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和信仰的传播体,是反映一个时期、地区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广州棋院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岭南地域文化与现代场馆设计相结合,并充分体现面向21世纪的生态特点、科技内涵、现代环保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时代感,地域性,资源整合,节能低碳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is the symbol of culture, is the spread of culture and faith body, is reflected in a time,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e. Guangzhou design, who will b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 of lingnan and modern design venues combination, and fully embodie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1 st centu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notation, modern environmental and fu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ime, region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energy saving low carb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广州棋院地处广州市越秀区横枝岗路与麓湖路交界处, 麓湖公园东侧,属白云山风景区 ;项目总用地面积12204.95平方米,西、北为白云山,东邻广空军事用地,南面为白云山权属地块。
设计目标:立足亚运会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和围棋比赛,兼顾赛后的发展,带动广州棋类比赛、培训、训练开展,满足区域文化设施和群众体育消费需求。
设计原则: 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具有时代感与东方地域性,并充分体现面向21世纪的生态、科技、传统、文化的融合。
2棋院设计规划构思
棋院投标方案规划以“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意境为主题,采用棋盘格局为基本规划设计母题,将建筑化整为零,以灵活多变的墙体元素贯穿其中,而建筑功能与庭院空间则有机的布置于各“棋格”内。配合基地山体走势及用地形态,在规划布局上进行局部轴线偏移,形成两套独立的轴网系统,以提高基地实用率、增加建筑空间的丰富性。同时通过小中见大的空间走向、洁白的高墙等传统元素,从院落,到传统,到生态,到文化,力求营造出一个环境优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棋院人文景观空间。
3资源整合
在环境资源整合方面,采用对外借景与内部造园手法,以确保自然景观在建筑内部的有效渗透;通过墙面适当的虚实处理,以避免外部不利环境的干扰;同时通过天井设置以及屋顶绿化,设计丰富的垂直建筑空间,营造有趣的台阶式山体园林空间,使建筑融于环境中。
在此,传统建筑的院落空间确保了建筑采光、通风、节能等物理条件的最优化;合理的序列空间则满足了外动内静的功能需求,营造庭院深深、层翠叠嶂的空间趣味,丰富的文化细部元素散发着醇厚的中式文化精髓,而连通建筑功能空间的墙体走廊,则处处体现着与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图1)
图1(过程图:内部中庭空间)
同时棋院建筑群体与山体形成相互环抱的格局,围合出山地院落,结合山石溪水的合理布局,并加以山林花木的协调配置,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为广州亚运的棋类比赛创造了清新、宁静的空间场所,棋院沿街立面与山坡地形融为一体;处处体验到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起、承、转、合”的节奏感以及“庭院深深”的层次感,营造出“林泉深邃”的意境。
4场地规划与建筑布局
场地规划划分为动、静两区,分别为建筑主入口的公众开放空间(主要包括商业、售票等服务用房)和内部的比赛场馆,动、静区之间以庭院、廊道方式连接,并结合基地山体条件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既不缺山地建筑的灵活,又体现了庄重、和谐的文化建筑形象。
建筑布局与城市道路关系,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定距离退让处理,除达到减弱城市道路噪音影响、满足人流疏散所需空间外,也为将来城市主干道的扩宽改建留有足够发展空间。宽敞的入口广场空间和基地的环行车道,配合地下车库的合理设置,实现行车路线只停留于建筑外圈,并于环行车道附近设置各种类型人流所需的独立出入口及停车场地,以保证建筑内部静态空间的完整性。(图2)
图2(过程图:鸟瞰图) 图3(过程图:入口透视图)
5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造型淡雅质朴、轻盈空透,人们在此可体验到富有岭南特色的园林空间。广州棋院尝试把中国传统文化、岭南地域文化与现代场馆设计相结合,并将成为广州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图3)
