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母的旅行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带着父母还有孩子,去了離家1000公里以外的厦门。丈夫特地订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希望我父母能住得更舒适一些。但是第二天早上,敲开隔壁他们的门,他俩抢着跟我抱怨,说一夜没有睡安稳。
  我吃惊:“为什么?”父亲说,床头灯怎么也关不上,晚上太刺眼了,睡不着!母亲接着控诉,空调关了热,开了又冷,“搞死人了”——这是她的口头禅,表示情绪上的极度不满。我的孩子听了外公的话,大步走进房间,伸手摸到一个银色按钮,啪的一声,床头灯应声而灭。父亲撇撇嘴,没有再说什么。
  这是我和父母的长途旅行。在我成为一个中年人之后,我和他们的旅行,除去省内的不算,好像这才是第三次。第一次是去北京,第二次是去上海,然后就是这一次,去厦门。并没有什么特别想看的,只是想让平淡的日常生活有那么一点点起伏。
  2.
  厦门是个热门旅游城市,车票和住宿都需要提前预订,所以,出发前一个月,我便买好了往返的高铁车票——我父母胆小,害怕坐飞机。车票买回来以后,就压在餐桌的玻璃台板下,每天吃饭时都能看见,隔几天他们会拿出来——哟,时间过得真快,就快到出发的时候了。
  父亲74岁,母亲69岁,身体都还好,但也总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这年夏天,有个早晨,父亲坐车去老房子浇花,弯下腰,突然感到天旋地转,脚部发飘,手不听使唤,躺在床上想歇一歇,天花板转得更厉害了。当时想打电话,打给谁呢?“你们都在忙,打给你妈妈,又怕吓着她。”他叹口气,有点儿悲凉。
  父亲有高血压,有时难免吓唬自己。加上前段时间,我的大伯突然中风住院,几个月过去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靠鼻饲维持养分。父亲每次去医院探视回来,便独坐在餐桌前,暮色里,也不开灯,默默抽一支烟。
  为了缓解这样的气氛,当我提出旅行,作为资深“宅男”的父亲也欣然赞同,只是稍稍矜持了一下:“我看看有没有空,书法协会的展览还等我组织呢。”母亲是个火暴脾气,立马蹦起来:“孩子要带你出门玩儿,你还装模作样!”父亲立马声音带着笑:“我又没说不去,这不是商量下时间嘛!”
  离出门还有一个星期,母亲告诉我,她已经收拾好出门要带的衣物了。“高铁上空调冷,要带外套。”我叮嘱。她点点头,思虑了一下,问我:“那在火车上是穿长裤还是七分裤呢?”“长裤吧。”我果断替她决定。她点点头,如释重负地放下了关于裤子长短的纠结,然后继续问:“那上衣呢?长袖短袖……”
  3.
  在厦门,海景房的宽敞与美丽让孩子万般满意,但是,刨根问底地得知房价之后,两个老人却看哪里都不顺眼了。房间在25楼,一整面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对面的鼓浪屿,父亲不以为然地撇嘴质疑:“我们要去那里吗?那么小的地方,看不出有什么好玩儿的。”
  去鼓浪屿的轮渡票居然热门到要提前买——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按照我的计划,我们将在岛上的民宿住两晚。我托酒店旅订部的小伙子无论如何替我买到轮渡票,当然,每张都加了额外的手续费。
  最终买到的轮渡票,是开往鼓浪屿内厝澳码头的,那里离岛上订的住宿地非常远。从码头下船后,我们拖着行李箱,一路问询,走了足足40分钟,才找到位于福建路的那家老别墅改成的民宿。
  正赶上高温天,岛上又只能步行,我担心父亲走得累,抱怨住宿的地方太远,一路不免心急,那会儿的脸色,红得像蒸熟的虾子。
  岛上每一条巷道都满是游客,这让父亲觉得好笑,但是后来,他休息好了,有了精神,开始饶有兴致地看一家又一家历史悠久的老房子,看到房子里高大的结满果实却无人采摘的龙眼树时,他不停用手机拍照,毫不吝啬地给予赞美。特别是当我们走进著名的菽庄花园,当他看到曾经的私家花园里面,居然不动声色地收纳着浩瀚大海的一角时,我看到他的脸上出现了我曾在世博会沙特馆里看到的表情,我心想——真高兴啊,这趟旅行,总算有了他们喜欢的地方。
  母亲喜欢岛上的凤凰花,路上买了莲雾来吃,又讨价还价地买了一包小鱼干。拥挤的龙头路,人山人海的喧嚣之中,她和父亲害怕走散,相互牵起手——那是他们此行最安静的一刻,他们终于没有像往常一样,走一路争执一路了。
  4.
