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子”廷·巴特尔:让草原绿起来,帮牧民富起来

来源 :党员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6岁的廷·巴特尔跟草原和牧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2021年6月29日,他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台,戴上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廷·巴特尔,扎根牧区、苦干实干的楷模,投身边疆牧区建设40多年,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活发生积极变化。”简练的出场介绍,道出这位“草原的孩子”为“草原母亲”、为牧民群众所做的实事。

回城机会拱手相让,他选择在草原扎根


  盛夏,似火的骄阳,丰茂的草原。身体壮实的廷·巴特尔收拾完牛圈,正用衣袖擦拭汗水,他的脸庞在阳光下显得愈发黑红。
  47年前,19岁的廷·巴特尔离开家乡呼和浩特,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
  放羊、打草、种树、剪羊毛……凡是牧区生产、牧民生活需要的,他都一样样琢磨、弄懂、学会。
  有一年,嘎查乳品厂因连年亏损准备停产。廷·巴特尔知道后,想方设法协调来一批生产设备,将手工生产变为机器批量生产。后来乳品厂扭亏为盈,牧民们还得到分红。
  廷·巴特尔肯吃苦、爱钻研,很快成为知青“标兵”,21岁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嘎查长(村委会主任)。
  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廷·巴特尔说:“草原需要有人来建设。”他把回城机会拱手相让,从此在草原扎下根,带着牧民实现增收目标。

扶贫公司赔了算他的,赚了都分给牧民


  进入新世纪,多数牧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可仍有20多户牧民生活比较困难,廷·巴特尔看在眼里、愁在心里。
  “我们党员干部要先站出来。”身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带动嘎查“两委”班子成员慷慨捐出基础母羊,设立“流动扶贫羊群”项目,把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
  为进一步带领牧民致富,2003年,廷·巴特尔自掏腰包建起牛业扶贫公司,并承诺“公司赔了算我的,赚了都分给牧民”。
  公司成立后的十几年,公司收入都拿来为牧民缴纳医保费用,资助考上大学的牧民子女,补贴购买优良牛种、搞棚圈建设的牧民。2018年,公司解散时,廷·巴特尔把公司235头牛和16万元全部资产都分给了牧民。
  “他带头,我们跟着学、照着做,一年纯收入30多万元。”说起廷·巴特尔,嘎查牧民云亮满心敬佩,“我们跟着他过上了好日子。”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漫步在廷·巴特尔家的牧场,只见天蓝水碧、草长莺飞。“三四十年前,这里却是牧草稀疏、白沙遍地。”廷·巴特尔说。
  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分到基础母畜,牧民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养殖规模渐渐超出草原承载力。萨如拉图雅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草场沙化更为明显。
  “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能恶化下去,得赶快想办法。”廷·巴特尔挨家挨户号召人们围栏轮牧,但接受者寥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86年,廷·巴特尔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封育,第二年的打草量,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看到效果,纷纷向他学习。

牧民学他“减羊增牛”,草原渐渐恢复“元气”


  “保护草原生态,减轻草原负荷,还得从养殖上做文章。”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将更多精力用在解决草原生态与牧业生产之间的矛盾上。
  1998年,他把家里200多只羊全都卖掉,改养肉牛,还琢磨出一套“蹄腿理论”。
  “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五只羊?”“一头牛四条腿,五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他耐心地向牧民们介绍、解释、示范,学他“减羊增牛”的牧民越来越多,草原渐渐恢复了“元气”。他还鼓励牧民发展奶食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业。
  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廷·巴特尔的理念和做法产生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被推广到内蒙古不少牧区,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牧民收入。

有牧民来访,他毫无保留地交流经验


  廷·巴特尔与老伴儿居住的房屋附近,有一座蓝顶白墙的彩钢房,里面摆着桌椅,还有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他发展畜牧业的智慧和成果。
  这是2010年由当地政府支持建成的一处农牧民培训基地,年均接待两万余人次。在这个大讲堂里,廷·巴特尔现身说法,无偿传授生态保护、科学养畜、算账理财等经验。
  尽管忙碌,但只要有牧民来访,廷·巴特尔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儿,毫无保留地与他们交流经验。“只要我的做法对大伙儿有用,我就有责任和义务全部传授给他们。”廷·巴特尔说。