建筑立面材料方面,本方案以花岗岩挂石,工字型钢、玻璃幕墙为主,同时灵活地运用可调遮阳百叶、木隔珊等进行搭配,力求使整个建筑群充满民族个性的现代生态建筑韵味
6建筑平面与结构布置的靈活性设计
本方案建筑平面柱网规整,结构拟采用框架梁板体系布置。对于局部平面柱距要求较大的位置,如中庭、比赛场馆等处较大跨度空间的屋面和楼面处理,结构上拟采用钢结构体系或预应力梁板砼结构,减少结构高度,节省材料用量。
7环保节能设计
广州棋院在满足亚运会棋类比赛功能的基础上,更致力于创造一个自然生态的本土地域文化建筑。在这里,建筑将结合基地自然山体优势,除必要的疏散广场和少量硬质活动场地外,大部分均保留自然生态绿地,延续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借鉴岭南建筑轻巧通透的特点及丰富园林空间的设计特点,通过遮阳外廊、落地玻璃、飘蓬构架、植物搭配等设计手法,形成热压引导气流穿越建筑内部空间,达到建筑群体生态高效的节能环保目的,除两个比赛大厅外其余主要建筑空间均无须采用中央空调。在两个主要比赛大厅通过设置高窗及采用中空LOW-E玻璃,以达到隔热隔噪音的效果,地下室顶部设置绿化广场及采光天井,起到保温隔热作用,同时使室内日常使用可节省照明用电,同时通过热阻隔效率高的外遮阳方式,以降低建筑能耗。
在建筑可续发展方面,广州棋院建筑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以控制适合的坡面角度与室外园林灌溉系统的结合,采用生态接水系统和雨水回收系统,实行雨水回收及污水再循环,用于园林水体的日常养护和绿地灌溉等。
8方案深化设计
在方案深化过程中,由于使用功能的不断明确与调整,以及各种因素间的复杂碰撞,设计方案自身也在不断的尝试寻找更合理的平衡
图4(最终确定图:总平面) 图5(最终确定图:低点效果图)
图6(最终确定图:鸟瞰图)图7(最终确定图:入口低点效果图)
结语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经济、技术、哲学、艺术等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建筑的技术、功能、经济与文化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的融入建筑地域文化中。如果抽掉了建筑的地域文化属性,以为建筑的技术表达、建筑功能的满足就是建筑理念的全部, 则是非常幼稚的,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今天思考还是局限在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性满足的基准上,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广州棋院方案设计中,设计者充分发挥用地自身条件的优势,以灵活多变的平面布局、巧妙的流线组织、个性的立面造型创造了一个生长于此的独有性建筑作品。并且紧贴现代建筑特色,以节能低碳为建筑设计指导思想,有效利用环境优势,平衡建筑内外热环境,保持岭南建筑建筑特有的通透爽朗特色外,更多的利用太阳能,风能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再生,保整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时代感,地域性,资源整合,节能低碳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is the symbol of culture, is the spread of culture and faith body, is reflected in a time,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e. Guangzhou design, who will b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 of lingnan and modern design venues combination, and fully embodie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1 st centu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notation, modern environmental and fu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ime, region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energy saving low carb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广州棋院地处广州市越秀区横枝岗路与麓湖路交界处, 麓湖公园东侧,属白云山风景区 ;项目总用地面积12204.95平方米,西、北为白云山,东邻广空军事用地,南面为白云山权属地块。
设计目标:立足亚运会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和围棋比赛,兼顾赛后的发展,带动广州棋类比赛、培训、训练开展,满足区域文化设施和群众体育消费需求。
设计原则: 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具有时代感与东方地域性,并充分体现面向21世纪的生态、科技、传统、文化的融合。
2棋院设计规划构思
棋院投标方案规划以“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意境为主题,采用棋盘格局为基本规划设计母题,将建筑化整为零,以灵活多变的墙体元素贯穿其中,而建筑功能与庭院空间则有机的布置于各“棋格”内。配合基地山体走势及用地形态,在规划布局上进行局部轴线偏移,形成两套独立的轴网系统,以提高基地实用率、增加建筑空间的丰富性。同时通过小中见大的空间走向、洁白的高墙等传统元素,从院落,到传统,到生态,到文化,力求营造出一个环境优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棋院人文景观空间。