  网上有个演讲视频很火,主题是要珍惜和理解父母。那个女孩最后背诵了龙应台那段流传极广的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以前也读过这段话,但是,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不,或许不是这样的——总是我们做子女的,一再用匆忙的背影告诉父母,不要追。而父母,在孩子将要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时,他们其实很想去追赶孩子,告诉他们,请不要走那么远。
  就像我和我父母的远行,在他们对旅馆房价不断表达不满,对旅游景点到处塞满了人、到处需要排队的声声抱怨之外,我其实明白——去哪里,看什么风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你愿意带着我们,去这世界的任何地方。
其他文献
宋丽霞,1976年生,籍贯山东威海。1997年畢业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曾任初中音乐教师,2005年嫁到韩国。  这几天学校食堂的老师罢工了,每天早晨都要给孩子们打中午的饭盒,今天早晨6点就起床了,先准备早饭,然后再做紫菜包饭饭盒。  昨晚睡得晚,半夜又醒来了,很长时间没有睡着,特别疲倦,那也没办法,做妈妈得有责任感。  切菜洗菜做上饭,然后准备紫菜包饭的材料,发现火腿过期了,紫菜包饭少不了
期刊
原先我不喜好苦瓜,疙疙瘩瘩的外表,样子难看,吃着还特苦。那年夏天女儿的一次苦夏,让我对苦瓜有了新的认知。那次女儿食欲不振,脸上还长了密密的青春痘。去看医生,医生说是苦夏,简单地开了一点药,建议回家多吃点苦瓜。  回家上网一查,哦,吃苦瓜居然有那么多好处,清热祛暑、明目解毒、利尿凉血、解劳清心、益气壮阳。年轻人吃了減少青春痘,老年人吃了调节血糖、提高免疫功能、还有防癌抗癌的功效。看来,苦瓜是先苦后甜
期刊
他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编辑_赵真 插画_香如故  回乡,我遇到一位许久不见的少时玩伴儿。小时候,我们相当要好,经常“厮混”在一起,他很调皮也很聪明,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参加工作以后,我们见面的时间才慢慢少了。  但是这次我见他第一眼时,差点没有认出他来,他整个人消瘦了很多,容貌已经大变,跟原本高大魁梧的他判若两人。他告诉我,两年前他被查出了尿毒症,现在每周要做
期刊
不上大学也可以做。  大学很重要,在最好的年华里,快速提升自己,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  朋友和我聊天,她现在做着地产工作,职位不错工资也可以,但总觉得生活单调,没有意义。我说,现在才发现,让我们最后过上高品质生活的,除了经济基础之外,还需要兴趣爱好和个人的精神修养。    聊天到最后,她说,看来我得把以前丢下的写作和绘画捡起来了。  我们来自同一所本科学校,不是特别好,但我们都是爱折腾的人,闲不
期刊
突然的,心里就是那么一酸。  老爹生病了。  那几天,我们兄妹几个所有的忙乱都集中在老爹身上,问医生、探视、陪床、送饭、值夜班、做最坏的打算,一点儿都顾不上老妈,白天只有她一个人在家。我一直带着家里的钥匙,这样白天夜晚,都不用她再等着给我开门——老妈耳背,摘了助听器,再大的敲门声她也听不见。  某一天中午,我回去给老爹做饭,开门后静悄悄的,不见她身影。我走进她的房间,看到了老妈,一个安静的瘦弱的佝
期刊
天气热了,又到了孩子们扎堆游泳的季节。最近,有篇《小男孩游泳回来一周之后离奇死亡》的文章,吓坏了朋友圈里的各位家长。文章提醒家长要小心“干性溺水”。何为干性溺水?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据该文章讲,美国4岁的小男孩与父母去游泳,晚上回家后就说肚子疼,几天之后上吐下泻,肩膀也疼。一个星期后,送到医院救治,医生表示太晚了,孩子救不活了。  之后给出了一个结论:干性溺水。文章解释了干性溺水是如何发生的:在
期刊
7月6日的青岛细雨霏霏,在这个适合谈恋爱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繁华的青岛。雨中的青岛,别有一番风情,然而忙碌的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欣赏,便匆匆走上了工作岗位。  我们所在的巡讲地点是青岛市海军疗养院第一疗养区。据说这里已经承辦了大大小小几千场会议了,所以各种设备都十分齐全。在看到我们浩浩荡荡的一行人后,当地领导十分震惊,她说这是她见过的最庞大的演出队伍了,以前的很多会议,两三个人就可以办会了。  两三
期刊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  古老时钟敲出的微弱响声  像时间轻轻滴落。  有时候,在黄昏,  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笛声,  吹笛者倚著窗牖,  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期刊
我有很多来访者,跟原生家庭的关系处不好。  “原生家庭”甚至已经变成了某种“病态”的代名词。我的一个来访者向我抱怨他和父母旷日持久的战争,从小时候一直打到现在。父母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的反面教材:他们的一切主张都是过时的,保守的,有害身心的。  “他们非常抠门,什么东西都用最便宜的。”我的来访者说,“现在他们还是一跟我逛街就唠叨。我跟他们不一样,要买东西我就只买最好的。”  他自认为是代表先进文化的
期刊
此香炉何以独自流落俗世,不得而知。  插畫_沐春风  白峰,当过警察,做过书店,至今还当着某杂志编辑。无学历、无专业、无职称,属于三无人员。好读杂书,对蟋蟀文化情有独钟,曾出版《中华蛩家斗蟋精要》《蟋蟀古谱评注》等偏门杂书。    古玩行有个说法,“这东西该是谁的就是谁的”。讲究的是缘分。  千里之外,有件东西就等着你,你信吗?  1998年逛苏州古玩市场,一件带纪年款的青花旧香炉,我还真觉着像是
期刊