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眼观察一件东西时,熟悉的东西就会变得陌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时,也会产生视觉错觉,在大脑中自动加工形成了与之无关的图像,我们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生物身上,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也倾向于在任何地方看到脸,甚至是云朵、石头和汽车上[1]。通过长时间的潜意识习得,观察生活中人造工具的表情,更易将毫无生命的工具转变为充满人情味的生命,人的五官和情绪在汽车的前脸,邮箱,房屋,电器产品,家具,工具零件等出现,工业产品中具有特定组合形式的外观设计是否与人的潜意识和视觉认知相关,或是人无意识情况下将情绪带进了设计中,而产生了无意识的设计。将非生命体的人造物品,赋予人类的情感和神态,也因此出现了有年龄、性别情绪上的差异。
视觉是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最重要的通道。人对外界的信息,约有 80%左右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2]。人类倾向于从任何非生命的物体上读出相应的表情信息,并加以人类的信仰,情感,动机去解释和说明。
看到一些事物会将其幻想成某个表情或者是人物动作。这种大脑的加工行为发生并不能被自身发觉,打开购物网站eBay,存在着许多锈迹斑斑、水痕、污渍等日常物品被高价贩卖,因为被认定为是耶稣显灵。“1976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开发布了一些火星探测的照片,许多人在“海盗 1 号”卫星传回的照片中发现有一张火星带有清晰的人脸的形状。业余天文爱好者猜测火星脸是火星文明留下的作品,由此引发了无数阴谋论,作为爆炸性新闻轰动媒体。这就是人类的大脑将模糊、随机的图像通过心理转化并且赋予实际意义的典型例子。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这句格言是“格式塔心理学”在人脸识别上很好的解释。
这种特殊的视觉现象被定义为“虚幻幻觉”。这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对于面部特征模糊和不对称的物体,人类也会处理和解释大脑中的面部信息。人类已经能够从模糊的视觉指标中得出明确的结论,利用格式塔心理学,让模式按照人们的意愿自动处理和补充,然后通过大脑进行解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尹文刚教授曾经说过,“这也是人类求生的本能,不需要阅读所有的信息就能判断出来。”这种能力的来源是我们的自動解释机制,它解释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使用拟人化的术语为动物和无生命的生物添加动机、信仰和情感。
在视觉认知方面,认知心理学家有着相似的观点,人类的认知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来构建世界的观念,视觉认知形象是首选[3]。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心理学家Robert Fantz发现,新生儿对脸部或类似物体的视觉偏好很明显。然后,根据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上两眼,下一嘴”的结构关系和“宽额头,窄下巴”的倒三角形轮廓的存在可以吸引婴儿的注意力,这也是导致幻想视觉错觉的决定性因素。
在设计领域也有相关的应用,人类通常通过视觉形式进行有意义的建模组合[4]。前大众设计总监穆拉特·库纳克(Murat cunak)说:“我们周围都是脸、家具、自然景观,甚至月球表面。”在汽车中发现人体的结构特别容易。汽车应该是有吸引力的演员。演员可以发送清晰的信息,简单明了,无需翻译。设计必须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这一信息。所以汽车是一个活体,我可以肯定地说,一辆车有一个灵魂,一个技术有一个灵魂,特别是一个形状,它有一个灵魂!“Murat cunak先生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类解释的自动机制的反应。
肖恩(Sch?n)主张“设计是一个针对具体情境的反映实践过程”[5]。设计本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使设计活动有更多的社会人文、时间空间的特点。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曾与日产合作设计的一款概念汽车《Smiling Vehicle》,则可以看作是工业设计与人的情感表达视觉认知行为的一个创意性的结合,汽车的车灯和车牌的位置组合起来就像是一张微笑的脸,通过充分的情感暗示,使人们产生了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也影响了人们的情绪与消费。
在近代的发展中,视觉错觉在不同形式下的广泛应用也表明,这种视觉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选择和完善人类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围绕人类本能的视觉幻象,人类也衍生和发展了一系列的成就。
例如,发生在古希腊的铅占卜中,熔融的铅或锡被扔进冷水中产生复杂的形状,从而预测未来。后来,在欧洲发展起来,并利用人们对熟悉的图形处理的视觉敏感性的共同联想来开发。inkblot实验发生在20世纪早期,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克(Rorschach)创建的,通过对受试者进行标准的inkblot审查,来评估和分析受试者的性格。
在互联网时代同样也有新的变化,90年代发展壮大的表情符号,也叫做颜文字,首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电子布告栏上首次出现,发表者以基本符合人脸的符号:“:-(”和“:-)”表现了一种的对立的表情,并成为一种互联网风尚,由此发展开来。
我相信可以从这种特殊的视觉体系中,发掘人类自发展以来对身边事物的共同的看法与领悟,以及对所见所闻的感应,视觉错视作为人本能的一部分,即使存在的方面微不足道,但细究其渊源仍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种人眼会被一些事物所“迷惑”的特征,能够感知事物呈现内容外的一些潜在内容的特性,希望能够在未来有更多的深入研究,并利用其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特别注明:本论文发表由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S.Windhager et al : Face to Face:The Perception of Automotive Designs.Hum Nat(2008)19:331-346页
[2]朱祖祥.工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页
[3]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 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177-340 页