3资源整合
在环境资源整合方面,采用对外借景与内部造园手法,以确保自然景观在建筑内部的有效渗透;通过墙面适当的虚实处理,以避免外部不利环境的干扰;同时通过天井设置以及屋顶绿化,设计丰富的垂直建筑空间,营造有趣的台阶式山体园林空间,使建筑融于环境中。
在此,传统建筑的院落空间确保了建筑采光、通风、节能等物理条件的最优化;合理的序列空间则满足了外动内静的功能需求,营造庭院深深、层翠叠嶂的空间趣味,丰富的文化细部元素散发着醇厚的中式文化精髓,而连通建筑功能空间的墙体走廊,则处处体现着与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图1)
图1(过程图:内部中庭空间)
同时棋院建筑群体与山体形成相互环抱的格局,围合出山地院落,结合山石溪水的合理布局,并加以山林花木的协调配置,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为广州亚运的棋类比赛创造了清新、宁静的空间场所,棋院沿街立面与山坡地形融为一体;处处体验到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起、承、转、合”的节奏感以及“庭院深深”的层次感,营造出“林泉深邃”的意境。
4场地规划与建筑布局
场地规划划分为动、静两区,分别为建筑主入口的公众开放空间(主要包括商业、售票等服务用房)和内部的比赛场馆,动、静区之间以庭院、廊道方式连接,并结合基地山体条件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既不缺山地建筑的灵活,又体现了庄重、和谐的文化建筑形象。
建筑布局与城市道路关系,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定距离退让处理,除达到减弱城市道路噪音影响、满足人流疏散所需空间外,也为将来城市主干道的扩宽改建留有足够发展空间。宽敞的入口广场空间和基地的环行车道,配合地下车库的合理设置,实现行车路线只停留于建筑外圈,并于环行车道附近设置各种类型人流所需的独立出入口及停车场地,以保证建筑内部静态空间的完整性。(图2)
图2(过程图:鸟瞰图) 图3(过程图:入口透视图)
5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造型淡雅质朴、轻盈空透,人们在此可体验到富有岭南特色的园林空间。广州棋院尝试把中国传统文化、岭南地域文化与现代场馆设计相结合,并将成为广州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图3)
建筑立面材料方面,本方案以花岗岩挂石,工字型钢、玻璃幕墙为主,同时灵活地运用可调遮阳百叶、木隔珊等进行搭配,力求使整个建筑群充满民族个性的现代生态建筑韵味
6建筑平面与结构布置的靈活性设计
本方案建筑平面柱网规整,结构拟采用框架梁板体系布置。对于局部平面柱距要求较大的位置,如中庭、比赛场馆等处较大跨度空间的屋面和楼面处理,结构上拟采用钢结构体系或预应力梁板砼结构,减少结构高度,节省材料用量。
7环保节能设计
广州棋院在满足亚运会棋类比赛功能的基础上,更致力于创造一个自然生态的本土地域文化建筑。在这里,建筑将结合基地自然山体优势,除必要的疏散广场和少量硬质活动场地外,大部分均保留自然生态绿地,延续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借鉴岭南建筑轻巧通透的特点及丰富园林空间的设计特点,通过遮阳外廊、落地玻璃、飘蓬构架、植物搭配等设计手法,形成热压引导气流穿越建筑内部空间,达到建筑群体生态高效的节能环保目的,除两个比赛大厅外其余主要建筑空间均无须采用中央空调。在两个主要比赛大厅通过设置高窗及采用中空LOW-E玻璃,以达到隔热隔噪音的效果,地下室顶部设置绿化广场及采光天井,起到保温隔热作用,同时使室内日常使用可节省照明用电,同时通过热阻隔效率高的外遮阳方式,以降低建筑能耗。
在建筑可续发展方面,广州棋院建筑采用传统坡屋顶形式,以控制适合的坡面角度与室外园林灌溉系统的结合,采用生态接水系统和雨水回收系统,实行雨水回收及污水再循环,用于园林水体的日常养护和绿地灌溉等。
8方案深化设计
在方案深化过程中,由于使用功能的不断明确与调整,以及各种因素间的复杂碰撞,设计方案自身也在不断的尝试寻找更合理的平衡
图4(最终确定图:总平面) 图5(最终确定图:低点效果图)
图6(最终确定图:鸟瞰图)图7(最终确定图:入口低点效果图)
结语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经济、技术、哲学、艺术等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建筑的技术、功能、经济与文化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的融入建筑地域文化中。如果抽掉了建筑的地域文化属性,以为建筑的技术表达、建筑功能的满足就是建筑理念的全部, 则是非常幼稚的,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今天思考还是局限在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性满足的基准上,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广州棋院方案设计中,设计者充分发挥用地自身条件的优势,以灵活多变的平面布局、巧妙的流线组织、个性的立面造型创造了一个生长于此的独有性建筑作品。并且紧贴现代建筑特色,以节能低碳为建筑设计指导思想,有效利用环境优势,平衡建筑内外热环境,保持岭南建筑建筑特有的通透爽朗特色外,更多的利用太阳能,风能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再生,保整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