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宜:愿做中国麻风病孩子的守护神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l98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名台湾籍女士,在一次对四川等地的麻风村采访时,与麻风村的民众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规划。她倾心专注投身于麻风村儿童教育,募款兴建学校教室与卫生设施,为当地麻风病人的下一代争取了受教育、过正常人生活的机会。她就是张平宜。2012年2月3日,张平宜荣获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台湾同胞。2014年,她撰写的《台湾娘子上凉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蜀地凉山,张平宜用十年坚守,感动着世界。2015年6月,张平宜率领台湾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一行40人,再次登上凉山这块土地,奉献爱心。
  A:一次普通的采访,让她与麻风村孩子们
  的命运连在一起
  张平宜,1959年5月8日出生于台湾云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毕业,曾经担任《中国时报》记者。1999年夏天,她已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张平宜生活优裕,工作稳定,家中有一栋4层楼的依山别墅,并配备佣人,开跑车,爱时髦,生活无忧。像一些同龄女性一样,随着儿子的降生,她打算辞职当专职家庭主妇。在辞职前,她安排了最后一次采访任务——跟着国际救援组织到四川一带的麻风村考察。
  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这里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
  1999年,张平宜因为采访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麻风村。她打算做完最后一个麻风病的专题就辞职回家,专心相夫教子,不再外出考察。
  第一次进入麻风康复村看到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这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与世隔绝,仍停滞在无水无电、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无家可归的老残病人遭疾病侵袭,有人缺手断脚,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走过的地方都是血痕。那里的孩子,他们没有一个穿着像样的衣服,很多人光着身子,身上脏得只能看到两颗眼珠子。他们是麻风病人的子女。没办法读书,个别人只好隐瞒身份到外地去上学。这里惟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学校的招牌,是小偷惟一看得上的财产,早已被盗。学校里的70多个学生,只能站着听课。
  村庄里到处都是游荡的孩子,他们没有父辈那可怕的疫病,眼神里流露出野性的天真。外部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村里很少有人知道,村民只能感觉到,自己是令人害怕又讨厌的人。就连这儿的老师去县城开会,都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同桌吃饭。
  如果连这所学校都垮了,这些生长在麻风病阴影下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希望呢?从此,张平宜开始在海峡对岸为这个令人恐惧的村庄呐喊。
  看到那些穷山恶水中间,几被放逐而无奈集聚在一起的“麻风村”,张平宜十分震撼,最让她心痛的是那些麻风病人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健康的,但几乎都不能正常入学,甚至连户口都没有。孩子们那清澈而又无知的眼光,让她心碎。
  对于张平宜来说,那就是“我的孩子”。她喜欢和孩子们亲近,只是,只要稍微接近,就会被跳蚤咬得混身是包。如今腿上布满了跳蚤留下的伤痕,甚至夏天也不敢穿上裙子。
  大营盘村距离四川省越西县城并不遥远,从县城往北,沿着盘山公路行驶,再转入乡间小路,经过半个多小时让人头晕眼花的颠簸,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出现在面前并且一直延伸到山上。从前这里是一条田埂间的小路,2000年,张平宜出资10万元修了这条门面路。
  2001年,当听说惟一一个麻风村小学已经坚持了12年的民办老师王文福,因为日子太过艰难而打算去卖水果,张平宜极力挽留。之前惟一的民办老师王文福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所以大营盘小学没走出一个正规的小学毕业生。比如依伙克古,只有5岁,是学校里个头最小的孩子,也是最认真的旁听生。他喜欢上学,因为在这里能见到爸爸依伙布都,这个22岁的年轻人,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
  像依伙爸爸这样的“超龄小学生”在校园里并不鲜见。甚至在2005年之前,这所已经成立了十几年的小学,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毕业生。
  大营盘小学周边没有水源,几年前,当地政府在这一带山区修建了引水工程。不过,大营盘是这条水线的最后一站,一部分水管暴露在地面。常常因为损坏,给学校带来停水灾难。
  有时停水要长达一个星期,学校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汽油桶,这个此前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女人,就坐着小马车去邻近的村落运水。
  台湾义工郑玉婷也曾经历过那样的“抢水大作战”,她还记得自己当时的绝望,在那样的山坳坳里面,我们连去哪里买一个水罐都不知道,又能做些什么呢?
