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模式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实践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扩大社会实践的主体范围,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形成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在揭示激励过程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激励理论,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最后对这一模式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
  [中图分类号]G4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1-0063-06
  
  大学生激励模式是指高等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针对大学生身心特点,而发出激励信息,刺激社会实践需求,激发社会实践动机,施行激励行为,调控激励效应,使他们充分发挥内在的工作潜力,为实现激励目标而努力的运行模式。综合利用相关激励理论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扩大社会实践的主体范围,形成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的含义
  
  激励的含义是“激发、鼓励”,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使人们产生一种奋发向上、士气高昂的进取精神。美国管理学家雷尔森和斯坦尼尔下的定义就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作用,因而称之为激励。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通俗地讲就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激励既可指上级对下级,也可指下级对上级及同级之间。当激励主客体相统一时,即为自我激励。
  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就是通过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激励文件法规,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实质就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需求和动机,达到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完成实践任务的目的。它既包含了内源性激励和外源性激励,也包括了物质性激励、精神性激励和竞争性激励。
  内源性激励就是指在组织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引导大学生的内发性需求,激励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机的过程。这里的内发性需求既包括物质性需求,也包括精神性需求(见图1)。
  
  图1表示,得不到满足的欲求是激励的起点,欲求满足了,激励也就完成了,随之又产生新的欲求,开始又一循环。因此,内源性激励是一种长期而带有根本性的工作,必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条件有保障、物质有收获,有助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满足精神需求。
  外源性激励是指借助外在的刺激而达到激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动机的过程。这里的外在刺激既包括物质刺激,也包括精神刺激,还包括竞争性刺激(见图2)
  
  图2表明外源性激励是由激励者利用外部刺激来唤起大学生的行为热情,以达到激励者所要求的目标。这里的激励者包括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学校领导、实践基地负责人等。外源性激励的重点是激励者必须善于将满足大学生的欲求与实现社会实践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实施制度约束;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引导;要加强监督考核,引入竞争机制。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内源性激励和外源性激励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内源性激励的作用需要通过外源性激励来加强,外源性激励只有在转化为内源性激励的情况下,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二、构建激励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以需要理论为基础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有需要才会产生动机。因此,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必须以需要理论为基础,符合需要理论的一般原理。需要理论主要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按优先层级提出了五类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从低到高逐级上升,层次越低的需要,越容易得到满足;层次越高的需要,得到的满足度相对较低。而且,低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追求高一级需要就成为驱动行为的动力,也就是说,人依次寻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一旦某种需要已得到满足,它就不冉产生驱动力。一般地,人们主要从外界获得对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从内心获得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其实,从满足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过程,也是由物质激励机制向精神激励机制转化的过程。
  概括起来讲,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或者说,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小再起到激励作用。其二,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同时,满足最主要的需要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
  2.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D.C.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人的高级需要设定为权力、合群和成就,并以成就需要为主导。
  权力需要,是指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凡权力需要强的人,喜欢负责,喜欢竞争,对影响和控制他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合群需要,是指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望,具有高合群需要的人会努力寻求友爱,喜欢合作性的而非竞争性的环境,愿意建立有充分相互理解的关系,渴望得到他人的赞同,高度服从群体规范,为人处事忠实可靠。成就需要,是追求卓越以实现目标的内驱动力。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工作的成功有强烈的要求,他们乐于甚至热衷于挑战性的工作。成就需要理论重点讨论的是精神激励与竞争激励作用的机制。
  以上两种需要理论是我们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期望理论模型为基本架构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提出的。它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发现,激励取决于行为主体对目标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弗鲁姆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被管理者的行为,被管理者期望管理者的奖赏,假设是管理者知道什么对被管理者最有吸引力。显然,若要提高激励水平,就要相应地 提高效价和期望水平。因此,目标设置应是“所愿”又是“所能”,即值得去做而又经过努力有可能做到。期望理论所描述的激励用公式表示为:
  M=V·E
  式中M代表某一活动对被激励者的激发力量,v表示被激励者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E表示被激励者认为达到该结果的期望概率。
  针对目标设置,洛克(E.A.Locke,1967)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符合其需要的“诱因”,也是激励人们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设置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
  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看作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双向期望,教师或学校希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完成育人任务;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满足自身需求,得到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的认可。因此,以期望理论模型为基本架构,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
  
