名著的阅读,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丰富了学生阅读的形式与内容,改善了学习方式,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有效地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已经形成较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初步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语文成绩也突飞猛进,一些学生还在参加各级阅读竞赛、作文比赛中获奖。今后,我将不断实践,用阅读照亮学生的生活,用经典铸就学生美好的未来。让他们在书香浸润中,取得素质培养和升学考试的双赢。
  
  衡思军,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往往令我们感到尴尬的是,教师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却是有气无力地应和,甚至昏昏欲睡以至鸦雀无声。于是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没有教头,连语文都不愿学。于是学生抱怨:语文课真没有听头,老师讲的还没我自己看来的精彩。可见语文教学不能是枯燥的说教,或支离破碎的解析,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地备课,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关键就在于课堂问题的设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凡事乐于去干,才会用心干,自觉干。作文也一样,关键在于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一个人,在读书中就会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书读多了人的审美情趣、艺术欣赏力、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既说明读书对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更印证了读书对人的表情达意的欲望有促
杜甫,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但杜诗很难评,优秀的杜诗评论也不多,因为很少有人能达到杜甫的境界、感受杜诗的意境。有位评论家说,人未到四十岁不易喜欢杜诗,杜甫的诗多为颠沛流离之作,没有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很难欣赏杜诗,也无法感受诗人的痛苦与艰难;没有杜甫高尚的人格,无法理解杜甫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通过教师正确的“教”与“导”。只有符合学生主观愿望的东西,学生才乐于接受。“情趣教学”从“情理”上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要求,它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通过教师的“情趣”刺激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没有各种心理压力的氛围中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一、关爱学生,以情
随着《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正式启动实施,身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最关心的是新课改下我们该如何教学?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听了新高一两位老师的语文课,有了一点感受和思考,想说出来请同行老师们共同探讨和指教。  在我听的两节语文课中,一篇是梁实秋先生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授课的是一位刚刚硕士毕业走上讲坛的年轻女教师。上课伊始,老师先对作者及梁任公(即梁启超)作了简单的介绍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陶渊明41岁时,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可以说,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开创了文人诗歌创造的新领域——田园诗。  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虽已进入诗歌当中,如曹操的《观沧海》,西晋的金谷宴集、兰亭修禊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德育。当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更是提倡全员德育的新理念。加强道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说真的,我一直渴望给自己挖一口井,在这口井中,可以静静地抬起求知若渴的头颅,用智慧去探求智慧。  十多年过去了,我终于给自己挖成了一口井。这口井就是辟在离地面十公尺高、近八平方米的阳台,除了两面井壁是透明的玻璃以外,两面都是高至屋顶的书橱。在我的井里,充斥着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智慧的摘要,发散着人类所能积累起来的一切睿智的启迪。在井里,我悠悠地呷一口香茗,摇一摇蒲扇,仰望着天花板,呼吸着书香,任思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引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形成“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灰色作文。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著名作家巴金也讲过:“必须有话要说,有情
所谓“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是指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它是以“个性化阅读”为基础的。这种阅读不是盲目照搬前人的结论,不是一味接受,而是通过自己对文本深入钻研和思考,以个人原有的知识底蕴和情感体验为前提,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理解与表达,具有个人独特的体验,是学生个性的展现,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