  B:她一边教书育人,
  一边还操心着孩子们的吃穿婚恋
  从洗脸、刷牙、洗澡开始,她慢慢教会那些孩子如何保持个人卫生。小学毕业后,孩子们必须每天走路3个半小时去县里读中学。因为县里对麻风病人子女的偏见还没有消除,他们的住校请求不能被批准。张平宜心里很清楚,如果麻风村子女的救援教育不开始,他们将永远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一辈子都无法走出被人歧视的麻风村。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中国有800多个麻风村,之所以选择在大营盘这个地方奋斗,张平宜说,是想在这里做一个样板,为后来者闯出一条路来。她形容自己这一辈子的感情跟大营盘是割不下的,为了让孩子理解自己,张平宜曾带两个儿子去麻风村,她认为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小儿子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去那里,背了一袋恐龙玩具,教麻风村的孩子认识各种恐龙。现在两个儿子每年都会去做义工,她希望儿子能从中学会关爱社会,在爱自己的同时也懂得爱别人。
  随后,她辞去了上百万年薪的工作,四处奔波,将筹到的捐款全部用于校舍的重建工作。张平宜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争取资助者,终于在大营盘建立起了新的学校,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她把自己封闭在麻风村里,在自己的学校里,带着孩子成长,孩子们没吃、没穿,她们就自己去找。在那些麻风村的孩子看来,张平宜就像妈妈一样。她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与脾气秉性。在大营盘的时间里,只要发现一个孩子消失,她就会跑到对方家里,让那些孩子回来读书。没水,没电,被跳蚤咬。好多人看到她书封面的照片,都说她过度的操劳的脸上已浮现了沧桑感。   经过努力,张平宜在四川越西县大营盘村,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完善正规的学校,随着张平宜和很多义工的到来,大营盘小学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小学毕业生。
  为了募集资金,张平宜在台湾成立了“希望之翼协会”,不定期向社会募捐。
  她带着这样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善款,回到大营盘,当上了新教学楼的“监工”。2002年,一栋白色的3栋三层教学楼坐落在半山腰处,是村中最醒目的建筑。 张平宜承诺的崭新的教室在大营盘落地生根。如今,因为大营盘小学,已经有了100多个毕业生,13个公办教师,他们有着整洁的教室和食堂。这个在台湾不曾下过厨的太太,已经能在大营盘给一百多个孩子做午餐。她甚至将咖喱、麻油鸡这些孩子们从来没有尝过的食物,带到了大山中的食堂。一年当中,张平宜大多时间住在大营盘,她教孩子们除头虱、跳蚤,定期洗澡,为孩子们制定免费的营养午餐。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附近的中学不欢迎这些小学毕业生,而且很多都是20岁左右的超高龄小学毕业生,继续就读也不现实。如果就此撒手,他们恐怕又要回到原点了,最多也只能出去打一些苦力工。万般无奈下,张平宜找到一个她熟悉的在青岛开健身器材厂的台商,与他们签订了建教合作的计划,盖一所“希望学苑”,同时也相当于一个职训中心,让那些没法继续就读中学的学生先到这个工厂半工半读,白天上班、晚上培训,既学习英语、电脑等实用技能,也学习一些职场技巧。
  2003年起,她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许多台湾朋友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跑到一个山坳坳里的麻风村,去吃这样的苦。
  经过不懈的努力,张平宜已经在大营盘建立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2005年,大营盘终于迎来了户口普查,村民办上了身份证,大营盘康复村也正式获得了“名分”,成为越西县第289个行政村。
  2005年7月,大营盘小学毕业典礼引起媒体的关注,当地政府将更多关爱投向麻风村。2007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在当地修路、引水、建房屋,给村民增加补助,并建学生餐厅,盖中学校舍等。
  2009年,为了解决麻风村子女的入学问题,四川省扶贫办在大营盘小学的校园内,用260万元盖起一座中学。张平宜和她的同事们为了迎接新中学的到来,翻新旧教室、绿化花园。然而,那所中学仍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也没有一个学生。而那些住在山上的孩子为了求学,仍然不得不每天在路上步行3个半小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很少有孩子能够坚持读完中学,走路又远,功课跟不上,还常常被同学歧视和欺负。最让张平宜难过的是,愿意继续留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正在逐年减少。孩子们走出校门,他们还要谈恋爱、结婚,还要有职业发展,而更多的,她还操心着孩子们的吃穿婚恋。
  C:她说:希望孩子们毕业后,
  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谈到对麻风病的恐惧,她其实也有过害怕,尤其是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在大营盘做志工时,更是不免担忧。回到台北的她,是个好太太,也是个好母亲,不过更多的时间,是带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的志愿者们,为大营盘的孩子们筹措善款,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她们的工作中来。每年,她也会带台湾的朋友、志愿者到大营盘与孩子们共处。
  而她所做的事情,看起来更是琐碎,协调政府的投资,帮助完善学校的设施,教孩子们礼仪,小到生活中点滴小事,大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长期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经验可能让他们能更容易地融入外部社会。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社会里,当地人认为她大老远地从台湾来到大营盘麻风村帮助别人,是不是另有所图?他们不能理解的是,你张平宜又没有名、又没有利,还拿钱出来,难道这个女人疯了吗?
