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共同体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ke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月前,一批日本援助中国抗击疫情的物资上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发热议:许多网友称赞这些诗句很美很有力量,赞叹日本人的用心与文学造诣;而中国的标语“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就略显平实,掀起了一场语言艺术的辩论。
  而我认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古典传统文化与简单朴实的“加油”并不矛盾,它们不是一个对立面,更没有必要决出一个孰优孰劣。在世界的语言文化中,语言艺术是一个共同体,都寄托着发言者的独特思想。
  “武汉加油”与“风月同天”是不同的。不同的场景带给人不同的心情,而面对同样的场景,不同的立场、身份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语言。前者是宣传口号,面对大众;后者是赠礼引句,面对邻邦。赠诗与口号,不是一回事。譬如中秋节的祝福,可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可以是简单的一句“中秋快乐”。面向对象不同,用途亦不同。若疼痛发生在自己身上,哪怕再有文化,恐怕脱口而出的也是“好痛”,而在别人身上时,才会吟出“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今朝似校抬头语,先问南邻有酒无”。“风月同天”用于大国邦交,用得得体、贴切;“武汉加油”用于自家人鼓劲,也用得直接、简练。这与语言的雅俗无关,二者并不冲突,完全可以共存。
  “武汉加油”与“风月同天”又是相同的。在抗击疫情、凝心聚力面前,运用诗意的语言还是直白的文字,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它们或许形式不同、风格迥异,但这些文字背后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为抗灾的人们传递温暖与力量。简单的“加油”两个字,让我们听到14亿颗心灵碰撞的声音,在这个集体中有一个强大的灵魂;典雅的“风月同天”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对中华文化的赞赏与援助之情。无论是绚丽高昂有如滔天洪流的赞美,还是质朴清雅如溪流细涓的点染,它们想要说明的都在于“心”。文化的真正灵魂,在于思想,在于力量,在于给人希望。“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这便是语言的魅力了。
  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追求高雅和艺术的过程,既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语言文化的发展恰在于刚柔并济,兼容并包,这本就是一个共同体。因此,无论是铿锵有力的口号,还是温情友善的祝愿,都是激荡我们的力量之语,它们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友爱与力量的共振!
  ◆点评
  本文从“命运共同体”迁移出“语言文化共同体”这一题目,别有新意。本文从两方面阐述了对语言不同表达方式的认同:日本的诗句赠言和中国的直白口号,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方式或许不同,但就语言传力量、语言连接情感来说,其本质又是相同的。作者的论证并不止步于此,结尾回到语言文化是兼容并包的共同体,以语言文化交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收束有力,立論高远。本文逻辑严谨,持论有据,行文流畅,体现出作者对语言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传递出年轻一代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指导老师:张丽娇)
其他文献
盘绕在城市上空的阴霾即将散开,时光带领春之昂然静静来临。愿枯草还爱春风,春之所至,万物生长,阴霾皆散。  过去的三个月里,中华大地经历着最残酷的战争考验。前线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刀剑,而是那一个个独属于医者的体温计和手术刀;那些昔日身披铠甲的铁血战士,换成了以口罩掩面,身穿隔离服的白衣天使。  武汉,这个属于英雄的城市,也是最能望见人间烟火与人性坚强的地方。漫漫青史翻开,在这千年楚地,多少文人墨客被
期刊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日本友人对身处疫情灾害的中国人民表达的共情,这份祝愿里饱含的人道主义关怀是超越民族和历史的。日本赠华救援物资包装箱上写的这些诗词显示了中日兩国同受中华诗歌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和感受。在我们这个包容开放的国度诞生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形式,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也正是因为这些有魅力的表达形式才让汉语绽放出巨大的光彩,承担起维系民族认同感
期刊
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将会成为未来反复回味的历史片段。掩卷覃思,深以为然。  庚子鼠年的初春,虽然让人有点沮丧,但也让人更加懂得“珍惜”两个字的分量。  那些曾经渺小到不被我们发觉的美好,如今都变得熠熠闪耀。  因为在疫情防控之下,你我皆是时代的引路者。  星空浩瀚,时代的引路者,是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的人。“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
期刊
这是一个黯然失色的春节,没有热热闹闹的串门,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呼朋唤友的聚会;这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春节,有医护人员“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应召,有钟南山院士耄耋之年的挺身而出,有来自异国“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的友好祝福。新冠肺炎肆虐于神州大地,没有硝烟,没有炮火,只有悄无声息潜入人体内的蛰伏,以待给我们带来致命一击;高昂的战鼓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敲响,炎黄子孙,守望互助,青山一道,风雨同舟。 
期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病毒肆虐后的清明,却不像诗中这样,活泼明媚,生机勃勃。2020年的春天,无人踏青。五彩缤纷的初春,我们难以见到,哀默过后,只留下了惨淡的灰白。  “蓝色,灰色,空气的味道是错的——”好像有人在轻轻吟唱,空灵婉转的声音在哀悼这场人间惨剧。在病毒狰狞肆虐下,人们戴上了蓝色口罩,许多平时很“丧”的年轻人也开始極力劝说家中对病毒不以为意的长辈戴上口罩和取消聚会;还有愤怒又无
期刊
有的人笑了,有的人哭了,有的人永远不见了,有的人只能永远去怀恋某个人……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带给我们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牺牲,亦有太多的感动。但我们坚信,亿人之心,人间皆安。  莫问归期,问,便是来世。  舞春风,漫天柳絮牵回忆,忆起那名仲春离去的医生——李文亮。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作为医生,不畏被训诫的处分,敢于发声,救人济世
期刊
疫潮席卷,各国都在极力寻求解决办法,然而,正如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芦苇,面对一样的病毒,各国人民做法不一。不妨深入其中,找寻此次疫情带给我们的思想珍珠。  自由是以尊重他人生命为前提的自由。在疫情下,德国人不顾危险,手捧鲜花迎接难民;意大利政府人员对戴口罩的议员群嘲;欧盟国家拒绝对塞尔维亚出口药品和医疗器械,无疑都是对公民安全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伤害。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其他文化中的自由究竟为何物?难道
期刊
2020年的除夕,本该是人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小鲜肉”和“老腊肉”在春晚舞台上唱歌跳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这一传统。这个病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武汉蔓延,并借着春运大潮扩散至全国。许多医务工作者大年三十晚上仍在医院抢救病人。两番不同的景象引发了舆论场上关于偶像的大战。  是选择明星还是科学家、工作者的争论,早先就存在。前几年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去世,网络上却在热烈讨论着某位明星离
期刊
甲子更替,荆楚大疫。2020,本谐音“爱你爱你”,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这一份爱更加深沉。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我在这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看到了爱与春的希望。  医者,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救死扶伤。  我看到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热爱。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一面警告人们“不要去武汉”,一面义无反顾地前赴疫区;不计其数的普通医护人员在“请赴一线”的申请书中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铮铮誓言,从四面八方驰
期刊
现在全球疫情发展成什么样了?疫情之后世界格局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从新冠肺炎的发生和发展来看,我们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崛起。  首先我把目标锁定在韩国。韩国可以说是一个宗教大国,在很多重大事件中都能隐约看出宗教的影子,这次韩国疫情的大爆发与宗教联系紧密。疫情暴发后,新天地教会称“主能治愈病毒”,于是坚持让信徒们大规模礼拜,还要求不准戴口罩,这给病毒传播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据有关统计,目前韩国6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