  (三)以强化理论和公平理论为重要支撑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斯金纳(B.F.Skinner)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华生的行为主义论和桑代克的尝试学习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通过对取得成绩的人加以赞扬,对成绩差的人加以惩罚,使人们受到激励,这是简单却有效的激励方法。一般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主要方式:
  正强化。就是用有吸引力的结果或奖酬对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加以奖励和肯定,以便这些行为经进一步加强并重复地出现,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其中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正确运用正强化的方法就是要合理地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可以发放酬金、实物、提供免费交通吃住等,精神奖励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授予荣誉称号、与奖学金挂钩等等。在进行正强化时,要注意使强化的方式保持间断性,使强化的时间和数量保持可变性。
  负强化。就是用批评、惩罚等消极的方式,使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消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化和正强化的目的一样,都是想维持和增加某一有利的行为,也都具有相同的方法,包括物质惩罚和精神处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中可以使用的惩罚有:减少薪金、开展批评、取消评选先进资格、不准参加奖学金的评定等。与正强化相反,负强化要维持其连续性,即对每一次不符合实践目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惩罚,从而消除侥幸心理。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1976年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激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对报酬结构是否觉得公平,也就是个人主观地将他的投入(包括努力、经济、教育等因素)同别人的投入相比来评价是否得到公平或公正的报酬。公平理论还认为,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经过努力所获得的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自己所获报酬和他人报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投入与产出比和其他人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平衡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
  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成绩和别人的获得,过低估计别人的绩效和自己的获得,把实际合理的分配看成不合理,把本来公平的差别看成不公平,因此,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过程中,一方面要特别注意设置公平的目标、实施科学的考评、进行合理的奖惩;另一方面要正确教育诱导,改变大学生的认知,减少不公平的感受。
  强化理论和公平理论是实施激励技术的重要理论支撑,了解了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可以拟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的框架,但却不能保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只有在强化理论和公平理论指导下,采取合理的激励技术,才能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科学高效运转。
  
  三、创新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
  
  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机制分为三种类型:物质性激励、精神性激励和竞争激励。物质性激励来自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因此受到这一激励的拉动;精神性激励来自人们对高级生活质量的需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力量;竞争激励作用来自于外界压力,行为者是被动的。这三种激励又可概括为内源性激励和外源性激励两种:内源性激励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导被管理者的内发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发和强化其动机的过程。外源性激励是指借助外在的刺激(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达到激发和强化被管理者动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既是包括三种机制在内的综合激励,也体现为内源性激励与外源性激励的综合过程。
  以需要理论为基础,以期望理论模型为基本架构,以强化理论和公平理论为重要支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见图3)
  
  本文所构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包括13项内容、15个过程。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实际,综合运用了相关激励理论,具体可作如下描述: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首先是在主导性需要(8)和高成就需要(13)的驱动下,实现对社会实践目标(5)的认同,高成就需要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长久的内在驱动力。这里运用了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我们调查显示:当问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希望获得的回报”时,在5个选项中,选择“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多占39.2%,其次是“提高综合测评成绩”和“为社会做贡献”分别为19.1%和18.1%。这表明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他们的优势需要,他们渴望被认可,渴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见图4)。
  
  在社会实践目标的引导下(11),大学生以一定的客观环境(6)和个人能力(9)为条件,经过不懈努力(1),取得了相应的业绩(2);此时,个人实现期望,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因受到学校及社会的认可和褒奖(3),大学生获得满意感(4),进而形成新的主导性需要(8),开始新一轮激励过程。这是该激励模式的基本架构,它运用了期望理论的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激励目标的设置是管理者(学校和教师)对大学生的期望,而学校及社会的认可和褒奖则是大学生对管理者的期望。从“个人努力”(1)经过“社会实践目标”(5)到“社会实践目标引导行为”(11)形成的完整回路,同时符合洛克(E.A.Locke,1967)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
  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中,第1、2、3、7、10等五项内容所构成的循环是强化理论的体现。个人经过努力(1)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业绩(2),经过学校社会实践管理部门的考核(10),大学生因此获得学校的认可和褒奖,学校的这一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努力的动机(7),促使大学生获得更好的业绩。另外,我们在激励模式中加入第12项内容,以体现公平理论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激励作用。 也就是说,大学生在获得学校认可和褒奖的基础上,也会把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投入产出比与其他同学的投入产出比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产生的不公平感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满意度。
  
  四、正确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
  
  本文构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模式,为改善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效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激励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正确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清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实践是提高激励效果的关键。一方面,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性别、需要、态度、年级等各不相同,个性心理素质、文化知识水平等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家庭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考虑同一年级不同个体的差异,又要考虑不同年级问的差异。例如,对那些经济困难者,应选择有较高报酬的实践活动;对高成就需要者,应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践活动等。要注意个别激励与差别激励相结合。个别激励的目标指向是具体个人,对成绩突出的可以个别激励;差别激励是根据年级不同进行不同的激励,低年级学生对物质追求、合群需要、体验社会生活更迫切,而高年级以及研究生,则更加关注职业选择,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设定具体合理的社会实践目标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确定适宜、具体的目标,避免空洞的、号召性的目标,坚决避免没有目标的活动。换句话说,要确保参与社会实践的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一个具体目标,并对他们完成的程度进行反馈。这个目标可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既能被大学生所接受,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遇到难度很高,庞大复杂的目标时,可以把它划分为若干阶段性的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的逐步完成,最后实现总目标。其次,要使社会实践的目标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相配。特别是对那些具有高成就需要者,就要合理安排学、研结合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避免他们从事与其需要不一致的T作。第三,要鼓励创新,大胆实践。
  