步入晚年仍发挥余热,初心不改


  “现在大伙儿想增收,可以朝‘四点平衡’努力,也就是收入最高、支出最低、劳动强度最小、生态最好。”在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前,廷·巴特尔正在给到访的牧民们讲解增收的好办法。
  牧民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不时向他提问。“把牛控制在多少头比较好?”“过冬掉膘太多怎么办?”廷·巴特尔都一一耐心解答。
  40多年前,廷·巴特尔作了扎根草原的人生抉择,风雨砥砺,昂首奋进。如今,步入晚年的他依旧发挥余热,初心不改。
  “跟大伙儿一起保護草原、过好日子,以前我是这么做的,以后也要继续这么做下去。”他说。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
其他文献
摘要 分子对接是利用生物信息分析手段预测配体和受体的结构模型,模拟出配体复合物的结构并通过结合自由能来判断结合强度的一种技术。分子对接包括蛋白质和小分子的前期准备,识别结合位点,搜索配体化合物的构象,评估对接结果四部分。昆虫的化学感受途径主要通过化感蛋白与小分子化合物的结合,实现对化学信息素的接收。分子对接可以精确模拟昆虫化感蛋白和信息化合物的结构以及二者的结合形式,可作为研究昆虫化学感受途径的有
摘要 为了解析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 (SCSMV)不同分离物HCPro基因的分子变异规律,本研究利用RTPCR法扩增获得SCSMV HCPro基因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从重组、系统发生、选择压力等方面研究SCSMV HCPro基因的分子变异特征。共测定了44条SCSMV HCPro基因序列,相似性最低值为70%;HCPro基因重组频率
摘要利用吡虫啉种子包衣技术防治麦蚜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目前对麦蚜的防控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自然混合种群上,对室内种群尤其是麦无网长管蚜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明确吡虫啉种衣剂对单一蚜虫种类的影响,本文利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的小麦苗接种4种蚜虫,分别于3、6和9 d后检查死亡率。并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种衣剂处理对麦无网长管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小麦苗接种的
摘要:对采集自我国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的21株小麦纹枯病菌菌丝中的dsRNA进行了检测,研究了dsRNA条带与菌株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对小麦的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16个菌株中检测到dsRNA条带,dsRNA的大小和数量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这21个小麦纹枯病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显著。目前暂未发现小麦纹枯病菌中dsRNA的类型和数量与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
有少数党员干部无视纪律的红线,认为自己的违纪是为了单位或集体的利益,本人没贪一分钱,就算做法不妥当,组织上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深究。集庆村的燕宽书记就是这么想的。  我们一进村部办公室,就见燕宽倚坐在木沙发上,对我们轻描淡写地来了句:“梅主任,你们好啊!”待我们刚坐定,燕宽满腹委屈:“你们纪委办案,不能光凭证据材料,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你们硬要处分,我也没话说,谁叫我是党员,我这就把字签给你们
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不仅注重外在形象,也十分爱惜内在健康。去美容院按摩放松,成了不少人的选择。按摩令人舒适,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关节的僵硬,是对皮肤和组织的“亲密接触”,是舒缓压力的好方式。不过,近年兴起的“按摩淋巴能排毒”,却让很多人紧张起来。“你的淋巴有点堵,如果不注意疏通,毒素累积下来,可能会引起癌症。”听上去真吓人,可这完全是错误说法。一些机构以此为旗号诓骗钱财,更是令人愤慨。  人体的淋巴
摘要  本文采用18、21、25、29和32℃ 5个温度对绿翅绢野螟[Diaphania angustalis (Snellen)]各虫态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翅绢野螟在18~32℃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期、幼虫期、蛹期、产卵前期和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7、13.07、12.46、7.60℃和10.98℃,有效积温分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以前的县衙内挂着一副对联。上联:“穿百姓衣,吃百姓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对联告诫为官者要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不要忘了自己也是百姓。此联为康熙十九年内乡县知县高以永撰写,挂在内乡县衙大堂。  史书记载,高以永勤于政事,宽以待人,生活上严于律己、清苦过人。他一生任州县官十一年,从未携家人至任所,离任时
记者下乡调研,常听群众反映,现在有些村干部“平时居住在城镇,忙时回村干工作”,“白天工作在村里,晚上住宿在城里”,大家管这叫“两栖”村干部。  “两栖”村干部何以越来越多  在基层采访时,一位村会计曾向记者吐槽,前任村书记是个典型的“两栖”干部,前几年在县城买了房,村里大事小事常常推给他:“我又不是‘一把手’,大事怎么作得了主嘛!”无奈之下,他只能念“拖字诀”,等着书记的小轿车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长江凭借特有的自然景观、独有的战略地位和不断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抒情写意的意象。从先秦的老庄、屈原到唐宋的李白、苏东坡,再到现当代的沈从文、废名、汪曾祺、王安忆,他们书写长江的作品中,不乏怀人、思乡、忆事、感时的典范之作,我们从中既能看到长江流域的风物之变,又能窥见中国人精神文化风貌的变迁轨迹。敬山敬水:原生态的长江  书写长江的诗文卷帙浩繁。古老的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