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件设计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及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类重要实践,也是中小学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在传统的课件设计中,教师的思路大多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或以课件设计的艺术性为中心。比如,背景图案进行了很多修饰,花边、各式线条、动态图案等充斥在屏幕界面上,课件变成了绘画欣赏;强调多媒体的多种感官作用,大量采用的文字、图片、声音相交织;在设计网站型课件时提供大量文字信息以及链接等。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不符合学生在技术环境中的心理规律,使课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在课件设计中,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技术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学生在技术环境中的心理规律是什么”,即我们的出发点是技术本位。从大的背景来看,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领域的方向已经从技术本位转向人的心理本位。作为教学软件的一种,课件的设计属于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的一类应用,我们同样需要反思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从技术本位思想转向学生心理本位思想。这意味着我们要以心理学为基础来设计课件。以学生操作心理作为前台知识,以技术作为后台知识,使课件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特性,这也是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心理规律明显有别于传统学习环境中的心理。在学生与课件的交互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交互的主体,课件是为学生服务的。与此同时,在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又是最脆弱的,最易受到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学生心理本位的思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效率。
在课件设计时遵从学生心理本位的好处还在于,技术的发展是迅速且不断花样翻新的,技术本位的指导思想将使教师们被迫去不断地学习各种新技术及其操作技巧。而以学生心理本位为出发点,当我们掌握了在技术环境中学生一些基本的心理规律时,就可以以此为指导原则设计课件——因为人的心理特性毕竟是稳定性较高、变异性较小。课件是教师设计的,改变学生去适应课件难,而改变课件去适应学生的特点则相对容易。可以断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件,将在课件的教学应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学生心理本位出发的课件设计主要遵循以下一般原则:其一,兼容性。这是指课件的设计与学生的期望之间的匹配,即学生对课件的了解、认识与课件实际操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较高的兼容性可以简化学生的操作,使课件的操作更为有效。其二,一致性。这是指要求课件中各类似界面之间在界面设计的各要素上具有相似性,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对课件学习知识的正迁移,减轻学生对课件的学习负担,并可以使学生通过熟悉的模式提高对课件界面的认识能力。其三,简明性。这是指课件设计应尽可能地使界面结构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操作。通常应尽可能地掩蔽技术细节,采用学生熟悉的概念、术语和模式,把复杂的操作分解成简单的分步完成的操作,并对学生的操作提供及时的反馈信号。其四,健全性。这是指课件界面应有较高的容错性和防护性。较高的容错性指课件对学生的错误操作输入应有适度的反应;较高的防护性指要防止由于学生的错误操作而导致课件运行的中断。
针对课件设计中的一些常见要素,笔者从学生心理本位出发,结合现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尝试给出一些具体建议。
1.屏幕文本与图形设计
人对屏幕的视觉注意呈现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左上角为敏感区,右下角最不敏感。这意味着左上角应该显示比较重要的信息。
在屏幕信息的显示上,文本密度是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了屏幕所呈现的文本化细节的丰富性。研究表明,低密度文本对于展示较长的文本是可行的,屏幕文本信息应该以短小的组块形式出现,而且应该经过编辑以简化内容。每屏正文行数不能过多,应保持在12~16行;每行字符数也不应过多,如小于40个字符,字号可适当大些。
在课件教学中,与只呈现文本信息相比,同时呈现文本和图形时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会加深。特别是学生接受到的文字和图形结合呈现时,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将高于接受到文字和图形分离呈现的学生,这被称做邻近效应。
此外,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显示三维图形,增加颜色,呈现复杂的、时而是多维度的数据时,学生可以亲身地探索和操作,这被称做“信息可视化”。研究表明,空间比喻可以很好地在人机交互作用中确立其重要性,对学生完成任务是有益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在课件中采用立体的效果对学生有利。