  (三)及时科学地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核
  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回顾,又是对大学生实施奖惩的基本依据。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办法,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既要注重实践的结果,更应关注实践的过程;既要规定实践的经济效益,更应突出实践的社会效益;既要反映大学生个人的实际收获,更要了解社会受众的各种反馈。其次,要突出考核的及时性和一致性。只有及时进行考核,才能用有吸引力的结果或奖酬对那些符合学校育人目标的做法加以奖励和肯定,以便这些做法经进一步加强并重复出现;同样,只有及时进行考核,才能用批评、惩罚等消极方式,使那些不符合学校育人目标的行为消弱,甚至消失。突出考核的一致性,就是要保持考核内容、考核时问、考核方式的相对一致性,以便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最后,增强考核结果与所得报酬之间的关联性。关联性强意味着大学生的高工作效绩将导致酬金的提高和相应荣誉的获得。关联性弱意味着大学生的工作绩效对其获得奖惩影响小。
  
  (四)注重不同类型激励的有机结合
  一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物质性需求是许多大学生的基础性需求,大多数同学的家庭都不富裕,许多人为不能自食其力而愧疚,因此,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一定尽可能使之有报酬,没有报酬,学校或社会也应提供相关的物质保障措施,比如交通、住宿、仪器设备等,减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费用。同时,大学生又不同于一般劳动者,他们年轻有朝气,思想独立,敢于创新,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社交欲望和成才愿望等。这些都是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实施激励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这些精神需求,使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单方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会降低激励的效力。
  二是外源性激励与内源性激励的统一。人的激励过程是由外源性激励和内源性激励综合作用的过程。要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必须从内激励和外激励两方面来提高。一方面通过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避免做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尽量减少和避免工作与任务不明确的地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诱发内在激励因素,等等,提高内源性激励。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大学生完成任务的期望值;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高获得奖酬的可靠性;提高外在奖酬的效价,等等,提高外源性激励。同时要处理好二者关系,使之相辅相成,产生迭加效应。
  
  (五)完善公平性系统、注重社会实践形式
  大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投入产出比的比较中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满意度,进而影响激励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中的公平性系统。具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机会公平。由于社会实践资源的稀缺性和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并非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而工作条件好,有报酬、薪酬高的社会实践活动,竞争更加激烈。要通过公开实践项目、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方法,尽可能实现机会公平。其次,要做到回报公平,也就是使付出与所得对等。让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们感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相一致,要使同一种实践活动有大体相同的回报,高付出要有高回报。
  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形式多样活泼,能够吸引大学生,反之,形式单一枯燥对大学生社会激励模式的运行也有影响。大学生喜欢的社会实践形式是多样的,没有特别突出的喜欢形式。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其中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军政训练以及“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分别占20%、17.50%、14.90%和13.40%,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现有的形式仍感到不合适,有17.2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见图5)。这就要求管理者开拓创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寻求更新更适合现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1]彭兰.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倾向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5(5):18.
  [2]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丁茂生.管理心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5]王俊柳,邓二林.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黄培伦.组织行为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潘大钧.管理学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任元军]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J06709)
  [收稿日期]2007-01-2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
其他文献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其笔下塑造了诸多的文学形象,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欧洲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十分著名的一
Daniel Defoe,the author of Robinson Crusoe,and Aphra Behn,the author of Oroonoko,both present their work as a memoir,a personal account of what they have heard
期刊
In Animal Farm,Napoleon and his assistants use the technique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to cheat other animals so that other animals will be docile and support his
期刊
基础的质量决定了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基础和基础的强度决定了建筑的安全.因此,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必须选择合理的方法和有效的技术措施,并严格按照施工规格和使用标准进行施工.
The ode “To Autumn” written by Keats in September of 1819,seemingly describes the work and effect of Autumn on specific aspects of nature.Indeed,the poet want
期刊
当今的社会在飞速变化,整个世界历史进行得太匆忙,太令人眼花缭乱,在电视节目主持人这条道路上行走是举步维艰、如履薄冰的,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去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
从上周开始苏州进入黄梅雨季,尽管这两周以来雨水天气较多,但蔬菜整体上市量暂未受到大幅度影响,继续保持充足态势。这一周各类农产品的行情走势如下:  本周(6月30日-7月6日)绿叶菜价格全线上扬,有青菜、生菜、苋菜、鸡毛菜、小白菜、空心菜等,价格环比平均上涨30%左右。市场每日重点监测的大白菜、包菜、白萝卜、土豆等10个大类品种的综合平均价格,环比上涨5%。苏州本地的西红柿开始大量上市,上市供应量整
园林绿化工程是非常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信息性,只有保证工程质量,才能实现园林绿化工作先进工作有效.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景观管理问题,并最终详细描述了景观管理工程设施的策
建筑建筑管理主要是建筑产品(工程项目),从准备建设到取得成果,以及在保证过程中访问组织管理.本文详细探讨了中村是如何建造和建造的,以及如何处理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不论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的体积不断的加大,即建筑物的长宽高向着大型化发展,同时随着我国规范对抗震设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