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是由沈阳市铁西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控股的国有性质企业,主营业务为透平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泵以及其他透平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类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在本次申报稿中沈鼓集团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53000万股,计划募集资金约21亿元。
沈鼓集团不仅是我国通用机械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而且还是我国石油、石化、煤化工、电力、冶金等行业重大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的骨干企业,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地方国企,记者在翻阅其招股书时发现,该企业不仅营业收入相关数据和采购数据存在疑点,且经营管理不善也导致企业三项费用的大增,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去解决,则将对企业的IPO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巨额营收“不翼而飞”
正常情况下,企业的营业收入包括两部分,即现金收入部分和应收款项部分,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后,其中一部分收入会以现金形式收回来,这一部分会反映在现金流量表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之中,而另外一部分则会形成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在企业后续经营活动中陆续收回。因此,企业因营业收入形成的现金流入与应收部分的增加额度之和应该与营业收入金额大体相当才对,而沈鼓集团财务逻辑却有异于此。
据沈鼓集团招股书显示,其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69.88亿元,实际上这一数据并不包含17%的销项税,而不论是在营业收入实现现金流入的时候,还是计算应付款项的时候,都是含税金额,因此其营业收入的计算应该将销项税考虑在内,经计算其含税营业收入实际上为81.76亿元。
反映企业现金流入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除了当期实现营业收入而收回的现金外,还包括预收账款增加部分及应收款项减少部分等。2012年沈鼓集团现金流量表显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51.69亿元,预收款项较2011年增加3.09亿元,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相比2011年并没有减少,因此2012年该公司营业收入所实现的现金收入最高不超过48.6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该年度该公司应收部分增加额度最低也不会少于33.16亿元,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记者依据沈鼓集团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该公司2012年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分别增加了约8.07亿元和1亿元。而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为已经计提坏账后的应收账款。因此我们还需要了解该公司当期的坏账计提金额。据其招股书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沈鼓集团应收账款坏账计提金额约为5.70亿元,因此我们可以估算出其包含已扣除的坏账计提部分的应收部分共计约为14.77亿元。于是问题来了,本该是33.16亿元的数据,却一下子缩水了18.39亿元之多,这也就意味着沈鼓集团仅2012年就有18亿多的营业收入既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也没有形成应收款项,那这十几亿元的营业收入到底去了哪里呢?
无独有偶,该公司2013年也存在类似情况。2013年含税营业收入为81.51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47.67亿元,预收款项2013年较2012年增加了1.76亿元,因此可知该公司2013年应收部分至少应该为35.60亿元。而该公司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2013年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9.13亿元和2.33亿元,2013年应收账款坏账计提金额为7.05亿元,可知其包含坏账计提的应收部分金额约为18.51亿元,这一金额相较35.60亿元缩水了17.09亿元之多,也就是说2013年该公司有17亿元的营业收入既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也没有形成应收款项。
同样的情况也生在2014年。2014年6月含税营业收入为38.12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23.77亿元,预收款项较2013年增加0.80亿元,则2014年6月应收部分至少应该为15.15亿元。而实际上该公司2014年6月比2013年应收账款增加了3.12亿元,而应收票据则减少了2.39亿元,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为8.27亿元,可知该公司包含坏账计提的应收部分金额约为9亿元,这一金额相较15.15亿元缩水金额为6.15亿元,这也就是说2014年6月,有6亿多元的营业收入既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也没有形成应收款项。
由上述分析来看,沈鼓集团每年均有数亿元乃至十几亿元的营业收入,既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企业,也没有形成应收款项,那么这部分收入又去了哪里呢?记者认为,如果这个差额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那便是企业虚增了营业收入,致使现金流不匹配,但具体是什么原因所致,也只有企业才能给出解释。
采购数据疑点重重
其实,除了销售数据上有疑点外,沈鼓集团的采购数据上也有疑点。
据公司招股书介绍,沈鼓集团2011年至2014年6月对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为116658万元、98207万元、149316万元和50206万元,占采购总额的比率则相应地为26.75%、22.11%、23.65%和20.78%,由此我们可知该公司每年的采购总额分别为436104.67万元、444174.58万元、631357.29万元和241607.31万元,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奇怪的是反映其采购支出现金流情况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金额却在逐年减少(如表2),也就是说该公司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金额应该在快速增长才对,据其财务报表显示,其应付票据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应付账款确实是在快速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幅度是否与采购支出行为相符合呢?