2.色彩设计
研究表明,在同一屏幕上色彩种类一般应少于7种,颜色设计要保持一致,选择颜色符合学生的习惯用法,尽量避免选择五彩缤纷的颜色——虽然在最初能够产生视觉冲击,但是几分钟后就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各种主要色彩的应用见下表。
色彩设计应用
3.菜单、填空、图标设计
人们对图形的识别能力比对文字的识别能力强得多,所以,应用菜单代替键盘输入命令,以减轻用户的记忆负荷是一个不错的方式。那么,菜单应该如何布局呢?即如何选择多层菜单的深度与宽度呢?实验表明,较宽的菜单使用户的操作较容易,菜单层数不能太多,每层菜单的项目数最好适应人的短期记忆力所允许的信息块(5~9个)。综合一些实验结果,每层菜单项目应当为4~8个,层数为3~4层,宽度选择优先于深度。
在课件中,填空方式的界面也是经常出现的,其设计同样应遵循心理学原理。如应尽量将内容上相互关联的信息呈现在同一个显示画面上;填空区域应限制在一定的视区范围,宽度不超过12~40个字符,高度不超过6~7行;在填空信息输入出错时,应呈现有效的纠错信息等。
在课件中,教师有时还会设计一些图标(包括按钮),计算机界面中采用图标主要是为了减少使用者的记忆负担。图标设计中应注意图标所代表的含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图标要保持一致性,必要时可以在图标中注明中文,同一界面下图标数量应控制在20个以内,最好12个。
4.语音设计
声音是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质量主要体现在可懂度上,180字/分的语速最佳,提供相应语言背景可以降低50%的错误率,两次或三次重复话音可降低60%的错误率。
在课件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优于单纯的文本形式,这对课件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当文本与动画都是以视觉方式呈现时,学生的视觉注意将在动画和文本之间进行分配;当视觉注意超载时,有些信息可能会丢失;而当讲解以听觉方式呈现,相应的动画以视觉方式呈现时,则可以减少视觉注意的负载,增加学生在对言语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联系的机会。这在心理学上被称做“分离—注意”效应。
此外,学生会用性别定位来解释计算机,这对课件中采用男性或女性声音具有影响。一般而言,在讲课中计算机使用女性声音不如男性声音友好,男性声音比女性声音给出的评价更重要。
5.隐喻设计
隐喻是界面设计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指将非计算机领域的客体和事件引入到软件系统中加以应用的过程。在课件设计中应用隐喻手段就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客体或事件引入课件中。如经常采用的“答疑室”的名称,在虚拟学习社区的界面设计中选取楼群等生活中的社区形象都采用了隐喻手段。采用隐喻技术的设计手法,可以使学生直接进入到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操作,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理解与使用,减轻了记忆负荷和焦虑。
6.人机交互中的礼节设计
人是社会性动物,心理和行动上常常采用社会性的方式,在面对与人类有一点点相似的计算机时,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社会性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学生使用课件时,是在和课件进行交流,而不是与作为课件设计者的教师交流。这时,教师在学生心理上是不可见的,因为学生不可能同时注意两个信息源。学生对计算机有礼貌,同时也渴望计算机对他们有礼貌,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将引起学生的不满乃至愤怒。课件设计应避免明显的不礼貌行为,如令人迷惑的错误信息就会使学生觉得计算机对他们粗鲁无礼。
此外,在课件中加入真诚的称赞或是善意的奉承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持久力和自我成就感。特别是一些乏味的任务,加入肯定的反馈将帮助学生完成这些令他们感到不愉快的任务。
从学生心理本位出发进行课件设计在当前过于重视技术本位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但也应看到,心理本位同样存在困难。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讲,这要求他们不但需要掌握技术,还需要熟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学研究本身来讲,人机环境中人的心理研究在国际上不过十多年的历史,并且由于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复杂性,不少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甚至相反。
笔者认为,当前在课件设计中我们应该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更多地以学生心理本位出发考虑设计原则,汲取心理学研究中一些公认的准则作为设计依据。其次,应鼓励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探索课件设计、应用中的学生心理问题,构建教育软件(课件)设计中的学生心理模型,逐步完善学生心理本位的课件设计理论。
参考文献
[1]李乐山.人机界面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张智君.当前人-计算机交互作用研究的若干人因素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7).