[4]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页
[5]Sch?n D 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ew York: Basic Books press,1983,76页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视觉是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最重要的通道。人对外界的信息,约有 80%左右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2]。人类倾向于从任何非生命的物体上读出相应的表情信息,并加以人类的信仰,情感,动机去解释和说明。
看到一些事物会将其幻想成某个表情或者是人物动作。这种大脑的加工行为发生并不能被自身发觉,打开购物网站eBay,存在着许多锈迹斑斑、水痕、污渍等日常物品被高价贩卖,因为被认定为是耶稣显灵。“1976 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开发布了一些火星探测的照片,许多人在“海盗 1 号”卫星传回的照片中发现有一张火星带有清晰的人脸的形状。业余天文爱好者猜测火星脸是火星文明留下的作品,由此引发了无数阴谋论,作为爆炸性新闻轰动媒体。这就是人类的大脑将模糊、随机的图像通过心理转化并且赋予实际意义的典型例子。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这句格言是“格式塔心理学”在人脸识别上很好的解释。
这种特殊的视觉现象被定义为“虚幻幻觉”。这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对于面部特征模糊和不对称的物体,人类也会处理和解释大脑中的面部信息。人类已经能够从模糊的视觉指标中得出明确的结论,利用格式塔心理学,让模式按照人们的意愿自动处理和补充,然后通过大脑进行解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尹文刚教授曾经说过,“这也是人类求生的本能,不需要阅读所有的信息就能判断出来。”这种能力的来源是我们的自動解释机制,它解释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使用拟人化的术语为动物和无生命的生物添加动机、信仰和情感。
在视觉认知方面,认知心理学家有着相似的观点,人类的认知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来构建世界的观念,视觉认知形象是首选[3]。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心理学家Robert Fantz发现,新生儿对脸部或类似物体的视觉偏好很明显。然后,根据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上两眼,下一嘴”的结构关系和“宽额头,窄下巴”的倒三角形轮廓的存在可以吸引婴儿的注意力,这也是导致幻想视觉错觉的决定性因素。
在设计领域也有相关的应用,人类通常通过视觉形式进行有意义的建模组合[4]。前大众设计总监穆拉特·库纳克(Murat cunak)说:“我们周围都是脸、家具、自然景观,甚至月球表面。”在汽车中发现人体的结构特别容易。汽车应该是有吸引力的演员。演员可以发送清晰的信息,简单明了,无需翻译。设计必须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这一信息。所以汽车是一个活体,我可以肯定地说,一辆车有一个灵魂,一个技术有一个灵魂,特别是一个形状,它有一个灵魂!“Murat cunak先生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类解释的自动机制的反应。
肖恩(Sch?n)主张“设计是一个针对具体情境的反映实践过程”[5]。设计本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使设计活动有更多的社会人文、时间空间的特点。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曾与日产合作设计的一款概念汽车《Smiling Vehicle》,则可以看作是工业设计与人的情感表达视觉认知行为的一个创意性的结合,汽车的车灯和车牌的位置组合起来就像是一张微笑的脸,通过充分的情感暗示,使人们产生了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也影响了人们的情绪与消费。
在近代的发展中,视觉错觉在不同形式下的广泛应用也表明,这种视觉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选择和完善人类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围绕人类本能的视觉幻象,人类也衍生和发展了一系列的成就。
例如,发生在古希腊的铅占卜中,熔融的铅或锡被扔进冷水中产生复杂的形状,从而预测未来。后来,在欧洲发展起来,并利用人们对熟悉的图形处理的视觉敏感性的共同联想来开发。inkblot实验发生在20世纪早期,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克(Rorschach)创建的,通过对受试者进行标准的inkblot审查,来评估和分析受试者的性格。
在互联网时代同样也有新的变化,90年代发展壮大的表情符号,也叫做颜文字,首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电子布告栏上首次出现,发表者以基本符合人脸的符号:“:-(”和“:-)”表现了一种的对立的表情,并成为一种互联网风尚,由此发展开来。
我相信可以从这种特殊的视觉体系中,发掘人类自发展以来对身边事物的共同的看法与领悟,以及对所见所闻的感应,视觉错视作为人本能的一部分,即使存在的方面微不足道,但细究其渊源仍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种人眼会被一些事物所“迷惑”的特征,能够感知事物呈现内容外的一些潜在内容的特性,希望能够在未来有更多的深入研究,并利用其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特别注明:本论文发表由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S.Windhager et al : Face to Face:The Perception of Automotive Designs.Hum Nat(2008)19:331-346页
[2]朱祖祥.工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页
[3]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 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177-340 页
[4]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页
[5]Sch?n D 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New York: Basic Books press,1983,76页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