由于应付款项金额的增长涉及到期初与期末数据,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直接对2012年至2014年6月之间的数据进行综合计算。2012年至2014年6月沈鼓集团的采购总金额共131.71亿元,而该公司在这期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总额仅仅为71.31亿元,要知道这部分现金流中还包含销项税、预收款项等其他内容,这也就是说,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该公司购买原材所支付的现金还不足6成,而其余的部分至少有60.40亿元,应该是形成了应付款项。
实际上从2012年年初到2014年6月,应付票据从9.13亿元增长到9.19亿元,仅仅增长了0.06亿元,而应付账款从29.76亿元增长到51.35亿元,增长了21.59亿元,总体来看应收部分总共增长了不足22亿元,根本达不到60.40亿元,那么剩下的38亿元采购款项即没有现金流出,也没有形成应付款项,这又去了哪里呢?
经营管理问题凸显
正常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一种可能是因为企业产品畅销、市场扩大、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带动应收账款快速增长;另外一种可能则是企业放宽了信用政策,进行大量赊销的销售方式,试图刺激市场需求,增加营业收入,进而导致的应收账款激增。
从2011年至2013年,沈鼓集团应收账款金额从35.57亿元增长到了55.90亿元,增长幅度高达57.15%之巨,然而其营业收入却仅仅从66.56亿元增长到69.66亿元,增长幅度仅为4.66%,显然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大幅增长并非其产品畅销所致,而是其放宽信用政策进行大量赊销的结果。然而除了增加了更多的应收账款,企业坏账风险加剧外,该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速并不明显,经营形势也未见好转。
同样,其费用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从2011年到2013年,沈鼓集团营业收入虽然增长缓慢,但还是略有增长的,然而其净利润却出现了飞速下降,从3.51亿元下降到了1.75亿元,下降幅度高达50.14%,而其201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仅仅为0.54亿元,如果将该数据按照年化的1.08亿元来看,则其净利润飞速下降的趋势还将继续延续。
而在净利润急剧下降的同时,沈鼓集团的期间费用却在快速增长。从2011年至2013该公司期间费用从10.10亿元增长到了14.58亿元,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增长了28.15%、50.68%、49.74%,可谓增长快速。而期间费用的这种快速增长正是其净利润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本该得以控制的期间费用却不降反增,足见其费用管理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巨额的营业收入不翼而飞,巨额的采购金额也不知去向,如果这些“消失”的数据不是人为虚增,则足见沈鼓集团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之严重;而应收账款的激增,净利润的剧降也说明该公司缺乏发展动力,持续盈利能力不足,急需开拓市场自救。
沈鼓集团不仅是我国通用机械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而且还是我国石油、石化、煤化工、电力、冶金等行业重大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的骨干企业,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地方国企,记者在翻阅其招股书时发现,该企业不仅营业收入相关数据和采购数据存在疑点,且经营管理不善也导致企业三项费用的大增,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去解决,则将对企业的IPO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巨额营收“不翼而飞”
正常情况下,企业的营业收入包括两部分,即现金收入部分和应收款项部分,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后,其中一部分收入会以现金形式收回来,这一部分会反映在现金流量表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之中,而另外一部分则会形成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在企业后续经营活动中陆续收回。因此,企业因营业收入形成的现金流入与应收部分的增加额度之和应该与营业收入金额大体相当才对,而沈鼓集团财务逻辑却有异于此。
据沈鼓集团招股书显示,其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69.88亿元,实际上这一数据并不包含17%的销项税,而不论是在营业收入实现现金流入的时候,还是计算应付款项的时候,都是含税金额,因此其营业收入的计算应该将销项税考虑在内,经计算其含税营业收入实际上为81.76亿元。
反映企业现金流入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除了当期实现营业收入而收回的现金外,还包括预收账款增加部分及应收款项减少部分等。2012年沈鼓集团现金流量表显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51.69亿元,预收款项较2011年增加3.09亿元,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相比2011年并没有减少,因此2012年该公司营业收入所实现的现金收入最高不超过48.6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该年度该公司应收部分增加额度最低也不会少于33.16亿元,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记者依据沈鼓集团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该公司2012年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分别增加了约8.07亿元和1亿元。而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为已经计提坏账后的应收账款。因此我们还需要了解该公司当期的坏账计提金额。据其招股书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沈鼓集团应收账款坏账计提金额约为5.70亿元,因此我们可以估算出其包含已扣除的坏账计提部分的应收部分共计约为14.77亿元。于是问题来了,本该是33.16亿元的数据,却一下子缩水了18.39亿元之多,这也就意味着沈鼓集团仅2012年就有18亿多的营业收入既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也没有形成应收款项,那这十几亿元的营业收入到底去了哪里呢?