[3]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编著.人机界面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朱祖祥主编.工程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C·D·威肯斯,J·G·霍兰兹著.朱祖祥,葛列众,张智君,张彤译.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Beverly Abbey主编,丁兴富等译.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建伟,孙燕青编译.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芒等编译.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在课件设计中,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技术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学生在技术环境中的心理规律是什么”,即我们的出发点是技术本位。从大的背景来看,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领域的方向已经从技术本位转向人的心理本位。作为教学软件的一种,课件的设计属于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的一类应用,我们同样需要反思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从技术本位思想转向学生心理本位思想。这意味着我们要以心理学为基础来设计课件。以学生操作心理作为前台知识,以技术作为后台知识,使课件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特性,这也是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心理规律明显有别于传统学习环境中的心理。在学生与课件的交互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交互的主体,课件是为学生服务的。与此同时,在技术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又是最脆弱的,最易受到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学生心理本位的思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效率。
在课件设计时遵从学生心理本位的好处还在于,技术的发展是迅速且不断花样翻新的,技术本位的指导思想将使教师们被迫去不断地学习各种新技术及其操作技巧。而以学生心理本位为出发点,当我们掌握了在技术环境中学生一些基本的心理规律时,就可以以此为指导原则设计课件——因为人的心理特性毕竟是稳定性较高、变异性较小。课件是教师设计的,改变学生去适应课件难,而改变课件去适应学生的特点则相对容易。可以断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件,将在课件的教学应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学生心理本位出发的课件设计主要遵循以下一般原则:其一,兼容性。这是指课件的设计与学生的期望之间的匹配,即学生对课件的了解、认识与课件实际操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较高的兼容性可以简化学生的操作,使课件的操作更为有效。其二,一致性。这是指要求课件中各类似界面之间在界面设计的各要素上具有相似性,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对课件学习知识的正迁移,减轻学生对课件的学习负担,并可以使学生通过熟悉的模式提高对课件界面的认识能力。其三,简明性。这是指课件设计应尽可能地使界面结构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操作。通常应尽可能地掩蔽技术细节,采用学生熟悉的概念、术语和模式,把复杂的操作分解成简单的分步完成的操作,并对学生的操作提供及时的反馈信号。其四,健全性。这是指课件界面应有较高的容错性和防护性。较高的容错性指课件对学生的错误操作输入应有适度的反应;较高的防护性指要防止由于学生的错误操作而导致课件运行的中断。
针对课件设计中的一些常见要素,笔者从学生心理本位出发,结合现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尝试给出一些具体建议。
1.屏幕文本与图形设计
人对屏幕的视觉注意呈现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左上角为敏感区,右下角最不敏感。这意味着左上角应该显示比较重要的信息。
在屏幕信息的显示上,文本密度是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了屏幕所呈现的文本化细节的丰富性。研究表明,低密度文本对于展示较长的文本是可行的,屏幕文本信息应该以短小的组块形式出现,而且应该经过编辑以简化内容。每屏正文行数不能过多,应保持在12~16行;每行字符数也不应过多,如小于40个字符,字号可适当大些。
在课件教学中,与只呈现文本信息相比,同时呈现文本和图形时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会加深。特别是学生接受到的文字和图形结合呈现时,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将高于接受到文字和图形分离呈现的学生,这被称做邻近效应。
此外,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显示三维图形,增加颜色,呈现复杂的、时而是多维度的数据时,学生可以亲身地探索和操作,这被称做“信息可视化”。研究表明,空间比喻可以很好地在人机交互作用中确立其重要性,对学生完成任务是有益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在课件中采用立体的效果对学生有利。
2.色彩设计
研究表明,在同一屏幕上色彩种类一般应少于7种,颜色设计要保持一致,选择颜色符合学生的习惯用法,尽量避免选择五彩缤纷的颜色——虽然在最初能够产生视觉冲击,但是几分钟后就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各种主要色彩的应用见下表。