  但是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她参与了孩子们的成长,她也很骄傲成为这些孩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成长很快乐。张平宜说:“我不期望他们将来一定成龙、成凤,可是我期许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及时筹集一笔款项,她把当时她的朋友送给她一些蜡烛进行义卖,那时艺术蜡烛在台湾刚刚兴起,很多人觉得蜡烛是很美很浪漫的。她就想或许通过卖蜡烛,可以帮助小朋友筹款。后来很多人帮她卖蜡烛,大家义卖的时候,都帮她站台,那天卖出去了60万台币的蜡烛。
  就在2010年,张平宜把筹集的这笔善款,用在了学校用水上,她从台湾请来了一个水利专家,并从遥远的对岸运来一根根水管。花去了将近50万元人民币,在荒山上建成了一个个水窖,从浮流水到地表水,全部储存起来,一滴水都不要流到外面去。很好地解决多年来学校容易断水问题。
  2011年年7月,张平宜获民政部“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回顾过去12年在大营盘的岁月,张平宜坦言真的吃了不少苦头,除了不被理解和筹款、建学校的困难之外,生活习惯的不方便也让她苦恼,蚊叮虫咬还是次要的,最受不了的是当地的歧视目光。
  到了2012年初,张平宜又有了一个浪漫的梦想,那就是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所书香亭,亭子四周要种蔷薇,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天气好时,邀三五个好友来到书香亭下,畅饮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尽享大营盘山林景色,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着他们在校园嬉戏的活泼身影,痛快细数大营盘的前尘
  往事。
  2012年2月3日晚,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举行。坚持12年爱心“长征”,全身心帮助麻风病村孩子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在众多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十年来首位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台湾同胞。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颁奖典礼上,张平宜说:“我希望孩子们毕业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很期盼什么时候大营盘村能够走出自己的大学生来。”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2015年6月,张平宜率领台湾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和10名台湾厨师、16名台湾“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医疗服务队成员组成的厨师团和医疗团,再次到大营盘村开展餐饮美食、医疗健检等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
  当张平宜的故事被再次讲述的时候,一个看起来温婉纤细的女子,却在亿万读者的心里激荡起了巨大的暖流。
  她的想法很简单:向天再借500年,愿做中国麻风病孩子的守护神。
  (责编:高雨薇)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张平宜,台湾云林人,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张平宜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2011年7月,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2012年2月,获评央视“2011感动中国人物”。
其他文献
车漆开蜡汽车生产厂家为保护汽车的漆面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在每一辆商品车上喷了一层运输保护蜡,车到经销商处后,商家通常只将展示车的保护蜡清除掉,而客户买到的车需要自
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不断增强预防车辆事故的安全意识.要抓好经常性的安全警示教育,念好安全行车"经",增强人人想安全、事事抓安全、时时防安全的自觉性.要加强经常性法纪
闻名全球的丰田汽车公司能有今目的辉煌,离不开公司的功臣石田退三先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改革的发展,长乐市认真贯彻全国农牧厅局长会议精神,1997年农牧业工作重点是:“确保粮食生产增长,确保食物总量的增加,确保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确保
目的:通过产后入户访视及时发现产妇在产褥期所存在的健康问题,以便给予正确指导。方法:延吉市公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定有妇产科经验的临床医生及儿保医生组成访视小组,在2011
四正在喀喇昆仑防区执行运输任务的另一支汽车部队的75辆车和160多人也遭到了暴风雪的袭击.几个车队先后告急:
期刊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不仅对灌溉用水、周边环境以及农药的使用有严格要求,而且对肥料的种类、用量、使用方法等也有一定的要求。
语言就是战斗力2005年年初,中国首批维和运输分队圆满完成了在西非国家利比里亚为期1年多的联合国维和任务后,我同战友们返回祖国。在我回到工作单位——军事交通学院后不久,天
目的:探讨腹腔镜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1年5月住院手术治疗的57例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剔除术治疗者28例(腹腔镜组),传统开腹行子宫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模型的认知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NGF低剂量组及NGF高剂量组,采用孤养及长期不可预见性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