无独有偶,该公司2013年也存在类似情况。2013年含税营业收入为81.51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47.67亿元,预收款项2013年较2012年增加了1.76亿元,因此可知该公司2013年应收部分至少应该为35.60亿元。而该公司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2013年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9.13亿元和2.33亿元,2013年应收账款坏账计提金额为7.05亿元,可知其包含坏账计提的应收部分金额约为18.51亿元,这一金额相较35.60亿元缩水了17.09亿元之多,也就是说2013年该公司有17亿元的营业收入既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也没有形成应收款项。
同样的情况也生在2014年。2014年6月含税营业收入为38.12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23.77亿元,预收款项较2013年增加0.80亿元,则2014年6月应收部分至少应该为15.15亿元。而实际上该公司2014年6月比2013年应收账款增加了3.12亿元,而应收票据则减少了2.39亿元,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为8.27亿元,可知该公司包含坏账计提的应收部分金额约为9亿元,这一金额相较15.15亿元缩水金额为6.15亿元,这也就是说2014年6月,有6亿多元的营业收入既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也没有形成应收款项。
由上述分析来看,沈鼓集团每年均有数亿元乃至十几亿元的营业收入,既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企业,也没有形成应收款项,那么这部分收入又去了哪里呢?记者认为,如果这个差额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那便是企业虚增了营业收入,致使现金流不匹配,但具体是什么原因所致,也只有企业才能给出解释。
采购数据疑点重重
其实,除了销售数据上有疑点外,沈鼓集团的采购数据上也有疑点。
据公司招股书介绍,沈鼓集团2011年至2014年6月对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为116658万元、98207万元、149316万元和50206万元,占采购总额的比率则相应地为26.75%、22.11%、23.65%和20.78%,由此我们可知该公司每年的采购总额分别为436104.67万元、444174.58万元、631357.29万元和241607.31万元,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然而奇怪的是反映其采购支出现金流情况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金额却在逐年减少(如表2),也就是说该公司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金额应该在快速增长才对,据其财务报表显示,其应付票据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应付账款确实是在快速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幅度是否与采购支出行为相符合呢?
由于应付款项金额的增长涉及到期初与期末数据,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直接对2012年至2014年6月之间的数据进行综合计算。2012年至2014年6月沈鼓集团的采购总金额共131.71亿元,而该公司在这期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总额仅仅为71.31亿元,要知道这部分现金流中还包含销项税、预收款项等其他内容,这也就是说,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该公司购买原材所支付的现金还不足6成,而其余的部分至少有60.40亿元,应该是形成了应付款项。
实际上从2012年年初到2014年6月,应付票据从9.13亿元增长到9.19亿元,仅仅增长了0.06亿元,而应付账款从29.76亿元增长到51.35亿元,增长了21.59亿元,总体来看应收部分总共增长了不足22亿元,根本达不到60.40亿元,那么剩下的38亿元采购款项即没有现金流出,也没有形成应付款项,这又去了哪里呢?
经营管理问题凸显
正常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长,一种可能是因为企业产品畅销、市场扩大、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带动应收账款快速增长;另外一种可能则是企业放宽了信用政策,进行大量赊销的销售方式,试图刺激市场需求,增加营业收入,进而导致的应收账款激增。
从2011年至2013年,沈鼓集团应收账款金额从35.57亿元增长到了55.90亿元,增长幅度高达57.15%之巨,然而其营业收入却仅仅从66.56亿元增长到69.66亿元,增长幅度仅为4.66%,显然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大幅增长并非其产品畅销所致,而是其放宽信用政策进行大量赊销的结果。然而除了增加了更多的应收账款,企业坏账风险加剧外,该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速并不明显,经营形势也未见好转。
同样,其费用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从2011年到2013年,沈鼓集团营业收入虽然增长缓慢,但还是略有增长的,然而其净利润却出现了飞速下降,从3.51亿元下降到了1.75亿元,下降幅度高达50.14%,而其201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仅仅为0.54亿元,如果将该数据按照年化的1.08亿元来看,则其净利润飞速下降的趋势还将继续延续。
而在净利润急剧下降的同时,沈鼓集团的期间费用却在快速增长。从2011年至2013该公司期间费用从10.10亿元增长到了14.58亿元,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增长了28.15%、50.68%、49.74%,可谓增长快速。而期间费用的这种快速增长正是其净利润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本该得以控制的期间费用却不降反增,足见其费用管理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巨额的营业收入不翼而飞,巨额的采购金额也不知去向,如果这些“消失”的数据不是人为虚增,则足见沈鼓集团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之严重;而应收账款的激增,净利润的剧降也说明该公司缺乏发展动力,持续盈利能力不足,急需开拓市场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