色彩设计应用
3.菜单、填空、图标设计
人们对图形的识别能力比对文字的识别能力强得多,所以,应用菜单代替键盘输入命令,以减轻用户的记忆负荷是一个不错的方式。那么,菜单应该如何布局呢?即如何选择多层菜单的深度与宽度呢?实验表明,较宽的菜单使用户的操作较容易,菜单层数不能太多,每层菜单的项目数最好适应人的短期记忆力所允许的信息块(5~9个)。综合一些实验结果,每层菜单项目应当为4~8个,层数为3~4层,宽度选择优先于深度。
在课件中,填空方式的界面也是经常出现的,其设计同样应遵循心理学原理。如应尽量将内容上相互关联的信息呈现在同一个显示画面上;填空区域应限制在一定的视区范围,宽度不超过12~40个字符,高度不超过6~7行;在填空信息输入出错时,应呈现有效的纠错信息等。
在课件中,教师有时还会设计一些图标(包括按钮),计算机界面中采用图标主要是为了减少使用者的记忆负担。图标设计中应注意图标所代表的含义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图标要保持一致性,必要时可以在图标中注明中文,同一界面下图标数量应控制在20个以内,最好12个。
4.语音设计
声音是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质量主要体现在可懂度上,180字/分的语速最佳,提供相应语言背景可以降低50%的错误率,两次或三次重复话音可降低60%的错误率。
在课件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优于单纯的文本形式,这对课件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当文本与动画都是以视觉方式呈现时,学生的视觉注意将在动画和文本之间进行分配;当视觉注意超载时,有些信息可能会丢失;而当讲解以听觉方式呈现,相应的动画以视觉方式呈现时,则可以减少视觉注意的负载,增加学生在对言语和视觉表征之间建立联系的机会。这在心理学上被称做“分离—注意”效应。
此外,学生会用性别定位来解释计算机,这对课件中采用男性或女性声音具有影响。一般而言,在讲课中计算机使用女性声音不如男性声音友好,男性声音比女性声音给出的评价更重要。
5.隐喻设计
隐喻是界面设计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指将非计算机领域的客体和事件引入到软件系统中加以应用的过程。在课件设计中应用隐喻手段就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客体或事件引入课件中。如经常采用的“答疑室”的名称,在虚拟学习社区的界面设计中选取楼群等生活中的社区形象都采用了隐喻手段。采用隐喻技术的设计手法,可以使学生直接进入到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操作,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理解与使用,减轻了记忆负荷和焦虑。
6.人机交互中的礼节设计
人是社会性动物,心理和行动上常常采用社会性的方式,在面对与人类有一点点相似的计算机时,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社会性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学生使用课件时,是在和课件进行交流,而不是与作为课件设计者的教师交流。这时,教师在学生心理上是不可见的,因为学生不可能同时注意两个信息源。学生对计算机有礼貌,同时也渴望计算机对他们有礼貌,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将引起学生的不满乃至愤怒。课件设计应避免明显的不礼貌行为,如令人迷惑的错误信息就会使学生觉得计算机对他们粗鲁无礼。
此外,在课件中加入真诚的称赞或是善意的奉承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持久力和自我成就感。特别是一些乏味的任务,加入肯定的反馈将帮助学生完成这些令他们感到不愉快的任务。
从学生心理本位出发进行课件设计在当前过于重视技术本位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但也应看到,心理本位同样存在困难。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讲,这要求他们不但需要掌握技术,还需要熟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学研究本身来讲,人机环境中人的心理研究在国际上不过十多年的历史,并且由于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复杂性,不少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甚至相反。
笔者认为,当前在课件设计中我们应该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更多地以学生心理本位出发考虑设计原则,汲取心理学研究中一些公认的准则作为设计依据。其次,应鼓励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探索课件设计、应用中的学生心理问题,构建教育软件(课件)设计中的学生心理模型,逐步完善学生心理本位的课件设计理论。
参考文献
[1]李乐山.人机界面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张智君.当前人-计算机交互作用研究的若干人因素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7).
[3]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编著.人机界面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朱祖祥主编.工程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C·D·威肯斯,J·G·霍兰兹著.朱祖祥,葛列众,张智君,张彤译.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Beverly Abbey主编,丁兴富等译.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建伟,孙燕青编译.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芒等编译.教育技术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